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选调生的一点争论

发布时间:2020-06-18 02:40: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大学毕业时因为牵挂家中老娘就回来了,现在在一个事业单位混日子。工作两年了,我越来越觉得胶州不是个能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优势的地方。一是:每年都去些狗屁大学招些个不知所谓的选调生回来,还时不时的培个训,整个选调生网站,难不成建设胶州也得靠“外来的和尚”?不是我有排外情绪,没有必要把选调生都看的比别人高一等吧,这让不是选调生的大学生情何以堪。其实,选调生是怎么回事,明眼人都知道。不用刻意往他们脸上贴金,贴的多了会变成庙里的塑像,要你供着,捧着,还怎么建设胶州,服务胶州,还怎么当胶州人民的公仆?

二是:人口密度稍微有点大,关系网有点密,常常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果跟此得道高人无关无联,就算你是济公,你也别想做神仙。

三是:嫉贤妒能的人当道。有些个领导,别的本事不会,就会算计人,谁比他强了,就马上给个小鞋穿,给个亏吃,生怕有人抢了他的位子去。可能这些所谓的领导都经过了太多勾心斗角才爬到现在的位子上来,遇到一个单纯的大学生也不放过。

没办法,俺老娘只有俺一个,走又走不得,还是想不到好的解决办法。郁闷

------------------------------------------------------------------------------------------------------------------

拜读40楼的文章以后,有些不同意见之处,想在此提出,供切磋。

总的认为:胶州还是一个能留住人才的地方。因为社会的发展靠的就是人才,当然客观上还有地理位置、政策等方面,但主要还是人才。胶州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应该还算不错,这应该是全市人民努力的结果。

关于第一条观点:首先选调生不是来自狗屁大学,这里有清华、北大、同济、哈工等学校,有博士、硕士。再次,对“外来的和尚”的理解我认为是:招聘外地学生来胶恰恰是为了减少人事工作中的裙带关系,减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托关系、找门路现象发生,在招聘工作中应该是一个进步。再者说了,如果作者能把眼光放在全国,如果都不招“外来的和尚”,那么胶州人毕业就不可能到青岛、济南、上海、北京就业了,那么这个贴字也就没有必要再发、再议了。也许选调生的选调工作还有缺陷,但是就这项工作而言目前最适合目前的社会现状,就像高考制度一样。(本人不是选调生,不在组织部、人事局工作)

关于第二条观点:关系网有点密的问题我认为:这个现象不只是胶州,范围可以扩大到青岛、山东、全国乃至其他国家。其一:关系网的问题不光是搞政治能用的上,包括从事商业、科技都会有用,也许商业上关系网的使用更是登峰造极;其二:人是一个个体,但总是生活在群体中,生活在社会上,所以关系网的问题何处都有;其三:关系网的编织除了原有的父母、兄弟和其他亲戚以外,还有后来的同学、同事、客户及其他朋友。前者是固有的,后者是一个人在人生中不断结识、不断丰富的,所以关系网的产生、扩展和使用绝大部分在于个人的性格、能力。

关于第三条观点:领导不提拔某人是以为某人也许还不够资历。不要简单的认为二把手会取代一把手的机会有多大,人事制度要慢慢研究。你以为领导不想载下一棵树日后好乘凉?这个问题不想多说,或是全当我没说。

在此拙议,请见谅

同意40楼的观点!大部分都是狗屁大学的。前几年还有点北大清华的,这两年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怕留不住吧),根本不去好学校招了。不是东北那疙瘩的就是大西北大草原的,还有安徽什么的,有好多前几年的工学院一改名,就是某某工业/理工/科技大学。本二本三的学校吧。请回来当宝贝似的,比人事局招的高级好几等呢。

说句打击人的话,要不是这两年扩招,这些人根本就上不了本科,上不了大学!

