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大道理的小故事

发布时间:2020-04-03 18:10: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蕴含大道理的小故事

本文是关于蕴含大道理的小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通过一下故事可以了解到一些深刻的道理,是孩子们也是大人们闲时提升自己的一个好方式,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蕴含大道理的小故事。

  蕴含大道理的小故事1:做完与做好

  有位师傅要徒弟整理庭园。第一个徒弟粗心大意,割草砍树,未见庭园之美,反添荒凉之感;

  第二个徒弟很用心,不但整地除草,还依地形地貌,植花莳草,庭园一下变得有气势、有特色。

  师傅对第一个徒弟说:“你做完了。”

  对第二个徒弟说:“你做好了。”差别立现。

  有人为赶做完,草草了事;

  有人为求做好,费尽心力。

  结果一个有负所托,一个有了交代。

  当然评价有所不同。

  聪明如你,“做完”需耐心,“做好”需智慧。

  蕴含大道理的小故事2:恩怨都要讲分寸

  为人狐疑是个坏毛病,自个儿苦恼活该。为官狐疑很麻烦,小则误身,大则误国。

  战国晚期,张仪赴楚相家陪酒,遭疑偷了楚相一块玉璧,被拘起来掠笞数百,他抵死不认。后来张仪当上秦相,写信警告楚国宰相:“当初我陪着你喝酒,并没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要好好守护住你的国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

  国事、家事、私人恩怨,杂七杂八难以分得清楚,无非都是因果报应,前有楚相有罪推断乱施家法,后有张仪公报私仇,楚国由此被强秦戏弄,丢城失地。

  张仪之后,范雎重演了一遍因狐疑而乱施家法的恩仇故事,不一样的是范雎恩怨分明,报仇也极讲分寸。

  范雎是魏国人,游说之士,周游列国无人赏识,便回到魏国,寄身中大夫须贾门下寻求进身机会。须贾奉命出使齐国,范雎随行,几个月下来,使命并未完成。齐襄王知道范雎有辩才,送给他十斤黄金及牛肉美酒。须贾知道后,恼怒嫉妒,疑心丛生,回国将小报告打给魏相魏齐,说范雎出卖情报换取黄金。

  当时,魏齐正在聚众宴饮,一听出了间谍,便不分青红皂白,下令刑讯逼供,用板子荆条打得范雎肋折齿断,根本不给申辩机会。范雎一看,小命要呜呼哀哉了,便装死求脱身。魏齐命人用席子把范雎卷上扔到厕所,又让宾客轮番往范雎身上撒尿。

  身为相国,魏齐鼓动众人辱“尸”,品德该打负分。这番流氓酷吏举止,便埋下了他日后走投无路自取灭亡的祸根。

  范雎忍着羞辱,继续装死,直到无人之际,方才开口对看守说:“你放走我,我日后必定重重地谢你。”看守倒是颇存怜悯之心,请示魏齐把“死尸”扔掉算了。魏齐因折磨人而快乐得忘乎所以,喝至酩酊大醉,批准看守的提议,范雎得以逃脱。

  范雎历尽惊险逃至秦国,说动秦昭王——《芈月传》里的公子稷,当上秦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范雎告诉前主人、魏国使臣须贾:“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拿来!不然的话,我就要屠平大梁。”有强秦做后盾,魏国惹不起,又顶不住,魏齐只得亡命赵国,却经不住秦昭王也出头为范雎报仇,被迫刎颈自杀。

  掌握生杀予夺之权,任性地施以严刑峻法,种下的都是恶因,可见,疑罪从无是救人的法理。

  蕴含大道理的小故事3:无路可走

  小河来到沙漠面前,却发现自己正一点一滴地陷进沙里,它因此悲痛地呜咽:“难道我注定要在这里无声无息地死去吗?”

  “那可不一定。”天空中传来微风的声音,“如果你肯改变自己的样子,我就能带你飞翔!”

  小河怯怯地问:“我要怎样才可以和你一起飞翔?”

  “很简单,只要你愿意用尽力气,摆脱身上束缚,离开你现在的状态!”

