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评课稿

发布时间:2016-06-05 15:44: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石壕吏》说课稿

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石壕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杜甫在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所写的“三吏”、“三别”都植根于当时社会的现实,历来被称为“诗史”。《石壕吏》作为其中的一篇,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而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经久不衰的经典篇目,更加体现了《石壕吏》在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石壕吏》却被简单操作为“讲解字词——文章大意——主题概括——全文背诵”等几个粗略的步骤进行学习,“不求甚解”式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培养。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中讲到“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可见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积累基本的语文常识的基础上读懂,并学会如何鉴赏诗歌,体会到诗歌中的词句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本篇诗歌作为一篇典型的叙述性诗文,体会叙述性诗文的写作特色是必要的,其中的语言美,含蓄美都需要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诗文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把握。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事实里面,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面,尽量让事实本身说话,在事实的诉说中寄予了作者对安史之乱的控诉和对百姓的无限同情。

深入地学习叙述性诗歌的写作特点,理解本首诗歌的主旨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在《石壕吏》这篇古诗中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诗歌的内容,而且要通过词句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内容到形式的把握上升至审美情趣的提高。以上这些便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1、提问法。本首诗歌,语言看似浅白易懂,但由于学生知识和阅历尚浅对于其蕴含着的深意不一定能注意到,这就需要老师提问引导,从而拓宽本首诗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品析词句法:通过词语的比较、意义的发掘、情感的体会,品赏评议,体会本首诗歌的语言的精简美、含蓄美和诗歌的工整美、气势美

3、自主合作探究法: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会组织学生自我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顺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疏通文意,理清顺序,把握文章整体结构

本首诗歌用语比较浅显,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基本上能自我疏通文意,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进一步解决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对于疏通文章大意这一环节,尽可放手交给学生,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当然,在他们自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通过小组交流后仍难以解决的就需要老师课堂上集中解决了。有针对性地解决疑难点,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学会起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本首诗歌,作为一篇典型的叙述诗,必然有其发展顺序,学生通过之前的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不难解决这个问题。诗的结构,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暮而“夜”,由夜而“夜久”,由“夜久”而“天明”。诗中的三个“夜”字,正是其线索所在。

通过疏通文意,理清故事的发展顺序,诗歌的大体结构也就基本掌握了,对于这些环节,尽可能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当然,老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应忽视。

(二)、深入细节,由小放大,借用问题带领学生鉴赏诗歌的精彩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四句可看作第一段。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在首句中,“暮”是故事发生的时间,“石壕村”作为其地点,了了五字便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可谓字字精炼,由此带领学生来体会文章语言之美。而“暮”至“夜”这个时间段内发生了什么,作者只字未提,直达“有吏夜捉人”。为什么是“夜”才“捉人”?而且在这里,诗人不提“招兵”而用了“捉人”这样的字眼?第一个问题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一二个问题给人留下了空白和无限的想象,第三个问题不仅体现作者用词准确生动,而且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这些问题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答案只要能自圆其说便可,当然老师要适当的引导,这不仅可以锻炼其想象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等老翁越墙跑走了,老妇才敢于出门,由此更见其无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不仅是语言的对仗,还是诗中双方立场的对立,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无奈之苦再次显现。简单的两句,足以让学生字字品味,体会其语言工整之美,气势之强,以及其中矛盾双方各自的姿态。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十四句,可看作一段。而老妇人致词的十三句换了三次韵,这三次换韵各自体现在哪里?三次换韵又意味着什么?在文中虽不见县吏的次次逼问,但联系前面我们知道老妇人的每一次回答都是由县吏逼问出来的,这三次换韵可能是老妇人出于无奈,在县吏的每次胁迫逼问下断断续续回答出来的。文中虽不见字,但其声、其貌依稀可见。再看老妇人致词的内容。“三男邺城戍,二男附书至,一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是一次换韵,在县吏的逼问下,老妇人把自家能当兵的儿子的苦状一一哭诉出来,哪知凶恶的官吏并不就此罢休,也就有了下面老妇人的“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

