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物理总复习教案
课题:物体的运动(一)
复习课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改变了从机械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相对性开始的常见结构,以学生身边的运动场景引入,从具体的长度、时间测量以及运动快慢比较出发,最后回到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等较为深刻的主题。
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处理测量结果 2、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3、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1、刻度尺的使用,特殊的测量方法 2、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刻度尺、细金属丝、小车、斜面、秒表


复习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2刻度尺的使
3误差的概念和减少的方法 4特殊的测量方法

带领学生回顾长度的单位
学生总结1:长度的单位有Km m dm cm mm μm nm 及其单位换算 学生练习:
在下列数值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1、某同学身高17.2 2、一根头发直径约为72
3、南京长江二桥全程长21197 4、物理课本长度为258
本节内容为识记。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填写时要与实际吻合。长度测量是要有估读数
提问: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有哪些。 看:
1、零刻线是否磨损、2、量程、分度值 读:
1、刻度线与被测物体对齐读: 2、视线垂直刻度尺, 3、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构成,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学生练习:
读出下列两个刻度尺所测的物体的长度:


1 / 70



不同的刻度尺所测量结果不同在那里、测量结果的精确度由什么决定,此题是最好的说明。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多测几次减少误差。
特殊测量方法有:测多算少、化曲为直、 等量替代。 例:测一页书纸的厚度。 例:硬币的直径 滚轮法 测操场的周长
例:铁路线的长度 6.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5.0_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1.6__mm 特殊测量时要注意方法的实用性。

度:
意义 v=s/t 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

引导学生,如何理解速度
学生归纳: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两种比较快慢的办法: 如百米赛跑:
1、时间一定比较路程(观众)2、路程一定比较时间(裁判)。 本节内容为理解 学生对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区分容易不清。
引导学生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平均速度: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 学生练习:
1、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mm的米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7所示。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BC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BC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
则小钢球在通过ABBCAC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
vAB=______ 0.03m/s ______vBC=____ 0.02m/s ________vAC=_______ 0.024m/s _____

的计算
路标常识型:分析提示:路标中所给的条件是什么?
2 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有一标志牌,如图所示,出租车要尽快赶到机场,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至少行使多少分钟才能到达?

2 / 70


此处距机场58Km,即s=58Km 100的单位为Km/h v=100Km/h 过桥型
3 、一列长为140m的列车以72Km/h速度穿过一平直的隧道,已知整个列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42 s 求:(1)隧道的长为多少?
2)从列车的车头进隧道,一直到车尾出隧道,一共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过桥型问题分两类: 完全通过S=S +S 完全在桥上S=S -S 追击(相遇 教师分析: 追击问题有两个相同点:1、最终路程相同2、追击者开始运动后两者时间相同。
4 火车从甲车站到乙车站正常行驶的速度为60Km/h,有一次火车因故迟开了15min,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车速提高到72Km/h,求: 1 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
2 火车从甲站到乙站之间正常的行使时间。 比例型 (选择题
5、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32 路程之比为23 ,它们的速度之比为_______
直接用公式V=S/t比。 物体的运动(一)
1、长度的测量 1000倍) Km m mm μm nm 千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2、刻度尺的使用 :零刻线,量程,分度值(后面加估读数), 3、数据由数字和单位构成。数据处理: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减少误差。 4、特殊测量方法:测多算少(细小的物体)化曲为直(圆的直径)
5、速度的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用语言把公式描述出来即可)
V=S/t 6、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知道10m/s表示的意思______________.单位换算 72Km/h=___m/s 7、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8、平均速度: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v=S/T S为总路程T为总时

本节课重点加强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通过对运动中的物理量长度的测量、速度的计算,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课堂容量大,练习要有力度,教学效果才较好。
九年级复习教案
课题:物体的运动(二)
复习课


教学 后记
3 / 70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改变了从机械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相对性开始的常见结构,以学生身边的运动场景引入,从具体的长度、时间测量以及运动快慢比较出发,最后回到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等较为深刻的主题。
1、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及物体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投影仪、灯片

接上节课内容:关于速度的计算

中点型(选择题)
6、一个物体以15m/s行驶了路程的一半,10m/s跑完了后一半,它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教师提示:
设一段具体的路程如30m代入计算. 图象型
7、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A..B.所示。
(1观察图可知,甲车在作______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____秒。 (2观察图17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米。
(317AB.可,甲车的________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 / 70

的: 性; 断方法。


学生总结:
1、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
2、相对运动: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 3、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准 4、一般认为大地为参照物 5、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本节内容为识记和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方法需要加强理解。 练习:
8、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 青山 B 青山 C 青山 D 青山

9、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教师引导:对于诗句、歌词等句子怎样确定参照物和研究物体运动情况: 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确定动作的执行者为研究对象,不是参照物,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教师分析:看山恰似走来迎句中,山在动为研究对象,故以船为参照物。是船行句中船为研究对象,船本身在走,故参照物可选择为青山。



5 / 70

参照物的判断最困难的是对于诗句、歌词等句子中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
交流课前写好的本章知识结构图。


物体的运动(二) 常见的计算类型: 比例型 (选择题 中点型
机械运动 位置变化
参照物: 假定不动的物体 选择时注意动作的执行者必定不是参照物

本节课重点加强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通过对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课堂容量大,练习要有力度,教学效果才会较好。





6 / 70

九年级中考复习教案
课题:声现象
复习课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呈现与展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实验探究、定性观察、定量测量、简易实验、小制作等
2、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顺序做了适当调整
3、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 4、关心科技发展,拓宽学生视野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特征:响度 音调 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3、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倡导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制作简易乐器。会用不同的方法改变乐器发出的声音。 4、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 ,培养防治声污染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5、了解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特征:响度 音调 音色 1、能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响度和振幅、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2、噪声的防治
刻度尺,粗细不同的皮筋、砝码若干等。
课前准备:请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声音



12声音的传播。34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会怎样。

教师引导:声音从产生到传播的过程,我们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物理知识?
学生总结:1、发声体在振动 举例 各种昆虫动物的发声和风水等自然界的一些声音。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真空不能传声。3回声的问题需要和原声间隔0.1s才能区别
评价:本节内容为识记1、要求学生能正确区分各种声音的发声体。 2、了解声音的传播实际是传播了振动传播了能量。
1、家家把耳朵贴在一根长为200m的充满水的钢管一端,另一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一下钢管,家家能听到几次响声。
答案:可以听到3声。有的同学会错误的认为有回声。回声是在原地听到,而本题的条件是在另一端。

