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名之者谁(________觥筹交错(________山岳潜形(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D.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小石潭记》)【答案】1取名;酒杯;潜藏2B
【解析】【分析】(1名之者谁:命名它的人是谁?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取名。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交错。觥,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这里翻译成酒杯。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是一词多义:隐藏;隐居;专心。2A.好像/好像。B.因为/用来。C.归家/归家。D.离开/离开。故选B故答案为:取名;酒杯;潜藏;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夕落,浅陋无识,诡僻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注】迥异:相差根远。开:开导,启发。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蓰():数倍。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科学应试之文。华:花。诡辩:荒谬邪僻。《左》《国》:《左传》《国语》。华腴():丰美有文采。曹:辈。拱璧:大壁,泛指珍宝。蕴:内在的意义。发越:散播。举:举出。去:距。枵腹:腹中空虚。极:通,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时文固不可不读________若朝华夕落________古人之书,安可尽读________然后思通其义蕴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4)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本来;像;全、都;通晓、理解
2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4读书务求成诵;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分析】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固:副词,本来若:动词,像尽:副词,全、都通:动词,通晓、理解
翻译句子,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安:怎么。可以:能用,可以用。句意是: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汝辈:你们。于此: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宜;应该。猛省:深深地自我反省。句意是: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根据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可知少年时,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就不没有少年时的好了,经月就会忘记,不能持久,因此读书要在少年时。
题干要求谈启示,注意文中关联词语然后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总结概括大意即可。该句可翻译为: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故答案为:本来全、都通晓、理解
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你们这

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读书务求成诵;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附参考译文】
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人们)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花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任何益处的文章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当立刻深深地反省。

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
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晓雾将歇(B.沉鳞竞跃(yàoC.参差()披拂D.佁(tái)然不动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五色交辉________四时俱备________青树翠蔓________俶尔远逝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实是欲界之仙都。潭中鱼可百许头。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答案】1C
2)交相辉映;四季;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忽然
3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4)清澈、透明、纯净。
【解析】【分析】C项正确,错误改正为:A晓雾将歇xiēB沉鳞竞跃yuèD不动
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交辉:动词,交相辉映四时:名词,四季翠蔓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俶尔忽然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句意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可:大约。许:上下,左右。头:条。句意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甲】:清流见底【乙】: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这些句子写出水的共同点:清澈、透明、纯净。故答案为:C
交相辉映四季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忽然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清澈、透明、纯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把握句子的意思,根据前后内容和拼音确定词语,仔细区别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字形,正确规范地写出词语。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概括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出师表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郑苏仙梦冥府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

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注】囚:指去世的人。植:树立。举:上报(朝廷)。1)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________咨诹善道________但不要钱即为好官________锋棱顿减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寄臣以大事设官以治民B.陛下亦宜自谋无功亦无罪C.攸之、祎、允之任三载考绩之谓何D.察纳雅言避嫌疑而不言
5)【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如何做官的问题,请概括它们所倡导的观点。【答案】1)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2)怠慢;询问;只;立刻(或忽然)
3(如果)没有效果,那就治我的罪,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不更胜过你吗)?4B
5)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要做实事,敢于担责。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
【解析】【分析】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译为: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地进了大殿,自称在世时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现在对鬼神没有愧疚。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怠慢。:只。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效果,成功。:祭告。立。:连……都。:胜过,超过。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B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都是之意。A前者介词,后者目的连词

