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作文系列之思辨精神

发布时间:2019-06-29 19:27: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备战2020年高考作文系列之思辨精神

######思辨精神之素材

思辨精神内涵非常丰富,总的来说,它要求人们具有一种抽象思维能力。所谓的“辨”就是一分为二,所以“思辨”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要求我们以理性的态度,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此外,思辨精神也要求我们不断地探寻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原因的原因……从而不断地追问下去,直至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属性。

但随着时代发展,思辨这种研究方法逐渐与实证主义相结合,即我们既要进行逻辑上的思考,又要结合现实的情况,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运用辩证法对各种现象进行分析。

由此,在我们明白事理来龙去脉后,我们也就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相应建议。所以,思辨类的作文题,最适合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递进式结构来写。

我们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从这个作文题中,我们看到了一对“矛盾”,那就是“儒家文化”与“挤公交”之间的矛盾。然后,我们就可以追问这对矛盾产生的原因,我们会发现,一个人遵从“儒家文化”而致挤不上公交车的根本原因是:只有他一个人遵从了儒家文化,而其他人却违背了儒家文化。试想,如果所有的人都遵守儒家文化,那么大家就都会排着队上公交车,就不会出现拥挤的情况。

所以,在拥挤的人群面前,我们还是应该保持礼让的态度。我们做好自己,并期待着自己的礼让行为可以感染身边的人,这样,社会才有可能慢慢变好,儒家文化才能重新滋养整个社会的文明。

所以,“儒家文化”与“挤公交”之间,表面上看似矛盾,但在深层次上,它们是统一的。在这其中,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除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辩证法还有两个规律:一是质量互变规律,即“量变与质变”;二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其实质是“扬弃”,是一种“批判意识”。接下来和同学们一起深入认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矛盾”无处不在,比如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

比如,许多人会因沉迷电子游戏浪费青春、失去未来,但也有人通过坚持训练成为职业电竞选手,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正如木心先生所言:“玩物丧志,其志小,志大者玩物养志。”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对立与统一”首先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之中。我们都知道:人是动物。但这并不全面,准确地说,应该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是“个性”是棱角分明的,是有刺的。太过锐利的个性,很容易伤到别人,从而难以达成与别人的合作。因此,为了和谐共处,我们必须压抑一部分“个性”;我们必须融入群体,在某种程度上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与规范。“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要求我们避免两个极端,即“盲目从众”和“个人主义”。

所有的极端与对立都告消失之处,即是涅槃。

——赫尔曼·黑塞

所有的“极端”与“对立”之中自然就包括“极端个性”与“极端共性”之间的对立。“极端个性”就是个人主义,而“极端共性”就是盲目从众。当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通过“独立思考”而走出了“盲目从众”和“个人主义”的漩涡,那么,这种改变,对于个人来说是一次升华;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一种涅槃。

既要关注主要问题,又不能忽略次要问题

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在这其中,既有主要矛盾,又有次要矛盾。前者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后者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在着力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同样也要关注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物质诉求与精神建设之间的矛盾。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

——习近平

量变与质变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运动状态。量变主要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在量变的过程中,事物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质变则是指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个飞跃的过程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就很好地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其中,无数次“绳锯”和“水滴”积累的量变,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质变,即“木断”与“石穿”。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一根稻草对于一只骆驼来说无关紧要。但如果不断地增加压在骆驼背上的稻草,1根、2根、3根……10000根……10000000根……总有最后一根稻草,当它压在骆驼的背上时,就将骆驼彻底压垮了。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

——《风赋》

正所谓“祸患积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所有小的问题、小的隐患,如果不加注意,任由其积累量变,那么,小问题总有一天会变成大的祸患。从量变到质变,有时候就是一瞬之间。“因一块马蹄铁而丢掉整个王国”(相传英国国王理查三世曾因战马的马蹄铁掉落而致失势,最终输掉了战争)的悲剧,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上演。

物极必反,要学会把握度

量变不仅会带来质变,量变甚至会使得事物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莫言《檀香刑》

物极必反,要求我们必须把握住事与物的度。五味令人舌僵,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可见,过度的感官刺激反而会伤害人的感官。适度的是最好的,过度的是潜藏着毁灭性的。“物极必反”这一思想对于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极具启发性。抖音、王者荣耀、朋友圈……在互联网中,有无数的内容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但是,若是不加节制,那么我们必将在信息的漩涡之中溺毙。物极必反,不可不察。

批判意识

批判意识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保持怀疑,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对历史或现实进行理性审视,对身边人和身边事进行深入思考,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才能不断地深化。

