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公开课课程教案

发布时间:2020-05-21 00:14: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考试说明》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设想】

   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篇  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解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试题难度不大,按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训练,应该是不难解答的,但事实却不然,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作答失误。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问题是:1、不会利用已有的信息;2、鉴赏的思维流程不合理;3、对古诗词传统审美意识的缺乏;4、不会就诗论诗;5、理解诗句不合语境或牵强附会;6、把握不住古诗词中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这些问题中既有鉴赏常识的问题,也有鉴赏要领与方法的问题。

三、古典诗歌鉴赏的三个环节:了解、感悟、联想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三个环节。

1.了解是鉴赏评价的基础。首先要了解诗的语言,特别是依据诗的语境去准确了解诗中的词语。比如李煜有首《浪淘沙令》的词,开篇是“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里的“阑珊”是说残春的寂寞冷落,对于一个亡国之君,倍觉凄苦哀婉;辛弃疾有首《青玉案》的词,结尾处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没有弄懂“阑珊”为何意,想当然地解释为“灯火辉煌的样子”,其实“阑珊”的本义是“将尽”、“衰落”之意,在辛词中是“残灯”的意思。还有人把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的“床”理解为我们今人睡的床,据此生发解说当然是讲不通的,这时的“床”应解作“井栏杆”,不是在屋里,而是在外面“举头”才为“望明月”。

其次要了解名物,古人说读诗的要领是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出现梅、菊、兰、竹、松柏、绿杨(柳)、杜鹃、鸣雁等等,虽然作为诗人创造的物的意象在各自的诗里有不同的含义,但又都是与这些事物本身的基本特征相关并由此而生发开来的。比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17题诗歌鉴赏题,选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这就需要考生明白“柳”在古代诗人的眼里,“柳”与“留”谐音,一般用来表达留恋、眷恋之意,如王昌龄《闺怨》中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句;刘禹锡《竹枝词》中有:“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句,韦庄《台城》诗中有“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句,唐人无名氏的《别诗》有“杨柳青青着地垂,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名句,李白《忆秦娥》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句,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绝唱。

第三,要了解典实。即要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涉及到的史实。假如对史实不了解,对诗的理解就不够准确。如杜甫有首《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一首歌颂诸葛亮的怀古诗,对诗的最后一句有两种解释,一是说诸葛亮没能将吴国灭掉,是他一生的遗憾;认为他失去了良机;另一种解释认为这个“失”是“失误”,因为历史事实是当时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情势为刘备制定了“联吴抗曹”的大政方针,历史的发展证明,联吴则胜,吞吴则败。我们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果不弄懂“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不弄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不弄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不弄懂“佛狸祠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史实和典故,就不可能读懂这首词。

第四,要了解背景,即了解时代背景和一首诗的具体写作背景,不了解背景,很难说是真的读懂了。如对唐代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人认为第三四两句是“悲伤语”、“沉痛语”、“谐谑语”,是反对战争的;而有人则认为是“豪放语”,是“赞扬边塞战士意气豪壮的牺牲精神的”。孰是孰非,恐怕离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就说不清了。王翰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国力强盛,人民的精神振奋昂扬,许多知识精英都向往军功,歌颂从军征战和献身精神也是一种时尚,如王维《少年行》就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句子可以为证,所以三四句应视为“豪壮语”。

对具体写作背景的了解可举柳宗元的《江雪》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很容易地这四句诗看成是写景佳作,可以说一句一幅画,天地间是如此纯洁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一位老渔翁乘一叶小扁舟独自垂钓,闲情逸志,境界绝妙。但诗是言志的,这首五绝是诗人被贬永州之后所作,此时他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就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在政治上失意的苦闷。

