燕昭王求士

发布时间:2011-10-23 22:09: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燕昭王求士 战国策

一、学习要点提示

 1、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燕昭王尊重人才、发愤图强的精神。

 2、体会学习《战国策》生动形象、气势充沛、说理深刻透彻、语言辩丽恣肆等艺术特色。

二、作品背景介绍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到西汉末刘向整理编辑成集后定名为《战国策》。

至于其作者汉代的司马迁、刘向、班固等人在谈到该书时均未提到,现在人多认为是秦、汉年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战国时代,社会风云变幻,诸侯各国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实力及领土扩张。

《战国策》记载了当时各诸侯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重大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及其奇谋异策,肯定了他们在诸侯各国之间政治外交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塑造出不少政治开明、发愤图强的君主、卿相、士人形象,本文中的燕昭王就是当时著名的开明君主之一。

当时的燕国是列国中的弱国,经常受到近邻齐国的欺负。燕昭王即位前,其父禅位于子,齐宣王趁机侵略燕国,攻克燕国国都,杀死了及燕王。在这种情况下,燕昭王重新聚集兵力收复燕国,自己做了燕国国君。但这时的燕国国势已十分艰难,为了报仇雪耻,让燕国强大起来,燕昭王一方面设下重金,广招天下有智之士,一方面与国内百姓同甘共苦,同仇敌忾。经过28年的内强外联努力,公元前284年(燕昭王28年),来自魏国的乐毅为燕昭王组织了由赵、楚、韩、魏、燕五国兵力组成的联军,乐毅亲率大军击齐,先后攻下了70余座城池,将齐国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回了燕国,齐国几近灭亡。但燕昭王此时不幸去逝,新即位的燕惠王很快就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让骑劫取代了乐毅的大将位置,乐毅被迫逃到赵国。接着齐国大将田单又用火牛阵击败了燕军,一举收复70余城,燕国又陷入危机之中。

燕昭王:

燕昭襄王(前311─前279),名职,燕王之子,太子平之弟。简称昭王或襄王。本在韩国作为人质。燕王死后,燕人立职为燕昭王,派乐毅伐齐国,连克七十余城,后而败于燕惠王时。

昭王登位之初,决心要令燕国强大起来,故四处寻找治国的良才。因礼待老臣郭隗,筑宫而敬以为师,结果各国群贤聚集燕国,史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唐代诗人陈子昂有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即是形容燕昭王以重金聘用了苏秦。《战国策》里也记载他千金市马的故事,一时燕国成为“人才高地”。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诸国攻齐,上将军乐毅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是燕国最辉煌的时期。

三、层次结构分析

  课文围绕燕昭王向郭隗求教这一线索,阐述了郭隗的谋略及运用结果,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写燕昭王向郭隗请教求士之法。其中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郭隗回答燕昭王“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的那段话,主要从事理上分析阐述“致士之法”。郭隗首先针对燕昭王求士的目的列举了不同的待人原则:“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继而提出了古代不同的求士之法:“ 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已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  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睢奋击,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接着开导燕昭王以古代成就帝王之业的君主为榜样,并指出了求士的正确态度与方法。这一层对话,纵横铺陈,尽显辩丽恣肆之风;层层推进,气势锐利激扬。第二层是郭隗回答燕昭王 “谁朝而可” 的那段话,他以人市马为喻展开议论,形象地说明:求士要从身边做起,要示人以信。然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今王诚欲致士,先从始。且见事,贤于者乎?”

  第二段写燕昭王听从郭隗计策的结果。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礼贤下士的第一个结果是吸引了各国的人才争先恐后地奔赴燕国,其中乐毅、邹衍、剧辛等人都在后来的伐齐行动中发生了重大作用;第二个结果是燕国国富民强,军民振奋;第三个结果是打败了齐国。三个结果照应了文章开头的燕昭王意愿,使文章前后呼应,一气呵成。

四、思想内容概括

  本文就燕国的重大政治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主要记述了燕昭王拜访并采纳谋士郭隗“礼贤下士”的建议,最终报了杀父破国之仇的故事,表现了郭隗纵横捭阖的游说才能和燕昭王礼贤下士的美德。文章围绕燕昭王的求士展开,重点写郭隗的分析与见解,最后交待燕昭王求士的结果,说明了郭隗谋略的正确性。