呵呵,大过节的,我来罗嗦两句吧。我就是楼上有人鄙视的选调生,胶州籍。我不知道为什么楼上诸位会对选调生有着如此大的偏见。正如 eric_lau 朋友所说的,从外地选调大学生正是为了减少人事工作中的裙带关系,减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托关系、找门路现象发生。我曾经被胶南市录取为选调生,我本人在胶南没有任何关系,当时从知道这件事情递上简历到通知我去胶南面试再到面试完了之后签约总共只有3天不到的时间。后来胶州组织部去我们学校选调的时候终究是因为自己家在胶州,故土难离(本人有严重的恋家情结,加上身为独子,方便回来照顾父母)还是违约回到了胶州。从这一点上来说,选调生其实对外地籍学生和本地籍学生是平等的,选调的是优秀及紧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并不是说非外地的不选。

关于选调生的学校和专业,我想说的是并不是像楼上有些同志说的那样不堪。近几年选调的大学生里面像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这样名牌高校的硕士、博士并非个例,每年都会有不少重点高校的选调生来胶州工作。我本人并不是毕业于上述名校,如果按照楼上诸位的观点,我那即将举行五十年校庆的母校恐怕只能属于二三流的高校。虽然我也曾经有过报考青岛市选调生因为不是211工程院校与驻青高校毕业生而被拒之门外的经历,但是我国的高校排名确实让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高校感觉“很受伤”……这里面又牵扯到一个问题,即“选调优秀及紧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优秀”二字上。每一个选调来的大学生都是由优秀的吗?所谓十个指头还不一般齐,也许并不是每一个选调生都能在工作中表现出令人信服的工作能力,但是我相信他(她)们肯定在面试的时候表现的比其他同学更优秀。我们出去选调学生的组织部领导并不是在外边拔萝卜,就算是拔萝卜也是要选择那些质量和形象都比较过得去的放在篮子里的,他们肯定不会淘汰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而选则一个各方面都很差劲的学生的。不要告诉我你没有机会,机会是靠自己争取来的,我建议那些即将面临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们多多上网络上关注一些招聘信息,因为现在大学生太多了,你坐在家里是没有人会主动找上门要求和你签约的。

前面诸位提到的选调生的各项活动和选调生网站等等,这是组织部门对选调生的统一管理,从省里到县市都是如此。请诸位想一下,当你一个人在外漂泊举目无亲的时候,当你孤孤单单的在离家几千里之外度过中秋佳节甚至春节的时候,你希不希望有一群年龄、学识、工作性质与你差不多的朋友和你共度这些节日?组织部门组织的这些有关选调生的活动一方面为了丰富外地选调生在胶州的业余生活,扩大选调生的交际范围i,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社会推介选调生这一群体,希望社会能够更快更好的接纳这个群体,同时对这个群体进行更好的监督管理。“有压力才能有动力”当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变成选调生工作的动力时,所爆发出的能量是绝对不可以低估的。

有关今年的人事考录,多少我也听说过一些。去年我就有不少同学通过考录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所以今年人事考录一下子似乎变成了一种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捷径,空前的被大家关注。有竞争就会有淘汰,据我所知今年的人事考录已经限定为必须是胶州籍的未就业的本科毕业生,这本身已经对本地的生源作了保护,所以我认为符合这个条件的人是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去抱怨的。门,向你开着,能不能挤掉别人进来就要看你的本事了。如果你输在了起跑线上,就不要怪别人不给你机会。至于专科的朋友们就更没有必要抱怨了,如果专科可以参加考录,那么那些来自国内“二流甚至三流大学”的本科生、硕士、博士又会作何感想呢?

像楼上某位同志说的那样,首先,大家把“好工作”定义为进入事业单位工作,这本身就是不太正确的。我回胶州之前在北京一家公司找了一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但是还是因为独子方便回家照顾双亲的原因,由北京而胶南由胶南而胶州。其实想要获得更好的收入,还是应该在企业上。事业单位的工作永远是四平八稳波澜不惊,日子如流水一般庸庸碌碌。

其次,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至于这份工作是不是在胶州就很难讲了。如果你提前把工作的地点定在了胶州,定在了事业单位,那么你的择业范围无疑就让你自己缩小了很多,如果一旦未能如你所愿进入事业单位的话,就会变得自怨自艾起来。我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也丧失了在大城市自己打拼得快乐与可能更加美好的未来——有所得必有所失。

