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记叙文阅读50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一记叙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50小题)1
最难忘记的却是批评
①曾几何时,读到过一句话:“当你的人生一路走来,你会发现一直陪伴着你的不是鲜花和赞美,而是批评,它是你人生旅途中最有价值的行囊。②我曾一度怀疑过它,而今回想起我三年的初中生活,①却觉得它说的似乎并非有道理。三年,有些人、事、物早已随风而去,②而唯独这两次批评,却深深地烙印在我脑海当中,挥之不去。
③那次是一次数学考试,一向成绩优异的我居然考了个60多分。更让我郁闷的是我的解题过程步骤结果都是对的,老师却抓住了我格式不规范的小辫子55分的扣。让我一下跌到了倒数。④回到家,我便开始发起牢骚来。
⑤爸爸看了看我的试卷,竟也(A)喜出望外起来。“你们老师也真是的,我们家儿子这么聪明,才改个60多分。不就是格式不规范嘛,答案对就行了,凭什么扣这么多分,这分数又不用从她腰包里往外掏,对不对?这老师也太笨了。
⑥我听着感觉有点不太对劲,便渐渐地低下了头。“爸,你别说了,我知道错了。爸爸笑了,“知道错就好,改正就行了。
⑦哦,爸爸你那拐着弯的批评,像一根木棒,时时敲打着我自傲的灵魂,让我无法忘怀。从此我不再(B)我行我素,③而是认认真真地做好。⑧尔后,又是一次英语考试,我竟作了弊。
⑨当时有个单词默写不出来,我太想考好了,一向很少作弊的我颤抖地打开英语书,又偷偷向教室后面看去,④恰好我的目光和老师的目光相遇,霎时,我C)惊慌失措起来。
⑩等试卷发下来,我惊呆了,上面竟有个大大的1000分,我顿时D呆若木鸡。
一瞬间我是多么地惭愧与后悔啊。我低着头默默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昏暗的路灯要死不活地闪着光。天还没完全黑透,却灰得厉害。几只乌鸦在枯树上一
1页(共185页)



边盘旋着一边怪叫,仿佛也是在嘲笑我,唾骂我。
为什么,为什么我要作弊?是我那该死的虚荣心作祟,还是我本来就是一个不守诚信的人?那一刻,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我心中的感受,我的心情比什么时候都难受。
哦,这无声的批评!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从此,我再也没作过弊。
雄鹰历经以生命为代价的痛苦训练方能搏击长空,溪水历经石头棱角的锋利折磨方能汇入大海。而我们青少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踏入社会之前,我们也必将经受许多的磨难和考验。它也许会让你痛苦甚至会让你哭泣,但它往往会有助于你成功!
1)文中ABCD四处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2)下列对文章画横线语句的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BA.①句改为:却觉得它说的似乎并非没有道理B.②句中将“唯独”去掉。
C.③句在“做好”后面加上“每一件事”D.④句删去“我的目光”
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D
A.第④段应删去,这样前后段的内容衔接就会显得更紧凑。
B.第段划线部分景物描写的内容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没有作用,应删去。C.文章只要详写其中次“批评”即可突出中心,因此可删去对另一次批评内容的叙述。
D.文章第段的内容与中心不符,应删去,改为“珍视那些曾让你痛苦的批评吧,它们将是你人生旅途中最大的一笔财富!”作为结尾段,与第①段照应,文章更完整。
【分析】本文主要回忆了两件事情:数学考试中“我”由于答题格式不规范而倒数,爸爸委婉指正“我”的错误;英语考试中“我”作弊,老师用一千分含蓄批评;告诉我们要“珍视那些曾让你痛苦的批评,它们将是你人生旅途中最大的一笔财富”
【解答】1)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
2页(共185页)