巩固练习

7 / 70
程序 程序 的特征 音色。

教师引导:
谁能告诉我,怎么区别一个乐器,比如小提琴发声时有什么特征?
拉得轻重,会有声音响度的变化;拉出不同的音符会有音调的变化;用不同的琴弦,会有不同的音色变化。
学生归纳:1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1s振动的次数。2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3音色。声音的特色。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本节内容为理解:要求学生能够用手边的器材如刻度尺做一些小实验验证以上结论。注意在实验中影响结果因素较多时应控制变量。
指导学生探究活动:
一根绷紧的橡皮筋,拨动时可以发出声音,其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介绍:
玄乐器:发声体 琴玄 音调高低与琴玄的粗细、长短、松紧程度有关。一般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
管乐器:发声体 空气柱 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体积有关。空气柱体积越小音调越高
学生猜想:1、皮筋的长度2、皮筋拉得松紧程 学生同座位两人合作实验:如图。注意讨论实验中应该控制的因素。
实验结论:一根绷紧的橡皮筋,拨动时发出声音音调与皮筋长度有关,长度越短,音调越高;与皮筋拉紧长度有关,拉得越紧,音调越高。
说明:实验器材简单,操作方便,探究程序全,结论易于得出,可以对知识、探究能力两方面训练。
例:向水瓶中冲开水时音调和响度的变化情况是什么情况? 学生:空气柱变小,音调变高;振幅变小,响度变小。
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1影响人的工作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2声音的等级。知道50dB 70dB 90dB的环境对人的影响。3噪声的控制: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学生练习:手枪上的消音器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朵,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教师外噪声大,同学们关好门窗后继续听棵,知识在 中减弱噪声的。
说明:本节内容为识记。要求能和生活中的现象紧密结合,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巩固练习
声:
的噪声。 方法:1 2(重点) 制。


8 / 70
复习
音、
率。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超声波与次声波的不同?
学生总结: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 频率大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超声波的特点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能量集中能成像等。应用有B 达等。频率小于20Hz的是次声波。次声波传得远,可以绕过障碍物。地震海啸等能够引发次声波。
我们复习了有关声音的物理知识,请同学们归纳出这部分知识结构: 交流学生写的知识结构图。
说明:本节内容为识记。提示学生超声波也是声音。速度为340m/s与光的电磁波加以区别。了解超声波在生活中的运用。

见灯片


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3、声音的速度
4、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会怎样。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 响度 音色 6、噪声
两种分类方法:1物理学角度 2环保角度(重点) 噪声的控制

本节课复习应注意这部分知识的全面性,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有知识的重温和探究活动,题目选择精当,教学效果比较好。




9 / 70
九年级复习教案
题:光现象(一)
复习课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复习关于光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讨论人眼能够看到自
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物体的原因分析,体会到光现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如光的色彩与物体的颜色,了解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与紫外线的特点和作用。

知识与技能
学会整理本章的知识框架,复习关于光现象的基础知识。 理解物理上的影和像的含义,理解实像与虚像的判断方法。
了解光的热效应,直到光的色彩和颜色的基础知识,了解红外线与紫外线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梳理归纳本章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复习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基础
知识的复习要求。
在相互讨论与复习过程中,形成对光的一些基础知识的认识,并能加以辨别和运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的情境中,

光现象的基础知识复习与运用 光现象的基础知识复习与运用
光源、投影仪、三棱镜、三色玻璃纸、硬纸板等


请同学在课前把中考指导书上的知识框架整理好,能够自己整理归纳知识点。把“学法指导”部分的6个问题预习一下,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把不理解的部分整理出来,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整理本章的知识框架,说一说,你知道光现象的哪些知识点?
学生活动:利用实物投影仪把学生的整理结果展示出来。
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本章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没有整理出来的,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让学生的预习情况得到认可。
课前准备
一、复习整理知识框架



10 / 70
教学

同学们关于光学的知识作了很好的总结与归纳,在同学们归纳的知识框架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还有很多基本知识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光的基础知识。
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够看到生活中五颜六色的各种各样的物体? 学生讨论与交流:
我们的生活是彩色的,但太阳光是白色的,如何让我们看到彩色的光呢?
实验:光的色散现象
介绍光的三原色。通过实验演示复习色光的混合。
学生:通过光的色散试验,再次认识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其中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问题:透明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如何判断的? 学生讨论与交流
问题:不透明的物体颜色是丰富多彩的? 复习颜料的三原色和颜料的混合 学生复习:互问互答互评。
问题: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就会形成影子,但我们学过光学元件还可以成像,那么影和像的含义各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与交流
从科学意义上把影与像区分开来.影通常是指不透光的物体在光源的照射下,在物体后面留下的一个暗区称为影,影的边缘反映了物体的轮廓,它的几何形状和物体相似;而像是利用光学元件(面镜或透镜,根据光的传播规(反射或折射使物体成像。
问题:光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那么不可见光中红外线和紫外线各有什么特点和应用呢?
学生讨论与交流
与习题 利用多媒体条件,与学生一起进行关于这一部分的习题学习。 学生练习与评价



11 / 70


与总结 作业

与学生一起归纳本节复习内容。 布置中考指导书上的复习练习。



光的色散现象 光的三原色 物体的颜色 透明体的颜色 不透明体的颜色


设计本节复习课,旨在让学生归纳出初中光学的主要知识点,重点解决光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为后续复习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知识做好准备。
参考市中考指导书的要求,应在使用本节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复习的主体,结合一些简单的活动演示,提高复习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12 / 70
九年级复习教案
题:光现象(二)
复习课
本节课主要复习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主要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发现本章内容中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在复习过程中结合实物的探究活动过程的重现,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情境中自主复习。
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记住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解释平面镜应用的问题。 理解光反射的规律,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及其应用。 掌握基本的光路作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复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活动与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活动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的情境中。 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与光的反射定律及运用 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与光的反射定律及运用
平面镜、玻璃、相同的棋子两个、光源、光的反射装置一套


课前准备 引入新课 课堂教学


布置学生完成中考指导书上的复习练习,及时批阅后,把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起来做好分析,在本节课上进行校正。
上节课我们一起归纳了光学的基础知识,复习了光的色彩与颜料的颜色,了解了红外吸纳与紫外线的特点与应用,
今天我们一起来针对存在的问题复习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知识。 请学生根据归纳的知识框架,把有关的知识点填写出来。并列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事例。
请学生根据归纳的知识框架二,把有关的知识点填写出来。



