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和争议

发布时间:2018-10-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和争议

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对列宁主义的继承、运用和发展。与列宁主义的遭遇相似,随着苏联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拓展,西方国家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反对和攻击也不断上升。1991年苏联解体后,抹煞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和彻底否定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论调也尘嚣至上。西方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想和言论中,有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歪曲、攻击甚至谩骂,有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立场出发的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敌视和否定,有主要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左倾”立场出发的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也有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较为中肯的总结和反思。对这些思想和言论必须采取阶级分析的方法予以鉴别。与西方“列宁学”相联系,也存在着与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相似的所谓西方“苏联学”,后者主导着西方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非议。在探讨苏联马克思主义问题时,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也受到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潮影响,在某些领域争论较多,这要求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对苏联马克思主义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评价。一 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评价首先是西方“苏联学”者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或者说不承认苏联是社会主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些“左
倾”思想家和学者,这些人的共同理论特征是既不认同苏联官方的意识形态,也不认同苏联社会结构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些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苏联的认识被总结为以下4种基本理论:第一种理论认为,苏联社会结构的本质是“国家资本主义”,认为苏联发生了非暴力的反革命,基于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官僚阶级成为统治阶级,而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则是在实现没有私人资本家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原属于俄国布尔什维克“左翼反对派”的加·И.米雅斯尼科夫和所谓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弗里德里希·阿德勒。第二种理论主要是由托洛茨基提出的,认为苏联是“蜕化的工人国家”。1936年,流亡海外的托洛茨基完成了题为《什么是苏联以及它正向何处去?》手稿,后来以《被背叛的革命》为书名出版。托洛茨基在书中把苏联看作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预备性政权,认为就其保护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权而言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就其以资本主义的价值尺度实行生活资料的分配而言又是资本主义的。第三种理论是“官僚集体主义理论”,认为苏联已成为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的全新的社会类型,官僚阶级成为统治阶级。这一理论的代表作是意大利人布鲁诺·里齐1939年的著作《世界的官僚化》。第四种理论被概括为“没有一个(稳定的)统治阶级的新生产方式诸理论”,主要产生于1968年之后。例如,来自当时民主德国的鲁道夫·巴罗在1977
的著作《东欧的选择》中认为,俄国革命的主要作用是实现非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快速工业化;斯大林时期各种关系的中央集权化、党和国家的融合以及斯大林主义的恐怖的真实意义是将农业专制改造为工业专制,构建工业基础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有西方学者将以上诸种理论中有一定共性的观点总结为以下11条:其一,认为布尔什维克和后来的斯大林主义政权构建了一个现代化专政;其二,认为苏联出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相似物;其三,认为苏联社会是人类主流发展道路之外的一种异化形态和一条死胡同;其四,认为布尔什维主义和斯大林主义都是历史上暂时的现象;其五,认为苏联社会是阶级社会和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其六,认为斯大林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同一社会形式的两个变体;其七,认为在苏联存在着经济对政治的从属性或者说完全自主的国家;其八,认为统治精英的权力建立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的基础上或者说知识成为统治的基础;其九,认为工人在苏联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自由的工资劳动者”;其十,认为苏联存在时间越长,增长的低效率问题越严重;最后,认为苏联的活力来自于与西方的竞争,即使在和平时期苏联社会也可以看作一种战时经济。这些所谓的西方“左倾”思想家和学者不同于传统的资产阶级右翼学者,他们不认同资本主义,同时也否定现实的社会主义形态——苏联社会主义。从他们否定列宁主义的观点来看,实际上早
已背离马克思主义,而是代表了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立场。他们的上述种种思想和言论尽管个别的也有可取之处,但总体上都带有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时,也应当看到,在否定苏联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一关键之点上,西方小资产阶级左派学者已经与资产阶级右翼学者同流合污,并且充当了抹黑和攻击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先锋。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作为对列宁主义的继承、运用和发展,既有成功的历史经验,也有一系列问题和教训。从马克思主义的辨证的和历史的观点来看,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成绩是主要的,缺点和不足是次要的。就像巴黎公社虽然时间短暂但历史意义不容低估一样,虽然苏联已经演变和解体,但是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曾经对世界历史产生划时代的影响并将继续其影响。对苏联马克思主义持彻底否定的态度,不仅不科学,不符合唯物辩证法,而且必然导致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和否定,因而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二 关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首先,西方学者经常使用“斯大林主义”这一概念,来与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对应。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是认为斯大林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一样同属极权主义;认为斯大林主义强调党和国家对社会及其成员的控制,通过政治高压和恐怖手段,把群众动员起来去实现该制度的目标。这种观点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实际上是对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歪曲和
丑化。马克思主义者一般不使用斯大林主义这一概念。20世纪70年代苏联对斯大林的评价是:斯大林的某些错误做法背离了列宁主义的原则,但是他所奠定的基本制度是健康的;斯大林领导实现的快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虽然代价很大,但是有其历史功绩,为苏联摆脱落后和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认同西方的意识形态,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其实质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而我国思想界和学术界历来主张对斯大林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既肯定其历史功绩,也批评其错误。其次,关于斯大林主义与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西方学者从彻底否定斯大林主义这一前提出发,有的认为斯大林主义背叛了列宁主义;有的认为斯大林主义来源于列宁主义从而也否定列宁主义;有的则将斯大林主义、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起否定。实际上,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尽管有不少缺点和问题,但总体上仍然是列宁主义的运用和发展。再次,关于斯大林体制或者说苏联模式,即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西方学者往往持彻底否定的态度。而苏联之外的各国共产党和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受到过斯大林体制的深刻影响。鉴于斯大林体制的影响极为深远,我们要对其做具体的分析:其一,斯大林体制是历史的产物,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其二,斯大林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其