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A“喜出望外”指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可知,用在这里不合适。
B“我行我素”指不受外界影响,按自己向来的行事方式去做;使用正确。C“惊慌失措”指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使用正确D“呆若木鸡”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使用正确。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病句类型,学会判断并修改。ACD.修改正确;
B“唯独”不能去掉,去掉后就改变了原意。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修改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学会从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做修改。然后仔细分析各个选项,判断正误即可。
A.第四段不能删去,为爸爸委婉指正“我”错误做铺垫;修改意见不正确。B.景物描写,有效地烘托了“我”自我谴责的心情,不能删去;修改意见不正确。
C.作者所写的两件事情所得到的“批评”方式是不同的,因此都要写;修改意见不正确。D.修改意见正确。故选:D答案:1A2B3D
【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是最基本的策略。常见病因有搭配不当,用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不合事理、重复多余等。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答案,就要静下心来,多读几遍,对照着病因一一分析,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3页(共185页)



2
刘白羽

①入春以来,接连下了几场大雪。每次看到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心头总涌出无限的欣喜。
②我生在北国,从小爱看雪。少年熟诵“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的诗句,至今记忆犹新。今年正月初三那头一场春雪,我住在高楼上,从窗上望出去,阳台栅栏上堆积着厚绒绒的一层雪,是那样温润滋融,带来清新的春的消息。天清气朗,从我这窗口,可一目望到苍翠的西山。而这一天,北京城一片洁白,一望无际、鳞次栉比的积雪的屋脊,黑白相间,构成一幅十分别致的画,好看极了。
③这春雪,引起我喜悦,引起我深思。我静静伫立窗前久久凝望,我想起我一生中难忘的几场春雪。
④在延安搞大生产的那个早春,那是如何艰苦而雄伟的时代呀!我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进行下去,但等天暖,我们就要开荒下种。恰恰在这个时候,一场大雪忽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我奔出窑洞,用炽热的两颊,迎接冰冷的雪花。我写了一篇小文章,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一点一滴深深渗入土地,滋润着种子,让它早日发芽。我现今还记得那年的春朝,曙光微放,延安山岭上这里,那里,一行行蜿蜒蠕动的人影。然后,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畅快。⑤已近三月末,早该下雨,谁知今早起来一看,又是一场好雪。大概因为温度上升,雪花都粘连在树身上,远远近近的树木,有如一丛丛雪白的白珊瑚,好看得很。这雪树使我想起另一段艰苦而雄伟的生活,那是东北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松花江边,二三月还是满天风雪,雪深没膝,行军人,一脚拔上来,一脚陷下去,尽管是零下四十度的严寒,由于艰难跋涉,却还是一身热汗淋漓。但一眼看见东北人叫作“树挂”的奇景,一株株树从树身到每一纤细枝条,都像冰雪精雕细刻出来的,晶莹婀娜。我就带着这美的心境穿过风雪,走进硝烟,这又是何等英雄而豪迈的生活啊!
4页(共185页)



⑥而今年这几场雪,一次比一次更接近温暖的阳春。这纷纷扬扬的雪花啊,它,似乎在催着我飞马扬鞭、冲击向前。
⑦我静静地凝视着,这春雪啊,一点动静也没有,绵绵落了一夜,又绵绵落了一天,这雪多么洁白纯净,如花似玉。当我从窗口望着白杨树,我却被一种天工造化,神妙奇绝的景象所惊住。原来,白杨树身、树枝上融化得发温发黑,已经静悄悄地长出梢头的茸茸嫩蕊上却沾着雪,像千千万万点洁白的花,那样密,那样美。一刹那间,我仿佛到了苏州的香雪海,看见千树万树的白梅。今天,只有今天,这绵密的春雪,使我竟暂时忘记了我心头上呼啸的暴风雪,使我更加深沉地喜爱起春雪来了……没一点风,我静静走到一株高大的白杨树下,一片积雪、又一片积雪,从树顶上扑突一响,扑突一响,跌落下来,立刻溶入潮湿的黑土。我忽然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当然,用落花比拟雪花很不确切,可是,以生命肥沃着大地的雪花,不正在催发着即将开放的春花吗?
(摘自《刘白羽散文集》,有删节)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时段的春雪?感受分别是怎样的?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我奔出窑洞,用炽热的两颊,迎接冰冷的雪花。(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②原来,白杨树身、树枝上融化得发温发黑,已经静悄悄地长出梢头的茸茸嫩蕊上却沾着雪,像千千万万点洁白的花,那样密,那样美。(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3)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文章多处引用古典诗歌,这样写有何好处?
【分析】这是一篇抒情散文。第一段提出抒情对象。第二段到文本分别描写了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的春雪,感受是畅快;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春雪,感受是豪迈;今年正月初三的春雪,感受是欣喜。全文表现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和赞美。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根据“在延安搞大生产的那个早春,那是如何艰苦而雄伟的时代呀!“和“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畅快。“可知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的春雪让作者感受到的是畅快。根
5页(共185页)



