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发布时间:2016-12-16 15:56: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新时期推动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适应我国新一轮改 革开放的需要,有利于加快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进一步加强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经贸合作。但是由于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国家众多,合作基础存在明显差异,如何有效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深入合作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意义重大。

绪论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全球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强调,打造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经济合作不同文明交流进步,是一项造福世界的伟大事业。本文我们将概述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状况和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正文

一、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丝绸之路从运输方式上,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唐代,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明代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扬州、福州等其他支线港组成。

二、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快速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结构。如新加坡资本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马来西亚石化、电子电器等产业发展迅速;菲律宾金属矿产的开采和冶炼等劳动密集型有一定的优势;印尼拥有有丰富的木材、石油、天然气资源;印度软件服务业在全球竞争优势明显。中国的机电、纺织、化工等商品大量出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巨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将加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互连互通,还进一步推动我国与南亚、西亚以及北非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而有效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对我国的产业升级与整合,尤其是对海洋相关的产业的升级与扩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现状

多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出席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等国际对话,就双边关系和各区域的发展问题,多次与有关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进行会晤,深入阐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就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达成广泛共识,并与部分国家签署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备忘录,与一些毗邻国家签署了双边合作的备忘录以及经济贸易合作的短中长期规划。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推进了一批条件成熟、实施方便的重点合作项目。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各种资源,提供各种政策支持。我国还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设立丝路基金,强化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投资功能。推动银行卡清开展跨境清算业务和支付业务。积极推进贸易便利,推进区域一体进程。一下是我国政府在多年的努力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1、中国参与埃及新苏伊士运河开发建设。

2、中巴就瓜达尔港建设并达成一致。

3、中国投资南美洲“两洋铁路”的开发建设。

4、中国企业中标印尼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

5、中英政府同意成立高铁项目组。

6、中埃签订铁路合作项目。

7、中马《港口联盟协议》。

8、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项目已经达成一致或在协商中。

四、面临的挑战

一是缺乏统一的合作对话机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得到了广大东盟国家和印度、斯里兰卡、沙特等国家的积极响应,但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到的国家地区众多,各国经济模式和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政府层面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交流机制。包括我国的区域之间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广东、广西、福建、江苏等省市都有与东盟国家进行更深入的经贸合作意愿,但是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对话组织进行协调。因此我国与东盟国家等沿线各国还缺少一个进行合作对话统一交流机制,各国之间也缺乏相关的政策倾斜,经济政策和产业规划不能有效衔接,由此而产生盲目竞争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极大影响,甚至会增加各国的矛盾,破坏区域的和平发展

二是产业合作基础薄弱。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大部分商品实现了进出口关税,但是目前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还仅仅是一种依托跨国公司全球进行布局的被动合作。如电子信息产业的分工合作就根据跨国企业的生产需要而进行产业对接,极易受到全球市场的波动,且这些公司在我国进行的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而纺织、钢铁、装备制造、船舶制造业,海洋产业等合作基础薄弱,部分产业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甚至存在目前仍未调节的矛盾。随着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基础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低成本制造业已经加速向东盟国家转移,需要有效发挥中国与东盟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特色对这些产业进行调控

三是基础设施共享低能低效率。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海上互联互通和沿线港口城市的对接具有作用巨大。目前,我国加强了与东盟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在铁路、港口、通信等领域进展比较顺利,但是交通枢纽建设还比较缓慢,与东盟国家的众多港口尚未达到高效的合作。随着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用,加强沿线国家物流信息的共享,推动新型信息化港口建设成为了新的挑战。而在更远一些的印度,东非,欧洲合作的基础更是薄弱,如多问题仍在紧张的磋商当中。

四是区域合作竞争力大。随着世界多极化和地区形势变化,各国经贸关系迅速变化发展,各国对商品市场和才来产地的争夺日益激烈。美国战略从大西洋转移到环太平洋地区,日韩等过与东盟展经贸往来,欧国家与印度经济合作不断加深。美日欧等国家试图通过区域自由贸易谈判确立亚太地区贸易新规则以继续保持或夺得自己在经济上的霸主地位。东盟国家广阔市场,成为美日等发达国家眼中的蛋糕都想独享或分到一块这些国际甚至以职业中国的经济发展为目的,对中国在贸易上进行排挤,如果中国真的被排除在新的贸易规则之外,将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不利于区域合作的持续开展。

五、解决方法

(一)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统一对话交流机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需要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利益,加强政府间的对话。在国际上需要构建中国与东盟、南亚、欧洲和东非国家的对话交流机制,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产业发展动和最新经济政策进行交流研讨整合各自优势资源促进整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产业合理分工与布局,以求达到收益最大化在国内,我国沿海不同省份需要建立统一对话交流平台,各不同省市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产业的优势有计划的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如广西需要依托北部湾地区的便利优势与东南亚国家进行合作,而广东则侧重于与南亚、中东、东非和欧洲地区的经贸联系,不断拓展对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二)加快建设自由贸易区和合作园区

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加强若干沿路港口经济区和中外合作园区建设,通过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对接和区域合作。一是要加快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借鉴国际经验加强政策创新,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沿海和沿边地区开展新的自由贸易区试点工作。二是加快综合保税区和通关口岸建设,开展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不同监管部门联合查验,降低收费,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带动云南、广西等边境地区的对外开放,三是大力支持中国与东盟合作园区建设。加强泰中罗勇中国工业园、马中关丹工业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等境外合作经济区建设,推动钢铁、有色、建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企业在东盟国家建立更多境外工业园区。

(三)不断完善港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港口城市合作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沿线港口城市建设,推动海上互联互通取得重要进展。一是积极召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合作会议,推动港口城市开展对话交流,推动加强海关、检验检疫机构的协调配合,有效地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二是加强对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区域性的国家航运中心,加快推动“智慧港”建设,三是推动对沿线国家港口设施的投资力度,积极参与周边国家港口城市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周边国家港口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

(四)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深入合作

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需要继续发挥各自产业优势,推动特色产业的深入合作。一是加强海洋经济的合作力度,围绕海洋科技研发、海洋人才培养、海洋产业发展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二是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先进制造领域的合作,推动海洋装备、航空装备、工程装备产业的共同发展,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动我国重大成套设备的出口,三是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协作。针对目前全球产业转移的特点,加快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积极推动成立中国-东盟纺织品产业合作委员会等类似机构,促进双边行业对接和产业合作。

(五)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

为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一是继续参与由东盟国家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研究制定合适的RCEP规则,完善相关贸易规则,不断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二是要加快推动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推进中国与澳大利亚、挪威、瑞士等国家的自由区谈判。三是积极参与新一轮全球贸易规则的调整。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印度、巴基斯坦以及海湾国家的沟通协调力度。

参考文献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建设方略》——全毅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便利化合作与能力建设》——杨思维

《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刘赐贵

《启动_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_建设南海和平之海》——蔡鹏鸿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国家发改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99b00d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b.html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