审视不合常理之处

在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多问一句为什么,也许就能找到通往成功的真理。天花曾肆虐横行,死者不计其数。但感染过牛痘的挤奶工却从不被传染。对于这一不合逻辑的地方,琴纳医生不肯轻易放过。为什么挤奶工就从不被天花感染呢?他朝着这一与常识相反的方向深入探索。最终发现了,牛痘接种是消灭天花的有效方法。

如果琴纳医生没有这种刨根问底的批判精神,那也许直到今天,人们都无法摆脱天花的梦魇。

最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一定埋藏着最深刻的逻辑。

——余秋雨《行者无疆》

抛弃“理所当然”

批判意识不仅要求我们在不合常理的地方多问几句为什么,就是在符合常规之处,我们也可以认真想想:这真的是对的吗?

反者道之动,众人皆知不代表正确,习以为常不一定合理。当你勇于朝着相反方向进行探索,打破思维定式时,新的真理或许就慢慢地显现出来了。就像文章开头讲到的沃德那样,对于大家一致认同的观点,也不忘从反方向上深入思索一番。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景观,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

——《追忆似水年华》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倾向于认为,书上所说的知识就一定是对的。对于书上与媒体上的知识,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全盘接收,觉得那就是事实和真理。但事实上,很多权威的观点并不是那么“坚不可摧”。哥白尼的“日心说”与伽利略的落体实验,都是在向已有的权威理论发出挑战。

批判意识要求我们挥手告别生活中种种的“理所当然”。经过批判,经过独立思考的思想,才是经得住考验的思想。

######思辨精神之题目

方向解读

当下,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新时代青年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作为现实的映射之一,近年来,高考教育改革也更加侧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

高思辨性的材料作文一直是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热点,如2019年的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今年浙江卷高考作文还是延续了一贯的命题风格,具有文学意味。该材料以“作家”“读者”“作品”来比喻“自我”“他人”“生活”,探讨这样的一个人生命题:在面对自己的生活时,我们该如何处理“保持独立想法”“对待他人看法”的关系。

 这是一道观点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包含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倾听他人的呼声,一种观点是坚持自己的看法。面对观点型材料作文,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正反合”,力求辩证地思考材料中呈现的观点,在对立中求统一。

 我们先来审一下题,材料谈论的是作家应该如何处理自己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对待作品,有的人认为要倾听读者的呼声,有的人认为要坚持作者的看法。这其实是在文学创作的领域思考“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在材料最后,思考的范围扩大到了人生领域:面对自己的生活,我们到底要坚持自我,还是要听从他人,又该如何平衡自我和他人的关系。综上,我们要紧紧围绕如何处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进行立意,可有以下三个立意:

1.保持独立自我。保持独立并不是一件易事,人们总会因外界的侵扰而失去本心,放弃了自身的坚持。所以,面对生活,保持独立、坚守自我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立意需要用到的素材主要是人物素材,可以用上那些体现独立精神的人物素材,比如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海纳百川,接纳他人的看法。人生一世,如果一味地固守自我的小圈子,容不下他人的参与和看法,那么就会走向狭隘和偏执。所以,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姿态,倾听他人的评价,接纳他人的意见。冰心《繁星·春水》中“墙角的花儿,当你孤芳自赏时,世界便小了”就是很好的论据素材。

3.平衡自我与他人,既有独立自主的个性精神,又有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这个立意是在辩证看待“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既要坚持自我,又能善于接纳他人的意见。独立而不狭隘自满,开放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人生最好的态度和状态。

2018年全国卷二《战斗机痕迹》、2018年天津卷《器》、2016年浙江卷《虚拟和现实》以及2013年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等。在作文考查标准上,对学生思辨性的要求愈发提高,作文立意是否深刻,观点是否新颖,分析是否清楚,说理是否有力越来越重要。

接触思辨类作文,我们常常会认为对于这类题目的考查会侧重于联系普遍性规律进行内心剖析。但在近年的命题中,随着材料、思路的多元,我们会发现在写作中,考生仍需要立足时代新局面,联系个人生活和国家、民族大势,阐发自身深刻的思考所得。因而,在审题、立意和写作的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递进式结构往往能贴合思辨类作文题的写作要求。

思辨类作文题具有格局宏大、方向多样的特点,供考生发挥的空间巨大。但通常来说,思辨类作文题也暗藏几点大方向上的要求:

 不能因为求稳而一味唱赞歌,落入谄媚虚美的窠臼,要通过适度的批判来体现思辨性,切勿人云亦云;

 不能因为求新、求怪而一味批判现实,文章基调总体上要昂扬向上,要善于把握批判的度;

