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系统

发布时间:2020-03-14 08:37: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女性生殖系统(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乳腺- 附属腺:不属于生殖系统,但其变化

与生殖系统的功能状态密切

相关。

自青春期开始到绝经期,女性生殖器官的

结构和功能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这

种变化受神经内分泌调节。

一、卵巢(ovary

一般结构:

(为一对略扁的椭圆形器官,借卵巢系膜附着在子宫阔韧带的后叶上。)

表面:单层扁平或单层立方细胞构成的表面

上皮

上皮下: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

分为外周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二者分界不

明显:

皮质:

较厚,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以及黄体和闭锁卵泡等结构

卵泡间的结缔组织基质富含网状纤维和梭形的基质细胞

髓质:

狭小,为疏松结缔组织

含有较多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近卵巢门处有少量平滑肌及门细胞

卵巢年龄变化:

新生儿-两侧卵巢共70万~200万个原始卵

泡。

幼年时-双侧卵巢内共有约30万~

40万个原始卵泡。

青春期-约有4万个原始卵泡。

40岁~50岁-几百个原始卵泡。

自青春期(1318岁)起至更年期(4555岁),卵巢在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每隔28天左右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左右卵巢交替排卵。

在女子一生约3040年的生育期内,两侧卵巢共排出卵细胞400500个,其余卵泡均于不同年龄先后退化为闭锁卵泡。

到更年期(4555岁),卵巢功能逐渐减退,月经渐停,进入绝经期。绝经期后的卵巢不再排卵,卵巢内结缔组织增生,表面常凹凸不平。

(一)卵泡的发育与成熟

卵泡

卵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结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

1.原始卵泡

位于皮质浅部,数量最多,体积最小。

组成

(1)初级卵母细胞:

光镜特点

圆形,体积较大;核大而圆,染色质细疏,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

电镜特点:

胞质内细胞器丰富;

除含有一般的细胞器外,核周处有层状排列的滑面内质网,称环层板

可见内质网与核膜相连,这可能与核和胞质间物质传递有关。

初级卵母细胞是在胚胎时期由卵原细胞分裂分化而成,随后开始第一次成熟分裂,并长期1250年不等)停留于分裂前期,直至排卵前才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

2)卵泡细胞:

体积小,扁平形

细胞与外周结缔组织之间有薄层基膜

卵泡细胞具有支持和营养卵母细胞的作用二者之间有许多缝隙连接

2.初级卵泡

指卵泡细胞间未出现液腔的生长卵泡

由原始卵泡发育而成。

组成

结构特点:

卵母细胞体积增大,核变大,呈泡状,核仁

深染;

卵泡细胞已由扁平形变为立方形或柱状细胞层数也随之增殖为多层(56);

卵泡细胞间可见Call-Exner body,即考尔-爱克斯诺小体;数量不断增多;其腔内含卵泡细胞分泌物,参与卵泡液的形成

在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之间开始出现一层较厚的富含糖蛋白的嗜酸性膜,称透明带zona pellucida),由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共同分泌形成

卵泡周围的结缔组织梭形细胞逐渐密集形成卵泡膜,它与卵泡细胞之间隔以较厚的基膜

电镜下:

卵泡细胞:胞质内的各种细胞器增多;

卵母细胞:胞质内的各种细胞器增多;

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间出现卵周间隙,二者均向间隙内伸出微绒毛(/卵泡细胞伸出突起)并形成透明带

透明带内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的微绒毛以桥粒和缝隙连接相连;

结构意义:

以上结构有利于卵泡细胞将营养物质输送给卵

母细胞;有利于细胞间交换物质、沟通信息、

协调功能

透明带:对精子与卵细胞间的相互识别和特异性结合有重要意义

3.次级卵泡

指卵泡细胞间出现液腔的生长卵泡

由初级卵泡继续发育而成,并与初级卵泡合称为生长卵泡。

结构特点:

当卵泡细胞增至812层时,细胞之间出现一些大小不等的液腔,并逐渐合并为一个较大的卵泡腔follicular cavity)此时的卵泡又称为囊状卵泡(vesicular follicle)。

分布在卵泡腔周边的卵泡细胞构成卵泡壁,称为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颗粒层的细胞称为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

卵泡腔内充满由颗粒层细胞(卵泡细胞)分泌物和卵泡膜血管渗出物组成的卵泡液,内含营养物质、透明质酸、性激素以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卵泡的发育成熟有重要作用。

随着卵泡液的增多和卵泡腔的扩大,初级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卵泡细胞被挤到卵泡的一侧,形成一个凸向卵泡腔的丘状隆起,称卵丘cumulus oophorus)。

