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发布时间:2023-03-20 10:18: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反复诵读,抓住意象,体会意境。
过程方法:在合作讨论中,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再别康桥》一诗,很多教学设计一般都围绕着“三美”展开,往往易流于浅表性对号入座;二是抓主要意象来进行解剖式分析,而没有注意对诗歌情感脉络和营造的整体意境的把握;三是过早地强行植入诗人在康桥生活的背景,进行强制性阐释。
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送别诗是中国诗的一大题材;又因戍边与宦游,思乡诗也是一大题材,那么,为何徐志摩会告别一个既非人又非故乡的地方?他又该怎么写?写些什么呢?
二、诵读(让学生揣摩、体会、诵读,感受音乐美)三、整体感知
1.通观全诗,诗的七个章节对诗歌整个意境的营造是统一的,首节三个“轻轻的”,节奏轻缓、徐舒,感情温柔细腻,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2.25节着意描写康桥迷人的风光。时间
地点
意象金柳
特点(包括手法)比喻,光彩照人;既古典又新颖
青荇
拟人,移情于物
情感极度迷恋
永久、热烈的爱生,景因情夕阳
(康)河

康河里

古典、新颖
傍晚
拜伦潭
清潭
比喻,稍纵即逝

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
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意境深夜晚今晚
船上夏虫
星辉夏虫
斑斓,拟人,静谧“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
无限留恋之情邃。不舍离情
3.诗人从傍晚夕阳西下到夜晚布满星斗,在康河边、拜伦潭流连,柳的多情、青荇的热情、清泉的美好、星辉的静谧、夏虫的默契,这些熟悉的景在诗人眼里、心里贮满“性灵”,诗人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幻而一路上攀,在情感走向沸点时,因为诗人再临故地而即将远离,因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所以以心为无声的“笙箫”,而让情感归于寂灭,淡淡的忧伤只在心底弥漫。
4.诗的最后一节照应开头,结构上构成回环往复之效,内容上写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
5.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四、课堂小结。五、背诵诗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5169e9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09.html

《再别康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