C前者,后者主谓之间的助词。D前者言论,后者说话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分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句,即可分析出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不能尸位素餐,碌碌无为。故答案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怠慢询问立刻(或忽然)
(如果)没有效果,那就治我的罪,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不更胜过你吗)?B
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要做实事,敢于担责。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解释词义。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不但意义不同,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能明确它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有什么语法功能,它的意义也就明显了。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附参考译文】
【乙】北村有位叫郑苏仙的人,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到了冥王府,看见阎王爷正在登记刚抓到冥府的人。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地进了大殿,自称在世时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现在对鬼神没有愧疚。阎王微笑着说:设立官制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下到管理驿站、闸门的小官,都是按着理法来权衡利弊。只说不要老百姓的钱就是好官,那么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这官听了又辩解道:我虽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呀!阎王又说:你一生处处求的是保全自己,某个案子,你为了避开嫌疑没敢说话,这不是辜负了百姓吗?某件事情,你怕麻烦没有上报朝廷,这不是辜负了国家吗?(对为官者,)三年要考察一次政绩,为什么?无功就是罪啊!当官的大吃一惊,非常不安,刚来时的傲气一下子就消减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查。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黄茅岭:在今湖南永州。报:尽头。啤睨():即婢境,城上的矮墙。梁欐():屋梁。堡坞(bǎo):碉堡,防守用的建筑物。箭:竹子。中州: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夷狄:这里指偏远地区。伎:技艺,这里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乙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益奇而坚________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3)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后写的,两者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1)像狗牙那样;悲伤;更加;有人
2小石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
3)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凄苦孤寂的感情;在

《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
【解析】【分析】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牙那样因为这里过于情境。清:悲伤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益:更加
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或:有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许:大约;皆:都。句子翻译为:小石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自:从;北:向北走;逾:越过。句子翻译为: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及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可以看出作者的凄苦孤寂之情;第二空注意题目中的语境乙文则于登山远望后借他人之口感慨自身遭遇: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景色美却无人欣赏,再注意题目中,因而这里就可以概括为:抒发了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两文表达出的共同的思想感情是: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像狗牙那样;悲伤;更加;有人;
小石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
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凄苦孤寂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附参考译文】
【乙】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没得到;另一条稍微偏向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石头推成的小山横亘在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形状的润。从洞口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有咚咚的水响声,那声音高亢清远,很久才消失。(人)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这世上是否有造物者已经很久了。到了这儿,我越发认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为什么不在中原地区创设这种美景,却把它摆在这荒僻偏远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劳而无功。神明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美景来安慰那些被贬到此地的贤人。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灵秀之气,不孕育伟人,却唯独创造出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国的南部地区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己卯上元,余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含,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合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书上元夜游》)
【注】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过:苏过,苏轼的小儿子。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韩愈《赠候喜》诗说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浅水处),韩愈作此诗时,仕途不甚得意,借钓鱼寄寓对人事的感慨。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醒能述以文者________太守谓谁________予欣然从之________盖自笑也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放杖而笑,就为得失?
3)【乙】文苏轼自笑笑韩退之的原因各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苏轼与欧阳修的思想境界有何共同之处?请联系【甲】【乙】两文简要分析。【答案】1)记述;为,是;跟随;大概
2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后禽鸟在欢乐啊。(我)放下手杖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3)苏轼的自笑,是见儋州上元之夜繁荣、祥和而悠然自得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他在仕途际遇得失上不够超脱。由此可见,苏轼与欧阳修都有身处逆境却能因缘自适的旷达情怀与乐观精神。