紧靠透明带的一层柱状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corona radiata

初级卵母细胞体积达到最大

卵泡膜逐渐分化为内、外两层

内膜层theca in/terna):

较多的多边形或梭形的膜细胞,具有分泌

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结构特征。

丰富的毛细血管

外膜层theca ex/terna):

细胞较少,血管也较少

胶原纤维较多

少量平滑肌纤维

具有一个大卵泡腔的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又称为囊状卵泡。

4.成熟卵泡 mature follicle

成熟卵泡是卵泡发育的最后阶段。

卵泡体积很大,直径可达20mm,并向卵巢表面突出。

卵泡腔也很大,颗粒层变薄,颗粒细胞不再增殖

此时初级卵母细胞又恢复成熟分裂并在排卵前3648小时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secondary oocyte和一个很小的第一极体first polar body),后者位于次级卵母细胞和透明带之间的卵周间隙内。

次级卵母细胞随即进入第二次成熟分裂,停止于分裂中期。人每个月经周期有若干个原始卵泡生长发育,但通常只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

卵泡具有内分泌功能,主要分泌雌激素

两细胞学说

FSHLH的作用下,膜细胞合成的雄激素透过基膜进入颗粒细胞,在芳香化酶系的作用下将雄激素转变为雌激素,这种合成方式被称为“两细胞学说

合成的雌激素小部分进入卵泡腔,大部分释放入血,调节子宫内膜等靶器官的活动


胆固醇 碳链酶 孕烯醇酮 17α羟化酶 17α羟孕烯醇

碳链酶 去氢表雄酮脱氢酶 雄烯二酮 异构酶

睾酮 雌二醇

(此页仅供参考,不要求)

(二)排卵(ovulation

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自卵巢排出的过程称排卵

排卵时间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4

具体过程:

排卵前,垂体释放大量LH,成熟卵泡内的卵泡液剧增,卵泡更向卵巢表明突出;

卵泡壁、白膜和表面上皮变得更薄,局部缺血,形成一圆形透明的卵泡小斑follicular stigma);

卵丘与卵泡壁分离小斑处的结缔组织被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解聚

颗粒细胞在LH作用下合成的前列腺素使卵泡膜外层的平滑肌收缩,最终导致小斑破裂

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透明带放射冠卵泡液一同从卵巢排出,经腹膜腔进入输卵管。

次级卵母细胞若在排出后24小时之内未受精则退化,若受精则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而形成一个成熟的卵细胞ootide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secondary polar body)。

卵母细胞经过两次成熟分裂,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从二倍体细胞(46XX)变为单倍体细胞(23X

(三) 黄体的形成与退化

成熟卵泡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塌陷形成皱襞,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血管伸入颗粒层,在LH的作用下,逐渐发育分化为一个体积很大并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黄体(corpus luteum)。

颗粒细胞和膜细胞体积均增大,颗粒细胞分化为颗粒黄体细胞(granular lutein cell),膜细胞分化为膜黄体细胞(theca lutein cell),两种细胞均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特征。

颗粒黄体细胞:体积较大,多角形,染色较浅,数量较多,分布于黄体的中央部

膜黄体细胞:体积较小,圆形或多角形,染色较深,数量较少,分布于黄体的周边部,并随结缔组织伸入颗粒细胞之间。

黄体的主要功能:

黄体的发育因排出的次级卵母细胞,即卵子是否受精而有所不同:

卵子未受精:

黄体维持二周 退化 月经黄体(corpus

luteum of menstruation)

黄体细胞逐渐变小、退化 黄体渐被结缔组

织替代 白体(corpus /albicans)。

卵子受精:

黄体 胎盘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继续发育长大 妊娠黄体(corpus luteum of

pregnancy)

维持6个月, 退化 白体。

(四) 卵泡的闭锁与间质腺

退化的卵泡称闭锁卵泡(a/tresic follicle)

卵泡闭锁可发生在卵泡发育的各个时期,故其形态结构各不相同:

原始卵泡和初级卵泡闭锁:

卵母细胞:核固缩、细胞形态不规则;

卵泡细胞:变小且分散;

最后两种细胞均自溶,被巨噬细胞吞噬。

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闭锁:

卵泡:不破裂或破而不排卵。

卵母细胞:核偏位、固缩、解体;胞膜皱缩,胞质溶解。

颗粒细胞:松散,脱落入卵泡腔,被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

透明带:先皱缩为不规则形的嗜酸性环状物,后退化消失。

卵泡内常可见残留的透明带

卵泡腔内常见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③晚期次级卵泡闭锁:

卵泡塌陷 卵泡膜的血管和结缔组织伸入颗粒层和卵丘 膜细胞一度肥大,形似黄体细胞 被结缔组织和血管分隔成分散的细胞团或索,称间质腺interstitial

gland)。

人卵巢间质腺较少,猫和啮齿类动物卵巢间质腺较多。

间质腺可分泌雌激素

(五)门细胞(hilus cell)

位于卵巢门近系膜处,为较大的上皮样细胞;

细胞结构与睾丸间质细胞类似,胞质嗜酸性,含脂滴、脂色素等;

妊娠期和绝经期时,门细胞较明显;

具有分泌雄激素的功能。当门细胞增生或发生肿瘤时,患者常伴有男性化症状。

. 输卵管

为肌性管道,长约12cm

主要分段:

漏斗部

壶腹部

峡部

子宫部

管壁:

粘膜

肌层

浆膜

粘膜:

有许多纵行而分支的皱襞壶腹部的最发达,高大而分支,故管腔极不规则;至子宫部,皱襞逐渐减少。

1)上皮: 单层柱状 纤毛细胞

分泌细胞

纤毛细胞:

核圆或卵圆形,染色浅,细胞游离面有纤毛

②纤毛细胞以漏斗部和壶腹部最多,至峡部和子宫部逐渐减少。

③形态随月经周期变化:在子宫内膜增生晚期(卵巢排卵前),纤毛细胞变成高柱状,纤毛增多,此后细胞逐渐变矮,纤毛减少。

④雌激素可促进纤毛细胞的生长,孕激素则可拮抗雌激素的作用。

⑤功能:纤毛向子宫方向摆动,有助于卵子向

子宫移动,并可阻止病菌侵入腹膜

腔。

分泌细胞:

①位于纤毛细胞之间,染色较深,核呈长椭圆形,染色也较深。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顶部胞质内有分泌颗粒

②形态随月经周期变化:

从增生晚期至分泌晚期:

分泌细胞功能旺盛,细胞增高,顶部

胞质充满分泌颗粒;以顶浆分泌方式

释放分泌物后,细胞变矮;

月经期和妊娠期:上皮细胞矮小。

③分泌物构成输卵管液:

2)固有层:薄层细密的结缔组织

较多的血管

少量散在的平滑肌。

肌层:内环、外纵

峡部:最厚,分内纵、外环两层,但无明

显分界;

壶腹部:较薄,环行肌明显,纵行肌散在分

布;

漏斗部:肌层最薄,无纵行肌。

浆膜:

间皮

富含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

. 子宫(uterus

为肌性器官,腔窄壁厚,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

分部:

(除颈部外)子宫壁分层

(一)子宫壁的结构

1. 外膜:又称子宫外膜(peri/metrium):大部

分为浆膜:

2. 肌层:又称子宫肌层(/myo/metrium)

很厚

肌层分界不明显,自内向外大致分为以下三层:

粘膜下层-纵行平滑肌束

中间层-厚

浆膜下层-纵行平滑肌束

肌层的收缩可帮助精子向输卵管运行、经血的排出、胎儿的娩出。

子宫肌纤维的变化:

成年妇女-子宫平滑肌纤维长约3050μm

妊娠时-肌纤维体积可增长达500600μm

数量增多;

分娩后-有些肌纤维逐渐恢复正常大小,有

些肌纤维退化消失 增大的子宫

恢复原状。

3. 内膜:又称子宫内膜(/endo/metrium)

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上皮:与输卵管上皮相似

上皮向固有层内凹陷形成许多子宫腺(uterine gland)

子宫腺一般为单管状腺,开口于子宫腔

腺体末端近肌层处常有分支

固有层:

较厚。

组成:

子宫腺

结缔组织

子宫内膜可分深浅两层:

子宫动脉的分支 穿入子宫壁 子宫肌层 中间层形成

弓形动脉 发出许多放射状小动脉分支,垂直穿入 内膜

在内膜与肌层交界处分为两支

(二)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自青春期起,在卵巢产生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底部和体部内膜功能层开始出现周期性变化,表现为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功能层剥脱、出血及修复和增生,称为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

每个月经周期从月经第1天起至下次月经来潮前一天止。

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一般分为三期

1. 增生期(proliferation phase)

为周期的第514

此时期卵巢内有若干卵泡发育生长,故又称卵泡期(follicular phase)