未去,出入无完裙”又一次换韵哭诉。由老妇人的话中不仅可见官吏因不信老妇人之前的话语而往室内窥探的丑陋之状,还体现了老妇人被逼的无奈之状,在本句中“更无人”与下文有“孙”、“母”的出现发生矛盾,让人深思。老妇人在官吏的逼问下说出了“室中更无人”的话语,而多疑的官吏不相信老妇人之语可能要上前搜家或者小孙子被惊吓而发出了声音,老妇人才不得不交代了孙子和儿媳的存在。“出入无完裙”一句不仅道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也表现出老妇人为了保护孙子和儿媳之心,因为“无完裙”没法出门见官吏。也就有了下面老妇人再次致词换韵“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可见,老妇人前面的回答并没让官吏满意,官吏步步紧逼,无奈之下老妇人只好挺身而出。从老妇人的回答中,可见战争的形势紧迫,即使是一把年纪的老妇人了也不放过,还要连夜赶去战场,准备明天的早饭。在老妇人的致词过程中,官吏虽然凶恶,老妇人虽然可怜,但作者始终未出面阻止这一切,是否能就此判定作者与忧国忧民而著称的诗人形象有点不符呢?利用这种看似矛盾的问题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在这里,老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知道石壕吏强抓兵丁是代表朝廷方面扩充军队以平叛。再问学生,杜甫对安史之乱的立场、态度,使学生知道他也是痛恨叛乱,支持朝廷平定叛军的。由此,学生就找到了答案,杜甫没有正面更强烈地谴责“吏”的理由就在于原则上支持朝廷。但目睹了民众被强抓壮丁之苦,又十分同情、痛心,因此对“吏”只是侧面地作了含蓄揭露、批判。无论是吏还是老妇人还是生活在战争之苦下的千千万万的百姓,又或篇二:说课稿·石壕吏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诗三首》中的《石壕吏》。接下来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效果预设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石壕吏》出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本文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最为传诵的典范之作。能够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起到熏陶作用。

2、内容简析:《石壕吏》是《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语言凝练质朴,故事情节生动,叙事巧妙,内容集中,是学生所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按照时间顺序,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它与前两首诗的题材不同,是一首叙事诗。

二、说学情:

学生在本课的第一课时已学习了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在此基础上,文本疏通、翻译学习难度不大,对作者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感受不深;无法独立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这些还有待于老师的引导和点拨。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古今异义词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初步把握杜甫诗作主要风格,理解?诗史??诗圣?的含义。

3)、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

1)、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诗作蕴含的思想感情,品精炼的语言。

2)、了解?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4.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

5.教学难点:引生入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了解?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朗读法: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先生读,互评,再视频朗读,生自

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2.合作探究法:通过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积极参与学习。本课以关键词语、关键诗句设问,引导学生学习,最后设臵表演剧本,鼓励学生创新、合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

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起学生学习注意及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学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熟悉文本,了解文章大意,品悟文本语言及作者思想感情。

2.圈点批注:在诵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自助学习法: 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为课文分析准备阶段,包括导入、 背景介绍和朗读;

第二环节为精析课文;

第三环节为问题研讨;

第四环节为课外延伸和升华结束。

环节一

(一)、导入:

历史和诗有区别吗?历史是过去的事实,而诗是经人想象加工出来的,它可以不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把??

??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以为?史诗?,还可以为?诗史?。我们知道,杜甫除了有?诗圣?之称,其诗还有?诗史?之誉。下面让我们学习这首《石壕吏》,看看什么样的诗堪称为?诗史?

(二)、释题及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介绍:

?石壕吏?

??,这里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古代????级别高,??是决策者,??是当差的。今天习惯于把两个字合为一个又音节词,词义是二者的并集。这是古今异义的词义扩大现象。简介?三吏??三别? 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三)、自读与范读

先自读,再播放名家配乐朗读。这样会保证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原生态性。注意:握朗读节奏、语气、情感。开展示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活动,并鼓励相互评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感受古诗文的语言美)

环节二、析课文

(一)、疏通文意,通译全文

逐字逐句逐段由学生依据书下注释及工具书完成文意疏通,教师纠正点播即可。这一阶段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引导朗读、翻译、记忆相结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也是为后文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品读探究

