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20-08-01 21:22: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探析

隋月皎1 鞠宝兆2

【摘 要】摘要:《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理论,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本文从法于阴阳、藏气法时、顺时调神、起居有常、动静有时、食养以时五方面出发,对《黄帝内经》之四时养生理论进行探析,进一步丰富中医养生理论的文化内涵,拓宽养生保健的应用外延。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期】2015(013)016

【总页数】2

【关键词】四时养生;《黄帝内经》;理论研究

顺四时而适寒暑《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四时养生理论,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

1 法于阴阳

法于阴阳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是强调上古之人深谙养生之道,最为强调的是取法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节律,以实现法时而养的目的。具体在年、月、日、时的具体时间节律中都要遵从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在一月的朔、望、晦的阴阳变化之中,要顺应营卫气血的盛衰变化调养[1]。《素问·八正神明论》在论述人体在月朔、月晦之时营卫气血相对较虚,易受外邪侵袭,应注意保养,同时也指出了因天时调血气的针灸使用注意。提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总结性地指出法于阴阳的关键是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说明顺应自然,天人合一,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调节,注意适应四时的气候、月相的变化、日夜的寒温,才能因天时调血气,避免外邪侵袭,维持正常生理机能,达到养生目的[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是法于阴阳的在养生实践方面的具体应用,是《内经》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其宗旨是人体必须顺应自然,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这个根本规律。根据人体阴阳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保全五脏之气,使其发挥正常生理,这样人们才能健康长寿而少病[3]。如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遵循此指导思想,定能达到养生防病、健康长寿的目的。张介宾《类经》有云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张氏认为阳是阴的根本,养春夏之阳的目的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是阳的基础,养秋冬之阴的目的是为了养春夏之阳,而内经之所以强调这一观点,是为了使人顺应时令,调其阴阳,使阴阳平衡协调,防患于未然,倡阴阳之互根理论。张介宾认为,春夏以阳为主气,秋冬以阴为主气,而阴阳互为根本,阳能生阴,阴能生阳,在春夏阳主气之时助养阳气,有利秋冬阴气之滋生;在秋冬阴主气之时滋养阴气,可助春夏阳气之生发。

2 藏气法时

《内经》在天人相应的理念下,形成了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模式,并成为生命活动的重要核心,特别是在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机能活动中,考察到与年月日时的密切相关,提出了藏气法时的思想,并用于指导养生、诊病、测病、治疗各个方面[4]。

《素问·藏气法时论》设有专篇讨论五脏与时令气候的关系,主要是把肝、心、脾、肺、肾五脏与时间周期的五个时段对应:包括与一年的春、夏、长夏、秋、冬五季的对应,与一旬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日的对应,与一天的平旦、日中、日昳、下晡、夜半各时辰段的对应。进一步按照五行生克规律来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对五脏疾病的防治方面,则是根据药食的酸、苦、甘、辛、咸五味,按照不同时段脏气的推移,有规律选用,以实现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的基本规律。

3 顺时调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详细论述了在四时调养形体的同时要注意精神的调养,随着四时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阴阳寒热的消长,万物呈现生、长、化、收、藏的变化,春气生而升,夏气长而散,此地气升浮生长,促使万物由萌芽而繁茂。秋气收而敛,冬气潜而藏,此天气沉降潜藏,导致万物成实或凋落[5]。此四时寒热气候能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比较明显可辨的如腠理的开合,气、津的泄藏。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从而调摄身心,形神共养,形是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由有形之精所化,人体的躯体、生理、心理三者的有机结合。人体的健康是指形体、心理、精神状态多方面健康而言,即是形体无病痛之忧,神思无偏造之苦,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通过四时调神,调养神情意志,保持神气的清净,加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与强身的统一,使得形与神俱,协调统一,颐养天年。

4 起居有常

起居包括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指有一定规律并合乎常度。起居有常则是指合理安排作息,妥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遵守符合养生要求的生理规律,这是防病保健的重要环节。人生活在自然界中,随着自然界的规律变化,人体也有自己的生命规律,主要包括睡眠、工作、性生活等。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难以保障睡眠,不能得以良好的休息,从而使机体呈现疾病或亚健康的状态。而起居有常则是指顺应规律,适应四时变化,调节起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下,强调生活作息的规律,应随季节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并详细论述了人的正常起居节律。春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等论述,是通过强调人们不同季节的作息起居、动静规律,说明不同的季节运动养生方式的不同。

5 动静有时

动静结合也是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动是指运动形体,静是指精神内敛。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对运动养生的论述提到应形劳而不倦不妄作劳,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到: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过劳就会引起疾病,过逸亦会使人体气机、气血的不畅。《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出冬不按跷,《素问·宣明五气》亦指出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久坐伤肉。都是强调形体运动与劳逸均具有一定的限度和时间规律,过动过静、过劳过逸均能引起内在气血、外在五体的伤害。

6 食养以时

食饮有节是《内经》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饮食五味是人体后天生长、发育的重要来源,也是祛邪扶正、延年益寿的重要途径之一。食饮有节主要包括节制和节律两大方面,节制是强调五味合理、寒温适宜以及禁忌偏嗜;节律是要求饮食要有时间规律,因时而食、顺时而养。如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故《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夏季,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秋季阳气收敛,饮食宜收不宜散,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冬季阳气衰微,腠理闭塞,很少出汗。减少食盐摄入量,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增加苦味可以坚肾养心,故《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肾主冬……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总之,《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体系,是中医学预防和治疗疾病之精髓,对中医养生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牢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充分地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重要性,强调养生要顺从人体与自然界的规律变化,也是中医养生保健、防治疾病重要的指导思想,其顺时养生、因时施治、择时防病的观点,成为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中的典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渴望健康长寿,而《内经》四时养生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现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提出了更加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润民.中医时间医学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1990:20-23.

2]程士德.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论思想[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214:1-3.

3]史新民.《内经》的时间观与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10.

4]郭霞珍.《黄帝内经》五脏应时说与天人相应观[J.中国医药学报,2012527:5-6.

5]刘声,刘晓燕,郭霞珍.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探寻[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6:139-140.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5.16.00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74d601f03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7.html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