 说理论证时要注意联系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切忌为了体现深刻和个性而凌空蹈虚,一味拔高。

题目形式

从上文对思辨精神的方向解读中,我们应该知道思辨类的作文题目着重考察考生的思考方式、思考积累和表达能力。大致分为以下两个命题形式:

1.关于个人或与个人相关的社会生活的思辨

这类考题的焦点通常会在个人或与个人相关的社会生活上。比如2018年天津卷《器》的思辨点之一就在于个人如何调和自身和孔子“君子不器”说之间的冲突。这类考题不仅需要考生高屋建瓴的理性思考,还需要考生融入个人的感性体验。

2.关于国家、民族以及世界局势的思辨

与我国当前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结合,与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形势相匹配,这类考题通常以新时代、新局面下的中国或中华民族作为主体。比如20195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京召开以及20195月中美贸易争端等时事要点,就要求考生能在全局视野中思考国家之间和文明之间的问题。

模拟题目一

《边城》中爷爷对翠翠说:“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请以“结实地活在这块土地上”为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思路

本题是材料作文,题干精简,信息凝练,内涵丰富。

这类题目需要考生从题目中抓取中心词,也就是有着深层内涵的字词。而本题题干可分为材料和题目要求。材料源自《边城》,是爷爷的人生态度:要硬扎、结实地活着。题目要求限定了命题,也就限定了立意选择。而本题的关键点在于考生能否解读、阐发命题中的关键词“结实地活”“这块土地”

首先,“结实地活”肯定不是指人身体层面的强壮,而应该是更深层次的精神品质和技能才干,也就是“德”和“才”。其次,很多考生会忽略为什么要“活在这块土地上”。为什么是“这块土地”而不是“那块土地”或“其他土地”呢?对于我们来说,“这块土地”实际上即是“故乡”“故土”和“家国”等观念的隐秘映射。

因此,在写作本题时,除了要论证“德”和“才”对自身的作用之外,还需要把自身与社会和家国相结合,论证为什么要“活在这块土地上”以及自身“结实地活”对“这块土地”有什么影响等等。

行文指导 

为什么是“这块土地”?因为“这块土地”不是别的什么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所有记忆都系联于此。这块土地,正是生我养我,是我不能割舍的家国。

为什么要“结实地活”?如果没有狠狠扎入宽厚大地用来汲取营养的广阔根系,又怎能生长出结实得可以凌云直上的参天大树呢?从小处看,“结实地活”是为了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能让我们攀登上更高的高峰。从大处看,我们每一个人是为了“这块土地”而“结实地活”,是为了让“这块土地”变得更美好而“结实地活”。国民和国家是一体中紧密相连的两面。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结实地活”,成为支撑国家的结实的脊梁,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结实地”屹立在这个世界上。“虚浮地活”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这块土地”都是无益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先结结实实地脚踏实地,又怎能到达星空的深处呢?

一小一大两个立意相结合,就能从自身推延到社会乃至国家和民族,也就能在行文中结合自身经验讨论如何“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格局因此变得广大,内涵因此变得深刻。在关于个人或与个人相关的社会生活的思辨中,如何在有充足个人生活体验的前提下拔高立意和丰富行文层次,是获取高分的重要手段之一。

模拟题目二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安泰俄斯是公认所向无敌的英雄,大地之母盖亚是他的母亲。安泰俄斯在战斗时只要脚不离地,便能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汲取力量,从而击败任何对手。不幸的是,安泰俄斯克敌制胜的奥妙被赫拉克勒斯发现了。最终,安泰俄斯被赫拉克勒斯弄到空中扼死了。

审题思路

本题是一道寓言材料作文。在审题时,我们要注意到材料中一共出现了三个关键人物:安泰俄斯、盖亚和赫拉克勒斯。在本题中,盖亚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但我们必须牢记,三个人物也就意味着有三个不同的切入点

此外,本题也有两对关系:安泰俄斯和盖亚是母子关系,而安泰俄斯和赫拉克勒斯则是敌对关系。最后,我们审题可得安泰俄斯之所以败亡,究其原因,是他离开了他的力量源泉——大地。我们要明白,解题需聚焦于三个人物的行为以及三者的关系之上。因此本题属于关于个人或与个人相关的社会生活的思辨。考生们在写作时不仅需要理性说理,还需要融入个人的感性体验和生活所得。