据“这雪树使我想起另一段艰苦而雄伟的生活,那是东北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时候。“和“这又是何等英雄而豪迈的生活啊!“可知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春雪让作者感受到的是豪迈。根据“今年正月初三那头一场春雪“和“这春雪,引起我喜悦,引起我深思“可知,今年正月初三的春雪让作者感受到的是欣喜。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第一句话是对我的动作描写,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动作的迅速,表现了我对春雪到来的惊喜与热切。第二句话把枝头的雪比作花,这是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白杨树的情态与富有生机,表现了作者对这一美景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细读划线句可知,本段共分为两句,前一句紧承上文,表明自己因春雪的喜悦,后一句则引起对另外几场雪的回忆,所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作用。作答时,需联系所引用诗句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文中多处引用诗句,这些诗句都是写雪景的,描绘了春季的雪景,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同时也因为引用诗句,使文章增添了许多的诗情画意。答案:
1①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的春雪,感受是畅快;②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春雪,感受是豪迈;③今年正月初三的春雪,感受是欣喜。
2)①运用动作描写,“奔”“迎接”等动词写出了“我”动作的迅速、亲切,表现了春雪到来时“我”惊喜与热切的心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杨树的嫩蕊沾着雪的状态比作“洁白的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在春雪中已萌生嫩蕊的美好情态,富有生机和活力。3)承上启下(过渡)“这春雪,引起我喜悦,引起我深思”总结上文眼前春雪给“我”的感受;“我静静伫立窗前久久凝望,我想起我一生中难忘的几场春雪”引出下文对以往春雪的回忆。
4)引用古典诗歌,生动具体地描写春季雪景,抒发作者对春雪的深厚感情,也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6页(共185页)



【点评】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3
玉雕替我“说”爱你

①他4岁了还不会说话,喊他也不搭理。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带他去医院,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聋哑。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又遭此打击。去特殊学校训练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年轻的妈妈最终不堪重负,在他8岁的时候,离家出走了。
8岁是该上小学的年龄了,父亲却只给他报了语言课,并且辞去了玉器厂的工作。因为有点儿雕刻的技艺,父亲在朋友开的玉器店里帮忙。此后,他和父亲形影不离,工作、吃饭、睡觉,父亲既当爹又当妈,还当起了师父。他站在一旁“听”父亲向顾客介绍各种玉石,坐在旁边看父亲雕琢,和父亲一起淘采玉料……看得多了,见得广了,渐渐地他真的对那个硬邦邦的石头产生了兴趣,渐渐地还能分辨出优劣美丑来。
③突然有一天,父亲发现了他的反常。有顾客上门时,他总是躲在里屋或是门后,探出个头,怯怯的样子。父亲喊他出来,他十分惊恐,连连摇头。再去医院检查,因为聋哑,他患上了社交恐惧症。于是,每当有顾客来,父亲要求他必须在场,还强迫他帮着接待……父亲变得很严厉,总是逼迫他做事情,那阵子他委屈极了,觉得父亲不再爱他了。
④在愁闷情绪之下,他拿起了父亲的雕刻刀。因为只有这时,父亲不仅不会打扰
7页(共185页)