13 / 70





问题:如何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讨论与交流
学生:像和物关于镜面互相对称: 学生: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 学生: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学生: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学生:物体在平面镜中能否成像跟物体是否在乎面镜正前方无关,跟平面镜镜面大小无关,只要有光线射向平面镜就能成像. 学生:像的大小决定于物体的大小。
归纳:分析平面镜成像问题,关键是要抓住平面镜成像特点,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掌握:一是像的性质;二是像的位置. 介绍平面镜成像作图的方法是,先找出物体上几个有代表性的点,再分别向镜面作垂线延长,最后根据物像等距,找出这几个点对应的像点,用虚线连接这几个像点,就是物体在镜中所成的虚像。 学生作图练习。
问题:光的反射现象是什么?有什么规律? 学生说出光的反射现象的特点。


14 / 70



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光的反射现象
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复习实验的每一个步骤的设计目的和方法。
点拨:光的反射定律可概括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在解答有关现象时,要抓住“一面、三线、两角”的关系进行比较。
当镜面旋转改变光路时,首先抓住法线的变化,原来法线和后来法线之间的夹角若变化θ,就是人射角变化了θ,也就是反射角变化了θ,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就变化了2θ. 问题: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与交流
解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实际事例。
点拨:区别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关键是反射面是否平滑,不能仅根据反射光线不平行而认为是漫反射.要明确所以物体表面情况不同,对光的反射也不同,且都遵守反射定律。
例题 与习题 选取有针对性地练习,进行课堂练习与反馈。 学生练习


光的直线传传播及现象 光的反射及应用

设计本节复习课,旨在让学生根据存在的不足,复习光学的主要知识点,资源来自于学生的作业完成的具体情况,
参考市中考指导书的目标要求,应在使用本节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复习的主体,结合一些简单的活动演示,提高复习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本节课教学设计体现复习课的“少讲多练”得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练习,达到有效的复习目的。


15 / 70
九年级复习教案
课题:光现象(三)
复习课
这节复习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协作性,同时
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想突出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及个性化学习。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
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光源、透镜、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 柴。


引入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预习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出示相应课件)
相应内容:
1、光的折射:(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3)、两角不等 2、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为0,入射角为0,折射角为0 4、透镜有两种:(1)、凸透镜:中间厚边沿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中间薄边沿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16 / 70
的复习一

同学们看课件上的“知识结构”。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比较讨论回顾一下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学生总结 透镜及其应用
1、正确理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和矫正 3、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知识
4、光的折射现象及光的折射规律。 5、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分组,讨论,回答)
练习一
课堂练习一:
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以下可以较全面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

2、物理老师在实验室用某种方法在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所示。关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猜想是[ ] A.玻璃缸的折射作用 B.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木绝对平行 C.白糖水的密度不是均匀的,越深密度越大 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
的复习二

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研究成像规律。
学生完成表格,并讨论。
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相应问题
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
1、照相机的原理是: 2、幻灯机的原理是: 3、放大镜的原理是: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相应问题
4、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为了控制曝光量,一是用控制光圈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二是用快门控制曝光的时间。
5、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倒插在架上。

17 / 70



6、(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相应问题 课堂练习二:
1(2005年莆田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2(2005年湖北省宜昌市照相机胶片上所成的像相对被拍摄的物体是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虚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3 (2005吉林省如图所示,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在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这个像是下图中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并和学生一起完成课堂练习

练习二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 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 解。

透镜及其应用
1、正确理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和矫正 3、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知识
4、光的折射现象及光的折射规律。 5、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最好能做图。 折射现象的解释:教师应先示范

板书 设计
教学 后记


九年级复习教案 课题:物质的物理属性
复习课
18 / 70

本章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质量和物质的属性。而物质的属性中重点介绍了密度和比热容,其它属性只需了解即可,由于比热容在能量中还将重点复习,所以这节课重点就是质量和密度,掌握密度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初中物理知识学习重点.另外,掌握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和天平测密度的方法和技能也是此专题知识的重点.
1、对质量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一些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3、能用密度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进一步掌握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
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 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
托盘天平、量筒、形状不规则石块、水 、盐水、细绳、铅快、铁块等


课前准备 一、引入


要求学生整理物质物理属性的指示框图
(出示实物)有两个体积相等、外形很像的铝块和铅块,你如何区分? 学生交流区分的方法:(比较硬度、密度、导热性等)
今天我们复习《物质的属性》。哪位同学能把这章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思考后回答:质量、密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一下归类。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重点和复习思路。 (一)质量:
问:(1)什么是质量?国际单位制中质量主单位? 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1:下图中物体质量发生改变吗?为什么?

2)实验室测量质

二、主要教学设计:



19 / 70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不变。因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会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而改变。
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 托盘天平
投影演示:请一位学生到讲台演示使用天平测量一铁块的质量。 其他同学观察并指出操作过程中正确和不当的地方。 2:调节过程和测量过程出现下图情况分别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后回答:
3: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所示,其中错误是
1______2______3_____ (二)物质的属性 1、播放图片
例:试把下列物品进行分类,并写出 类的标准.
字典、铁钉、篮球、铅笔、饼干、牛奶、盐水、石块、壹元硬币、小木块、钢笔、青菜、胶水、西红柿、自行车、水银. 学生抢答主要利用了物质的什么属性?
学生:硬度、状态、密度、比热、透明度、传热性、导电性、弹性、磁性等 2、密度 1)概念
理解密度公式V成正比?
学生思考后回答:
物质的密度跟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2)应用:
密度知识经常才我们生活中被应用。
如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辨别皇冠是否是纯金的。
如要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瓶子装是否可以? 学生快速解答:
3)实验:测量不规则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请两学生分别回答如何用量筒、天平测石块和盐水密度。 教师引导其他同学注意纠正,补充。
讨论:测盐水密度时为何先测盐水和烧杯总质量?它与先测空烧杯的质量有何区别? 学生实验。
一、三两组测不规则石块密度 二、四两组测盐水的密度
实验结束后请最快的组汇报设计的表格和实验结果。
mV的物理意义。当V一定m成正比?m一定时


20 / 70



拓展:
1.如何测蜡块的密度?
2..若没有量筒,给你足够的水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 3.有一只玻璃杯、水和天平,怎样测出小石子的密度? 汇报实验步骤:(悬挂法、替代法等) 三、堂巩固练习
例题:一个体积为0.5dm3质量为0.81kg的铝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若把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球的重力为10.1N,则该液体的密度为多大?(铝的密度为2.7×103kgm3g10Nkg 判断空心的三种方法 1、比质量 2、比体积 3、比密度
学生尝试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四、教师总结
通过计算分析更好。掌握密度知识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 设计
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质量:
(二)物质的属性 学生实验:
一、三两组测不规则石块密度 二、四两组测盐水的密度

课堂教学结构科学、紧凑,内容充实,学生思维活跃、课外准备充分,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基本掌握重点。


21 / 70
九年级复习教案 课题:《力和运动》
复习课(2课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要点内容 1.力的概念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同学们通过复习对本章知识都列出了一个框架,下面请同学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投影学生设计的知识框架
同学们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在梳理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新见解请随时提出。 什么是力?
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 能举例说明吗?
我们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呢?
那就是说,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
那要看是针对哪个力而言。对于手拍桌子,施力的是手,受力的是桌子,而手觉得痛,施力的是桌子,受力的是手。由此可见,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不能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混淆不清.