2.感悟是欣赏诗歌时所产生的会心和共鸣。你对诗歌的“象外之境”有了感悟,就是通过对诗的意象分析而进入了意境,和诗人产生了共鸣。苏轼有一首《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他为惠崇和尚画题写的诗。如果题画诗只是把画中所画景物描绘出来,并不能算是高明的诗作,此诗的难能可贵就在于创造了新的意象和意境。通过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感受,我们能领悟到蕴含在画面里的意兴、情韵和思想。画面描绘的是水乡春色。首句点染出冬去春来的勃勃生机,作为画面主体的鸭子在水中嬉戏,诗人并没有描绘鸭子的多少、大小、动作、色泽、神态,而是突出了诗人对初春的那种敏锐的感知。画可以画出水,却画不出水暖,更画不出鸭子对水暖(即春意)的感受。但画中小鸭在水中自由欢快嬉戏的情景,就蕴含了一种意兴情韵,使人感到鸭子一定是感觉到了水暖,感觉到了春意。诗人准确地把握了画面上没有画出却蕴含在戏鸭这一特定意象之中的精神,用准确生动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做到了“得其意而忘其形”,我们读者也从中受到了感染,在内心也同样感受到春水的暖意和春天带给人们的欣喜和振奋。第三句既是实景,也融入了诗人对春天的感受。第四句又融进了民间的传统习俗,(用蒌蒿和芦笋可解河豚之毒,味道很鲜美)于是诗人产生联想,鸭子嬉戏江水之日“正是河豚欲上”之时,联想极富生活情趣。

3.联想是指在诗歌鉴赏中由于意象、意境的抒发,在鉴赏者学问、修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艺术想象。一种联想是诗歌所创造的意象和意境在鉴赏者心中的直接映现。当然这种映现也融进了鉴赏者对象生发出来的,却明显地离开了原诗的情境,而有了新的开拓和发挥。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宋词中三个人的句子来说明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词),这是一种对事业对学问的企望和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词),这是一种对事业、对学问的执着专一的追求和献身精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词),这是一种在事业、学问追求中理解实现时的欢悦。我们有时常常引用一些古诗词名句,所引用的虽与原诗意思相关,但常常是另有所指,超出了原诗的情境。

当我们对一首诗歌作了上述的分析后,它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倾诉什么,发现什么,追求什么,解释什么,批评什么,描绘什么,忧虑什么,思考什么,表达什么,只要结合诗歌的全体内容就能够作出相对正确的诠释。

附录:还要了解一点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3.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5.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6.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是文学艺术的两种基本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准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如杜甫、白居易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辛弃疾的词,《诗经》中的“国风”,都是现实主义的杰作。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的诗即是。

(四)、抒情方式有“借景(物)抒情”,即作者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其中。此种例子不胜枚举。还有一种叫“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此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以上两种属于间接抒情,还有一种是直接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事物表明爱憎态度的,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均是。

(五)、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秦罗敷》中以“行者”、“少年”被罗敷美貌所吸引的行为来衬托罗敷的美(没直接描写罗的美);《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出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哀伤的心情。

(六)、虚实。所写是具体的、客观的、实实在在的为实,反之为虚。如《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是写眼前所见,是实写,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为虚写,往往是虚实结合,互为映衬。

(七)、风格流派。由于诗人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各异,在创作中就表现出不同的格调气派和韵味,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如李白豪放、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李清照、柳永等婉约;苏轼、辛弃疾豪放,即使同属豪放派,苏、辛也不同,苏词旷达洒脱,辛词慷慨愤世。

(八)、语言特色。((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板书设计:

一、考点解析:

一是 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

二是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对诗句内涵的挖掘。

三是对诗歌风格的判断,对诗歌体裁样式的识别。

四是对诗歌艺术技巧的研判。

五是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1、 不会利用已有的信息;

2、 鉴赏的思维流程不合理;

3、 对古诗词传统审美意识的缺乏;

4、 不会就诗论诗;

5、 理解诗句不合语境或牵强附会;

6、把握不住古诗词中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这些问题中既有鉴赏常识的问题,也有鉴赏要领与方法的问题。

三、古典诗歌鉴赏的三个环节:了解、感悟、联想

1. 了解是鉴赏评价的基础。

了解诗的语言,特别是依据诗的语境去准确了解诗中的词语。

了解名物

了解典实。即要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涉及到的史实。

了解背景,即了解时代背景和一首诗的具体写作背景,不了解背景,很难说是真的读懂了。

2. 感悟是欣赏诗歌时所产生的会心和共鸣。

3. 联想是指在诗歌鉴赏中由于意象、意境的抒发,在鉴赏者学问、修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艺术想象。

附:还要了解一点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

1.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2.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3.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抒情方式等。

当我们对一首诗歌作了上述的分析后,它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倾诉什么,发现什么,追求什么,解释什么,批评什么,描绘什么,忧虑什么,思考什么,表达什么,只要结合诗歌的全体内容就能够作出相对正确的诠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394ae50a4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9.html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课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