五、艺术特色

  课文以燕昭王求士的前因后果为线索,有问题,有回答,有结果,首尾呼应,事件、人物明确,情节结构十分完整。文章围绕燕昭王的求士,着重描写郭隗的策略:他先用整齐对称的排比方式,对各种致士之法进行铺陈描述,从中进行比较,诱导燕昭王礼贤下士循序渐进,侃侃而谈,内容精致而流畅;接着又用千金市马的故事启发燕昭王,既将道理阐述得深刻透彻,又使文章生动而富于文学色彩。全部说辞纵横捭阖,辩丽恣肆。而在对话中,郭隗的老谋深算,燕昭王的礼贤下士都表现得活灵活现,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六、作家作品汇评

  《战国策》不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文笔恣肆激越,语言犀利流畅,论事透辟周详,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描绘人物生动传神,富有浓厚的文学情趣,对后代史传文和政论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战国策》一书影响于苏洵、苏轼父子的议论文尤为显著。苏洵的《权书》、《衡论》及其他史论,苏轼的《策略》、《策别》、《策断》、《志林》诸论及其他策论,上书,论人论事,都在学习《战国策》中获得丰富的有益的经验。(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七、译文参考

  燕昭王将残破的燕国收复后即位为王,于是卑躬屈节,用重金招揽人才,想利用这些人为燕国报仇。所以,他找到郭隗说:“ 齐国乘着我国内乱袭击打败了我们,我很清楚燕国势单力薄,找齐国报仇不是对手,然而要是有能人和我共同治国,以雪先王之耻,这才是我的愿望。请问怎样才能报国仇呢?”郭隗回答说:“成帝业的君主以人才为师并与之相处;成王业的君主以人才为友并与之相处;成霸业的君主以人才为臣并与之相处;亡国之君把人才当奴才使唤。你要是能卑躬屈节善待人才,真诚接受他们的教诲,那么胜过你百倍的人才就会来投奔你;要是你能操劳在前,休息在后,积极耐心地向别人请教,那么能力胜过自己十倍的人才就会来到你的身边;要是你事事紧跟别人后面,那么和你一样的人就会来投靠你;要是你靠着桌子,拄着手杖,用眼睛和手指指使人,那么投奔你的只有供人差谴的差役;要是你野蛮粗暴,随意打杀,或是暴跳如雷地大声训斥手下的人,那么前来投靠你的只能是些惟命是从的奴才。这就是古代实行王道、罗致人才的方法。燕王若能真诚广泛地选拔国内的人才,登门拜访他们,天下人听说燕王拜见自己的人才,所有人才一定都会奔向燕国来了。”昭王说:“我将拜见谁合适呢?”郭隗先生回答说:“我听说古代的国君,有用千金去购买千里马的,三年没买到,他的一个随从就跟他说 ‘请您让我去买吧’ 。国君就派这个人去了,他用三个月找到了千里马,但马已死了,便用五百金买回了马的骨头,回来向国君交差。国君大发脾气:‘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处?白白浪费了我五百金。’随从回答说:‘死马都花五百金,何况活马?天下人一定会觉得您会出高价买好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来了。’于是不到一年,能跑千里的马送来了三匹。如今您要是真想得到人才,那就先从我郭隗开始。连我郭隗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何况那些比我更优秀的人呢?(那些人才)难道还会嫌燕国远在千里之外而不来吗?”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建了住宅并尊他为师。乐毅从魏国去,邹衍从齐国去,剧辛从赵国去,(天下的)人才都奔向了燕国。燕昭王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28年后,燕国富强起来,战士精神愉快振奋,把打仗看得很轻松。于是就让乐毅担任上将军,和秦、楚、韩、赵、魏等国一块商量讨伐齐国。结果齐国大败,齐闵王离开都城逃到了外地。燕国的军队独自追赶溃败的齐军,一直攻入齐国的都城临淄,将齐国的财宝全部拿走,烧毁了齐国的宫殿和宗庙。齐国城池没被燕军攻破的,只有和即墨两地。

 1、卑身厚招贤者。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于是昭王为筑宫而师之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事,者乎?千里哉!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 “被”。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远:意动用法,……为远。

 4、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服务。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地利人和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孟子说:时机不如有利的战机,有利的战机不如依靠民众的力量。包围它攻击它不能取胜;能够包围起来攻击它,必然有天时这样的有利条件,然而没有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尖利,储备的粮食不是不多,放弃而离开了守护的城市,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

所以说:不是靠划分国土的疆界来固定民众,不是靠山溪的险要使国家稳固,也不是靠兵器的锋利扬威天下。拥有道义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不讲道义的人不能得到帮助。得到帮助少到极限,自己的亲戚也会背叛他,得到帮助越来越多了,天下就归顺了他。只要我得到就会顺应民心,天下的人都会帮助我,攻击孤立的一方,所以要不就不打仗,要打就肯定胜利。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享年64岁。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散文。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72c1a22dd36a32d73758192.html

《燕昭王求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