22 / 70
2.
对物体施加力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学生回答: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把物体拉伸、压缩或弯曲.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来描述的,其变化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①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②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③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④物体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同时发生变化. 学生:是否只要出现上述一种情况,就可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完全正确,而且可以判断这物体就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什么是合力?
学生回答: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二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如何合成?
学生回答:a.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为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方向跟这二个力的方向相同. b.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则其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方向与大力的方向相同。
学生问题: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求合力呢?
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互成角度,那么它们的合力可以用这两个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师生互动,补充“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
惯性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这里的运动运动状态不变,也是指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种情况吗? 是的。因此,可理解为惯性就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交流举例。
关于惯性,你们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是否要老师能进一步说说吗? 1 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属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
2 不论物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不管物体是否受力、以及受力的大小,体都具有惯性这种性质。
3
物体的惯性大小仅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针对每种情况,教师举例说明)
对惯性的理解是本章的难点之一,这里老师应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3.合成
4.惯性


23 / 70


5.


演示二力平衡实验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哪些条件,我们则称之为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简称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那两个平衡力的合力应该为0是吗?那是否可以认为此时物体不受力?
两个平衡力的合力为0。此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与不受力时是一样的。但不能认为此时物体不受力。
力与物体的运动的关系如何?
1、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所归纳的规律. 2、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
3、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即其运动方或速度大小将发生变化。
演示伽利略斜面实验。
强调:惯性定律是实验基础上的理论推导结论,这种理性化思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之一。由此可见,力的作用不是产生运动,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具体指的什么?
它的含义是:物体原来静止仍然静止,原来运动的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原来运动的以受平衡力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不是保持原来的运动。(教师举例说明)
这是一个很多同学不太理解的问题,老师在这里应着重讲解,并举适当的题例。
6、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力情况如何?
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这两个力的作用。 根据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
当重力>浮力或重力<浮力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物体必然运动,且由静止作加速运动,运动方向取决于合力的方向。因此,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这点老师同意你的看法。 那么,物体的最后状态怎样?
上浮的最后状态是漂浮,下沉的最后状态应是沉底。 那刚才上面同学的回答是否有问题?


24 / 70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应悬浮,不可能漂浮。
很好,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可能悬浮或漂浮,但物体浸没时是不可能同时漂浮。
那么,物体悬浮的含义是什么?
物体处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对,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受平衡力,根据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物体应处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之为悬浮。 那悬浮与漂浮有什么区别?
漂浮时物体静止,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浮力﹦重力;悬浮时物体静止,浮力﹦重力。但同一物体在同种液体中不可能既可以漂浮又可以悬浮的。
因此,我们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分清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切不可死记结论或死搬公式。
对于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什么因素? 取决于ρ物与ρ液的大小关系。 当ρ物﹥ρ液时,物体下沉。 当ρ物﹤ρ液时,物体上浮。 当ρ物=ρ液时,物体悬浮。
那我们如何来改变液体中物体运动状态? 改变重力或浮力的大小。 能举例说明吗?
例如,潜水艇在水中的上浮和下沉通过向水舱内排进水的方法改变重力的大小,来实现浮沉的。沉在水中的鸡蛋可以通过向水中加盐的方法,实现悬浮、漂浮。
可见,不管物体处在液体中,还是在气体中,其运动状态取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因此,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板书 设计
见后页附图
教学 后记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来解决问题。


九年级复习教案
课题: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25 / 70
复习课
压强的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活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1. 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2. 正确理解公式p=F/S,知道适用范围,会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掌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①压强的概念 ②对固体压强中受力面积的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
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 ④掌握两个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①压强概念的建立 ②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 气球与钉板、削好的铅笔、压强计等



课前准备 引入课题

要求学生准备好八下的物理书和笔记本,在课前已经自己对压强概念有大致的了解,知道探究实验所用的物理方法等。
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板书)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那些同学知道我们在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这部分学习了那些知识? 1.概念
压力、压强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3.能力
①会利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②学会分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26 / 70

一、压力
教师提问:①什么是压力?②压力产生的原因?③压力的范畴?④压力的方向? 学生回答:①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②由于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③属于弹力④垂直于受力面
(课件)判断下列图中MN面所受压力的大小 F=100M M N
F=100

G=50


G=50N F=100F=F=100N N G=50N 乙:F=F+G =100N+50N=150N 丙:F=F-G =100N-50N=50N 二、压强
①压强表示什么?②怎样表示压强的大小?③压强的单位及其符号? ④压强的计算公式?⑤1帕斯卡的含义?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学生回答:①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②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③帕斯卡(Pa)④p=F/S1帕表示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的大小 现提供实验器材有:
海棉、木板、矿泉水瓶、水
①选用器材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②选出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想一想:
实验中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感知压强大小?采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
①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瓶子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瓶中水倒掉一半,再正放在海绵上,比较先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②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放在海绵上,比较前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例题1 一块砖长24cm、宽12cm、厚5cm,重24N,怎样放置在水平面上,地面受到的压强最大?最大压强是多大?



27 / 70
液体压强

①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②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区别?③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④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仪器?⑤通过观察什么而感知液体压强的大小?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固体则不是任何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想一想: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密度)的关系时,要控制什么量相同?如何操作?实验方法?在探究液体不同方向上的压强是否相等时,又要如何控制变量?
①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处 ②要控制深度相同: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 ③控制变量法
④要控制液体密度相等、深度相等 例题3 一段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扎有一橡皮膜,当注入某种液体时,橡皮膜向下凸出,将其放入一盛水容器中,当管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凹进管内,则管内所装液体可能是: A、盐水 B、煤油 C、水 D、都有可能

小结 布置作业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那些同学知道我们在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这部分学习了那些知识?
1.概念:压力、压强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3.能力:①会利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②学会分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板书 设计
教学 后记

