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庖丁解牛》看庄予的言意观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从《庖丁解牛》看庄予的言意观
作者:兰军红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02
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提出的言不尽意思辨观点,道出了文学创作中之间是人的语言和心意之间的关系。并不统一,只是表的工具,且是难以用来完全表达出来的。《庖丁解牛》全文仅三百余字,是庄子假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谈其养生之道,阐明了只要在实践中认识和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就能取得行动自由的道理。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具有言外之意。庄子借庖丁的形象,用诗化的语言探索着解决语言遭遇不可言说的困境,通过言说而达到了不可言说的目的。一、解牛之不可言说
解牛,即剖开、分割牛体,应该说是充满血腥的。而在庄子的笔下,庖丁替魏国国君文惠王宰牛,他的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细致、传神、活灵活现,俨然是一场舞蹈表演;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和《经首》之,进刀时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序、富于节奏,竟然是一支美妙的乐曲。整个解牛的过程简直是一种享受,庖丁将解牛演绎得充满了艺术的美感。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没有如其他人那样以刀砍牛、割牛,而是以无厚的刀刃入有间的牛骨节中,可见庖丁对牛骨架内部的缝隙和刀刃的轻薄了然于心,批隙导款,动刀甚微,砉然已解,善刀而藏之,其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这里,看不到作者自己的语言,但蕴藏着庄子不可言说的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二、得不可言说
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自己追求的是的境界,即认知事物的自然规律,解牛已经不再是技艺娴熟的表现了。庖丁经过了始臣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样达于境的三个阶段。庖丁的成功正是在三年之后目无全牛的基础上形成的,技近乎道,甚至是合于道,才有了謋然已解,如土委的完美表现,才会给人以踌躇满志的感觉。因此,境的外在表现是刀十九年矣刀刃若新发于硎境的内在本质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达于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并非偶然,是因为庖丁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抓住了事物的精髓所在,是经过艰苦的努力、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始终以规律为准绳来调整他的解牛动作。久之,他便完全掌握了解牛的内在规律,对悟解,达到了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最高境界。因此,固可贵,但来。,无形无声又无处不在,而又具有不可言说之特性。三、处世之不可言说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社会盘根错节,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如牛的筋骨盘结。如何在这个社会中从心为物中解脱出来,游刃有余,庄子并没有让庖丁直接道出,最后让文惠君自己称善不迭,顿悟养生之道: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显然,这个道理就是庄子所主张的处世之道顺其自然。处理世事,不能遇事就,需要适合的方法来应对,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应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的谨慎态度,保持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还应以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成功之后要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虽然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在各种矛盾缝隙中求得生存。人世虽然复杂、凶险,养生若像解牛一样顺乎天理自然,就能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臻于的高妙境界。
人类语言有其局限性,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描写解牛技艺达到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绝妙地步,其实是庄子用他独有的语言魅力具体而形象地表述事理,用一种可以被言说的语言来呈现一个不可言说的世界。言不尽意总是让庄子的文本充满了可以被无限解读的魅力。故事虽短,但却完美地阐释了庄子的言意观,同时也折射出了庄子对于个体生命的立场,顺应的规律自然运行才是养生首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774dff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5e.html

《从《庖丁解牛》看庄予的言意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