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个人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发布时间:2019-09-29 00:47: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十五章 个人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个人收入指个人和家庭在一定时期获得的用货币表示的收入。

个人收入按性质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1、劳动收入。

根据按劳分配原则获得的劳动报酬;独立劳动者的劳动收入;雇员的劳动收入。

2、非劳动收入:利息收入,股息收入,利润收入,租金收入,福利性收入,其他收入。

第一节 按劳分配

一、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意义

1、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内容

按劳分配是指社会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

基本内容是:

1)所分配的对象是个人消费品。

2)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是参与按劳分配的前提。

3)劳动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水平还较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终极原因。

3)劳动还主要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1)性质: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分配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它否定了几千年人剥削人的关系,承认劳动差别引起的收入差别,因而实现了人们之间按劳动取得报酬的平等。

2)实行按劳分配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发劳动者提高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劳动技能,勤奋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1、不能直接根据劳动者个人提供的劳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2、不能由社会直接向劳动者个人分配个人消费品。

3、不能以劳动证书或劳动券的形式直接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

三、劳动报酬形式

工资是劳动报酬的主要形式,奖金和津贴则是补充形式。

1、工资。其基本形式有两种:计件和计时工资。

2、奖金。是对劳动者提供了超额劳动所给予的报酬。

3、津贴。是对从事特殊繁重、艰苦、有损健康的劳动所给予的补充报酬。

四、工资制度的改革

1、工资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

1)将企业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起来。

2)将工资同职工的劳动贡献联系起来。

2、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3、职工个人收入规范化、货币化。

第二节 按生产要素分配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和原因

1、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就是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要素投入者支付报酬。

2、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是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1)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要求;(2)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

1、利息。利息是让渡一定期间资金或资本使用权的报酬或价格。

2、股息。股息是对购买股票而向股份企业投资的股东所支付的报酬。

3、利润。

4、租金。租金是暂时让渡固定资产使用权而获得的收入。

5、技术转让费。

三、风险报酬

经营风险来源于市场条件、经营环境的变化。

风险报酬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第三节 个人收入的调节

一、调节个人收入的原则

1、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同时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二、个人收入调节的重点和手段

1、对个人高收入的调节

通过税收。

2、对低收入个人、家庭、地区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他们提供帮助。

1 制定最低工资标准;

2)救济;

3)援助。

第四节 个人收入的使用

一、个人消费支出

1、个人消费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影响个人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有:

1)个人的消费追求。

2)个人收入的水平。

3)消费结构的变化

4)消费品和生活服务的价格变动。

5)消费品和生活服务的吸引力。

二、个人储蓄存款

1、个人储蓄存款的意义。

2、影响个人储蓄存款数量的因素主要有:

1)个人收入水平及增长速度。

2)存款利息的吸引力。

3)商品价格上涨速度。

4)存款取款是否方便。

5)其他能使货币保值增值的机会是否多,安全性是否大。

三、个人投资

1、个人投资指的是个人以货币增值为目的而支出货币的行为。

2、个人投资的形式。

3、对投资方式的选择,是由很多因素支配的:

1)预期投资收入;

2)投资风险;

3)资产的灵活性;

4)个人的条件和志趣。

第五节 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1、调节分配关系,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缓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为社会提供安全保护。

3、排除障碍,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活力。

4、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1、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2、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1)社会保险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福利事业。

2)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全体人民。

3)社会保险由政府统一管理。

4)社会保险水平直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1、养老保险。

2、医疗保险。

3、失业保险。

4、工伤保险。

第十六章 对外经济关系

第一节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形式下的机遇和挑战

1、经济全球化是在经济国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自70年代至80年代以来)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逐步包括所有国家和地区;向全球各地扩展;互相交织,互相融合;步入协调,协调机构的权威逐步增强。

3、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很多机遇。

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我国必须努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1、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很多益处。

1)可以获得绝对利益。

2)可以获得比较利益。

3)可以利用比较优势。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能获得后发性利益。

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在国际竞争中求得进步。

三、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和建设一贯遵循的方针。

A实行对外开放没有否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对外开放有利于增强我国自力更生进行建设的力量。

C对外开放也不会损害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节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和战略

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

1、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A我国经济是落后的。

B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生产力是多层次的。劳动者的素质还不高,但有一大批有一定水平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C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均自然资源有限。

2、我国现阶段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格局:在输出方面,主要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在输入方面,主要是进口先进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国外资本。

3、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进行双向交流。

二、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

1、进口替代是指发展本国的工业,用本国生产的制成品代替从国外进口制成品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内市场来推动。出口导向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

2、将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结合起来。

单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固然不可取,单纯或主要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则是不可能的。

3、出口导向的经济是局部的,但整个国民经济却应当是开放型的。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1、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就引进来而言,扩大了进口,引进了技术,利用了外资;开放了沿海地区,推进了内地;开放了工业、农业、房地产,开放了商业、金融、保险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2、第一步,从1979年开始在沿海地区设置了经济特区。

第二步,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第三步,宣布沿边地区、长江沿岸城市、内陆中心城市实行对外开放。