他,逼迫他去招待顾客,还会手把手耐心地教他如何雕刻,怎样雕起来省力,怎样辨别纹理……就这样,他爱上了雕刻,疯狂地练了8年。8年里,他依然很少“说话”,每天练习的时间超过10小时,每一个小时,父亲都陪伴在侧,悉心教导。
16岁那年,他雕出的第一个成品是父亲的模样……他将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父亲。年近五旬的父亲接过时,热泪盈眶。父亲将这座玉雕放在了店里最醒目的位置,取名《父亲》。顾客前来,一眼便认出了雕刻的是谁,问及出自谁手,得知是又聋又哑的儿子所雕时,无不惊讶,而后啧啧称赞。这家店因为这个励志的少年声名大噪,生意红火了起来。
⑥几年后,他的刀法更娴熟了,前来找他定制玉雕的人越来越多,雕刻的图案也越来越丰富,除了人物,还有风景、属相、吉祥物等,工艺绝对上乘。但人们注意到,再没有一座玉雕超过那座《父亲》
⑦他依然不喜欢与人交流,当地媒体想采访他,他拒绝了。执着的记者等在一旁,问他:“大家都说,你在16岁出的那座玉雕作品,后来很少有超越的,这是为什么呢?”他的心陡然收紧了一下,放下了手中的雕刻刀,指了指发不出声的哑嗓子,又指了指父亲,把手放在胸前打了个手势,“说”“因为爱。⑧是啊,任何作品融入至深的爱,都是无法超越的。16岁那年,当他终于如父亲所愿,能够拿稳雕刻刀时,他依然说不出一句感激的话。于是,他把对父亲的爱融于雕刻之中。那精雕细琢的不是玉石,分明是想要对父亲说的一字一句啊。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5期)
1)仔细阅读选文,以时间为序从“他”的角度梳理情节。时间
4岁时
8岁后
16岁时
几年后
情节被确诊为先天性对玉产生兴趣,雕出父亲的模样,“说”出无法超
聋哑
爱上雕刻
送给父亲
越《父亲》玉雕的原因
2)文中的父亲对他疼爱有加,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他雕出的父亲的模样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将第⑤段中省略号处的内容补写出来。
8页(共185页)



4)本文用第三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5)请说说本文标题的含义。
6)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
【分析】本文以时间为序组材,四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聋哑,母亲不堪家庭的重负离家而去;八岁后,他为了躲避与人交往而对玉产生兴趣,并爱上了雕刻;十六岁时,他雕出了第一个成品﹣﹣父亲的模样,从此声名大噪,店里的生意火爆;几年后,他的刀法更娴熟了,但却没有再出现超越《父亲》的作品,当人们问及原因,他道出了心中的秘密﹣﹣爱。文章以此表现任何作品融入至深的爱,都是无法超越的,赞美至高无上的父爱。
【解答】1)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表格中的时间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从“他”的角度来概括这些段落的内容即可。本文以时间为序组材,四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聋哑,母亲不堪家庭的重负离家而去;八岁后,他为了躲避与人交往而对玉产生兴趣,并爱上了雕刻;十六岁时,他雕出了第一个成品﹣﹣父亲的模样,从此声名大噪,店里的生意火爆;几年后,他的刀法更娴熟了,但却没有再出现超越《父亲》的作品,当人们问及原因,他道出了心中的秘密﹣﹣爱。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这是一篇歌颂父爱的文章,作者写父亲疼爱他的内容集中在②~④段。父亲为他辞去工作体现了父爱的无私;父亲强迫他招待顾客是为了治疗他的社交恐惧症,说明父亲用心良苦;父亲耐心地教他雕刻,说明父亲望子成龙。据此一一概括出父亲的行为即可。
3)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读全文,把握“父亲”这一形象。文中的父亲会雕刻的技艺,为了儿子将来的发展,他循循善诱、悉心传授自己的技艺,无私地奉献。所以,据此推断,他雕刻出的父亲的模样,应该与教他雕刻有关。
4)本题考查叙述人称的作用分析。叙述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本文使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这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他四岁写到二十多岁;同时可以自由的多角度的描写人物,并能像文末那样,对人物的行为进行赞美与评价。这些都是第一人称所不及的。
5)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根据文章的内容,以及文末中的“16岁那年,
9页(共185页)



