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时代的歌者

发布时间:2013-05-15 20:18: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知青时代的歌者

要:食指(郭路生)在中国新诗中的地位相当于惠特曼在美国诗歌中的地位。①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中期,食指的诗歌创作进入第一个黄金时期。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下,他成为知青们的先行者和代言人,唱出了一代知青的心声。他被誉为“文革诗歌第一人”,凡是有知青的地方,就有食指的诗歌在传颂。本文以食指早期的文革诗歌代表作《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为例,分析诗歌的文本内涵和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以及那个时代知青们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食指 知青 《鱼儿三部曲》 《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自古,文人与政治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文学更是离不开生活,无法游离于生活之外。“文化大革命”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孕育了一段特殊的文学史。以往的研究习惯了对“文革”文学的“空白”叙述,造成许多曾经在“文革”中坚持写作、思考的作者成为“文学史上的失踪者”。②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和研究资料浮出水面,“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逐渐写进当代文学史中,文学史的断代与空白被或多或少地填补起来。“地下诗歌”是这一时期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当时的发展状况还是对新时期诗歌的影响力度,地下诗歌都是文学史上的一抹亮色。本文的研究对象则是那个时代的歌手与象征③——食指(郭路生)。

食指(郭路生)生于新中国诞生的前夜。194811月母亲在行军的路上分娩,故取名郭路生。④1978年,郭路生迎来他创作的新阶段,首次使用笔名“食指”,他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此,他用“食指”作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这已是他创作历程第二个阶段的内心感悟,在历尽生活的磨难后还保持着一份抗争与释然的态度。本文主要以他创作的第一阶段的三篇代表作《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观照青年诗人郭路生的创作历程以及那个时代知青们的心路历程。

一、《鱼儿三部曲》:知青的精神写照

多多评价“食指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为新诗歌运动趴在地上的第一人”是非常精妙的。回看当时“地下诗歌”时期的诗人和作品,食指的诗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地下”,他的某些诗歌传播的广度和影响力甚至比当时公开出版发表的“地上”作品还要大。他的诗不但在陕西内蒙广为传抄、还传到遥远的黑龙江兵团和云南兵团,全国只要有知青的地方,就有他的诗歌在传诵。“文革”诗歌第一人,朦胧诗的开创者食指在杏花村的生活是相对自由的。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尤其是处于困难时期的前后,“人们饿瘦了躯体,养壮了灵魂”⑤。精神世界敏感并善于“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的食指在当时写下了许多激动人心的诗歌并成为当时知青中的精神领袖,给他们以指引和方向。

《鱼儿三部曲》是青年从受挫、失望到苏醒、充满希望的精神写照,也是诗人诗歌创作第一个黄金阶段的代表作。第一部写“鱼群”在“冷漠的冰层下”的挣扎和绝望,渴望阳光的温暖,以此来象征红卫兵运动受挫后,青年人的生活状况,具有沉重滞缓和悲壮的基调。诗人是善于练意的。他认为诗人的必要素质是敏感,要能够和周围产生撞击,当对周围的事情撞击产生的内心的感觉要留存在心里一段时间而并不急于写出来,在这期间为创作感觉找一个形象,这样表达出来的感情才深刻到位。“鱼儿”则是这样一个经过诗人练意的意象。“冷漠的冰层下鱼儿顺水漂去/听不到一声鱼儿痛苦的叹息/既然得不到一点温暖的阳光/又怎样迎送生命中绚烂的朝夕//现实中没有波浪/可怎么浴血搏击?前程啊,远不可测/又怎能把希望托寄?”赋予鱼儿人性的感情,诗人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的生活和心理呈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每次反扑总是失败/虽然每次弹跃总是碰壁/然而勇敢的鱼儿并不死心/还在积蓄力量做最后的努力”,这不正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年反叛而充满希望的内心真实写照吗?第二部写的是黎明唤醒沉睡的鱼儿,可是岸边渔夫的网绳已经在等待着鱼儿,鱼儿又一次“含着眼泪”开始“冰层下的旅程”、“渴求”和失望。第三部描写“苏醒的春天”终于来临,冰层解冻。⑥渴求阳光的鱼儿在死亡前做最后的挣扎,“太阳,我是你的儿子/快快抽出你的剑啊/我愿和冰块一同消亡。”至此,诗人表达相信希望,愿意为理想献身的感情跃然纸上。食指曾在《写作点滴》中提到《鱼儿三部曲》,“第三部构思发自我的内心,我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毛主席(即阳光的形象)。”他出生在一个革命干部家庭,从小接受的是共产党的传统教育,因此即使他受到红卫兵的迫害,“文革”的非人待遇,他依旧没有一丝抱怨,写下《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等激励知青,向往光明的诗篇。