立意指导

 不发展自身而过分依赖外物,只会埋下败亡的隐患。从安泰俄斯的角度来看,他之所以无敌是因为他能不断地从大地汲取力量。失去了外来的助力,仅凭安泰俄斯自身的能力,他就不再强大。可见发展自身才是硬道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盖亚的角度来看,她给予安泰俄斯强大的力量,却没有培养安泰俄斯将这种力量内化到他自身当中。对安泰俄斯的败亡,盖亚也必须负一定的责任。可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比一味地给予要更加重要,长辈的溺爱只会制造“巨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赫拉克勒斯的角度来看,他之所以能打败安泰俄斯,是因为他洞悉了安泰俄斯的弱点并采取了对应的措施。可见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前准备的充足与否有时决定着最终成功还是失败。

“思辨精神”不仅是一种题型,它更是我们面对一切题型都应该保持的批判思维和探究精神。仔细审题,注意把握题干和材料中的关键概念。注意个人以及从个人推阐出去的社会的思辨和关于国家、民族以及世界局势的思辨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尽量做到由表及里、推己及人,把个人、社会、国族和世界相连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思辨性,高分自然手到擒来。

在进行思辨类题目的写作时,除了要立足时代新局面,根据材料联系个人生活和国家、民族大势,阐发自身深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批判的尺度:既不能因为求新、求怪而一味抨击现实,又不能因为求稳而一味唱赞歌;既要有适度的批判来体现思辨性,又要保持文章基调昂扬向上。

这两个题目则各有侧重,题目一着重自身与社会以及国家、民族的结合,而题目二则更偏向自身和与自身相关的社会生活。许多同学们都选择题目一来进行练习,习作的立意和行文思路大都能参考指导,把“结实地活”和“这块土地”即“家国”两个关键点相结合,说理论证较为清晰和合理。题目二包含三个分论点。面对这种具有多角度、多论点的思辨类材料,务必要有意识地进行取舍、详略得当。在作文时,同学们大多都能参考指导,从三个角度中选取一个与自身经验结合来进行详细论述。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仔细审题、确定立意之后,同学们也要注意精简文章的语言和结构

######思辨精神之范文

题目一

结实地活在这块土地上

评分:50(满分:60

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不仅需要高耸入云的枝干,还需要茂密厚实的根系;一个拥抱未来的民族,不仅要有仰望星空的精神高度,还要有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恰似个体力量于祖国沃土中伏脉千里,人与时代,彼此成就。

“走遍千山万水,为何还是最眷恋这片土地?”也许我们的答案总是不假思索的。诚然,之于国民,爱国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也是再自然不过的认同。我们归属于此更扎根于此,历代绵延,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也许山河破碎,也许国运动荡,但基于民族复兴的长久夙愿与殷切企盼从未泯灭,每个时代下家国命运的交织也从未断连。因而,泪眼盈盈处,皆归中华河山。热血奔涌处,皆归华夏沃土。

山河厚重而绵亘,生于斯而长于斯的我们亦可结实地活过。所谓结实,即不凡的人格力量与行动价值相得益彰的写照。德才兼备,缺一不可。我们中华民族坚韧不屈、蹈死不顾的气节凝聚成“德”,传承千年的创造力与科教兴国的技能才识铸就成“才”。承其两者,方有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和民族自信,方可称之为“结实地存在于这片土地”。

切时代命脉,看寰宇风云。“佛系”标签的大行其道似乎让不少青年甘于做盛世下的自在逍遥仙,想要“结实地活过”似乎成了不可及的梦谈。诚然时代的严峻挑战绝不仅如此,但正所谓“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时代的潮涌奔腾不息,民族的炬火亟待交接,绝不容我们止于个体安逸抑或独善其身。毋庸讳言,“命运共同,一荣俱荣。”国民与国家早已紧密相连。于己实现价值,于国济世安邦。此时此刻,“结实地活在这片土地”更拥有非凡的力量:是口号还是实干,是利己还是为他,是成为一个大国家,还是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不可否认,我们的脚下确实泥泞沟壑,荆棘丛生,但这不应是舍弃脚踏实地的借口。不曾结实地踏着这片土地,何谈仰望泥泞之上的星空?“虚浮地活”又和“曳尾于涂”有何区别?习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屠呦呦一缕青蒿,无悔板凳十年冷;南仁东一眼万年,埋进深山志高远;袁隆平一心为民,苍生饱暖系心间。而吾辈青年,唯有以德才立身,以实干立命,方可望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无数涓滴细流,最终汇成蜿蜒水道,奔赴大江大海,而每个中国人的力量汇聚起来,便是坚如磐石的中国力量。