此期粘膜特点

在卵泡分泌的雌激素的作用下,剥脱的子宫内膜由基底层增生修补,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基质细胞合成胶原的功能旺盛。

在增生早期子宫腺短而直,数量较少,至增生晚期(周期第1114天),内膜1mm增厚达24mm子宫腺数量增多并不断增长和弯曲

腺细胞核下区可见明显糖原聚集,HE染色呈核下空泡特点;

螺旋动脉增长、弯曲

在周期第14天,卵巢内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子宫内膜随之转入分泌期。

2. 分泌期(secretory phase)

为周期的第1528

此时卵巢已排卵,黄体逐渐形成,故又称黄体期(/luteal phase)

此期内膜特点

子宫内膜在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下继续增厚,至分泌晚期可厚达57mm

子宫腺更加弯曲,腺腔扩大

腺细胞胞质内糖原积聚更多,并由核下区逐渐移至核上区,随后分泌至腺腔,故腺腔内充满含有糖原等营养物质的嗜酸性分泌物

螺旋动脉更长、更弯并伸达内膜表层

固有层内组织液增多,呈生理性水肿

内膜基质细胞继续增生,并于分泌晚期分化为两种细胞:

前蜕膜细胞-细胞大而圆,胞质内富含糖原

和脂滴;

内膜颗粒细胞-细胞小而圆,胞质内含有分

泌颗粒。

若妊娠,分泌期子宫内膜继续增厚;

前蜕膜细胞-变为蜕膜细胞;

内膜颗粒细胞-释放松弛素,使局部内膜更

加疏松,以适应胚泡的种植

和发育;

若不妊娠,卵巢内黄体退化,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下降,内膜于周期的第28天脱落,转入月经期。

3. 月经期(menstrual phase)

为周期的第14

此时卵巢内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量减少,血液中这两种激素的含量骤然下降

此期内膜特点

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动脉持续性收缩 内膜缺血 子宫腺停止分泌、组织液大量丧失 内膜萎缩

螺旋动脉在收缩之后,又突然断暂地扩张 毛细血管骤然充血、破裂 血液外流并积聚于内膜浅层 突破上皮流入子宫腔。

萎缩坏死的子宫内膜也小块地脱落,随血液从阴道排出,出现月经。脱落的子宫内膜和血液共同构成经血。

月经期一般持续15(但具有个体差异并受环境及情绪变化的影响)在月经期中止之前,基底层残留的腺体底部细胞迅速分裂增生,向内膜表面推进,上皮逐渐修复而转入增生期

子宫内膜的这种周期性变化,一直持续到绝经期。此后子宫内膜由于失去卵巢激素的作用,呈萎缩状态,上皮细胞矮小,腺体小而少,分泌物很少或无。

(三) 子宫颈

子宫颈是子宫下端的狭窄部分,呈圆柱形。

子宫颈下端突入阴道的部分,为子宫颈阴道部。

子宫颈壁自外向内分为三层:

上皮-为单层柱状。含三种细胞:

纤毛细胞(较少)-纤毛向阴道方向摆动

分泌细胞(较多)-胞质内充满粘原颗粒,分

泌的粘液常充塞在子宫颈

管内。

储备细胞-细胞小,位于柱状细胞与基膜之

间,散在分布;细胞分化较低,

在上皮受损伤时有增殖修复功

能。

在子宫颈外口处,子宫颈的单层柱状上皮移行

为子宫颈阴道部的复层扁平上皮,二种上皮的

交界处为子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子宫颈粘膜无周期性剥脱,但其分泌粘液的性质随卵巢活动的周期性变化而有所改变

排卵时:雌激素刺激上皮细胞分泌增多,

泌物稀薄,有利于精子运行;

黄体形成时:孕酮则使细胞分泌物减少,

泌物呈凝胶状,精子难以通过。

妊娠时:分泌物更浓稠,形成一道阻止精子运

行和微生物侵入子

宫的屏障。

(四) 卵巢和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神经内

分泌调节

卵巢和子宫内膜结构与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均与机体的内分泌活动密切相关:

下丘脑和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作用于 卵巢

调节卵巢周期性活动 卵巢分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调节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这种关系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腺垂体细胞分泌FSHLH FSH刺激卵泡生长和分泌雌激素 后者使子宫内膜由月经期转入增生期。

排卵前2天卵泡分泌雌激素水平达最高峰 反馈作用于 促使 分泌大量LH 在排卵前24小时左右 LH释放达高峰 LHFSH协同作用 成熟卵泡破裂、卵巢排卵。

排卵后残存的卵泡形成黄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3487ad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20.html

《女性生殖系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