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6.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叶子,叶子是如此的美丽,那么爬山虎到底是怎么往上爬的呢?在弄清楚它怎么爬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爬山虎的“脚”。二、读文画图,学习“爬山虎的脚”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语文书,翻到第26页,认真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并且用横线画出来。(一)读文画句
要求:默读第3自然段,用“——”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1.学生读文画句。
2.学生反馈句子。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6

3.齐读句子。(二)读文画“脚”
1.师:请小朋友们准备好导学稿,再读句子,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根据这一部分的内容,你来检查一下自己昨天画的爬山虎的“脚”是否正确,然后我要请小朋友到黑板上来画一画。2.指名画脚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提前画好)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提出要求:请下面的小朋友们根据内容先检查自己画的爬山虎的“脚”是否还需要修改,再来看看黑板上的“脚”是否画得正确。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预设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预设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③全班评议。
师根据学生画的“脚”进行相应的提问:你为什么用红色的粉笔画?为什么画得那么细长?为什么在细丝上还要加上个小圆圈呀?为什么要画在这个地方?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爬山虎的脚?——比喻)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④师:黑板上画的脚是否正确?(正确)出示爬山虎脚的图片,根据图片再说说“脚”的特点。
2/6

⑤总结特点:出示分别标注了不同颜色的段落
师:肖老师把这段话分成了三种颜色,(蓝色:位置;黄色:形状;红色:颜色)。(三)分析人物形象
师:我们仅根据叶圣陶爷爷简短的三句话,就准确地画出了爬山虎地脚,从这里,你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是个怎样的人?(观察仔细、认真;能抓住特点描写)相应板书。(四)齐读段落。
师:我们一起来把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读一读。
三、品析动词,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语:是啊!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多仔细,描写得多清楚呀。那么爬山虎师怎么用它的脚往上爬的呢?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快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找出有关句子,用“”标注。2.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师提问:爬山虎究竟师怎么爬的呢?肖老师也通过阅读,抓住了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小朋友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知道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
4.学生反馈,师相应板书(触→变→巴→弯→拉→贴)预设一:学生找不到“变”和“弯”①体会“巴”
师:你觉得,你从“巴”这个字,感受到了什么?指生回答:(很用力,粘得很牢固)
②师:根据小朋友们所找的动词,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爬的。出示句子(对比),你来找找,你和叶圣陶爷爷所观察到的有什么区别。
1: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巴住墙。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3/6

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生找区别,并找到“变”和“弯”。
师引导:相比之下,还少了那几个词?为什么不能少了这两个动词呢?爬山虎脚的细丝,须得先(变)成小圆片,才能(巴)住墙;细丝必须要弯曲,才能拉着爬山虎的茎往上爬。这些动作之间,前后都是有(联系)的,所以这些动词,少不了任何一个。(边说边板书6个动词)
预设二:学生把6个动词全部找全
①师:你觉得,你从“巴”这个字,感受到了什么?指生回答:(很用力,粘得很牢固)
②师:那么这些动词,是否可以前后变换一下顺序呢?为什么?指生回答:(不能,因为……说出动词前后之间的联系。)
师总结:是的,这些动词的前后之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不能发生变化。爬山虎要往上爬,它脚上的细丝必须得先(触)着墙,细丝的头(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然后(弯曲)细丝,用力(拉)一把嫩茎,使得嫩茎紧紧地(贴)住墙。(边说边板书6个动词)(二)观看视频,复述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亲眼看一看爬山虎师怎么往上爬的。2.观看视频。(师作简单解说:爬山虎每往上爬一步,就要长出新的脚)3.师:你们觉得,这个视频少了点什么?生:音乐、配音
4.师:那就请我们小朋友做一个小小的解说员,根据黑板上的几个动词,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为这段视频配个音。5.指生回答。(1-2个,同时再放视频)6.同桌两人相互解说,再放视频。(三)体会“一脚一脚”用词的准确
过渡语:是呀,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同时,课件出示: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对比训练: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4/6

1.师:你觉得哪一个词语用得更准确?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会儿派小组代表回答。2.学生讨论,师作指导。3.指生回答。
师引导:“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是指一只脚巴住墙之后,再长出一只脚巴住墙,爬山虎没往上爬一步,必须要长出新的脚才行。(配合动作理解)
师总结:是的,爬山虎不想别的动物那样,可以用脚交替着往上爬,它要往高出爬,就需要不断地长出新地脚。所以,才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叶圣陶爷爷的用词可真(准确)啊!(相应板书)
4.体会朗读。“一脚一脚”读得慢而重。感受爬山虎爬墙时的努力与艰辛。(1-2名学生)四、寻找“爬山虎脚的变化”
过渡:我们知道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了,那么之后它的脚会有些什么变化呢?快速阅读第5自然段,请你找一找这些变化。
(一)要求:快速默读第5自然段,找一找爬山虎的脚有哪些变化?1.学生读文,找句子、重点词。
2.指生回答。(没触着墙的萎了,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变成了灰色,并且依然相当牢固)
师追问:即使爬山虎的脚变灰了,却依然(很牢固)你从哪里看出爬山虎的脚依然很牢固?生回答: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师:欸,爬山虎的脚抓得这么牢固,和上文的哪一个字相呼应起来了?(巴)哇,叶圣陶爷爷得用词真是(准确)啊!(二)分析人物形象
师:叶圣陶爷爷除了仔细观察,在这一段中,你还觉得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连续观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不几天、逐渐)你还能在文中的哪些地方同样也能看出叶圣陶爷爷连续观察了?(叶子:不几天;怎么爬:动词等。)五、总结
师:是呀,看来要观察一个事物,不仅要细致观察,还要连续观察。希望我们小朋友们也能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六: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本第六课完成。
2.回家细致地、连续地观察豆芽的变化,并坚持记录。
5/6

七:板书
爬山虎的脚
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连续观察用词准确

6/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cf664b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f5.html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