【解析】【分析】(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述:记述;谓:为,是;从:跟从;盖:大概。2)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句式和重点词语的正确理解。去:离开。3)结合文章内容,苏轼被贬儋州,与人出游,所见繁荣、祥和的社会,是一种自得之笑。笑韩退之是因其仕途上不够超脱。苏轼和欧阳修两人在仕途不顺时表现出的时旷达和乐观。
故答案为:记述;为,是;跟随;大概
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后禽鸟在欢乐啊。(我)放下手杖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苏轼的自笑,是见儋州上元之夜繁荣、祥和而悠然自得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他在仕途际遇得失上不够超脱。由此可见,苏轼与欧阳修都有身处逆境却能因缘自适的旷达情怀与乐观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结合人物的描写语句进行分析理解。【附参考译文】
【乙】己卯年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兴地跟从他们。步行到城西,进入僧舍,走过小巷,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屠户和卖酒者(市井中做生意的人)纷纷攘攘。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新甜。我放下手杖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钓到大鱼。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彘:猪。
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B.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C.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D.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子之妻教育孩子的错误表现为________(不少于6个字),曾子教育孩子的态度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是________【答案】1A
2)不讲信用,不守诚信;言而有信(或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言传身教”“言行一致”“行若一
【解析】【分析】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所以其停顿为: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故选A
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曾子之妻教育孩子的错误在于父母欺骗孩子,说话不算话。父母对孩子说话要算数,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守信的榜样;大而言之是处世为人要讲诚信的问题。故答案为:A
不讲信用,不守诚信言而有信(或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言传身教”“言行一”“言行若一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名为,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D.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答案】1)景观;国都;日光
2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3C
【解析】【分析】(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是一词多义:景观;观看;观察。则有去国怀乡: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是一词多义:国都;国家。至若春和景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是一词多义:日光;太阳;大;风景;景象。
2注意:政,政治。通,通畅。和,和乐。具,通俱,都。兴,兴办起来。微,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与,和。归,归依,一道。
3C项,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C错误,选C
故答案为:景观;国都;日光
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C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

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涓人:国君的近侍。安事:何用。捐:花费。期年:满一年。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策之不以其道策:________其真无马邪其:________臣闻古之君人闻:________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以: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B.中峨冠而多髯者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学而时习之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答案】1)鞭打;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
2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3C
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如,策:鞭打,动词。其:难道,表示推测。
2)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枥:马棚、马厩。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且:尚且。况:何况。(3A项,表修饰。B项,表并列。C项,与例句都是表示转折。D项,表并列。故选C
4)【甲】文因为世上没有伯乐,统治者不赏识、任用千里马,导致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所以最终不以千里称也;【乙】文君主渴求得到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得以脱颖而出,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意义,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要意义。故答案为:鞭打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
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C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中千里的命运,然后再比较不同即可。【附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不暇:顾不上。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升平:太平。1)解释划线的词。微斯人________

不以物喜________或请重法以禁之________上哂之曰________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求甚解B.然则何时而乐耶怏怏不乐C.或请重法以禁之鸿鹄之志D.故不暇廉耻耳温故知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用重法邪?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5)《岳阳楼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更是一个宝藏。在【甲】文部分,你汲取了什么精神营养?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同时为中国梦助力。【答案】1)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2B
3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4)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5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学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于古今异义词,”“都是文言虚词,有多种意思,要根据语境分析理解。
2A探求;要求。B快乐。C代词;结构助词。D所以;学过的知识。故选B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以:因为;物:外物。这句话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安:怎么,哪里,何必;邪:通耶,语气词,这句话属于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4)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他制止盗窃不是用严酷的刑罚,而是站在人民的利益制定政策和法律,他的统治下,数年出现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唐太宗真正做到了【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在理解《岳阳楼记》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能结合【甲】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汲取的精神营养围绕主旨和中国梦谈即可。如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

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故答案为: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B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学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选文中任意选择一则句子,结合句意及全文主旨,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或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淄川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每当授徒乡间,长昼多暇,独舒蒲席于大树下,左茗右烟,手握葵扇,偃蹇终日。遇行客樵渔,必遮邀烟茗,谈谑移时。虽床笫鄙亵之语,市井荒唐之言,亦倾听无倦容。人以其易亲,故乐近之。晚归篝灯,组织所闻,或合数人之话语为一事,或合数事之曲折为一传但冀首尾完具,以悦观听。其文非一朝所猝办其事亦非一日所网罗,历二十年,稿三数易,始得此高不盈寸之《聊斋志异》。
(摘自《清稗类钞》
(乙)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摘自《过庭录》

