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的改革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3-02-28 17:33: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South China 1.elevision Journal,2OO8 No.06 时政新闻的改革与创新 彦 时政新闻,是指媒体对时事、政治领域题材的新闻报道。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时政新 闻占有比重很大,体现时代主旋律,负有报道党政部门及领导人活动、传播党和政府政策 意图的重大使命。据统计,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时政新闻长期保持1/4的 比重,为该节目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在我国逐渐普及以来,报道时政新闻的主要阵地,除了报纸 部分,其余的就由原来的广播电台和新闻记录片转移到了电视媒体。同时由于电视传播的 快捷性、直观性,使电视时政新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日益产生巨大影响。 但是长期以来,电视时政新闻存在着公式化、模式化的弊病,大量的会议报道壅塞版 面,表现形式缺乏新意,大多是台上领导人头、台下听众人头。从视觉感受来讲,大同小 异的会场画面使得新闻内容失去新鲜感,造成电视新闻最忌讳的声画脱离现象。广大电视 观众对僵化的时政新闻报道方式颇有微言,尤其对地方台的时政新闻经常提出尖锐批评。 电视时政新闻在普通受众中受到欢迎程度不高,究其原因,客观上是因为这类新闻具 有很强的政治性,对报道的政策性要求很高,因此受到较多制约。同时,时政新闻的“传 统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约定性的框框,限制了记者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随着时 间的推移,电视时政新闻的问题表现得非常突出:有价值的信息少,套话空话多,报道手 法单调、刻板等等。受众长期接触这样的电视时政新闻,必然会留下不良印象,进而形成 逆反心理。为此,新闻界的有识之士发出了沉重的呼唤: “时政报道不突破,我们国家的 新闻改革难言成功。”可以说,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本文拟就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与创新,提出经过大量实践和思考得出后的一些经验和 1 07 
1 08 南方电视学刊南方视窗Prospect of South China 看法。 抓住受众最感兴趣的焦点 时政新闻的主要内容是各类会议及党务政务活动,这个特定内容决定了时政新闻报道涵盖的固定 范围,很不容易出新。如果一个电视台新闻中心的负责人不动脑筋的话,那么该台的时政新闻必然是 千篇一律,令人生厌。 笔者所在的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海南新闻》栏目,也曾长期为这一问题所困扰,一边是职责所 在,必须报道;一边是观众不满,常有批评。而且有关部门领导对僵化的报道手法也不满意,时政新 闻成了两头不讨好的的“鸡肋”。 为了改变这~被动局面,近年来,我台电视新闻中心的广大采编人员有意识地进行了时政新闻的 改革与创新。 在这一轮改革中,我们首先抓住的是报道视角问题。时政新闻的主要使命固然是充当党和政府 的喉舌,但是从业人员必须清楚传播的对象是谁,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一个新闻栏目是否受观众欢 迎、是否能在广大观众中建立威信,关键在能否做到让他们对新闻内容感兴趣。 当我们的思路转到这一点上来时,很多困惑就一扫而光了。很快我们就认识到:时政新闻不是被 动的传声筒,而必须是主动的解释者和传播者。 党政部门的会议虽然场面大同小异,但其内容却有很大区别。绝大多数会议的议题,是与 千千万万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抓住了这一点,就是抓住了搞活时政新闻的关键。 对广大观众来说,他们所关心的不是会议程序、与会人员,而是会议对他们有何意义、价值,这 才是记者需要发掘的重点内容。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往往隐含在会议的全过程中,或者是领导同志的 段话甚至一句话,或者是议决的某项措施上,记者应花大力气把这些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从会议过 程中挖掘出来,突出呈现在观众面前。 自此,我们的记者就把注意力从原来的注重报道会议、活动的程序,转到了注重报道会议的目 的、内容上来了。在尽可能的前提下,记者在报道每一次会议时,都要事先研究会议内容,找出与民 生问题密切相关的部分,重点突出报道,借以唤起观众的兴趣。尤其是党政部门推出有关新举措、新 政策时,就要把该项措施将对人民群众带来的好处说透,要有对前景的瞻望。 另外还特别注意在串词、字幕、标题、图表、出镜上强调这一点,形成较强的视听冲击力,使原 本抽象的会议内容,变为与老百姓生活有血肉联系的活生生的内容。 二、加入生动可感的背景资料 以往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的时政新闻,往往就是孤零零一条新闻,既无来龙,又无去脉。这样虽然 也算完成了报道任务,但是观众往往一头雾水,不知道这条新闻究竟有什么意义。 新闻中心鉴于此,对记者提出了“化虚为实,把薄做厚、由浅入深”的要求。对会议、特别是行 业会议的内容要往深开掘,~定要配以背景资料。b ̄12006年初,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号召以后,海南省党政部门召开了多次相关会议。