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记忆公园万圣节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东郊记忆公园万圣节


篇一:成都市东郊旧工业区空间形态改造分析_以东郊记忆为例
成都市东郊记忆空间形态分析毛颖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借鉴城市设计的3种分析模式—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记录观察和归纳推导的方式,介绍了成都东郊旧工业区的转型特例——东郊记忆。从分析工业建筑特点、外部空间形态、人的行为活动来研究工业建筑空间的特点。以此探讨出其他城市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空间形态;旧工业区;工业建筑;行为模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ofspatialconfigurationofeasternsuburbmemorymAoYing


119




(sichuanuniversity,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department,chengdu610065,china
Abstract:basedonthefigure-groundtheory,linkagetheoryandplacetheoryofurbandesign,inthemeansoffieldinvestigation,datecollection,investigationrecordandinductiveinference,thisthesistakeseasternsuburbmemoryasanexampletointroduceitsbackgroundsbeforetransformation,analyzethefeaturesofmasterplanandspatialconfigurationinthetransformation,andalsodiscussthehumanbehaviorpatternsunderspecificenvironment.Theaimandsignificanceofthestudyistryingtoprovideausefulreferenceforthetransformationandre-useofoldindustrialparkinthefuture
Keywords:spatialconfiguration;oldindustrialpark;Industrialbuildings;behaviorpattern研究现状和不足,并提出本文创新点
成都东郊工业区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是重要的国家电子工业、国防工业集中地,创造了成都工业的辉煌。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东郊工业区成为了城市的诟


219



病,出现诸如加大污染、改变微气候、影响居住环境、破坏城市整体形象等等的问题。因此成都市委、市政府于20XX年做出了“东调”的重大决策:搬迁处一大批工业企业,腾出大批工业土地,在5年至10年内,通过企业搬出后土地的重新规划和建设,推动东郊旧城区的整体改造,提升东郊城市形象。而东郊记忆就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它成为极具后现代性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1历史沿革
成都东郊记忆建成于20XX年,其前身是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是1950年代前苏联援建项目之一,延续到1990年代初仍在扩建(图1-1。该厂主要生产示波器和显像管,诞生了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第一支投影现象管。20XX111日,“东区音乐公园”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是国内首家数字音乐产业聚集区和以音乐为主题的体验公园,由原本的“二园”——音乐产业集聚园和音乐文化体验园上升到“一基地,多名片”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一基地”即音乐产业基地;“多名片”即在音乐名片之外,园区要力争成为融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多元文化艺术的复合文化平台。1东郊记忆简介
1-1原红光电子管厂鸟瞰1.2东郊记忆的区位


319



东郊记忆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以东,建设路以南,沙板桥路以北,崔家店北一路以西的区域。项目总占地856(一期218亩,二期162亩,三期476,目前一期改建工作已经完成。依附于猛追湾—建设路商圈。1-2东郊记忆区位图2东郊记忆的建筑改造
从图3-1看出,改造后,演艺中心是园区内跨度最大,面积最大的建筑单体,成为东郊记忆中最为突出的功能建筑实体。其南面临街的侧界面采用了建筑界面前进后退的效果,丰富了建筑形态,有一种视觉连续的效果和秩序感。与之相邻的成都舞台则是整个园区肌理中最大的建筑围合形态,成为视觉焦点,采用四周不完全围合封闭的院落形式,在完形的意识倾向下仍然可以视为向心的积极空间,成为整个园区的高潮。
3外部空间形态分析
图-底理论是基于建筑体量为实体(和开敞空间为虚体(所占用地比例关系的研究[1
东郊记忆外部空间具有工业厂区的普遍特点:①厂区规划设计以保证生产物流的快捷通畅为出发点,建筑空间布局呈现出秩序感、逻辑性;②工业建筑实体跨度大、进深大;


419



③建筑单体间留有弹性空间。
改造后的东郊记忆基本遵循原红光厂的布置格局,园区打造了两条平行的步行街为主要轴线,呈鱼骨状布局。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分级:其中中央大道成为最核心的脊骨,宽约10米;北街、东街、明星街为次级道路,宽约5米,而舞台东街等连通性道路为三级道路,宽只有3米左右(见图3-2这种道路布局将大小不等的空间虚体很好的联系起来,呈现出特定的层次,即“街巷空间——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私密空间”各层空间具有渗透作用,没有特定的顺序。东郊记忆在侧界面和地界面上对工业元素进行了合理运用。例如,酒吧工厂区围合成狭小局促的空间形态,保留改造了以前的水塔、烟囱、运输管廊等,使狭窄的空间有向上的延伸感,同时有利于营造酒吧街区独特的氛围(见图3-2
另外,利用工业建筑跨度大,楼层空间宽大,易于拆移清理和创造性改造的特点,对中央大道南侧的大体量工业建筑的底部进行了空间虚体由“无”到“有”的改造,使得原有建筑实体的内部空间串联起来,改造成高端老牌音乐器材的体验式通透街道——天籁街。形成别有洞天、缩放有致、韵律完整的有机空间序列(图3-4
东郊记忆的改造很好地保留了工业园区的特征,但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出发点,建筑单体显得尺度偏大,缺乏亲切