【注释】〔淄川〕古地名,今山东境内。〔蒲席〕用蒲苇编织的席子。〔偃蹇〕形容曲背。〔床笫〕指男女私情之事。〔传〕故事。〔猝办〕一下子完成。〔同年〕指同一年考中进士。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字。稿三数易________罕受人言________自谪巴陵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祸。
3)请选出与人以其易亲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以悦观听B.正患无隙以规之C.子京忽以书抵仲淹D.不以物
4)小杭读文章时画出了不理解的语句,请你帮他翻译成现代汉语。遇行客樵渔,必遮邀烟茗,谈谑移时。
5)结合两文内容,请从创作过程与创作目的两个角度谈谈《聊斋志异》和《岳阳楼记》的不同之处。
【答案】1)更改、改变;少;被贬官,降职2)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3D
4)碰到行人旅客柴夫渔民,蒲松龄必定邀请他们抽烟喝茶遮阴纳凉,谈笑多时。5)创作过程:蒲松龄从民间到处收集故事,组织撰写,历经20多年,多处修改而写成《聊斋志异》。范仲淹想规劝好友却正愁没有机会,刚好滕子京来求取文章,范仲淹就写下了《岳阳楼记》。
创作目的:《聊斋志异》只求头尾完整详细,能使人喜欢看就行。《岳阳楼记》是用以劝谏老朋友的。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更:更改、改变。谪:降职。
2)根据句意: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故句子划分为: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3A.使,令。B.来。C.给。D.与例句都是因为的意思。故选D4)本题注意关键词:烟茗:抽烟喝茶遮阴纳凉。谑:尽兴地游乐。
5)从创作过程来看,甲文,蒲松龄白天搜集人们的言语故事,晚归篝灯,组织所闻”“二十年,稿三数易才创作出《聊斋志异》;乙文,根据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劝诫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从创作目的来看,甲文根据冀首尾完具,以悦观听。可知道其目的是只求头尾完整详细,能使人喜欢看就行。乙文根据其意盖在谏故人耳。可知目的是规劝和勉励滕子京。
故答案为:更改、改变;少;被贬官,降职;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D
碰到行人旅客柴夫渔民,蒲松龄必定邀请他们抽烟喝茶遮阴纳凉,谈笑多时;创作过程:蒲松龄从民间到处收集故事,组织撰写,历经20多年,多处修改而写成《聊斋志异》。范仲淹想规劝好友却正愁没有机会,刚好滕子京来求取文章,范仲淹就写下了《岳阳楼记》。
创作目的:《聊斋志异》只求头尾完整详细,能使人喜欢看就行。《岳阳楼记》是用以劝谏老朋友的。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参考译文】
甲文,淄川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每当在乡间教授徒弟乡间,白天的大多时间,蒲松龄独自将用蒲苇编织的席子放在大树下,右边是香烟,左边是大壶,手拿蒲葵扇,整天都是曲背。碰到行人旅客柴夫渔民,蒲松龄必定邀请他们抽烟喝茶遮阴纳凉,谈笑多时。即使都是男女私情之事,鄙陋轻慢的话,街市上行事比较离谱的话,也是仔细倾听毫无疲倦。人们因蒲松龄平易近人,都乐于接近他。晚上回来后,点上灯火,把自己白天听到了组织起来,有的将几个人的话语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故事,有的将几个人的曲折事合成一个故事,只求头尾完整详细,能使人喜欢看。他的文章并非不是一下子完成的,书中的故事也不是天搜集来的,经过了二十多个年,稿子修改的三次,才得到这高不到一寸后的《聊斋志异》。
乙文,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1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
遇雨。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大将
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

虏必降。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解)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弓驽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将:率领)B.独与麾下二十骑走(独:仅)
C.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会:正赶上、适逢)D.吾兵虽多(虽:即使)
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B.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C.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D.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3)安禄山率兵六万征讨契丹,战斗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A.行军途中遇雨,导致兵器不可用。B.安禄山麾下无贤才良将可用。C.奚族骑兵临阵倒戈。
D.安禄山急躁冒进,不听谏言,在战机不利的情况下发起进攻。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
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答案】1D2B3D
4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解析】【分析】(1D项的解释有误,的意思是虽然。故选D
2)这句话的意思是:安禄山率兵昼夜兼程行军三百余里,来到契丹的大本营,契丹十分惊骇。当时因为大雨连绵,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以使用。正确的停顿应为: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故选B3D项正确。通观全文可知,安禄山没有听从何思德正确的意见,急躁冒进,结果导致了失败。故选D
4”“”“”“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故答案为:DBD