  小河于是使劲向上张开双手,迎向微风,但它身上的束缚实在太强,总被地心引力拉回地面。于是,它灰心地流泪:“太痛苦了,我没办法,我只能葬身此处了!”

  微风再次鼓励小河:“要在天空飞翔本来就不容易,你首先得证明有能力摆脱宿命的束缚,要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的!”

  小河决定再试一次,它奋力向上一跃,用尽全力与地心引力对抗,它感觉自己要炸开了一般。在经历过全身撕裂般的痛楚后,突然间,小河感到轻盈,一下子就飘得好高。

  终于,小河化为一粒粒微小的水汽分子,投入微风的怀抱,飞过高山原野,看尽大地美景。

  如果小河不肯承受化为蒸气所要付出的痛苦代价,又哪能投入微风的怀抱,享受飞翔,体会到世界的辽阔!

  有的时候,我们以为的“无路可走”,其实是生命另一段旅程的开端。

  蕴含大道理的小故事4:看到不等于走到

  山脚下,师傅指着山顶问:“看到那山顶了吗?”

  “看到了。”弟子说。

  “你看,山脚离山顶有多远呢?”师傅问。

  “大约500米吧。”弟子说。

  “是吗?还是等你走到那山顶后,再回来告诉我有多远吧。”师傅说。

  弟子登上山顶后回到师傅的身边。师傅问:“山脚离山顶有多远呢?”

  “两个500米也不止。”弟子说。

  “这么远吗?刚才你说500米,是你目测不准吗?”师傅问。

  “不是刚才目测不准,而是一个目标,用眼看到的是直线,而用脚走到的是曲线。看到了,永远不等于走到了;看到了,永远还有更长、更曲

  折、更复杂的路要你去走。走出来的,永远不是直路,而是弯路。”弟子说。

  师傅听后,点头含笑。

  蕴含大道理的小故事5:登山境界

  弟子问师父:我欲云游参学,并向众生宣讲佛法,不知可否?

  师父说,你现在的修行还不够,先去爬一爬那座山吧。

  师父,我自小就在这跟您修行,那座山我不知爬了多少遍,为什么现在还要再去爬呢?

  师父一笑,说,当你看到与儿时看到的不一样的风景的时候,便是圆满之时了。

  他决定一试。

  第二天,他回来了。弟子说,师父,我从来没有爬到过那么高的地方。儿时,我只在山脚徘徊,看到一些花花草草便满足了。然而,这一次,我爬到那么高的地方,才明白,原来山上有如此奇妙之景。师父,我现在可以远行了吗?

  师父微微一笑,说:不行,还远着呢。你再去试试。

  这一次,他沿着昨日足迹往上攀登。到了昨日登过的最高处,已无可登之路。他想,今日所见,与昨日并无不同。难道要往上,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可是,向上便是悬崖峭壁,如何能上?

  思忖过后,他决定,冒死攀爬而上。

  两日过后,他疲惫且伤痕累累地回来了。但是,他脸上却很高兴,说:师父,上面的植物并不繁多,也不奇妙。可是,云雾在山间缭绕,恍如天境。这就是师父所说的“不一样的风景”吗?

  师父微微一笑,说,不,还差得远呢。你再去试试。

  他顾不得疲惫与伤痛,再次前往。

  三日过后,他回来见师父。弟子一脸平静,说,师父,我决定留在这继续跟您修行,直至圆满。

  师父拈须一笑。

  许多年之后,师父圆寂,他下了山,云游讲学,最终成为了一代高僧。

  有一天,他跟他的弟子说起那时登山的经历:

  每一次登山,我都只注意脚下的风景,却从未想过上面还有更妙的景致。在山脚,我以为见到的奇花异草已是稀奇之物,却从未想过,山间的云雾更为神奇;登至山腰,见云雾缭绕,恍如天境,却不知自己已为云雾所迷;而当你登至山顶,遍览天下,才明白,何谓真正的“境界”。于是,你才真正明白自己的渺小,才不会满足于曾经所见之景,才会向着更高之境勇猛迈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9c5207f6b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3.html

《蕴含大道理的小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