当他终于如父亲所愿,能够拿稳雕刻刀时,他依然说不出一句感激的话。于是,他把对父亲的爱融于雕刻之中。那精雕细琢的不是玉石,分明是想要对父亲说的一字一句啊”一句,可以看出标题中的“我”是指文中的“他”“你”是指父亲,意思是他将自己想对父亲说的“爱你”二字,融入了雕刻。6)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都是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的。从结构上看,作为最后一段,自然是总结全文,并篇末点题;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结合本段的内容来阐述,首先点明了他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并在全文记叙的基础上,高度的赞美他的行为,表达他对父亲的爱之深,点明文章的中心。答案:
1)对玉产生兴趣,爱上雕刻雕出父亲的模样,送给父亲
2)①给他报语言课,辞去玉器厂的工作;②他患上社交恐惧症,父亲强迫他招待顾客;③耐心地教他雕刻。
3)示例:父亲托着下巴,专注地看着一处,像每一次看他雕刻时的神态,脸上有着满意的微笑,眼神是那样的专注、陶醉。
4)本文用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描写人物的心理,能够比较自由地评价人物的行为。
5)标题中的“我”是指文中的“他”“你”是指父亲,意思是他把对父亲的爱融于雕刻之中,借助《父亲》这一玉雕作品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6)在内容上,点明他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揭示文章主旨;在结构上,照应标题和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点评】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作者的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一般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的交流。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10页(共185页)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4.阅读《父亲的算盘》,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算盘陈青延

①每次回乡下老家,看见老屋墙壁上悬挂的父亲遗像,我便想起了父亲用过的那把算盘。而我每次对父亲悠长悠长的思念,都是从他的那把算盘开始的。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在生产队里当会计,每当生产队里办“分配”时,算盘被他拨得“噼里啪啦”响,社员们分配的东西十分精准,没有丝毫差错。父亲每算完一家农户的分配,用手提起算盘一甩,算盘的珠子就两队裂开,整齐分到了两边,回归到了原来的档位。父亲使用算盘,加减乘除算数,娴熟、快速、准确,算盘的作用,经他的手一拨弄,被发挥得淋漓尽致。1975年下半年,大队管委会研究,抽调父亲去大队部代销店当营业员,那把算盘在他手中运用自如,四舍五入,精打细算,大小生意,从没有错过一笔帐。在他经营代销店的六七年时间里,每月关板子盘底都有盈余,做到了顾客和大队管委会双满意。
④在父亲经营代销店的那些年,正值少年的我,因嘴馋,经常跑到代销店玩耍,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时不时地偷点糖粒子、花根、雪枣什么的,躲着吃。父亲发现后,好几次罚我跪了算盘。直到算盘珠珠把我的双膝顶得麻木酸痛了,父亲才让我站起来,完成了他对我的处罚教育。
⑤父亲心里打的算盘就是:对孩子不能放纵,要从严教育。他常常告诫我说:“小来偷针,大来偷金。”这种坏习惯,在孩子身上坚决不能存在,一定要戒除。⑥可以说,在整个大队,数父亲的算盘打得最好,算盘算数最精通。大队小学里有老师生病请假,经常请父亲去当临时代课教师,指导学生的珠算课。“七去三进一,七上二去五进一……”珠算的口诀表,对父亲来说,已烂熟于心。⑦那时期,社会落后,没有教学的塑料算盘。父亲把他那把木算盘挂在黑板上教学时,为了让拨上去的算盘珠子一时不掉下来,就事先到医院买了一些膏布,撕成条条,将珠子粘住,进子退子,示范教学。父亲教珠算课,通俗易懂,深受学生们欢迎。
11页(共185页)



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在教育子女的家法中,都是采用跪算盘的方式。他在心里盘算着:子不教,父之过;父母不狠,孩子不强。父亲常常对家里人说,要想孩子长大有出息,从小就要进行严格的教育,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⑨记得年少的时候,我有一种贪玩的野性,也就是那时人们所说的我是一匹“野马”,放学后不落屋,经常在外面“跳房子”“滚弹珠”“打陀螺”什么的,不到天擦黑不回家做家庭作业。每每遇到我出现这种情况,父亲就牙齿咬得格格地响,只要我等我一回来,就罚我跪一时半会的算盘,让我长记性,改掉野性,发狠读书。
⑩一生中,父亲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好人”的严格教育。在我年少的时候,有一次,我把父亲那把算盘的珠子拆了几粒下来,用一根线串联在一起,拿去“跳房子”,后来被父亲发现了,叫我整整跪了半夜的算盘珠儿,直跪得我双膝红肿,不能动弹,坐在一边不看我一眼的父亲才肯罢休。
经过父亲严厉的家教,读中学后,我克服了坏毛病,刻苦读书,1979年考取了中专,毕业分配到了一家县级新闻单位,当上了一名记者。
如今,社会快速发展,人们计算都不用算盘算数了,全都是用的电子计算器了。小学里也大都没有开设珠算课了。昔日的算盘已经淡去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一种即将消失的物品。现在想来,若不是父亲的那把算盘伴随他,托起一家人的生活,我至今也许还没有走出乡村呢。
(摘自《仙女湖》杂志2017年第6期,有删减。