我台在报道这些会议时,都尽可能在每条新闻中加 入相关的背景资料,如目标要求、数字、图像资料等等,把以往农村建设的成绩与不足展示出来,使 观众对前因后果有清晰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党中央方针的理解。 这样做,也避免了重复播出千篇一律的会场画面,有效地调节了新闻节奏与场景,增加了时政新 闻的可看性。 三、注重领导人的个性化表现 在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报道中,一般都使用同期声手法,以丰富报道内容。但在习惯上,一般的 记者仅仅是截取领导人讲话中的片断,并没有使同期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South China Tblevision Journal,2008 No.O6 这里牵涉到的关键问题是,国内的时政新闻在人物与事件关系的处理上,经常出现两大弊病:一 是就事论事,见事不见人;二是即使以人为主,也不注意发掘个性。这与记者往往将时政新闻局限于 小时政”的范围内不无关系,同时也与记者没能摆正自己和新闻事件中人物(主要是领导同志)的 关系有关。一些记者面对时政报道的对象,习惯于仰视、远望,以至于展现在受众面前的领导人大都 不苟言笑、缺乏个性。而世界上时政新闻中的优秀之作,大都出自那些能以专业化的平视”态度来 关注时政人物的新闻记者。 我台自从开展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后,就提倡记者对领导同志采取平视化”角度,注重人性化 观察,注意捕捉领导同志在讲话中的个性化瞬间。比如,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在一次大会上,突然离 开原有议题,批评了参会者的缺席现象,语言尖锐,表达形象。我台记者敏捷地抓住了这一瞬间,专 门制作了一条相关新闻,播出后引起较大反响,改变了观众对会议新闻的固定看法,使原本可能比较 沉闷的内容一下就变得生动起来。 在新时期,亲民爱民是党政领导同志比较普遍的一种工作风格。幽默风趣或睿智敏捷等个性特 色,也常 常体现于领导同志的言谈举止之中。能不能抓住其个性,真实生动地再现领导人的风采,就 在于记者善不善于发现。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记者要有耐心、有责任心,不能拿到会议材料、拍几个镜头就算了事,而 是要耐心守候、反应敏捷,不漏掉领导同志任何一个有个性的表达瞬间。要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 生动,重要的在于掌握时政新闻中鲜活的、富于意味的人物语言以及相关细节,这就不是靠浮光掠影 的采访和根据领导人讲话稿件和会议通稿就能解决问题的。 这样富有个性化的镜头虽然不可能很多,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出现一次,就会使观众有强烈的期待 心理,提高了时政新闻的可看性。 四、多动脑筋丰富表现手法 大多数的电视台记者在报道会议时,都形成了固定模式,即:先出会标、再出主席台、最后出会 场与参会者,然后再反复轮回几遍,等文字稿内容播完,画面也就结束。从流程上看,这样做没有什 么错误,但是非常僵化,味同嚼蜡。 需要注意的是,报道过程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记流水账。过程中包含着某些关键性的环节和耐人寻 味的细节。无论是一篇会议消息,还是长篇大论的深度报道,都必须抓住关键性环节,并以重要的细 节作为支撑。抓关键和用细节构建过程,这就需要记者进行深入的采访、细心的观察,还需以全局的 观念来统领报道主题,使关键性环节发挥支撑性作用, 为了避免雷同,我们要求记者在每做一条报道时,都要用心研究本次会议的特殊性,然后以特定 角度切入,或者用特殊手法给予报道。长期以来我台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 1.记者巧妙导入 可以说,电视新闻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要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精确地表达意图,就必须选择适当 的、巧妙的角度切入,一语中的,这是电视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能力。 我们要求出镜记者在提示新闻内容时,不能简单地说说时间、地点、议题、出席者身份就算完 事。在导入时,必须把会议内容以新颖别致的角度、方式点拨清楚。比如,在2007年,我台做亚洲博 鳌论坛年会总结报道时,出镜记者拿了一本年会手册,对观众进行简单介绍。以当年年会手册与往年 手册的不同,巧妙引入,介绍了当年年会的关注点,已从以往的东南亚扩大到了整个亚洲。 这样的导入生动可感,不落俗套,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强烈兴趣。 2.辅以政策解读 由于时政新闻所报道的消息,一般都有很强的政策性,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 是单单播出一条消息,很可能无法让观众对这条信息有透彻的了解。我台的做法是,针对重大方针政 策,可辅以系列的政策解读,即请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党政官员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 1 0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891fd3e94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e.html

《时政新闻的改革与创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