课题: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浮力
28 / 70
复习课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中,大气压强和浮力中尤其是浮力,新课标要求的要求难度有所降低,这是新教材考虑到初中生思维特点的一个体现。对于大气压强要求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但流体压强是新增内容,它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本节课中力图通过对大量的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流体压强的知识,并会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而对于浮力,要求学生会用弹簧测力计去测浮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帮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 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知道1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会用注射器测大气压 2.知道和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分析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并进行物理方法的渗透教育
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算大气压的值、用注射器测大气压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用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多媒体、塑料吸盘、注射器、细尼龙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装水的水槽、烧杯、热水、冷水和纸片等。



课前准备 引入课题

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复习相关知识,看听课笔记,对大气压、流体的压强及浮力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对这些知识有大概的印象。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固体、液体压强的相关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大气压强、流体压强和浮力,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关于这些知识你知道多少?
学生讨论、回答;一、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存在、应用 2.大气压的测量
二、流体压强(气体、液体) 1.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2.应用 二、浮力 1.概念、方向 2.浮力大小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②阿基米德原理
3.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


29 / 70
进行复习 大气压强


刚才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请问你怎么知道大气压的存在?那么大气压的值有多大呢?这个数值是怎么得出的?
覆杯实验、瓶口吞鸡蛋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1.0×105Pa,是托里拆利首先测出的。(介绍托里拆利施燕) 学生介绍使用提供的器材测大气压的步骤、注意事项等。
如果给你一只注射器、尼龙绳、刻度尺、弹簧测力计,你如何去测大气压的数值?
(课件)将医用注射器的活塞推至底端,再用橡皮帽把小管口堵住,这是人们需要60.3N的拉力才能将注射器的活塞从注射器中拉出。若活塞的横截面积是6.5cm2,则此时的大气压强约为多大? 分析: F=F大气
P大气=F大气/S=F/S =60.3N/(6.5×10-4m2 =9.28×104Pa 答:此时的大气压为9.28×104Pa ①在初二学习热现象时,我们知道水的沸点是多少℃?
②通常我们会说是在标准大气压下,为什么要强调在1标准大气压下,难道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若有关,又有什么关系? ③大气压会改变吗? 100
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大气压的数值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大气压还与天气、季节有关吗?
测量大气压除了水银气压计还有什么?(金属盒气压计) 投影金属盒气压计
介绍金属盒气压计的构造、原理,金属盒气压计可以改造成高度计。
流体压强

在航海中有规定,两并排行驶的轮船不能靠得太近,否则会发生海难事故,为什么?
因为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两并排行驶的两条轮船内侧水流速度大于外侧水流速度,压强差会将两条轮船压向一起,造成相撞的海难事故。
南京地铁站台便有黄色的警戒线,铁路旁边也是如此,为什么要设这条警戒线?
投影弧圈球、投影飞机的机翼
学生思考后,回答弧圈球是与球上下方的气体流速不同有关。


30 / 70
浮力
①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②气球、飞艇为什么能升入高空?
③漂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吗? ④怎样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物体都受到浮力,那么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如何探究?选用那些器材?
1.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要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时,要控制什么相同?实验步骤? 受到浮力作用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石块在水中是否受到浮力 介绍实验过程
表达式:F=G-F
液体密度、排开的液体体积、深度
1.用细线拴住大石块在空气中测出重力G 2.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 3.将石块浸没在酒精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 F2 归纳得出结论:液体的密度相同
1.用细线拴住大石块在空气中测出重力G 2.将石块的一半浸入水中读出弹簧
探究浮力与深度关系时要保持那些相同?
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除了课本上的实验,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进行探究?能把你设计的实验与课本上探究实验作一个对比、评价吗?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请写出所需器材、主要步骤、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小结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投影知识框架:学生小结

一、大气压强 二、流体压强(气体、液体) 1.大气压的存在、应用 1.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2.大气压的测量 2.应用 二、浮力
1. 概念、方向 2.浮力大小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②阿基米德原理 3.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板书 设计
教学 后记

九年级复习教案
课题:简单机械和功(一)
31 / 70
复习课
在新课学习中,部分学生对杠杆概念理解不透,尤其是力臂的概念认识不到位,从而造成作图困难和不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等问题,故本节课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加强对杠杆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众多工具中认识到“能围绕某固定点转动”这一本质,进而加强对杠杆五要素的理解,着重强调对力臂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复习杠杆原理实验,通过系列问题情景的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应用杠杆原理的能力。滑轮的复习可着重强调对滑轮实质的认识,通过典型实例帮助学生对滑轮、滑轮组中受力问题的分析。
1.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杠杆,理解力臂,会画有关杠杆受力的力臂。 2.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3.知道定、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组装滑轮组。 4.能联系实际体会简单机械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 1 杠杆的概念,会画杠杆所受力的力臂。 2.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动、定滑轮实质的理解,滑轮组的正确应用。
线PowerPoint课件。


课前准备 引入课题 一、杠杆的五要素


1.自主复习杠杆的概念,会对常见生活用品中杠杆进行分类。2.结合实例会画力臂。3.知道杠杆平衡条件及研究方法。4.两种滑轮的特点,滑轮组中省力情况的判断。
生活中杠杆应用的例子很多,请举几例(学生举例)
:这些例子中有何共同特点?(:在力的作用下可围绕固定点转动。)
教师强调支点后,复习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四个要素。 让学生画出羊角锤拔钉子时的杠杆示意图。 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后,让学生标出五要素。
小结:先确定支点,画出两力,再从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符号标出力臂。概括为“一点二线三垂直四标号”的步骤。
强调:①动力和阻力受力物体都是杠杆,画动力或阻力时应注意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②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训练
①下图中,F的力臂表示正确的是(





32 / 70

②画出右图中杠杆 B端所受阻力的示 意图。
③画出右图中两个 力的力臂。

④右图是指甲剪的工作示意图, 请在图中分别标出动力、阻力、 动力臂、阻力臂。



问:①实验中为什么要把杠杆调在水平方向平衡?②怎样调节杠杆水平平衡?③实验应做几次?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引导学生对前面所举例子进行杠杆分类。
小结:先确定两个力臂,比较力臂大小后再分类。 引导学生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几道典型问题。 引导学生对杠杆原理加以应用。 训练
①右图是脚踏式垃圾桶 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两杠杆均为省力杠杆 B.两杠杆均为费力杠杆 CABC为省力杠杆
DABC′为省力杠杆
②如右图,杠杆在水平方向平衡,
若将测力计缓慢地自位置1移到位置2 并保持杠杆始终水平平衡,则测力计的 读数变化是( A 不断增大 B.不断减小
C.先增大,然后减小 D.先减小,然后增大

