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发布时间:2020-08-03 05:00: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孔祥智

【摘 要】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属于关键环节。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城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调研发现,乡村宜居建设可以分为非农产业带动型、农产品加工带动型、农旅融合带动型、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型和种植结构优化带动型五种类型。推进乡村宜居建设,要特别关注做好村庄规划,探索乡村基础设施长效运维管理机制以及体现乡村特色三个环节。

【期刊名称】中国国情国力

【年(),期】2018(000)011

【总页数】4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可见,生态宜居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具有重要地位,应该尽快推进,使农村面貌迅速改变。

内涵

生态和宜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首先指的是自然生态,即自然环境。但完全处于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是无法宜居的,因此,这里的生态应该既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又包括人文生态环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宜居当然是指适合人类生存,人类理想的居住地。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差距很大,但概括起来看,生态宜居至少包括三个要素:

1.自然环境优美

农业景观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对农业景观的布局提出要求。在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30%的大前提下,总体上要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一个产业,农业已经由过去单纯提供农产品发展为提供景观、休闲、旅游、教育和文化等多功能性产品,产业的布局也要有季节性,使区域内一年四季都有农业形成的景观。同时要求实现清洁生产,农业生产不能污染环境。

2.人文环境舒适

一个地区的人文环境涵盖很多内容,既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包括历史名人、当代名人、历史典故、特色建筑和特色食品,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以及现代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室)、剧院等。在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乡村振兴过程中,一方面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有消失的危险,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技艺逐渐失去市场,相当多的传统技艺后继无人。因此,地方政府要针对本地文化遗存特点制定保护规划,有针对性、分阶段进行合理的保护,使之成为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支撑。

3.基础设施齐全

农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厕所卫生设施、采暖设施、文体娱乐、医疗保健及养老场所等,都是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是否健全是衡量一个村庄是否宜居的重要标准。没有上述设施,或者设施不健全,人们就不愿意到这样的地方居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村庄风景秀丽,但游人只愿意观赏却不愿意居住的根本性原因。而在上述所有设施中,卫生设施(主要是厕所)是关键。

现状

1.基于统计数据的比较

201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数据截至2016年底),其中有关生态宜居的指标很多,本文选择三个方面并与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截至2006年底)进行对比。

1)农村环境卫生方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国31925个乡镇和596450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进行了调查,截至2016年末,91.3%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0.8%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73.9%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7.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19391个镇中,72.3%的镇实施集中供水,19.4%的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36.7%的镇建有垃圾处理站。24.5%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15.8%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33.5%的村有沼气池,20.6%的村完成改厕。透过数据可以看出,过去10年农村发展迅速,环境改善明显。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例,通过对比2007-2016年的《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可以发现,仅以行政村处理生活垃圾和有生活垃圾处理点的比例进行比较,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发展状况成效显著(见表1)。

2)农村厕所改造方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对23027万农户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的有8339万户,占36.2%;使用水冲式非卫生厕所的有721万户,占3.1%使用卫生旱厕的有2859万户,占12.4%;使用普通旱厕的有10639万户,占46.2%;无厕所的有469万户,占2.0%。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户占12.8%,使用旱厕的占44.3%,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占42.9%

3)农村饮用水改造方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对23027万农户的饮用水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10995万户的饮用水为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占47.7%9572万户的饮用水为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占41.6%2011万户的饮用水为不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占8.7%130万户的饮用水为江河湖泊水,占0.6%155万户的饮用水为收集雨水,占0.7%67万户的饮用水为桶装水,占0.3%96万户饮用其他水源,占0.4%。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占10.3%的农户反映获取饮用水存在困难,使用管道水的农户占48.6%23.1%的农户饮用水经过净化处理,41.8%的农户饮用水为深井水,27.8%的农户饮用水为浅井水,2.8%的农户饮用水来源于江河湖水,1.4%的农户饮用水为池塘水,1.4%的农户饮用水来源于雨水,1.7%的农户饮用水来源于其他水源。

2005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进行了具体部署。2017年公布的第三次农业普查与2007年公布的第二次农业普查相隔的十年,正是国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十年,前述两个阶段取得的成就,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密切相关。尽管十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农村生活条件与城镇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升级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2.基于调研数据的分类

今年4-7月,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对福建、江苏、浙江、河南和吉林5省的20个村开展了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专题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课题组把20个村从乡村宜居建设角度分为五种类型:

1)非农产业带动型。这类村一般临近大型企业,由村集体与企业开展合作,由企业为村民住房、村内生活类基础设施及生态绿化建设等提供初始资金以及后续运维资金。这类乡村投入到生态宜居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的发展,企业的所有者一般是村集体成员,同时村集体成员一般也都属于企业员工,企业出资为整个村庄进行宏观规划,利用村集体土地建设员工宿舍、生活服务设施等,企业与村集体二者相互依存、合作共赢。

