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文学》

发布时间:2020-09-03 00:01: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数字与文学的难舍难分

内容提要:数学与文学似乎第一眼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许会固执的以为它们之间的关系似乎没有那么紧要,可是那枯燥的数学却在我们人类文化发展的同时陪伴着数学的发展,如果这个世界缺少了数学那就好比雄鹰失去了翅膀,但是如果没有文学那它就失去了那双锐利的双眼,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不仅仅时数学和文学的关系,更重要的时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矛盾,并且让这一切为我们中学的学习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数学、数字、文学、诗歌、联系

一、 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门学科如果不能和现实接轨,不能为现实服务,那么它就失去了发展的土壤,那么这么学科页就没有发展的前景和基础,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老师和父母就开始教我们很多的数学知识,但是你发现没有在他们教我们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联系你身边的现实的哦!还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面条,所以爸妈总是说你数得清几根我们就煮几根,然后我就拿起一把对父母说:“我要把这十根都煮了,他们于是就诧异的看着我说为什么只有十根,我就很自豪的说因为我的手指只有十个啊!

在汉代有一件关于汉武帝的趣闻,汉武帝逐渐衰老。一天,他在宫中照镜子,看到自己满头白发,形容槁枯,便闷闷不乐起来。他对身边的侍从说:看来,我终究终免一死。我把国家治理成这个样子,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百姓,也算不错了,只有一事不放心,不知死后阴间好不好。东方朔回道:阴间好的很,皇上尽管放心去吧!汉武帝大惊,连问;你怎么知道?东方朔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如果那里不好,死者一定要逃回来的,可它们却没有一个人逃归,所以那边肯定好极了,说不定是个极乐世界哩!汉武帝听后大笑,满面愁容顿时消去。东方朔的妙论实际上是一种数学逻辑。难道你不觉得这个趣闻和我们以前的田忌赛马很像吗?

 在中国传统民间有这样的寓言。一位聪明的媒婆正在称赞某位姑娘的人德、品俱佳,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那位姑娘我见过,好象有一只眼睛是瞎的?”媒婆忙说:“那好哇,别的男人就不会和她挤眉弄眼!”“听说她是个哑吧?”挺好的呀,她不会叽叽喳喳,多嘴多舌。“有人说她好像有一只手不听使唤!”“是个很大的优点,她不会偷鸡摸狗。”“据说她有只脚不大会走路?”“她更加老实本份,不会惹是生非!”“她很矮!”“可省衣料!”

对数字最敏感的可能是我们那些社会上做生意的叔叔阿姨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啊,如果你是实在不信你就去菜市场和哪位算算加减乘除你不一定是他们的对手呢,在我们生活中早就充满了数学的一切,数学是我们现代科学的父亲,没有数学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二、 文学和数学的浪漫

我们中国文学的诗歌可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一大瑰宝,这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外国人可是很难理解它其中的意境的哦,因为一旦将我们的诗歌翻译成外国的语言也就失去了诗歌本有的意境,也就读不出那种意境了;而那诗歌中的很多意境就与我们的数学有着莫大的联系。例如这首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数字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

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与对镜,心欲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诗歌背景: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很重要的一位文学家。他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尤其令人津津乐道。不过,据说当他在长安,被封为中郎将的时候,由于自己觉得身份不凡,曾经兴起休妻的念头。

一天,他派人送给卓文君一封信,信上写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大字,并要卓文君立刻回信。

卓文君看了信,知道丈夫有意为难自己,十分伤心。想着自己如此深爱对方,对方竟然忘了昔日月夜琴挑的美丽往事,于是提笔写出此诗。司马相如收信后心中惊叹不已。夫人的才思敏捷和对自己的一往情深 ,都使他心弦受到很大的震撼,于是很快地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在现代也有人在诗中嵌入数词,辛辣的讽刺那些作风恶劣的官僚主义者。如:

一本正经,二目无光,三餐酒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神无主,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十分平庸。

还有乾隆皇的《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以及元曲

元代无名氏的《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文学的另外一中形式还有对联,对联是即兴之作,用来粘贴在门上,表达的是一种希望达到的状态。学习对联能了解当时人们的愿望。有历史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关于数字的对联,例如下面的这些经典对子:

相传宋代苏东坡赴京赶考时,就作了一副内嵌数字的对联: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三朝元老》,其中有一副很有意思的数字对联。

故事是说,某朝宰相曾投降于敌,口碑非常不好。他年老退隐家乡,还恬不知耻地为自己建造一座生祠,招徕许多宾客住宿,好不热闹。

第二天早上,那座生祠的客堂上挂了一块匾额,上题“三朝元老”,对联是: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忠信礼义廉。

某宰相十分奇怪,不知是何人挂上去的。

有人推测这副对联的含义,认为上联正好隐含“忘八”(即“王八”的谐音),下联则隐含“无耻”。

令人赞叹的是清末一位潦倒一生的老秀才,为当地两个惨死的背盐工人撰写的数字挽联:

流一头汗,磨两脚茧,饿三餐饭,为四处难,养五口人,爬六县山,恨七沟八滩九道水,九九归一,小寒得一吊钱;

烧九棚炭,背八包盐,放七次排,遭六回险,算五个命,发四季烦,挂三儿两老一堂客,一一积九,大年哭九声天。

看了这么多的例子,你还在以为数学和我们的文学没有联系吗?如果你还在想或者还有什么疑惑的那只能说你out了哦!因为数学的土壤是我们的生活和现实的需要,而在另外的方面我们的文学又和生活十融合在一起的啊,所以它们之间才会有这么多的联系,如果你的知识不能应用你觉得它有多大的意义呢?所以我们大家同学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可要记得数学可是他的情人呢,哈。

三、 现在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盲点

1、 心态的不端正

中学阶段是一个思想急剧变化的阶段,学生的好奇心与感情的朦胧冲动往往引起学生心理的变化,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心态不稳定,导致了对数学学习变得冷淡,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生普遍对老师存在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探究和创造精神。希望老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进行讲述,突出重点,强化关键点;期望老师提供典型详尽的解题范例,习惯于机械的模仿硬套。事实上,大多数数学老师也乐于此道,沿用传统讲法,课前不布置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黑板、例题、演示一条龙服务。长此以来,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被扼杀;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而养成了依靠现成的答案机械化做题,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了懒惰的心态。所谓的学习高峰体验只有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的一瞬间闪过心头而已

2、 思维模式僵化

急于求成导致了对问题要求降低,往往只采用一种习惯性方法去解,产生了思维的模式化。学生形成固定化的思考习惯和解题程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这种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是数学知识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快速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也不可否认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大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思维定向模式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3、 与现实的脱节

西方国家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尤为重视。英国国家课程将成绩目标分为五大块,其中“运用和应用数学”高居首位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成为其他四项目标的灵魂和核心。美国明确提出“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数学教育必须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注意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与日常生活问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进活动过程,以形成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学制度还有学习习惯或多或少的还是会给我们一种考试为主的心理,虽然在中国的教学已经做了初步的调整,但是很多学校还是一手搞应试教育,另外又搞新课标教育,这也给了我们很多老师很多的压力。

四、 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盲点

1、 过度注重形式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可以说已经制度化,标准化了,或者说已经应试化了,你一去书店那些关于作文写作的一大堆,而且里面对于文章的一些写作规定的过死,当然了我们需要规律去掌握知识,但是如果过度的注重这些东西只会让我们陷入的大脑陷入瘫痪,因为你已经把它定在形式化里面了,它已经不能呼吸了,它缺少了思考的空间,缺少了现实的空间,缺少了创新的空间,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也许你觉得自己写的这篇文章很有文采,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的文章很空洞,而且某些观点似乎很幼稚,如果不信你拿起你小学的作文来看看,你觉得你写的东西真的那么的好吗?那些以前获奖的东西真的有所谓的价值吗?如果脱离了现实的土壤,那它就没有价值。

2、 缺乏创新思想

你觉得发现一句美丽的诗句很有创新的思维吗?那你对文学创新的立足点在哪里呢?仅仅是美丽吗?是浪漫吗?是洋洋洒洒吗?那为什么西汉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没有李白那么高的文学地位呢?那你觉得鲁迅先生有创新吗?在那个年代中国人还处于各种压迫中,能有人发现这么一个现实并且愿意为其去献身去努力它就是创新,所以我们的语文学习可是不能脱离了现实的

五、 中学生语文和数学学习的反思和改进

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的趋势使得“大众数学”的口号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有人认为,未来的工作岗位是为已作好了数学准备的人提供的。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通常所说的美以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美,科学美的形态而存在。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方向上都是对称的。几何中具有对称性的图性很多,都能给人以一种舒适优美之感。杨辉三角更组成美丽的对称图案。线段的黄金分割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是因为由此而构成的长方形给人们以“匀称美”的感觉。然而数学的发展已经证明,黄金分割及其有关应用具有重要的数学意义,成为初等数学中对称,和谐美的典型例子。简单性也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而我们的语文是和数学有着最大联系的科目,在你想着我们的语文的同时你有没有想着我们的数学和其它的科目呢?你的知识结构难道只能停留在本科目狭小的空间里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改变这一切,像鲁迅先生一样。

对于语文的学习我们要将自己扎根于我们的社会,扎根于我们的生活和现实,将那语文的学习现实化,语文它不应该是你笔下的美文,它应该是感动,它应该是力量,所以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我觉得应该联系现实,语文学习是形式多样的,除了读书以外,还有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举行辩论会等等

六、 总结

生活中充满着美丽,用数学做你观察世界的一点一线,用语文为你描述装点,你生活的美好图画才会形成。

参考文献:《数学趣闻》、《楹联大全》、《声律启蒙》

网络查询:百度文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bb7a5daa1c7aa00b52acbdb.html

《《数学与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