③右图,OA=25cmOB=20cmOC=20cmAC=15cm,杠杆水平平衡, 测力计示数为(
A 36N B45N C50N D60N


九年级复习教案
33 / 70
课题:简单机械和功(
复习课
学生在新课学习中对知识点的学习相对比较独立,对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如对本节中要复习的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关系,在进行功和功率的计算时,常出现乱套公式,测机械的效率和计算机械效率时,如何确定有用功和总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针对以上情况,考虑到是复习课,可让学生课前对要复习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起到小结的作用;同时为了搞清一些易混淆的知识,不乱套用计算公式,组织和引导同学分析和理解,通过比较的方法,借助例题加深理解。
通过知识的梳理,让同学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由老师提出本节的重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分析和理解,达到对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通过比较的方法,借助例题,让同学能够区分一些易混淆的知识,不乱套用计算公式。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和单位。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计算和
单位。
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机械效率的计算。

多媒体(实物投影)


课前准备
一、知识点的梳理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框架图中的问题进行准备。 知识点框架图: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框架图,请学生按照框架图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回答。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并做简单的点评。 答:
功的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几种不做功的情况:一是物体由于惯性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二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通过距离;三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通过了距离,但物体移动的距离跟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垂直。
功的计算公式:WFs 功的单位:焦耳(J
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4 / 70


功率的计算公式:P
W PFs
t单位:瓦特(W
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ŋWW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器材、原理、步骤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竖直方向上)重物的重力和动滑轮的重力。
定义: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几种不做功的情况: 功的计算公式: 功的单位:

定义: 物理意义:
功率 功率的计算公式: 单位:

定义:
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器材、原理、步骤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二、重难点的理解和解题指 老师提出本节的重难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理解,并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重难点一:物体是否做功。
例题:如图,下列四种情况,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理由。
重难点二: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进行讨论。
答:功率和功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功率大只能反应做功快,但做功不一定多,做功多并不表示做功快。
功率和机械效率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而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它们是完全不同的


35 / 70


例题: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B. 做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C. 做相同的有用功,额外功少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D. 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理由。
例题:关于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做功越多,则功率越大 B. 功率越大,做功越慢 C. 功率越大的机械越省力 功率越小的机械做功不一定少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理由。 重难点三:功和功率的计算。
老师介绍:功和功率的计算要注意“一一对应”,同时注意功率的变形公式PFv)的使用。
例题: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重为G4N的木块,在F3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5s内运动了2m,在这个过程中,重力G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_J拉力F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_J,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_____W
例题:如图所示,滑轮阻自重及绳与滑轮的摩擦力不计,物体重300N,在F4N的拉力作用下,物体以5m/s的速度匀速运动,则物体A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N;在10s内滑轮组对物体做的功是___J,拉力F的功率是____ W
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 设计
一、知识点的梳理
二、重难点的理解和解题指导
教学 后记
通过这样一节复习课,可以让学生学会一些学习的方法,如通过知识的梳理,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利用比较的方法来解决易混淆的知识,有助于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36 / 70
九年级复习教案
课题:简单机械和功(
复习课
学生在新课学习中对知识点的学习相对比较独立,对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如对本节中要复习的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关系,在进行功和功率的计算时,常出现乱套公式,测机械的效率和计算机械效率时,如何确定有用功和总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针对以上情况,考虑到是复习课,可让学生课前对要复习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起到小结的作用;同时为了搞清一些易混淆的知识,不乱套用计算公式,组织和引导同学分析和理解,通过比较的方法,借助例题加深理解。
通过知识的梳理,让同学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由老师提出本节的重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分析和理解,达到对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通过比较的方法,借助例题,让同学能够区分一些易混淆的知识,不乱套用计算公式。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和单位。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计算和
单位。
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机械效率的计算。

多媒体(实物投影)


课前准备
一、知识点的梳理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框架图中的问题进行准备。 知识点框架图: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框架图,请学生按照框架图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回答。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并做简单的点评。 答:
功的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几种不做功的情况:一是物体由于惯性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二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通过距离;三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通过了距离,但物体移动的距离跟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垂直。
功的计算公式:WFs 功的单位:焦耳(J
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7 / 70


功率的计算公式:P
W PFs
t单位:瓦特(W
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ŋWW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器材、原理、步骤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竖直方向上)重物的重力和动滑轮的重力。
定义: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几种不做功的情况: 功的计算公式: 功的单位:

定义: 物理意义:
功率 功率的计算公式: 单位:

定义:
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器材、原理、步骤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二、重难点的理解和解题指 老师提出本节的重难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理解,并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重难点一:物体是否做功。
例题:如图,下列四种情况,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理由。
重难点二: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进行讨论。
答:功率和功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功率大只能反应做功快,但做功不一定多,做功多并不表示做功快。
功率和机械效率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而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它们是完全不同的


38 / 70



例题: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E. 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F. 做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G. 做相同的有用功,额外功少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H. 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理由。
例题:关于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做功越多,则功率越大 E. 功率越大,做功越慢 F. 功率越大的机械越省力 功率越小的机械做功不一定少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理由。 重难点三:功和功率的计算。
老师介绍:功和功率的计算要注意“一一对应”,同时注意功率的变形公式PFv)的使用。
例题: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重为G4N的木块,在F3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5s内运动了2m,在这个过程中,重力G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_J拉力F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_J,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_____W
例题:如图所示,滑轮阻自重及绳与滑轮的摩擦力不计,物体重300N,在F4N的拉力作用下,物体以5m/s的速度匀速运动,则物体A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N;在10s内滑轮组对物体做的功是___J,拉力F的功率是____ W

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 设计
一、知识点的梳理
二、重难点的理解和解题指导
教学 后记
通过这样一节复习课,可以让学生学会一些学习的方法,如通过知识的梳理,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利用比较的方法来解决易混淆的知识,有助于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39 / 70


九年级复习教案 课题:热现象(一)
复习课
为了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教材以“ 水”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温度下水的形态的观察和研究,感受水的三种形态的区别,并通过举例和说明,引出其他物质的三态,让学生对物质世界物体所具有的固、液、气三态有一些基本了解。
1 能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质状态,并能描述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 2 、能说出汽化和液化相关的物质状态变化的情况,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能描述两种汽化方式的区别,关注水的沸腾现象和沸腾图象;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能解释“白气”和液化石油气的形成过程
3 、能说出熔化和凝固相关的物质状态变化情况,理解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图象的意义,
4 、能说出升华和凝华相关的物质状态变化的情况。 5 、能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放热的情况。
6 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能描述两种汽化方式的区别,关注水的沸腾现象和沸腾图象。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能解释“白气”的形成过程
理解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图象的意义。能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放热的情况。
学案: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课前准备