如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属于典型的贫困村。2008年孟电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范海涛担任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以后,开始村企共建生态宜居乡村。孟电集团先后投资3.6亿元用于建设农民社区、农村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和敬老院等,并利用节约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为企业员工建设了宿舍。2013年成立了南李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收入由0元逐步增长到目前的1500万元,人均年收入增加到3万多元,分红资金从成立之初的每亩地3000元,增加到目前的1.2万元。2015年荣获全国文明村,2016年荣获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乡村宜居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2)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型。这类乡村一般侧重于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通过农产品加工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摆脱贫困落后面貌,打造宜居乡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民从传统的种植中获得了更多收入,同时也推进了整洁乡村建设。这类生态宜居建设模式,既充分利用了当地村丰富的农产品原料资源,又通过加工业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了乡村农业品牌,解决了农民增收难题。

如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村位于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位置,是一个海拔近千米的偏僻小山村。近年来,当地村民在发展经济、建立一村一品过程中,充分挖掘禀赋优势,在茶产业上进行了资源-产品、产品-商品两次升级,单位土地面积的茶山产值大幅度提高,使茶叶生产成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农民脱贫致富同步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3)农旅融合带动型。这类乡村在经济发达地区较为普遍,其依托大城市的客流量,打造农旅融合乡村,使乡村成为城市居民休闲、观光和度假的后花园,既能提升乡村的整洁程度、环境优美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又能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吸引工商资本助推乡村发展。如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积极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该村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有利时机,对全村按4A级景区标准进行综合规划和设计,最终确定设立18个家庭农场,根据区域功能划分,量身定制各自的面积、风格、位置和功能等,以公司++家庭农场为经营模式,启动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2015年,鲁家村成立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家庭农场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的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1.95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3.5615万元,村集体收入从不足2万元增加到356万元。

4)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型。这类村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在一产的基础上发展二产,进而发展三产,通过三产融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

如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发展经营项目纵贯一二三产业,并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第一产业方面,通过成立合作社和公司,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将原来松散的农民团结起来,利用本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打造大米品牌,成功地提高了农民收入。第二产业方面,光东村努力引进人才和设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深度。第三产业方面,光东村把绿色主导产业(水稻生产)与休闲旅游结合,并融入民族文化特色,积极发展民族特色餐、民俗及民宿等项目,接待往返长白山的旅游团队,一是组织参观新农村的村容村貌,二是安排游客亲自体验并品尝米肠、打糕等朝鲜族特色饮食,三是组织游客参观现代农业生产,三产融合提高了农民个人收入和村集体收入,也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20157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光东村考察时提出了厕所革命,目前全村全部实现室内厕所,所需费用由市、村和农户共同分担。

5)种植结构优化带动型。这类乡村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依托发达的工商业,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传统的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果蔬种植,带动农民就业,拉动城市居民在闲暇时来体验农村生活。与此同时,逐步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内环境。

如江苏省泰兴市陈家村是全市重点发展的生态宜居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陈家村发挥自身良好的区位优势,发展以逸夏果园、泰供公司和峰茂生态园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美丽乡村和宜居生态环境,吸引城市游客。

对策建议

从全国来看,乡村宜居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任重道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乡村宜居建设,要特别关注三个环节:

1.做好村庄规划

两次农业普查的数据显示,2006年底全国共有63.7万个行政村,2016年减少到55.6万个,10年减少8.1万个,相当于每年减少8000个村。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或将达到70%左右,在此之前一直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行政村还会进一步减少。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必须做好规划,对将保留下来作为农村永久性居住点的村,要建设永久性卫生设施,如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对注定要消失的乡村,则以改善现有居住条件为目标,建设临时性卫生设施。

2.探索乡村基础设施长效运维管理机制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不仅要改善乡村落后的村容村貌,更要注重农村生产生活的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和河道治理等工作。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往往分布在村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要确保其一次建设、长久使用并持续发挥效用,不仅要靠政府推动监管,更离不开村民参与维护和监督。一些地方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中,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因此,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基础设施长效运维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制定政策,约定职责,以问题为导向,提速农村基础设施长效运维机制建设。

3.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要体现乡村特色

乡村宜居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绝不能照搬城市标准,要充分体现乡村风貌和特色,形成以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发展的理念,注重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各地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地打造生态宜居村庄,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千村一面的雷同现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编号:18VSJ062)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张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dfd0649bb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34.html

《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