三,任何一种社会主义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随着时代和国情不同,其作用也不同。此外,鉴于斯大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历来重视对斯大林思想的研究。在建国初期,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对苏联的斯大林体制持全盘学习态度,对斯大林的思想也持全面肯定态度。1956年苏共20大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也开始反思斯大林思想中的不足之处。1963年和1964年中苏大论战之后,中国共产党又开始持全盘肯定斯大林和全盘否定赫鲁晓夫的态度。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思想的研究主要围绕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展开,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生产关系的内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数量和表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等。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对斯大林体制的进一步反思,并以此为突破口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这一时期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的研究更为全面,不仅涉及了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以及他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如农业集体化,而且涉及了斯大林的哲学思想等领域。20世纪90年代,由于苏东巨变的影响,对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同时,关于斯大林的各种西方思潮也已经传入我国并产生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斯大林的民族政策和
斯大林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等问题也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三 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官方和主导地位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西方“苏联学”者对这一哲学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我国学术界现在也流行着一系列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性评价。这些否定主要涉及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主要是联系苏联“哲学管理体制”的某些弊端而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些外在特征的批评。第二个层面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些内在理论特征的批评。就第一个层面而言,有一种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特点的概括是:第一,肤浅和简单化;第二,教条主义、绝对化和极端化,窒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批判性和革命性;第三,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失去哲学自身的独立性和学术性;第四,封闭化,缺少与世界思想界的交往、联系、对话和交锋。①这一概括的主要问题是以偏概全,只讲问题,不讲成就,错误地把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些支流当成了主流。首先,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成果既有广为人知的哲学教科书和工具书,也有众多研究性论著。哲学教科书和工具书必须深入浅出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普及,这种对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的追求绝不等于肤浅。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性论著中则不乏有深刻性的成果。因此,
不能以肤浅和简单化来概括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次,教条主义的确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个痼疾,但是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和发展的辩证法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只坚持不发展就会导致教条主义,只发展不坚持就会导致修正主义。苏联也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发展得还不够的问题。不能从总体上把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为绝对化和极端化或者缺乏创造性、批判性和革命性。再次,过度的政治化和过度的意识形态化也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痼疾,但不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就完全是错误的。执行意识形态职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固有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为政治服务。在这方面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原则上并没有错误,错误在于方式和方法的层面。此外,封闭性也的确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缺陷,但是这里也存在着一个坚持和借鉴的辩证法。只坚持不借鉴,就会走向封闭;只借鉴不坚持,同样会走向修正主义。苏联也出现过盲目借鉴的问题。例如,后斯大林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引入了抽象人道主义这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素,其结果是为后来戈尔巴乔夫等人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基础。第二个层面的批评主要来自于我国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者,主要涉及的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评价,这个问题迄今仍然争议较大。总之,苏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遗产,在实践中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成就是主要的,缺点和不足是次要的。四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动态首先,近年来我国出版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通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史类著作对列宁主义和苏联马克思主义都进行了探讨,尤其是“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出版的一系列相关教材。其次,关于斯大林思想的研究,近年来论著不多,但是出版了一些斯大林传记的译作。再次,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一,一些著作对其进行了整体性的研究,例如李尚德编著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和吴元梁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的相关部分。其二,对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教科书理论体系,一些论著进行了系统研究。关于如何评价这一体系?在我国学者中仍然争议较大。其三,一些学者探讨了涉及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理论问题。例如,黎学军撰文回顾了苏联哲学教研在我国的变迁史,结合在苏联哲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案例,构思了以“问题”意识为主线的苏联哲学教研体系。其四,一些论著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领域做了整体性研究,例如武卉昕的著作《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兴衰史》其五,一些论著还进一步探讨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同时,对苏联哲学家伊·季·弗罗洛夫的研
究是一个热点。近年来国内出版了两本相关专著。弗罗洛夫主编的《哲学导论》中译本也于2011年出版,该书是研究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变的重要资料。安启念认为,弗罗洛夫是斯大林去世以后最重要的苏联哲学家,是苏联哲学人道主义化的主要代表,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哲学思想是俄罗斯传统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此外,美国文博大学(Wittenberg University)政治系教授于滨撰文评析了西方尤其是美国苏联学的历史,也有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2.列宁全集》16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3.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4. 庄福龄主编:《马克思主义史》第一、二、三、四卷,人民出版1996年版。5.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6. 吴元梁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7. 安启念:《苏联哲学70年》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8. 贾泽林、周国平、王克千、苏国勋等编著:苏联当代哲学19451982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9. 李尚德编著: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10. 顾海良主编:《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1.
歇尔·范·林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苏联——1917年以来的批评理论和争论概览》,周穗明译,翁寒松校,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b69415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7.html

《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和争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