学生总结 二、复习导入

学生课前对物态变化的知识点,网络进行归纳。 寻找生活实践中物态变化的实例,并尝试解释。
生活实践还有哪些是你关注到,但尚没明白的与物态变化有关的问题? 展示学生归纳的知识网络。
不知大家在预先的复习中是否注意到物态变化这部分知识里涉及到图片和图象较多,今天就让我们首先通过对图片和图象的识别来挖掘物态变化的内在关系,并解释生活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播放电脑幻灯片,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评价。
解释一些现象,播放电脑幻灯片,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评价。

三、看图片归纳物态变化。


40 / 70



提问1:下图中两人对话说明什么?它含有什么物态变化?
学生回答:是汽化现象,刚从游泳池上岸的人,身上有水,水要蒸发,蒸发要吸热,所以会感到冷。
提问2:沙漠中的仙人掌针状叶子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 提问3:汽化还有什么方式? 学生:蒸发和沸腾。
提问4:你注意水沸腾时的情景吗?图片中说明什么?
水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变大,到水破裂开来,把里面的水蒸气释放出来
提问5为何壶嘴旁反而没有“白气”?
学生:壶嘴处温度比较高,水蒸气在这里没有液化 提问6烧水时的液化气它是如何装入罐中? 加压的方法
提问7液化的方法是什么?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提问8口腔医生要把小镜子放在火上稍稍烤一下,才放入病人的口腔,这是为什么?
口腔医生要把小镜子放在火上稍稍烤一下: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在镜面上液化看不清楚。
提问9雾是怎样形成的?
雾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提问10发烧的病人是用冰袋降温,还是水袋降温,为什么? 应该用冰袋降温效果好,因为冰熔化时要吸热。
提问11在南极科考,使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 在南极科考,应该使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低 提问12晶体和非晶体有什么不同?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提问13霜是怎样形成的?
霜的形成:空气突然降温,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提问14舞台上喷洒干冰会出现“白雾”,那么白雾是怎样形成的?
喷洒干冰会出现“白雾”:干冰升华要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白雾”


41 / 70
四、 生活中其他一些物态变化的现

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态变化的现象,你能找到它们,并且能解释吗?
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并解答
例题分析 1:用图像来描述物理现象,是物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简单明了。你能从下图中读出哪些物理信息?
2 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上粘着“白粉”,剥去纸后冰棒就冒“白雾”,若把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上就会“出汗”,放在嘴里变成“糖水”,这四种物态变化依次是
3 通常情况下,物体处于那种状态是由温度决定的,请你根据下面的表格,确定下列物质的状态(1标准大气压)
180℃的酒精是 2400℃的铅是 3)—220℃的氧是
4)—39℃的水银可能是 态。也可能是 态,还有可能是 态。



看图片归纳物态变化
生活中其他一些物态变化的现象

本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计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学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活动量比较大。这一节课侧重课堂的师生对话交流,从精选的题目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让学生讨论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42 / 70

九年级复习教案
课题:“内能 热量 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
复习课
本节课将对内能 热量、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两节内容进行总体系统的复习,按照学生是自主性学习的主题,是探索者、实验者和成功者的原则,让学生不断回忆巩固基本概念,并把一节课分为几个小块,及时训练,及时归纳,即有知识概念的复习,又有问题应用的复习。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内能、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和对应的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4、了解热量概念,会用热量计算式进行计算
5、知道燃料的热值,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 通过提问、分小块复习归纳的方式达到复习目的 通过提问、分小块复习归纳的方式达到复习目的 投影仪、图片



课前准备 1度、热量


1223两节基本概念的复习
复习提问1:
1 内能概念、影响内能的3个因素 2 热量的定义。
3、回忆一个实验:冷水和热水中各滴入一滴墨水,哪杯扩散的快?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练习1:
学生做判断题,并指出其错误
1、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2、物体吸收多少热量,就具有多少内能。( 3、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教师总结1:
内能、温度和热量之间有重要的联系:没有温度差就没有热传递,就没有内能的转移,也就不存在热量的问题。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它的内能将发生改变,但它的温度不一定改变。


43 / 70

2


复习提问2:
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哪些?
2、热传递的条件、方向、内容、结果?有哪些例子?
3、举一些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或者实例,并说出做功是如何改变物体内能的。 学生回答: 学生练习2:
以下由于做功使内能增加的是 ,由于热传递的是
A、放在室内的热水温度逐渐降低 B、水蒸气将锅盖顶起
C、冬天,用“哈气”的办法取暖 D、用电熨斗烫衣服,电熨斗发热
E、用打气筒打气,气筒壁发热 F、“流星”进入大气层时燃烧发光
教师总结2: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它们的区别是做功是其他能量和内能的转化,能的形式变化了;而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能的形式没有变。
3、热机的工作复习提问3: 过程 1、热机的四个冲程,有哪些冲程有能量转化?分别是什么?
2、一个工作循环几冲程,活塞往复运动几次,曲轴转几周,对外做功几次? 学生回答: 学生练习3:
1、柴油即在压缩冲程中,气缸中的气体温 ,内能 ,体积
2、一台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飞轮转速是1200r/min,则汽油机每秒内完成 个冲程,做功 次。
复习回忆3个公式,每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和国际单位。 4、复习公式Qcm(tto以下几句话对么?
1 热值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成正比
Qcm(tot2 当燃料没有燃烧时,其热值为零,热值与燃料的质量成反比 热值的概念、热值是由燃料本身决定的,与质量和热量的大小无关
学生判断回答
公式学生练习4: Qmq1、已知水的比热比酒精大,那么质量温度相同的水和酒精,吸收相等
的热量混合,一定是()
A、热从传给酒精 B、热从酒精传给水
C、它们之间不发生热传递 D、无法判断热传递的方向 5、综合训练

1、煤油炉每1min燃烧2g煤油,如果没有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需要多少时间才能使10㎏、20℃的水,温度升高50℃?74.610J/kg
(煤油的热值
2、用两只同样的酒精灯给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某种液体加热,每隔2min记录一次水和液体的温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求液体的比热。
44 / 70

九年级复习教案 课题:电路初探复习
复习课


学生上台做题。
/min / /
0
2
4 6 29 35 20 23 26 20 25 30 小结

布置作业

“内能 热量 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 1、内能、温度、热量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3、热机的工作过程
板书 设计
4、
Qcm(ttoQcm(totQmq
教学 后记
这堂复习课注重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一堂课以学生回答,学生思考为主,老师从旁给予总结归纳,利用一些小的训练题强化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45 / 70