第三节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形式

一、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是指我国与其它国家、地区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包括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

1、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和特点

作用:

1)调节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

2)扩大国际市场,增加就业机会。

3)提供外汇收入。

4)引进先进技术。

5)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特点:

1)统一领导和宏观管理。

2)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2、出口贸易

1)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很多:可以从国际市场看、也可以从出口国看。

2)稳定和扩大出口货源;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市场多元化;采取多种贸易方式扩大销售。

3、进口管理

1)促进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

2)保持外汇收支基本平衡。

3)保护本国产业,保护要适度。

办法:设置关税壁垒;设置非关税壁垒。

4、外贸体制改革

1)实行政企分开。

2)企业实行自负盈亏。

3)改革进出口管理制度。

4)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合理调整关税结构。

5)实行多种形式的工贸结合的经营体制。

二、引进技术

1、引进技术的作用。

2、引进技术的原则。

1)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2)要将引进与独创结合起来。

3、引进技术的方式:

购买硬件,即购买设备;购买软件。

4、技术价格和支付方式。

支付方式:一次性支付;

入门费加分年提成

三、利用外资

1、利用外资的作用

1)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

2)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道路、方法和方式。

2、外商直接投资

1)优点:外商投资不会变成我国的债务;采用先进技术,搞好经营管理;推动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前向和后向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2)形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

3)增强对外商前来投资的吸引力,要提供优惠的投资条件,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4)引导外商投资方向;实行监督;维护我国被雇员工的权益。

3、国外贷款。

1)外债的合理规模。关键的问题是对外债的偿还能力。

2)外债结构的选择。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国外商业银行贷款。国外贷款有长期、中期、短期之分,要均衡安排不同期限的贷款;使外债的货币多样化。

3)外债的使用方向: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

四、对外经济合作

1、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我国对世界的和平和进步事业承担国际主义义务。目的是使受援国走上自主发展经济的道路。 原则: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援助方式:参加国际多边经济援助;双边援助。

2、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这是指我国在国外有偿地承担建设和其他工作任务。

承包工程就是由我国企业负责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负责材料、设备的采购,有时还要垫付资金。

劳务合作是由我国企业以收取工资的形式向国外业主或承包商提供技术和劳动服务的活动。

3、对外投资和技术转让。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

第一节 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什么是宏观经济管理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活动的经济活动。宏观经济则是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生产社会化的要求。

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经济行为与国民经济的整体需要,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主要表现为:投资和生产决策具有盲目性,容易引起比例失调;难以提供公共产品;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趋利的市场行为可能导致对社会和公众的损害。

二、宏观经济管理的两重性和职能

1、宏观经济管理的性质

有两重性质:

1)作为同生产社会化相联系的,有共同点。

2)作为同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不应当安全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

2、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

1)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2)调控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承担公共部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4)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5)管好用好国有财产。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

直接管理的主要弊端是对企业管理得很死。间接管理方式的最大好处是,使企业具有活力,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时又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有序进行。

第二节 宏观经济调节

宏观经济调节是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职能,其目的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宏观经济调节的主要内容

1、调节经济总量

调节经济总量就是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保持基本平衡。

社会总供给是指社会能够提供的物质产品 和服务的总和。从价值上来说,社会总供给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供给。

社会总需求是指社会的有效需求,也就是货币供应量与其周转次数的乘积所体现的购买力。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基本平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

对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是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主要内容。

2、调节经济结构

国家对经济结构的调节,是根据每个时期经济结构的状况和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优化经济结构的要求、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来确定的。

主要方式是制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计划,并依据计划提出产业政策,然后采取措施促其实现。措施包括运用各种经济手段。

3、调节地区经济

国家对地区经济的调节,一是推动各地区经济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二是促进各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缩小差距。

国家的调节,应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既促进东部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同时促进中西部经济更快增长。

4、调节收入分配

宏观层次的调节,主要是对投资与消费之间比例关系的调节。目的是正确处理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

微观层次的调节,主要是企业之间收入的调节,个人之间收入的调节,还有地区之间收入的调节,调节的目标是将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5、调节对外经济关系

调节外汇收入和支出,使两者达到基本平衡,是国家调节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主要是:鼓励扩大出口;防止盲目进口;适度控制外债规模,鼓励外商来华直接投资;鼓励发展旅游业、劳务出口、技术进口;管理外汇,保持外汇市场稳定。

二、宏观经济调节手段

1、计划手段

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指导性计划。

2、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也称经济杠杆。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1)财政手段。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又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2)金融手段。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节的最重要的经济手段。国家用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金融工具,主要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有效地实行货币政策,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银行体系。

3)汇率手段。

3、法律手段

调节经济的法律主要是经济法。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稳定性、平等性的特点。

4、行政手段

国家依靠行政组织系统,通过发布命令、 决议、规定、指示等方式,直接指挥和干预经济活动。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纵向性、直接性、时效性的特点。

国家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是有必要的。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应有合理的范围和限度,并由经济立法加以规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7a8853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df.html

《第十五章 个人收入的分配和使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