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四大名著”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8-03-19 21:33: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毛泽东对四大名著的解读
作者:宋培宪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8

        毛泽东一生读书万卷,尤其对传统文史造诣颇深。具体到他对四大名著的研读与品评,在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历程中,在他所做的报告、谈话以及所写的大量文字(包括诗词)里,不仅对上举诸书中的故事和角色,都分别有很好的剪裁、穿插和恰当的比喻、运用。而且,有时站在历史审视的制高点上去洞察事物的本质,有时又能够信手拈来评述时事、教育民众,有时则用来指导自己的革命实践,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层面上多有触处生春之妙。

        一、毛泽东对四大名著的解读,其观测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三国演义》是毛泽东最早接触到的几部古典小说之一。相对于其他几部古典小说而言,《三国演义》对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这种影响,既是深刻的,也是全方位的,而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本质的,则是他对《三国演义》的灵活运用。甚至于可以说古今中外,还没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善于在日常教育、时事评述、军事运作等各个方面灵活运用《三国》,并以其独具的政治思维,赋予三国故事和人物以崭新的涵义,运用三国谋略臻于炉火纯青的程度。仅以军事活用为例:在军事上,毛泽东既是指挥家,更是谋略家,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和丰富的谋略经验,既来源于他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又来源于他对中国古代兵书战策的学习和吸收,尤其源自于他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对症下药与灵活运用。而就其对前人兵法韬略的学习借鉴来讲,毫无疑问,他确实受到过《三国演义》的深刻影响。这从有关的文字记载中可以找出许多例证:如1934年,毛泽东启发王震说:《三国演义》中,多次讲到偷袭、打埋伏。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你们是不是先给敌人打圈子,牵着它的鼻子转,等它疲劳了,再设法消灭他的有生力量。”“王震从中央苏区带回了毛泽东的三国战术,使湘赣苏区的红军在处境相当困难时,取得了全歼敌军一个旅的重大胜利。除上举史实外,他如红军勇士智渡金沙江时的瞒天过海,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时的兵贵神速,淮海大战中亲自撰写的广播稿《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之于攻心战术,志愿军初入朝作战时出敌不意、攻敌不备的旗开得胜等等,也无不显示出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出神入化的战争指挥才能。这既是他善于借鉴传统军事理论的结果,也自然蕴含着对《三国演义》征战谋略的吸收与消化。毛泽东本人就曾直言不讳地说过:《三国演义》很有意思,你看看人家是怎么打仗、怎么布置兵力的。又说:《三国演义》算我读到的第一本军事教科书吧。也正因为毛泽东吸收了《三国》中所体现出的军事谋略精华,并屡屡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军事实践中,所以有些人诋毁他是军事上的三国路线。而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毛泽东也曾多次谈及:当时党内有同志说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怎么能照书本去打?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并没看。毛泽东所讲的打仗的事怎能照书本去打?以及谈心得体会时所说的读书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联系实际思考一下周围的事情。这样才能防止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等话语,又都可作为毛泽东不是读死《三国》,而是灵活运用《三国》的佐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e295ff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e.html

《毛泽东对“四大名著”的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