点评:本文是较为优秀的一篇习作,从结构上来看,本文属于总分总结构。开篇先点明个人“结实地活”和国家、民族的关系,点明立意方向,是“起”。第二、第三段析题,是一个整体分别阐释“这块土地”“结实地活”,层层递进,是“承”。第四段联系时事,正反论证,把个体,尤其是青年人,和国家、民族结合起来,是“转”之中带“合”。第五段引用众多名人言行,进一步收束全文,说理论证有力是“合”

从语言上来看,本文阐述有力,引用有据,如文章加粗部分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结尾处用诗意语言描述屠呦呦、南仁东和袁隆平的事迹,也值得大家学习。

本文也有一些小问题需要注意,部分句子援引不当、议论不够妥帖,如开篇“根系”“厚度”和“个体力量”之间的联系不够鲜明。细微但数量众多的树根如同每一个个人,没有每一条树根的贡献,枝干又如何高耸入云呢?点明这点,比重复强调语焉不详的“厚度”要更为贴合个人和时代国家、民族的关系,且更能与结尾“涓滴细流”和“大江大海”的关系形成呼应。此外,第四段结尾排比句的对比项区分度不够,部分有意涵重合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斟酌。

题目二

一招鲜吃不遍天

评分:43分(满分:60

从“一招鲜吃遍天”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俗语中始终传递着这么一种价值观,即一技之长是人精彩生活的保障,有了一技之长便可以高枕无忧。然而,有盖娅作后盾的安泰尔斯却被大力神扼死在了空中,物产丰饶的象牙海岸却被欧洲侵略者划作殖民地,精于制造老式手机的诺基亚帝国却在智能机产业扶摇而起之时销声匿迹:“一招鲜”,反倒成了走向终焉的“诅咒”。

过分执着于一技之长,往往会失掉时代潮流的末班车。正如韩非子所言,“不法常可”,以不变的能力应对日新的世界,无异于预定了败北的通知书。对于国,土中长出的光辉仅属历史;对于人,父母拼搏出的成就是他们的专属勋章。迷醉于大地之馈赠、父母之守护者,终将淹没于碌碌之中,默默无闻终生。

过分执着于一技之长,还会失掉自我发展的宝贵机遇,最终使自己处于童稚阶段。所谓的天生能力,或是父母基因的馈赠,或是家庭世代的传承,或是发自机缘巧合的天赐,本身就不是我们奋斗所得,终究也不可能把我们塑造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鹰要磕去利喙、拔去劲爪才能重生,步入生命的第二阶段;鲲要舍弃潜游海底才能化而为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果树要剪掉顶芽才能枝繁叶盛;初生儿要剪断脐带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天道无言,尽在自然中。对于同样生活在自然法则下的我们,当然也不例外。

拥有过人的才能自然是值得羡慕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学会不依赖它们。如果一味仰仗音乐家的敏锐听力,贝多芬便不会谱出《命运交响曲》,中岛美嘉也不会带着《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复出。他们的“再生长”见证了梦想的浴血而生,滋润了无数茫然者贫瘠的心田,使自己变得超卓。而同一时刻,地上却不知还有多少人抱着梦想溺死于怀中,而嘴上却还不断咒骂着“不忠”的才干?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招鲜”便一无是处不值得信任了。在我们懵懂弱小时,在我们难以独立、扎不稳根基时,在我们急迫地需要成长和成就时,一技之长往往能带我们走离砖砾之伍,在阴冷的电筒光下闪出些许璞玉的光辉。但当我们走向大成之时,我们便要把它这层表皮磨掉,使宝玉般的自我充分发展。我们理应感恩,但感恩绝不是无脑利用或寸步不离。

最上流的剑师,纵使手中无剑,心也业已成剑。当我们与长项暂时分别时,我们的眼界便会豁然开朗,内心的模样也会变得格外清晰,如此方可雕琢。

点评:本文是具有借鉴意义的优良习作,有以下几项优点:1.开篇开门见山地展示审题后所提炼出的论点,并且迅速以材料内部及外部事例佐证,直接有力;2.全文以众多事例作为论据,详细有据;3.起承转合的结构稳当平衡,能满足论证所需。

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在表达上,语言晦涩,表意不明。如文章划线部分,部分意象联系稍显晦涩,与主旨联系不紧密,显得赘余。同学们也要注意叙述、议论需要适当点明、呼应主旨。此外,行文时,即使无法做到语言优美,也须尽可能明白晓畅,避免造成语句无效或赘余。

总评:思辨精神类作文题需要考生立足时代新局面,联系个人生活和国家、民族大势,阐发自身深刻的思考。希望同学们在考试时不仅要注意立意深刻、理性批判,还要注意行文结构的精练和语言表达的准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831ffd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f.html

《备战2020年高考作文系列之思辨精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