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二十四节气”是上古<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农耕文明的产物,<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候(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时候气候<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物候<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二十四节气,<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日期 [33] 23-5 55-7 87-9 117-8 1122-218-20 520-22 65-7822-24 97-923 126-835-7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320-22 621-22 76-89<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22-2122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4 23<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15-744-6 108-9 120-2419-21 722-24 1023-24 1 七十二候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被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每节气分三候,每5天;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七十二候”。“七十二候”分别为: 1.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2.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 3.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腹坚。 4.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5.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6. 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7.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使电。 8.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9.
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10.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11.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12.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13.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14.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15.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16.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17.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禾乃登。 18.<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19.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20.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21.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22.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23.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24.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 [33]挺生。 [56]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根据气候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民间称为“四时八节”或“<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年八节<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如果八节中再选重点,则是夏至和冬至这“二至”。<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还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民间习俗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1、立春 立春古称正月节、岁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在期间会举行多种活动。上古时代,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一月(正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年、迎春和农耕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自汉后统一使用历法岁节被挪到了阴历正月元日后,立春成了单纯的节气。 2、雨水 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历书说:“门指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雨水过后,开始植树。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的农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的农谚。3、惊蛰 惊蛰象征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蠕动。有“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蛰不过不下种”之农谚。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4、春分 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在春分那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在中国岭南一带,有一个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又称之为“春碧蒿”。 5、清明 清明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祭祖节日。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如古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籍中所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6、谷雨 谷雨有“吃春”的习俗。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香椿一般分为紫椿芽、绿椿芽,尤以紫椿芽最佳。 7、立夏 立夏是为夏季之始,小麦齐穗,开始扬花上浆。此时,各种候鸟相继入境,并继续播种秋作物。立夏是多雨的时节。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立夏有"尝新"、“斗蛋”的民俗。 8、小满 在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水车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祭车神”亦为农村古俗。 9、芒种 自芒种起进入典型的夏季,天气相当炎热。芒种时节,正是南方养稻与北方收麦之时。芒种这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感,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 10、夏至 古时夏至节气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此外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夏至是太阳在天空位置最高的一天,在民间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其实严格来讲,“节气”反映的是时候、物候、气候变化规律,而“阴阳五行”即属于“干支”范畴,阴阳”的消长,是以“干支”为推算依据。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夏至这天阳气盛,但不一定是午月之中阳气最盛的一天,具体哪天阳气最盛依据干支推算。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11、小暑 在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12、大暑 大暑为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正值伏中。在岭南都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送大暑船,是浙江椒江葭芷一带的民俗。 13、立秋 立秋,表示秋天来临,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14、处暑 处暑,暑尽天凉,炎热的天气将于是日结束。农谚有:“处暑不种田,想种等来年”,“过了处署不种秋,就是种上也不收”。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15、白露 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 “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的一种“仪式”。 16、秋分 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代社会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古时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有着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17、寒露 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此时各地秋意浓,天气晴好,适合外出赏秋,尤其是登高望远。九月节,寒露、霜降、重阳到,最美夕阳红。 18、霜降 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讲法,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 19、立冬 立冬作为“四立”之一的重要节气,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季节节点之一,也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的兴旺吉祥。立冬不仅是冬季的第一个季节,古时候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也被当做重要的节日来庆祝。 20、小雪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21、大雪 俗俗语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旧时每到大雪节气,在南京的一些地方,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准备腌肉,称为“咸货”。这种腌制的食物,一方面是为了过年做准备,另外其实也有便于保存的考虑。 22、冬至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冬至祭祖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23、小寒 在民间小寒有吃糯米饭的习俗。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养生中,小寒时节以进补为主,也是进补的最佳时节。 24、大寒 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除夕<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等。<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尾牙<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源自于拜<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土地公做“牙”的习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99b54d381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7.html

《二十四节气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