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4-08-20 19:19: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后,点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 区域经济 发展 东部 中部 西部

正文

纵观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骄傲的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前列。中国这条巨龙终于开始腾飞。然而隐藏在这一现象之后的危机也慢慢浮现。相对于东部来说,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历史的日积月累,改革开放后政策向东部倾斜,计划经济的转轨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的问题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的话,有人形象地称西部地区为“巨人的跛足”,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一直采取“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20世纪80年代,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1]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1. 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但是其经济发展与其人口规模及国土面积极不相称;

1)国民生产总值

199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46211.50亿元、21921.37亿元、14647.38亿元,东中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51.5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中、西部分别为10032元、5258元和4123元,其中东部的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达25192元,西部的贵州最低,为2301元,前者是后者的11倍。

2)社会经济结构

1998年,东、中、西部的第一产业之比为1.661.31,第二产业之比为3.761.661,第三产业之比为3.551.421。由此可见,从第三产业角度考虑,东部的先进和西部的落后主要是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各类所有制企业工业总值占本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40%,而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重占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74%,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比重仅为26%,西部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过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小。

3)城市化水平

1998年全国城市总数668个,西部地区的城市数为160个,只占全国的24%,东部则占42%,几乎为西部的两倍。另外,现代化大城市在整个城市规模体系中所占比例中,西部地区较小。百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中,西部地区有8个,只占全国的22%,而东部则占49%,是西部的两倍多。这说明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4)基础设施和人口素质

西部地区交通不便,李白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东部、中部的交通运输线路综合密度远远高于西部,分别为西部的5.82倍和3.36倍,西部地区的交通设施比较落后。另外,西部的通讯条件也比东部地区稀疏、落后。

人口素质不仅仅是一个接受教育程度动问体。但是由于教育程度是一个相对较好衡量人口素质的指标,因此我们以受教育程度来衡量人口素质。文盲或半文盲人口,西部比东部多3.7个百分点;受到小学教育的人口,东部比西部多7.9个百分点;而受过初中教育敌人口,东部比西部多6.86个百分点;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口,东部多1.36个百分点。这表面,东部受过较高文化教育的人口比西部多,也就是说,东部人口素质高与西部。[2]

2中国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

首先,如果以 1500元农村先队贫困县划分,199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省(区)全部是西部省区,而没有一个中部和东部省。

其次,在全国2109个县级行政区中,592个贫困县所占比重为28%,其中,东部地区县级单位中划入贫困县的比重为12.9%,中部地区为24.1%,西部地区竟高达40.1%

第三,如果动态地看,在1986年划定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的贫困人口有2/3是分布在东、中部地区,但是到1999年,东、中部地区的贫困人口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不足50%,而修地区贫困人口所占的比重,则从19861/3上升到55%以上,说明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远远慢于东部、中部地区。综上所述,突出了总共贫困人口在西部的集中程度。

2. 通过以上东、中、西部的对比,可以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1) 东、中、西部差距巨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向西依次递降的梯度态势,西部经济的发展总体水平远远低于地区。中部的情况稍好于西部,但依然比东部地区较低。

(2) 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是一种全面的差距。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地方超过东部地区。

(3) 改革开放至西部大开发之际,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没有缩小的迹象。

(4) 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中国的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地区。

二、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大,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发展平衡是相对的,但是,历史上的地域不平衡与当前的不平衡发色怀念感了质量的变化。

历史上,中原、四川盆地是比较发达和富庶的,四川盆地曾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而广东、福建一带则比较落后和贫穷,设置被成为“蛮夷之地”。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始腾飞,而广大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使得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其深刻、复杂的根源,具体说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 历史的日积月累

在建国之初,东部沿海地区就比内地经济发达,回顾历史可以找到答案。

(1) 鸦片战争前 从夏、商、周到唐代这三千多年间,我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唐朝末年,经济中心开始南移,特别是宋朝以后,长江以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商业、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南盛北衰的局面得以完全确立。嫌比较而言,广大西部地区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为了协调民族关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我国历代王朝都在政治、军事、经济问哈等方面指定和实施了响应的边疆政策,在客观上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是边疆地区的经济与中原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一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不发达,统治者不可能拿出过多的财力来支持边疆地区的发展;二是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经济的发展更多的靠劳动力的投入和土地的开垦,边疆大部分地区不具备这些条件。

(2) 鸦片战争后 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区位优势,工业较内地有了很的发展。建国前中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而沿海地区的工业绝大部分又集中在东北和东南沿海的上海、天津、广州等少数大城市,广大内地,除沿江的武汉、重庆等几个工业城市外,几乎没有近现代工业。但是沿海与内地的差距真正在于思想和观念方面,宴会地区由于接触资本主义,较早逐渐具备了浓厚的市场意识和观念,在邓小平同志提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和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光辉论断之后,东部沿海地区思想先进,得以迅速发展。

2. 国家政策向东部地区倾斜。

新中国成立至19780年间,在总体上实施的是以重工业为趁业发展重点,国家投资向内陆倾斜均衡布局模式,推动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畸形于东部沿海几个城市的面貌。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了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向“非均衡发展战略”“七五”计划期间,以“效率优先”为基本指导思想,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地区经济“梯度发展战略”。全国相应地被划分为动东、中、西部地区。这一战略的形成打破了传统体制下片面前掉地区经济“均衡布局”的模式,在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同时,激化了地区间经济矛盾和冲突,对此,“八五”计划期间,国家针对“梯度发展战略”的缺陷,在坚持“效率优先”原则的同时,补充了“兼顾公平”的原则,但是国家政策向东部请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却始终没有改变。

3. 中西部自身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的持续扩大,除了历史积累、政策的效应外,其自身主观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 差异明显的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

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平原广阔、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水资源也比较丰富。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多为高山丘陵、戈壁沙漠,气候干旱,降雨少,水资源缺乏。与相对较差的自然条件像对应。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自由与东部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03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09年,东部地区达8.86年。中、西部分别为8.01年、7.05年。在业人口是人力自由的主题,其教育程度集中反映了人力资源的文化技术素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和培训的人力资源相对短缺。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所需的高科技人才纷纷东流,使人才资源更加短缺。

(2) 产业结构的转换相对滞后

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高,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另外,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工业增长乏力,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新兴产业比重低,改革开发能够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但西部地区却明显滞后,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发展更加缓慢。

(3) 社会发展水平和价值观念的滞后

社会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条件下,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基础发展。特别是未来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东部地区的发展。此外,价值观念的滞后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有较大的价值观念差距,这突出表现在“小富即安”的指导思想;“等、靠、要”的传统观念;“轻商贱役”的思想观念;“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

4.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影响

我国的改革是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相应就伴随着国家宏观直接调控能力的减弱。随着东西部地区差距的逐渐拉大,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经济增长、发展机会都远远好于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了东部地区。这带来了两方面的效应:一是进一步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进一步削弱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后劲。这就导致了东西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产生了地区差距的“马太效应”。

三、 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对策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问题将进一步显现,而且会越来越严重,必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东、鲜红、西部发展协调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对策。党中央、国务院申时度势的提出并具体实施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全体居民基本的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力度,大幅度地扩大西部地区持续、长期、根本的发展后劲;另外,通过市场发挥其作用,鼓励和促进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加强经济技术联合与合作,形成东、中、西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8032b1d69eae009581bec6f.html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