其实对选调生我没有太大意见,人家就这么个水平,是政府自己把人家请回来的。但某些部门,甚至整个政府的厚此薄彼的态度,却让人心寒。“选调生”是人才,其他大学生就不是人才了吗?!诚然,我不否认,比起一些靠关系靠钱才能进政府的人,选调生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每年胶州人事局招录的毕业生中,也不乏重点甚至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可能错过了市委组织部选调,可能不是党员(谁不知道大学里党员是用来发奖的),可能本来联系了更好的前程出现变故。可他们回到胶州,进入胶州政府,也是为了效力家乡。可政府记得这些人吗?连选调生的十分之一都没有。“选调生”单位重点培养,领导亲切关怀,时常培训聚会,联络感情加深友谊。而考录生就扔在单位里自生自灭了,有关系的还好点,没关系的就没人理坐冷板凳了。

我有不少同学回来,很不巧,几乎都不是选调生。虽然都是本科学士,大部分的学校都是重点大学,211工程,甚至名牌大学,还是没有用。比较起同单位的选调生们,还是受冷遇的多。虽然这倒激发了部分人另谋出路的“上进”决心,有的人考研走了,有的人考公务员走了,但我并不认为对政府而言是件好事。为什么不给大家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何谓“不拘一格降人才”。

两三年四五年,选调生们开始崭露头角,但也容易形成“怪圈”。来来往往,吃饭聚会,选调生们亲密团结。可其他人不属于他们的圈子,只有孤单的观望。

呵呵,还是忍不住跟先生探讨一下。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选调生的定义:就是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这批毕业生简称“选调生”。我们暂时忽略在实际操作中选调生自身的实力与能力如何,既然选调这批人的目的在此,那么选调生多受到一些关注也没有什么不妥吧。而且,这个政策并不是胶州一家定的,从县到市再到省都是如此。前面说过,选调生的大门其实是向每一个应届毕业生敞开着的,所谓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能不能把握机会就看你自己的了。至少在没有更完善的选拔人才的机制之前,这一制度还是相对公平的。

“上帝给一个人关上了门,那么他肯定要再为他打开一扇窗。”正如这位老兄所说的,可能某些来自于211院校、重点高校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选调这扇门(我个人认为老兄如此强调“211”有点唯出身论了),为了不放过一个人才,我们的政府又打开了考录这扇窗。通过考录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同样出色,我们绝不否认这一点。但是与他们比起来,选调生往往承担着更大的压力,他所做出的成绩会因为他是“选调生”而变得理所应当,而他所犯的哪怕一点点微小的错误也会被“选调生”这三个字而放大若干倍。

至于公平的竞争机会,早就给大家了。从当年的高考算起,这个竞争就已经开始,而且随时面临着重新洗牌。说句不太厚道的话,在高考这次竞争中胜出的重点高校的毕业生们已经在就业的时候有了比别人更多的资本。至于你自己如何运用这种资本就不是规则的制定者所能够管束的了。普通高校的毕业生通过在大学里的努力让我们在就业的时候来了个大洗牌。同样,在就业这次竞争中暂时保持领先的选调生并不是已经跑到了终点,考录的同志们一样有着许多的机会,但是就如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要想得到好的发展必须要付出比重点高校毕业生更多的努力一样,通过考录进入机关的同志们也一样需要更多的努力去抓住机会。这,也是一种公平。

我在前面的帖子里也提到过,组织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选调生搞一些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选调生的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也可使说是出于纯人性化的考虑。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一个完全陌生举目无亲的地方,也只有集体才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了。而参加人事考录的同志们家都在胶州,自然体会不到这种感觉。

关于圈子问题,我感觉不是圈子孤立了你,而是你自己把自己置于圈子之外。在某些同志眼里,选调生之间有一个小圈子,这个小圈子里面可能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但是在另外一些同志的眼里,整个机关都是一个大圈子,“官官相护”是他们常说的话,事实果真如此吗?魔由心生,还是少费一点力气去琢磨“圈子”的问题,多动脑筋想想如何去更好的开展工作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24c32b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6f.html

《有感选调生的一点争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