519



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参与性。
建筑实体沿道路整齐排列,建筑覆盖率达49.06%(如图)其中,中央大道南侧的建筑空间结构多呈现出“外封闭,内开敞”的形态,大大小小的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穿插在街巷或院落空间中。保留了原有的复杂工业构筑物肌理,反映了工业园区特有的生产流线关系和使用便利的原则。3-1东郊记忆图底关系中的“图”3-3东郊记忆图底关系中的“底”3-2酒吧工厂区空间狭小局促3-4建筑底层架空改造
旧工业园区外部空间环境比较简单,缺乏基础设施和景观打造。东郊记忆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外部空间形态进行了装饰小品、界面新旧对比等改造,形成了独特的空间领域。但是,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园区参观人群,例如东大门的南侧有一块开敞空间,暂时设为公共绿地,但其内部没有如是等石桌等供人休息的设施或参与性的健身器材,因此此处成了一处消极空间,极少有人光顾。3.2连接理论分析空间形态
连接理论源于连接不同因素之间的“线”,这些线由街道,步行道,线性开敞空间或其他在空间上连接城市各个部分的连接要素组成。分析旨在组织一种关联系统或一种网络,为有序的空间建立一个结构,重点在于循环流线的图示,而


619



不是空间格局[1
4.1交通流动空间
园区的交通流动空间分为两个层级:主道路和街巷路。主道路为中央大道,从东向西贯通整个园区,对内主要连接不同的功能区,又将整个园区分为两个部分:①以天籁街、酒吧工厂、星工场为主的娱乐学习区②由成都舞台、演艺中心、明星街、东郊食堂、
中国移动音乐基地组成的演义展览和文
化餐饮商务区。对外则与环绕的城市道路有机衔接,衔接处均设有地下车库出入口,用人车部分分流的方法来组织内外交通(见图41
街巷路主要分布在各个功能区中,串接不同的开敞半开敞的空间组合,交通流线受人的主观选择性影响,引导性没有主道路强。街巷路与主道路的界定主要是依靠道路的宽度以及地面铺装。主道路中央大道采用鲜艳整齐的红砖,形成鲜明地界面,强调了它的主体地位,加强了聚集和引导功能。而街巷路往往隐藏在大体量的工业建筑之间,路口偶尔有充满工业感的雕塑小品作为引导,但是空间划分并不甚清晰(见图4-2
4-1东郊记忆交通流线示意图4-2街巷入口隐藏建筑其中


719



美国学者约翰·杰·弗鲁茵对步行者提出了空间模数的概念,实际上它就是密度的倒数。还有流动系数的指标,这是在交通环境中,以单位宽度、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人数为指标,是表示人流性能的有效指标。东郊记忆各步行街道的服务水准如下。中央大道的人流密度最高,服务水准也高,所以行人可以自在的进行双向流动,自主选择步行速度,游览性很高;明星街也是主要的观赏街区;天籁街呈现购物街状态;而北街的交通
作用更明显,偶尔出现交通拥挤(如表4-14-1交通道路人群流动量化指标4.2线性流动序列
工业园区的线性流动序列是以生产流程为导向的,没有明显的动态流线空间,所以改造后的动态流动空间亦没有固定的秩序,而主要受人的主观选择影响。该研究以西大门—中央大道—东大门为主线性流动序列进行详细的分析,次线性流动序列的选择很多,例如:东街—舞台东街—成都舞台等(见图4-3
从东西大门观察,中央大道视线是比较通透的,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空间识别性。两侧的建筑物体量各异,高低组合,部分小体量商铺退后5米修建,
有些则紧邻道路修


819



建,其间还有过街楼的设置(见图
4-4,从水平向和垂直向丰富了街道的轮廓线,又不失亲切感;立面保留有旧有工业红砖墙、老式门窗、外露的钢材构建,装饰有大面积玻璃幕墙、广告宣传画、立体招牌等形成新旧对比,工业改造的效果,更增添观赏性。4-3东郊记忆线性流动序列4-4中央大道平面及实景
中央大道的空间尺度随着其开敞程度
而变化,以芦原信义的《外部空间设计》2尺度分析为标准,整体而言是比较适宜的。空间比较宽阔,空间感比较强,墙面对人与人的交往行为产生的影响不大,人身处其中,心里上会更加自由和安定,视界增大,这种比例关系较好,且街道空间同样比较紧凑,仍能产生一种内聚、向心的空间感,建筑与街道的关系较密切(见图4-44-2
4-4西大门空间尺度表4-2主序列各段空间比例尺度东郊记忆提供了多种线性流动序列,比较自由,但是游人需要重复路线才能完整的参观完园区。基于人群流动有不走回头路的行为特点,所以,路线安排确有不妥之处。5场所理论分析空间形态
理论的本质是倡导依据城市实质空间的文化及人文特色进行城市设计。主要将物质空间的内在秩序要素赋予独特


919



性格与文脉意蕴,让空间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和场所精神[1
。其特征是由两个方面内容所决定:外在的实质环境的形状、尺度、质感、色彩等具体事物(环境要素);内在的人类长期使用的痕迹以及相关的文化事件(人性需求)。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在
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3
“场所这个环境术语意味着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以一定的方式聚集了人们生活世界所需要的具体事物,这些事物的相互构成方式反过来决定了场所的特征,使人们产生归属感的建筑空间就是场所,建筑对人的行为、思想、情感所产生的意义就是场所精神。5.1环境要素
东郊记忆的空间呈现出明显的工业特色,独特的空间组合体现出工业的时代记忆以及改造后新赋予的文化内涵。东郊记忆的改造关键在于尊重场地原有的场所精神。在保留了旧工业建筑包括厂房体量大,跨度大,进深大,层高大,窗面积大等基础上,重新定义街区地标构建,创造出一种新的公共空间环境,丰富街区的活动与体验空间,使人与工业厂区建立起一种联系,场所感比较强。
园内建筑外观主要以红色、黑色以及土黄为基调,与工业时代的建筑风格相吻合(见图5-1建筑高度普遍在三层


101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e38616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3.html

《东郊记忆公园万圣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