第一段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 (明确:作者投宿的时间地点和发生的事件。?捉人?一词在如实描绘中寓有揭露批判之意 用一个??字作??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从中反映出的社会的动荡不安。)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问:面对官吏来捉人,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 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明确: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免除徭役。《新唐书》卷五十《兵志》云:?凡民五十为兵,六十而免。?这里??不是?人民?的意思,而是专指?男子?。)

段解:这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点明主要人物和主要事 件。几句话就将矛盾展开,为下文老妇致词营造了紧张恐怖的气氛,交代出了老妇致词的由来。 开端

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问:官吏与老妇的?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反映出了什么? 明确:两组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反映出官吏与老妇之间的尖锐矛盾。

段解:这简单的两句总写了官吏进门时的横暴凶残和老妇的悲伤痛 苦,揭示了鲜明的阶级对立和惨重的阶级压迫。

第三段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问:在老妇致词的内容中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三层 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问: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篇三:八年级语文《石壕吏》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说课稿

我主要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八年级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语言精练得无以复加。

《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是诗人24岁时的作品,《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时的杜甫已经47岁了,诗风由开元盛世时的雄伟深远凝变为深沉含蓄。结合本单元教学的要求及本诗的内容思想、写法上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读懂诗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新”、“室”、“裙”、“前途”等古今异义词;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课堂上达到基本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理解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炼语言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3、析读题目和主要描写内容的关系,了解本诗“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4、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其中,重点是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本诗构思的巧妙和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实践。”可见,多读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古诗词教学更应将诵读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学生读好了,也就学好了。本文的教学,我将以诵读为主线,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展开,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不断深化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

情感,达到诵读积累、内化经典的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文本和学情之间的联系,使文本特点被学生认知、理解和领悟,才算完成了一次教学从此岸到彼岸的摆渡。本节课我拟以“发现”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在课堂无意的“发现”自己对词句的认识,而我则有意的“发现”学情,并做出相应的判断来组织教学。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老妇“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是通过“换韵”来表达意思的转换的,就顺势引导他们了解本诗构思的巧妙,就可能将难点处理得举重若轻。把课堂交给学生,当然对教师具有挑战性,但课堂虽然没有预设不从容,没有生成却不精彩,课堂上来自于学生的“发现”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历练。

以“发现”来组织课堂教学,还要给学生用来“发现”的时间,必要的引导后,我要适时静默,让学生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的思索。我认为,很多时候语文课堂需要的是安静。

三、说教学设计

1、温故导入

复习赏读七下课外诗词《江南逢李龟年》,四句诗,连接着四十年的沧桑,让学生深入体会唐代的战乱浩劫给诗人和音乐家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张养浩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中,首当其冲遭难的是百姓,通过温故知新,引出《石壕吏》。

2、初读感知

首先,由学生最熟悉的诗歌中的绝句和律诗,让学生“发现”本诗与绝句和律诗体式上的不同,讲解本文诗体—古体诗,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其次,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递进式诵读活动,具体包括:让学生借助注释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强调“三男邺城戍”中的“戍”的字形,用“点戍横戌空心戊”的口诀帮其识别形似字,引导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利用范读或听读指导学生读准音长,如读一二声时稍稍拉长,读三四声时相对短促。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下注释划分诗歌节奏,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完整的释义不能盲目切分。通过不同形式的任务驱动诗歌的诵读,让学生熟悉课文,以读促讲,加强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将难以理解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班内交流。师生交流时,我注重帮助学生养成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的阅读积累习惯。如“新”在“二男新战死”、“谁家新燕啄春泥”、“温故而知新”等语境中的不同意思。积累充分了,才能够在下面的环节中准确把握诗情,把解读的内心感受,读出来。

最后,默读课文,说说本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概括。引导他们发现本诗的主体部分是妇人的“致词”,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

押“un”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押“e”韵,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既让学生掌握了古体诗概括的方法,也为接下来的了解本诗构思的巧妙做铺垫。