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附参考译文】
安禄山亲自率领范阳、河东、卢平三镇兵马六万去讨伐契丹,用奚族骑兵两千人作为向导。过了平卢一千余里,到了土护真水,遇到大雨。安禄山率兵昼夜兼程行军三百余里,来到契丹的大本营,契丹十分惊骇。当时因为大雨连绵,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以使用。大将何思德对安禄山说:我们虽然兵多,但长途奔袭,士卒疲劳,战斗力不强,不如暂时休兵不要交战,只与敌人对阵,这样不过三天,敌人必定投降。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这时奚族也背叛了唐军,与契丹合兵,前后夹击,唐军死伤殆尽。安禄山的马鞍也被射中,还折断了帽簪,丢掉了鞋子,仅与部下二十个骑兵逃走。因为天黑,追击的骑兵松懈下来,安禄山才得以逃往师州城。安禄山把战败的罪过归咎于左贤王哥解和河东兵马使鱼承仙,并杀了他们。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甲】文选自《________》,【乙】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2)解释划线的词语。余拏一小舟________

雾凇沆砀________欣然规往________相与步与中庭________
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美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C.【乙】文第二,三句中的”“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5)古文游记大多数比较简洁,通常开篇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亦是如此,【甲】文强调,【乙】文着重,你是如何理解这的?【答案】1)陶庵梦忆;苏轼
2)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
3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4D
5)苏轼的一个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解析】【分析】【甲】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年代:清。【乙】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东坡,年代:北宋。(1)【甲】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乙】文选自苏轼的《东坡志林》。
2)文言词语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沆砀意思是白汽弥漫的样子。3)本题翻译需注意,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空明:清澈透明。
4D项,表述错误。【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突遇知音的惊喜。故D
5)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一个字,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感情都包含其中,感情微妙复杂,意味深长;而张岱的则表现他痴迷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山水之乐,表现他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特立独行的个性。故答案为:陶庵梦忆;苏轼;
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D
苏轼的一个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4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岳阳楼记》)
(乙)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
(注释)相:辅助。爱:吝啬。华国:使国家有光彩。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春和景明景:________长烟一空一:________古仁人之心仁人:________食粗衣恶衣: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
3)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旷达的胸襟?(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4)季文子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日光;全;品德高尚的人;穿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况且找听说过做大臣的只有用高尚的德行为国增光。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季文子与范仲淹都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季文子身为相国,心系百姓,体恤民生疾苦。因为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着犹多,自己就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这是季文子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体现。
【解析】【分析】(1)前三个词语来自教材,属于古今异义,这里指日光;属于一词多义,这里作副词,全、都;古仁人属于应该掌握的重点实词,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来自乙文的课外材料,需要考生运用语境法,结合材料的上下句进行推断。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就是吃粗粮。而衣恶食粗是并列关系,食粗说的是吃的方面,据此可以推断,衣恶说的是穿的方面。因此,衣恶就是穿破衣。
2)第句来自教材,重点词语是”“,同时注意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语序是”“”“”“,这四个词的意思分别是:况且;听说;用;增光。
3)答案比较简单。作者虽然遭遇贬官,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把全部心思都拿来为国为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伟大抱负弄混淆。
4)我们先要注意审题,题目有两个要求:两个人在思想上的相同之处,结合乙文说自己的理解。范仲淹的思想,学生都知道是忧国忧民季文子的思想是不是也是忧国忧呢?这就需要结合乙文进行具体分析。季文子作为两朝元老,却十分节俭。他不让妻子穿绸衣,不让马匹吃粮食。因为他看到老百姓还吃着粗粮穿着破衣。这正是他忧国忧民

