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3-06-19 16:51: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海南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

始于两汉、形成于隋唐、发展于两宋、壮大于明清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对外交往、文化交流的极为重要的商船通道、历史航道和文化渠道,而海南则是联结海上丝绸之路远洋航船的极为重要的中转站。

海南现存的历史文献和天后宫与会馆的石碑、牌匾等实物蕴涵大量的事实依据,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以其饱经沧桑的历史向世人宣告:海南中转站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黄金航道的交通枢纽,具有非凡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

对于古代海南在海上交通与贸易中的地位,宋人楼钥曾有如下描述:黎山千仞摩苍穹,颛颛在大海中……或从徐闻向南望,一粟不见波吞空,灵神至祷如响答,征帆饱挂轻飞鸿。晓行不计几多里,彼岸往往夕阳春。琉球大食更天表,舶交海上俱朝宗。势须至此少休息,乘风径集番禺东,不然舶政不可为,两地虽远休戚同。不然舶政不可为,两地虽远休戚同。一语可见海南岛对当时中外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藤桥墓群: 见证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藤桥墓群位于三亚海棠湾镇早在隋唐代时,中东一带阿拉伯各国的穆斯林人开始驾船跨越印度洋,经我国南海到达泉州、广州一带经商贸易。当时的海南岛南部和东部正处在这条航线附近。陵水湾在当时正是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品补给站,来往的穆斯林商人经常在此休息甚至定居,有些在航海中去世的穆斯林商人也安葬在这海附近。藤桥墓群所在的番岭坡就是因当地人称回民为番人而得名。

在三亚海棠湾镇发现的这些穆斯林古墓不仅数量多,而且十分集中,墓碑雕刻精良,说明是历史上定居穆斯林的公共墓地。另一方面,藤桥伊斯兰古墓群也是古代阿拉伯一带的穆斯林商人来华贸易通商时留下的文化印记。由此可见,海南岛南端沿海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地之一,是当时外地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区。海南三亚等地在古代就是我国海外贸易的重要交通门户,也是我国和各国商船主要航行线路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国际航线 :  东南亚海南广州或泉州(经琼岛向海外诸国输出较多的是粤、闽、浙等地出产的瓷器、铜钱等,从东南亚输入的主要是珍珠、香药等)

海南(输出本地产沉香、黑糖、玳瑁等)厦门福州宁波(载当地产瓷器、丝、布等)日本长琦(从日本输入棉纱和棉制品等)

从汉代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唐宋时期,往来于南海海域的中外贸易商船更加频繁,尽管其航线屡有变化,但海南岛已成为波斯和阿拉伯商船来往于广州、泉州、扬州等通商口岸的避风港和中转站。

隋唐盛世连丝路历史久已尘封,但细心的考古人员,总能从留存的遗迹中,还原历史,告知今日。南国重镇———广州,在唐代初年一跃变为南方沿海的中心港口城市和国内最大的对外贸易港。海南岛做为自广州港出发驶往东南亚和阿拉伯航线的必经之地,其重要性愈加显现。据贞元年间(785-814年)贾耽所记的“广州通海夷道”,就详细记载了广州经由海南岛到阿拉伯各国的航线:“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今广东深圳南头),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岛石(今海南东北海域七州列岛)。又南二日至象石(今海南东南海域独珠石)。又西南三日行,至不劳山(今越南占婆岛),山在环王国(即占城国)东二百里海中。……小舟流,二日至末罗国(今伊拉克巴士拉)大食重镇也。又西北陆行千里,至茂门王所都缚达城(今伊拉克巴格达)”。途径南中国海的这条航线最后一直延伸到东非海岸,全长14000公里,途经9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考证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唐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发展和鼎盛时期。为加强对海南岛这个海上丝绸之路上咽喉地带的控制,唐朝廷又在隋朝基础上,对海南的行政建置做了较大的调整和加强。唐初,沿隋旧制,海南为三个州;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拆崖州之琼山为琼州,海南增至四州;从唐玄宗至肃宗时,海南又增至五州,并一度将州改为郡,从而建立起了一整套对海南进行有效控制的行政管理体系。唐中叶以后,这套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唐岭南节度使李复派遣将领孟京,领兵讨伐琼州不服从唐政权管辖的俚洞酋豪,在海南“建立城栅,屯集官军”,使海南岛及周边的广大海域都纳入到唐朝军队的控制之下。这一举措,使得航行在南海海域的中外商船的安全得到了更加有效之保证。

南宋乾道年间,广州市舶司为此专门奏请在琼州设市舶机构,负责从南洋返回船舶的检查,防止商船偷漏税。对当时的泉州、广州两大贸易中心港而言,海南岛四周的港口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门户。就是到了北宋时期,海洋风浪之令人恐怖,连豁达如苏东坡者,仍然惊惧莫名。大量官员被贬海南,说明当局对环北部湾的海上航运非常了解,即从徐闻或潮州到海南,是当时朝廷认定的海上航线。

明代甚至规定南海各地来的贡船,要进入广州必须迂回海南岛。日本学者小叶田淳记载,当时崖州的望楼港标有“番国贡船泊此”,毕潭港有“占城贡船泊此”,陵水的桐栖港(今新村港)有“蕃舶泊于此”,都是南海朝贡船曾在此寄泊的意思. 小叶田淳《海南岛史》引《华夷变态》记载,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至少有7位船主从海南运载,或从浙江、台湾转运沉香、砂糖、鹿皮、丝绸、布匹到日本。清咸丰八年(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英、法等四国也要求将琼州开埠成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中国史记研究会理事、海南师范学院教授张兴吉认为,这些国家之所以要求将当时并不发达的琼州开埠,正是看中了海南岛重要的地理位置,因为这里是 “海上丝绸之路” 重要的中转站

据海关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往来海口港的外轮多达428艘,几乎囊括了当年香港、新加坡等地之间的航运。始建于元代的两处天后宫和当年的石碑仍在,那不仅是作为海南历史文化名城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也是海南以及东南沿海城市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对外交往的历史见证。今天,这条黄金航道虽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滨海城市海口和海南其他港口依然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法国人布尔努瓦写的《丝绸之路》记载:“商人们在印度洋中船行数月之后就到达了马拉巴尔的故临,经由锡兰北部到达孟加拉湾,郎婆露斯岛(尼科巴群岛之一)。在那里稍事停留和补充淡水之后,……再向吉打(马六甲半岛的咽喉处,大约在北纬10度稍多一点的地方,……接着就驶向潮满岛(tiy mb)即今之蒂奥曼(tiombm)岛,位于新加坡东北不远的地方;……最后,绕过海南岛而到达……广州。” 为此,我们绝不能低估“海上丝绸之路”中转站这一“文化遗存”的现实意义。

而前些年在海南省博物馆展出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一次性集中展示西沙水下文物259件。这259件具有明确地理坐标的出水文物,正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259个清晰的见证物,它们以无可辩驳的真实存在,告诉人们海上丝路上曾经的繁盛,以及海南岛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补给站的客观史实。

所有这些都在说明一个历史事实,海南海口是“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到东南亚的“商贸枢纽”。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之路、强国之路,又是一条友谊之路、和平之路,更是一条被国际社会认同的繁荣之路、未来之路。而中共十八大强烈支持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社会背景下,在海南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社会环境下,海南的发展应充分借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提高海南文化竞争力,延续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演绎一个现代版的海上丝绸之路……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

12海科彭志琪

2012.5.1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71861b3f524ccbff1218410.html

《海南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