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发布时间:2010-10-19 16:20: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九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

刘俊峰 吉林省通榆县新华镇中学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2)初读课文,自行处理不熟字音;

3)对照课下注释了解词义;

4)课外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理解课文中写景的名句,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互动探究: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读读议议: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诵读课文,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和诵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三、教材分析

本文选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9课,是名末文学家张岱山水小品代表作,文章以白描手法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现了这个曾经的富家子弟和现实的明朝遗民的失落情绪和雅趣。教学设计为在熟读基础上,以“痴”为切口,了解、校正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对照原文,评析插图,引入相关链接,落实对“白描”手法的领悟及作者内心的把握,从而突破难点。拓展阅读的安排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优美诗句,扩大知识储备,培养他们阅读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用百度搜索查找一些与作者张岱有关的资料,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张岱寄情于山水的闲情雅致的精神世界的了解;以百度图片搜索,展示几组西湖美丽景色的图片和文中所描绘意境的图片相对比,感受张岱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闲情雅致以及内心世界的孤苦愁绪,加强学生对文章意境的整体把握;

为了使学生对白描手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可以采用百度知道、百度图片搜索白描的概念和画例,语文中的意境相印证;课文拓展过程,使用百度搜索,将找到的有关西湖的诗句与学生课前查找的综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绚丽多彩的西湖,更主要的是增加学生的积累。

四、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文言小品文,全文寥寥160字,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绝对意想不到的西湖,语言之精致洗练、意境的幽缈奇绝,几乎就是一种全新的视听馈赠。为了使学生对本文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必须通过听读、诵读、齐读等形式,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再以默读、分组赛读等形式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字音、把握词义,然后边读边师生质疑、释疑,已达到通晓文意的目的。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清楚了解之后,我们借助百度搜索到的参考资料,带学生走近张岱、了解张岱,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意境的理解;同样通过百度搜索,引入“白描”的概念与图例,与文中的白描景色相印证,使学生对白描手法有个清楚地了解,随之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写人写景的练习,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

张岱运用诗样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淡雅静谧的西湖,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洋洋大观让学生将给自己的积累和百度搜索得到的结果相融合,与本文一起背诵下来,增加学生的有效积累。

五、教学过程

(一)、对联激趣 导入新课

1.导语: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系列优美精致的写景佳作,《三峡》、《答谢中叔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从上述文章中可以集成这样一副对联:“三峡,两岸连山,高峰如云,山河壮美;钱塘,一线通天,涛声如雷,天下奇观”。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又会给我们展示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哪?

3.板书文题: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 初步感知

1.让学生将在预习时遇到的不熟字词在文中标出;

2.播放【百度mp3】《湖心亭看雪》录音:http://www.xinyuwen.com/...课文录音.mp3

3.学生质疑,提出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释疑。

(三)、反复诵读 加深理解

1.学生默读;

2.学生朗读、正音: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 sōng)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è)、喃喃(nán nán

3.齐读,消化生字;

4.分组赛读,力争读熟;

5.默读,对照注释,了解词义:

更定:是,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一小舟:撑,划。

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湖心亭一点的区别。)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强饮,痛饮。白,酒杯。 为何强饮——“酒逢知己千杯少。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问其姓氏,金陵人,此:是,判断动词。(是字的两种用法,一种作代词,一种作动词。这里是用了哪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迷。

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6.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意。

(四)、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大意(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清楚);教师板书: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2.作者为谁?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作者(教师在文题下板书张岱);

3.【百度知道】张岱相关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1655040.html?fr=qrl&cid=943&index=2

明确:明末清初散文家、史学家,原为富贵之子、爱好繁华、好山水,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亡国之失和超然物外的雅趣。

4.分段朗读并思考:

1)、一位爱好繁华的富家子弟,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到西湖的湖心亭去看雪,他选定的时间是?(是日更定:这天更尽的时候)

2)、这时候的天气状况如何?(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下了三天,湖中看不到人迹听不见鸟声。极言雪之大,天气恶劣)

3)、想象一下,更尽之时是应该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尤其是这样一个恶劣的天气里,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该在做什么?(睡觉)作者在此时做出了什么举动?(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的湖心亭看雪。)表现了他的什么情怀?(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超脱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

4)、此时的外面的景像是什么样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

5)、湖面上的能看到的景物有哪些?作者在这里使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和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以简约的笔调,三言两语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湖山夜雪图”)

6)、【百度百科】白描:http://baike.baidu.com/view/42069.html?wtp=tt

8)、【百度图片】湖心亭看雪画意:

http//www.ybsy.orgUploadFilesSoft2009420094813123.jpg

9)、谁能用你手中的笔描绘一下你胸中的湖山夜雪图。

10)、作者到了目的地看到了什么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说了哪些话?(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会有这样的人?)做了什么事?(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地喝下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这里客居。)

11)、小组交流:湖心亭的金陵人为什么会“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面对素不相识之人,金陵人何以会 “拉余同饮”?作者又缘何“强饮三大白”?文中提到的金陵指的是什么地方?在此有何深意?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深意?

提示:大喜之人不仅是金陵人,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哪!因为共同的喜好才聚到一起,喜出望外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天涯陌路,相遇知音,一个“拉”字消除了彼此的陌生和距离,仿佛是多年的老友相聚,自然会有后文的“强饮三大白”了;金陵即是南京,以亡的明朝故都,在此提出,三人之间更找到了共同的情怀,国家灭亡,天涯漂泊,只能寄情于山水,寻求一种心灵的宁静与淡雅,更深层次的则是对古国的难忘与追怀,作者在文前特意将时间定为“崇祯五年十二月”就是一种特殊的家国之思。舟子的两个“痴”道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作者与金陵人相互之间在落寞孤寂的心灵中平添了一缕温情和安慰。

5、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意。

(五)、诗词拓展 丰厚积累

1、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西湖的诗词(略)

2、【百度知道】有关西湖的诗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657719.html

(六)、明确作业 巩固成果

共同朗读并背诵搜集到的诗句和本文,包括课后练习中的《江雪》。

附板书: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应该说,以往处理这篇文章,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读结合,到也能把基本情况介绍清楚,但是仅仅就文本说文本,总结的有很多东西没能说透,如今借助多媒体,引入百度搜索,将于课文相关的资料、音像、数据等引入教学中,极大的增加了单位时间的有效信息输出量,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为自己的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使学生在直观的信息技术手段条件下轻松愉悦的进入固定的教学情景之中,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说本课设计还有什么缺憾的话,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通过对张岱的经历作简要介绍,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是由于时间所限,写景、叙事和抒情三者间的关系,没能很好的揭示出来文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衬的手法也是蜻蜓点水般一表而过

另外,关于柳宗元的《江雪》没能在课文的整体感知过程中有效的介入进来,对这样一份很好的教育资源的忽视,无疑是教学设计上的败笔。

关于文中“独”字的特殊含义,也没能很好的给予处理,也是一种疏漏。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吉林省 学校:通榆县新华镇中学 姓名:刘俊峰

职称:中教一级

通讯地址:吉林省通榆县新华镇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b207bbff121dd36a32d8200.html

《《湖心亭看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