二、《相信未来》:知青的强心剂

戈小丽在《郭路生在杏花村》中提到当时知青们“最爱听并一遍又一遍要求郭路生朗诵的总是《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相信未来》”,“当时在农村,大家情绪都很低落,感到前途茫茫,《相信未来》是我们全身心热爱的一首诗,是我们的强心剂。”的确,处在“震撼世界,史无前例”的年代的青年们看到社会的现实和身边人的境遇,无力改变周围的环境,他们只能通过读书、创作来暂时逃避,远离那些“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其乐无穷的革命造反派”。1968年,许多思想活跃的青年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磨难,其中张朗朗逃离北京时在王东白的本子上写下了四个字:相信未来。食指就由此取材,写下名篇《相信未来》。这首诗深刻地体现出诗人独立而坚定的殉道者精神,并充当一名充满希望、带来光明的预言家。诗歌前三节,反复重复“相信未来”的坚定信念,不管身处的环境多么恶劣,遭受的待遇多么不公平,“我”依旧固执地相信未来。诗人用了两组对照的意象:“无情的蛛网”、“灰烬的余烟”、“凄凉的大地”、“凝霜的枯藤”和“美丽的雪花”、“天边的排浪”、“太阳的大海”、“孩子的笔体”、“漂亮的笔杆”,构筑了黑暗现实与光明理想的矛盾世界。诗歌的内在张力以及诗人措辞的雄厚力度使得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振奋人心。第四至六节,诗人用“眼睛”“脊骨”等意象表达对未来矢志不渝的相信,此时,“我”是一个在独自承担苦难的孤独者⑦,一个困境和苦难无法摧毁打垮的乐观主义殉道者。面对失望与希望、焦急与坚定、迷途与热爱、嘲讽与同情、轻蔑与微笑、失败与尊严,诗人呈现的是一幅每个阶段都会面临十字路口的画面,在这些迷茫面前,食指发出领袖的呼喊:“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这无疑给当时处于低迷期的知青一剂强心针。

《相信未来》所传达的精神内涵让人联想到诗人对《老人与海》的评价,他曾这样评价在风浪里拖拽着大鱼,哭喊着、咒骂鳖鱼们把大鱼身上的肉一片片吞噬,最后拖回岸上的只是一条鱼骨的老人:“你觉得老人败了吗?没有,因为他试了!”这种“拖回鱼骨也要试”的信念,面对绝望与无助也要坚持的信念是支撑那个时代知青们走过来的最核心的强心剂。

三、《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知青的时代歌声

文字是凝固的语言,食指用凝练的文字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一幅牵系无数青年命运的画面定格记录下来。当时(1968年冬)每天四点零八分都会有一班火车把北京知青送走,车上车下哭成一团。有的学生被打成反革命,关在学校,连家也不能回,被工宣队直接押上了火车。有的父母是剃了阴阳头的黑帮火反革命,被单位造反派押来见自己孩子最后一面。有的人当时就哭昏了,被抬到站东大铁栅栏门前临时设立的急救台抢救。随着汽笛的拉响,哭声顿时变大,知青们冲向窗口,每个人都像郭路生诗中所描写的——哭喊着想抓住一只手,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后的北京”。⑧食指运用诗人敏锐的洞察力,记录下了那段触动每一个知青灵魂的历史,所以有人评价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为人文色彩强烈的时代文本,流传下来可以证实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唯一一首能称得上是诗的东西,一个见证性的孤本。