3、品读感悟

倾注自己的感情再次读诗,捕捉住那些深深触动自己的诗句,品味语言。“有吏夜捉人”为什么不说“有吏来征兵”?“独与老翁别”为什么不说“只与老翁

别”?指导学生应善于抓住诗歌中具体的语言去品味语言背后的情味,调动自己的想象披文入情,并能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思、所悟,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读出的情味再读句子,将自己的理解“征于色,发于声”,实现学生与文本、自我、同伴、作者的多重对话。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出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

在这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发现、去感悟,去诵读,相信学生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展示。

4、析读研讨

结合《老王》、《信客》、《阿长与山海经》等文章,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文章题目与描写的主体内容文题相符的特点很显性,但本文的题目是“石壕吏”,却用大量篇幅描写老妇,对于“石壕吏”却只是简单叙述。那么我们来修改这首诗的题目,将它改为《石壕妇》,好不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结合之前的课文概括,启发学生明白古体诗通过韵脚转换来实现文意转换的特点,尽管诗中详写老妇致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官吏与妇人之间的对话。通过推敲标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 “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诗人将差吏、老妇描写的如此真切具体,诗人何在?引导学生抓住 怒” 、“苦”、“如闻”、“独”等关键词发现沉默的诗人,教师适时讲解诗人此时的处境及写作背景,让学生读其文、知其人,知人论世,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心理,从而理解沉默的诗人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他既同情百姓,又关心时局,这一含蓄的情感也反映在他的《三吏》、《三别》之其它的五首诗中,引导学生扩大阅读,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体味他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让“圣人情怀”滋润精神的沃土,涵养心灵的华彩,继续今天的发现之旅,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篇四:《春望》说课稿

《春 望》

稿

说课人:梁皓普

级:12级文秘1

《春望》说课稿

教学流程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 《杜甫诗三首》分别为《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分别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

同学们已经在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清楚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自己自主学习古诗歌的意识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3、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熟读本诗,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接下来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副杜甫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通过以上环节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进《春望》这首诗。

(二)、朗读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感情,规范读音。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3、学生配乐朗诵《春望》。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加深对诗歌整体的体会。

(三)画面欣赏、整体把握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内容以及感受。由此引入本诗的背景介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本诗,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发言。最后我将总结学生发言。带领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梳理诗意,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四)品味探究、小组讨论

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2、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说明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诗人在《春望》中的“望”是指什么?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

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所以总的来看,“望”是全文的诗眼。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的设立,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 主旨的体会理解,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同时,提高自 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细化讲解,拓展延伸

细化讲解: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鸟鸣而惊心,用对偶,移请于景,诗人视线的转移,情与景的变化,自然的过渡到想念亲人,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与愁苦。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史之乱后,“烽火苦教多信断”,这句话写出了亲人之间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急切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比较《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风格。

(六)课堂小结,作业设置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篇五:蜀相说课稿

《蜀相》说课稿

一. 说教材

《蜀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材之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即自主赏析篇目。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而杜甫被誉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说教学目标

关于古代诗歌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

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及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目标与方法:

1、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3、把握意象,体会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杜甫对英雄崇敬、仰慕、叹惋之情及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歌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3、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教学难点:

1、把握意象,体会意境的能力。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出示武侯祠及诸葛亮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杜甫所要表达的感情。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分成4组,分别探究诗歌语言、思想情感及诸葛亮的形象、比较鉴赏。

将《蜀相》与杜甫青年时期作品《望岳》、以及漂泊西南时期作品《登岳阳楼》进行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把握杜甫不同时期作品风格,体会他沉郁顿挫的诗风。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诵读诗歌,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合作探究分为4个小组,分别探究诗歌语言、思想情感、诸葛亮的形象以及比较鉴赏。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猜猜看,4组抢答,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2

3

4 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他的诗句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被誉为“诗圣” 我们初中学过他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走近杜甫

(请一组学生详细介绍杜甫,其它组补充,教师补充,旨在让学生对杜甫有个全面的了解,为课外鉴赏杜甫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被誉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

135岁以前,读书与漫游阶段

代表作《望岳〉

235---44岁,长安十年蹉跎阶段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45岁至48岁,陷贼与为官阶段

安史之乱开始后,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代表作: 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4959,漂泊西南阶段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eabd7105fbfc77da369b119.html

《石壕吏评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