的体现。
故答案为:日光;全;品德高尚的人;穿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况且找听说过做大臣的只有用高尚的德行为国增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季文子与范仲淹都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季文子身为相国,心系百姓,体恤民生疾苦。因为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着犹多,自己就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这是季文子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体现。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考生结合文章的内容即可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你了,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注意审题,明确要求,按照要求来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妻子不穿丝绸衣服,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妻子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啊,我因此不敢不节俭。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妻子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妻子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

15文言文阅读

与程秀才【北宋】苏轼
某启。去岁僧舍屡会,当时不知为乐,今者海外岂复梦见。聚散忧乐,如反覆手,幸而此身尚健。得来讯,喜侍下清安,知有爱子之戚。襁褓泡幻,不须深留恋也。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居之,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矣。赖十数学生助工作,躬泥水之役,愧之不可言也。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乍热,万万自爱。不宣。(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程秀才:程天侔,苏轼在惠州时的朋友。僧舍:指嘉佑寺,苏轼在惠州时的家居之地。海外:当时苏轼被远贬到海南岛儋州,故称海外侍下:代指父母。爱子之戚:指程夭侔之子新亡。泡幻:指死亡。悉数:全部说完。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之气。不赀():不可计量。造物:造物者,指天帝。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险即止。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然亦未易悉数/然则何时而乐耶
B.故人知之,免忧/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C.聚散忧乐如反覆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惟有一幸,无甚瘴也/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3)请补写下面句子省略的内容。
赖十数学生助工作,躬泥水之役,愧之不可言也
4)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信的开头回忆了与程秀才的相聚之乐,感慨当时不懂珍惜,如今却无法相见。B.苏轼在得知朋友程秀才失去襁褓中的爱子而悲伤时,劝慰他不必太过留恋,太过悲伤。C.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后,生活极其不易,一无所有,苏轼为此感到十分悲伤难过。D.苏轼与小儿子建造房子,并得到学生的帮助,但他也因学生躬身泥水之劳而深感愧疚。5)结合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答案】1D
2)仆///矣。3学生;仆(我、吾)4C
5)苏轼到海南后,列举食无肉六无以至数不尽的,可见其遭遇相比之前在黄州、惠州更差,再没有可以提起生活兴趣的事了。但是,苏轼却以一殿后: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且再加上惟有一幸,苏轼之奇,尽在其中,足以看出苏轼的乐观与豁达。

【解析】【分析】(1A然而;既然这样。B老朋友;因此。C快乐;快乐。D只有;只有。
2)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离开惠州后,大儿子那一房也失去了一个孙子,我也非常的悲痛,但现在好多了。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仆///矣。
3)结合语境理解,苏轼被贬到海南后,盖了几间茅屋居住。这些房屋是依靠几十个学生帮忙盖的,哪些学生亲自劳动。让苏轼感到惭愧。据此答题即可。
4ABD理解正确。C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后,生活极其不易,一无所有,但苏轼并不为此感到十分悲伤难过,而是非常达观,庆幸自己还有健康的身体。
5)首先要理解字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其表达了苏轼什么样感情。没有。结合句意分析,苏轼到海南后,吃饭没有肉,生病没有药,居住没有房屋,出门在外没有朋友,冬天没有炭火,夏天没有寒泉,这里列举六无以至数不尽,可见其在海南的生活之苦。但是,苏轼却庆幸自己有一幸,即惟有一幸,无甚瘴,苏轼能在不幸中看到幸运的地方,看到生活中好的方面,足以看出苏轼的乐观与豁达。
故答案为:CD
///矣。学生;仆(我、吾)C
苏轼到海南后,列举食无肉六无以至数不尽的,可见其遭遇相比之前在黄州、惠州更差,再没有可以提起生活兴趣的事了。但是,苏轼却以一殿后: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且再加上惟有一幸,苏轼之奇,尽在其中,足以看出苏轼的乐观与豁达。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答题时只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即可知省略的内容。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此题考查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赏析的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

达了作者……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f99fe4ece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8.html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