1
重视课本,尤其是与原教材不同处,比如“生活物理社会”、探究实验过程与方法、插图,理清知识点,体会并形成新观念新思想。
2
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只有将知识通过学生的努力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应用知识解题。
3
精选精讲例题,以点带面,避免用大量的复习题代替知识复习,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整个复习过程采用教师边复习学生边练习。 4 电路设计应联系实际,不能只限于纯串并联电路。 1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理解通路、开路及短路,知道电源短路的危害;理解用电器被短路的结果。 2 会识别串并联电路,会读、会画电路图;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能按要求设计串并联电路。 3 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单位。理解电流表的使用及利用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进行计算。 4 理解电压的作用;知道电压的单位。知道干电池、铅蓄电池、家庭电路和人体安全的电压值。会用电压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并进行计算。
1、会判断什么是短路。会识别电路的连接方式。
2、理解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并能判断出它们在电路中分别是测哪个用电器的电流与电压。从而判断出电路中的故障。 会设计电路。
学生要准备练习本进行练习
课前准备 引入课题

学生在课前要将最基本的知识自己进行复习和梳理,并列出复习提纲。教师提供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从本章开始,我们将进入电学部分的复习,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电路初探”这一章节中,你还能回忆起有哪些知识点。 学生总结出本章知识点:
知识点:一、电路的组成; 二、电路的三种形式:通路、短路和断路 三、电流及电流的测定;四、电压及电压的测定;五、电路的连接方式及设计。


46 / 70
进行复习


一、电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回答:(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练习:1、连接电路时应注意:开关必须处于_____状态;连接电池盒两极的导线决不允许以任何方式直接相接,以免造成_______,损坏电源。
2电源是____的装置。从能量转化的观点来看,电源是把____________转化为__能的装置。用电器与电源连接后,可以将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能。 二、三种电路
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但是我们的电路会出现通路、短路和断路三种情况。其中短路有哪两种短路,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回顾:电源短路:由于连接错误直接发生短路;当闭合某一开关时发生短路 局部短路:用电器两端由导线直接连接,用电器无法工作。
练习:1、下列四个电路图中开关S闭合后,小灯泡L1L2都能发光的是:
2指出如图所示电路中的三处错误,并写出改正方法。 三、电路的连接方式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电路有哪几种连接方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回答:有串联和并联
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路径至少有两条,各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 常用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方法有三种:
1)电流法:让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经过各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不分流,这些用电器就是串联;如果电流在某处分为几条支路,然后电流又在某处汇合,若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几个用电器就是并联;如果电路中有串联也有并联,常称为混联电路。
2)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中没有电源、用电器等,导线两端点均可以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连接的共同点。
3)拆除法:在识别电路时,常遇到用电器被短路的现象,可用拆除法,将被短路的用电器从电路上拆除,如图所示:



47 / 70

四、电流与电压 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方向如何? 单位有哪些?
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压的单位有哪些? 电路中有电流就必然有电压,有电压未必有电流。 比较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
练习:在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有可能造成电流表损坏的是哪些,A

A

A


A练习:在图所示电路中,开关闭合后,会出现的后果是( A.电流表与电压表被烧坏B.电流表与电压表都不会被烧坏 C.只有电压表会被烧坏D.只有电流表会被烧坏 六、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 七:电路的设计
我们初中阶段所涉及的电路一般不是串联电路就是并联电路,可以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结合题中的已知条件,先判断出所设计电路的连接方式,然后画出电路的框架,再象填空一样将电学元件填入电路中。


小结 布置作业
总结:本章复习了哪些知识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

一、电路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三种电路 四、电流与电压
五、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 七:电路的设计
这节课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并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一题多方面问,一题也可以多种方法解题,能把一题讲透彻,讲透。再通过学生的一些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

板书 设计
教学 后记


九年级复习教案 课题:电阻
48 / 70
复习课
首先知识点的复习是通过题目的形式来回顾的,我选用的是实验题。这一是因为实验题覆盖面广,综合性较强;二是学生在实验上的问题较大,这样一举两得。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中层层设问,如对每一个器材的选择,每一个步骤的作用,这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实验应该有的放矢。
1、指导电阻的概念,会设计实验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2、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同时渗透研究问题的方法 控制变量法。
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与电阻的关系;变阻器的原理和接法。 能根据要求正确连接与使用变阻器。 可调电灯


课前准备 引入课题

复习并列出本节复习提纲。
出示一盏可调台灯 ,调节灯忽明忽暗。提问:从你看到的现象中,说说有哪些物理知识?
回答:(例:通过改变电阻来改变电流的大小;灯泡的亮暗反映了电流的大小;灯泡越亮,灯泡的功率越大。)
例题精讲
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可以改变电流的电阻。
1: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哪些?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分析:
首先明确影响电阻的因素有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及温度。而要验证其中一个因素时必须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控制变量法一开始就体现在器材的选择上。
其次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提问:实验中通过什么反映电阻的大小?加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什么?添加以后对整个电路又有什么影响?这时应该如何操作?本实验用到了几次控制变量?



49 / 70

1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2 各组之间互评。
3 学生总结该实验的注意点。 拓展延伸:
1、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选用的为什么是灯丝?一般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如何?是不是所有电阻都随温度增加而增加?
1、把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的实验图和电阻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图作比较,比较中加深印象。
2、加上滑动变阻器的实验图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实验?(欧姆定律和伏安法测电阻)
2: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原理?实验步骤?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1 学生自己思考并解答。 2 同桌互相批改。 讨论出现的问题。
分析:实验步骤中抓住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知道了这个作用步骤也就基本能写出了。接着就为什么要有滑动变阻器即为什么要多次测量进行提问?这也就说明了表格中的重要一项“求平均值”。
拓展延伸:如果把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表格中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可不可以用例1中的实验说明?
反馈练习

1、有甲、乙、丙三根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导线,已知甲和乙一样粗,但甲比乙长,乙和丙一样长,但乙比丙粗,则三根导线中,电阻最小的是:() A.甲B.乙C.丙D.无法判断
(注意:比较时采用的控制变量法)。
2、甲乙是铁丝制的线圈,在相同电压下通过甲的电流比通过乙的电流小,这表明甲的电阻比乙的电阻____;当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时,甲的电阻____的电阻(选填“大于、等于、小于”)。把甲和灯泡、电流表串联,给甲加热,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变____,灯泡变____
3、如图,R0为已知阻值的电阻。当S闭合、S1断开时,电流表的读数为ISS1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1(电源电压不变)。请写出Rx的表达式。比较例2的电路图,说说各自的优点。 R0RxS1A
(帮助归纳:如果没有电压表,要找个电压和它一样的,一般是并联;那如果没有电流表呢?请你设计电路试试看。)

S

50 / 7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79e77ebff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f.html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