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19 23:59: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题解关键词(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学者;)散文集《听听那冷雨》、《逍遥游》;诗集《隔水观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
内容提示
余光中的诗文里充满浓郁的“乡愁”情绪。本文作于1974年春分之夜”,作者离别大陆已整整25年。此文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入笔,扣住“雨”字展开联想,驰骋想象,来写自己的喜怒哀乐,着重回忆了青少年时代在大陆生活的难以忘怀的情景,抒发了因海峡两岸“参商太久”而产生的凄迷愁苦之情,传达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与祝福之情。余光中的散文融汇中西文化,语言生动幽默,在现代散文中别具一格,有“余体”之誉。他认为散文有“感
性”与“知性”之分,而最理想的境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本文正是这种创作思想的成功体现,作者将“知性”融入“感性”之中,把现代意识与古典传统巧妙地联系起来,着力开掘文字中的美感与韵味,提升了现代散文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现代散文的可读性。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四层:
第一层(1-4自然段,即自开头至“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
第二层56自然段,即自“听听,那冷雨”“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从“看看”、“嗅嗅”、“闻闻”的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以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
第三层(7-12自然段,即自“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至“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
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之情。第四层(13-15自然段,即自“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至文末)
写听不到雨声的失落感,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深深憾恨。艺术特色
余光中的散文创作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他自己说:“散文与诗,是我的左右手,我曾戏称自己的散文是‘左手的缪斯’。我开始写散文,比开始写诗虽然晚了三年,但是,‘左手的缪斯’比起‘右手的缪斯’来,却成熟得较早。《余光中散文·自序》)他半个多世纪的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50-1974年台湾一期(其中曾数度赴美),1974-1985年香港时期(其中有1年回台湾),1985年至今为台湾二期。《听听那冷雨》作于1974年初,正是他散文创作前两期的过渡时候,因此带上了转变期的特有色彩。
余光中曾说:“二十年前我写散文,论风格则飞扬跋扈,意气自雄;论技巧则触须奋张,笔势纵横,富于实践的精神。那时我自信又自豪,幻觉风雷就在掌中,自有一股沛然的动力挟我前进,不可止息。目前那动力已缓了下来,长而紧张快而回旋的句法趋于自然与从容,主观强烈的自传性也渐渐淡下来,转向客观的叙事。”(《四窟小记》,写于1988年月4日)《听听那冷雨》一文,虽仍清楚地显示出余光中第一期变革散文的勇气和追求“弹性”、“密度”、“质料”的特点,但像《逍遥游》、《咦呵西部》、《登楼赋》等文中的那种石破天惊的格调和“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又叠去”的手法技巧,已经开始隐退,变得神凝气敛、圆润雅洁,趋于成熟,进入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1)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作于(单项)
A.1966年惊蛰之夜C.1978年谷雨之夜
B.1974年春分之夜D.1992年清明之夜2)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所引“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出自谁的作品?(单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567cad280eb6294dd886c73.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