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理解习题

发布时间:2020-12-17 09:52: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5自然段,完成1-15小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敌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第3段中的“这一点现象”指的是什么现象?

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4.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

A.直接驳论点 B.通过驳论据驳论点 C.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 D.间接反驳

5.上面语段中的“他信力”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欺力”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

A.表引用 B.表强调 C.表特殊称谓 D.表讽刺否定

7、文中“他信力”“自欺力”这两个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8.与“玄虚之至”中“之”含义不同的是( )

A.多助之至 B.辍耕之垄上 C.古仁人之心 D.吾欲之南海

9.第2节中有人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第5节中的“中国人”是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第4节中的“一条新生路”是指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文中“中国人”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句中的“中国人”指所有中国人。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句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御用文人。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句中“中国人”指一部分中国人。

11.指出对下列字词的分析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这“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和不敢公开的事。

B.“两年以前,我们总夸着“地大物博”,这“总”字表示自我炫耀、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国联”,这“只”字表示惟洋是崇,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D.“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一味”表示“暂时只”的意思。

12.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关系是( )

A.第一段是作者概写敌论论据,为第二段归纳敌论论点提供依据。

B.第一段写御用文人的行为,第二段写他人的言论,揭露他们可耻的言行。

C.第一段分别从三个方面揭露,第二段从一个方面揭露,作者从四个方面揭露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D.第一段是敌论论据,第二段是敌论论点,作者准备从驳论据入手进而驳倒敌论论点,所以将其论据和论点一起端出。

13、第一段话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1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15、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二)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6-9自然段,完成16-30小题。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6、作者从正面提出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说中国……诬蔑”一句指出敌方论证时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毛病。

18、能证明作者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19、文段提到的“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哪些人?试举例说明。

20、“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21、为什么“中国的脊梁”的牺牲不能为“人家所知道”?

22、鲁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有什么现实意义?

23、如何理解第⑨段中的“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和“筋骨和脊梁”?

24、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

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2)这一类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

所诓骗,却看看他的脊梁和筋骨。

A、排比 设问 借代 B、反复 设问 比喻

C、反复 反问 借代 D、排比 反问 比喻

25、通过论述,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26、“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7、揣摩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中的“总”字和“那简直就是诬蔑”中“简直”两个副词的表达作用。

28、上文在“正史”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

A.表引用 B.表强调

C.表特殊称谓 D.表讽刺否定

29、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0、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

31.本文第1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

32.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之外,还明示了民族自信力于当时的作用,请你在文中找到并摘抄下来。

33.依照文中画线句子的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 )

A.只要.....就...... B.只........C.即使....... D.虽......也......

34.文中加点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说说它的作用。

35.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事例并加以概述,(集体、个人皆可)

36.“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37.课文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什么妙处? 请结合课文 主要内容简要分析。

38.用论敌的论据来反收论敌的论点,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请简要说明作者是如何用驳论证直接批驳敌论的?

39.课文中加黑点的语句,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上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下面一句被删除的话有怎样的讽刺力量?试简要分析。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怀——却也是事实。

40.选文第一段勾画了哪三种形象和脸谱?请具体赏析。



41.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这种修辞手法叫作仿词。结合选文,分析下列句子中仿词的讽刺效果。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02597b701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33.html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理解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