首节,诗人以四点零八分的时刻场景引出一个形象生动的画面场景——火车汽笛长鸣,一片手的海浪联系着车窗里和车窗外的人。“我”被这震撼的场面吓住了,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接下来的第二节透露出诗人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这一组精妙的比喻恰当地将子女与母亲、知青与北京的双重关系呈现出来。从宏观视角来看,北京知青离开家乡,到遥远的农村进行再教育,上山下乡;从微观视角来看,每个家庭的子女离开自己的亲生父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这是他们第一次远离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环境,未来不可知,即将面临的坎坷和困难也不可知,更无从知晓什么时候可以回来,这一场运动什么时候结束?面对迷茫的未来,青年们如同要断线的风筝没有方向,只能随风飘浮。食指的可贵在于把一种狂飙突进的启蒙意识融入了中国人所熟悉的传统形式,他的诗节奏铿锵易于朗诵,仅从皮肤表面就能使人感触到血管⑨,这样的评价放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第二节再合适不过了。诗的第三四节进入情感爆发前的暗涌阶段。我意识到即将发生什么,火车缓缓移动,朝北京越来越远的方向驶去。最后两节是全诗的高潮,“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诗人用敏锐的笔触,将一个知青下乡普遍的送别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更写出了那个时代知青们真实的心声:知青们冲向窗口,哭喊着想抓住一只手,因为那是自己的“最后的北京”,对在那次离别后失去父母亲属的或再不能回到北京的知青来说,那确实是“最后的北京”。⑩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首诗是食指在1968年去山西杏花村插队的火车上开始写的,这不仅是“文革”时期知青告别城市上山下乡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作为知青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同时也表达了那个时代知青们的共同情感。何京劼在《心中的郭路生》中评价食指:“在长期的观察与思索中,已逐渐把自己的诗同整个时代和人民融为一体,终于成为一名鼓舞一代年轻人的时代歌手。”在随后的下乡生活中,《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为知青群体中的经典传颂作品,它歌出了一代知青的心声,也鼓舞着他们坚定地经受生活带来的磨难和历练。

食指是当之无愧的“‘文革’诗歌第一人”,他成熟地应用多种手法表现一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他的诗是艺术品,也同样是历史的见证,他为那个时代宏大的历史事件留下了最直接的记述。{11}不管是对知青的精神生活、心灵刻画还是对知青时代的描绘,食指都不遗余力地为当时同辈以及后辈展示了最真切、动人的一面。他既是知青时代的先知,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领袖,更是那个时代的歌手。难怪林莽评价其为:“当朦胧诗的主将们还处于蒙昧之中,食指已写出了划时代的篇章。”{12}食指的作品是知青文学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更是研究“地下诗歌”绕不开的重要内容。对于他的研究,还有更多的阐释空间。

①⑨ 《贫民诗人郭路生》,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第54页。

李润霞:《关注边缘,重写诗史——从“文革地下诗歌”的概念谈起》,《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③④{11} 林莽:《并未被埋葬的诗人》,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第109页,第119页。

张朗朗:《“太阳纵队”传说及其他》,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⑥⑦ 吴尚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转型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第156页。

⑧⑩ 戈小丽:《郭路生在杏花村》,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第64页。

{12} 林莽:《食指论》,《诗探索》1998年第1辑。

者:王静怡,南开大学文学院2009级本科生。

辑:郭子君 e?鄄mailguozijun0823@163.com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533d078f46527d3240ce0e8.html

《知青时代的歌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