1)文章围绕父亲的算盘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2)品味第②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每当生产队里办“分配”时,算盘被他拨得“噼里啪啦”响,社员们分配的东西十分精准,没有丝毫差错。3)结合全文说说第一段的作用。
4)第45段写父亲罚我跪算盘、对我严格教育能否删去,为什么?【分析】本题考查记叙文阅读。《父亲的算盘》是一篇写物怀人的文章,借写算盘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文章围绕父亲的算盘写了以下件事:父亲在生产
12页(共185页)



队里当会计分配的东西十分精准,没有丝毫差错,父亲去大队部代销店当营业员从没有错过一笔帐,因“我”偷代销店好吃的被父亲罚跪算盘;父亲去学校当临时代课教师教学生打算盘,“我”因贪玩、拆父亲算盘的珠子被父亲罚跪算盘。最后总结父亲的那把算盘伴随他,托起一家人的生活,作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解答】1)本题考查情节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父亲”为陈述的主体。分别概述出“父亲”在生产队里当会计、去大队部代销店当营业员、去学校当临时代课教师等事件;还有“父亲”罚“我”跪算盘的事件。
2)本题考查欣赏文句。此题可分析拟声词“噼里啪啦”的表现力,注意围绕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分析。这一拟声词刻画了父亲打算盘时的娴熟快速、干脆利落、精准无误。很形象地刻画了父亲本领突出、能力超强的形象特征。3)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就有总领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即“怀念父亲”答出来,作者是借这些与算盘有关的事来怀念父亲,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之情,第①段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4)本题考查重要情节的作用。首先要读懂第④⑤段,掌握内容后再考虑与父亲的人物形象、与“怀念父亲”这一中心的联系。从两段的内容看,写了父亲特有的教育子女的方式和父亲的为人态度,这正好可以丰富父亲的形象,突出怀念父亲的中心。所以不能去掉。答案:
1)①父亲在生产队里当会计分配的东西十分精准,没有丝毫差错②父亲去大队部代销店当营业员从没有错过一笔帐③因“我”偷代销店好吃的被父亲罚跪算盘④父亲去学校当临时代课教师教学生打算盘⑤“我”因贪玩、拆父亲算盘的珠子被父亲罚跪算盘
2)用拟声词“噼里啪啦”响声表现了父亲打算盘的娴熟、快速、准确,从而说明父亲是一个有工作能力很称职的人。
13页(共185页)



3既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又起到了点题的作用;下文写父亲出色地胜任工作,当会计、当营业员、当老师等都与算盘有关,这说明第①段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作者是借这些与算盘有关的事来怀念父亲,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之情,说明第①段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4不能去掉。这两段所述之事表现了父亲特有的教育子女的方式和父亲的为人态度,说明父亲是一个公正会教育子女的人,这与文章表达怀念父亲的中心是分不开的,所以不能去掉。
【点评】第一小题,注意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来概括。第二小题,注意从人物形象角度分析。第三小题,注意从结构和主旨角度作答。第四小题,注意从怀念父亲的主题角度分析。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节选)
他又沿着这个方向走了很长一段路,正想向左拐,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湿润的深坑:“不要这个坑有点太可惜了,”他想,“可以在那里种桑麻。”于是他穿过深坑,在另一边挖了一个洞,然后才拐弯。帕霍姆向远处的山丘望去,燥热的空气使他的视线有些模糊:山丘似乎在抖动不已,在热气的遮挡下几乎看不到上面的人了。
“啊!”帕霍姆想,“我走得太远了,这次我必须缩短距离。”于是他加快步伐开始走第三条边。他抬头望了一眼太阳:它已经走完了从天空正中央到西方地平线一半的距离,而他第三条边却还没有走完两英里路。他离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
“不,他想,“尽管我的土地看上去不很对称,但我现在必须沿直线赶快往回赶。我走得够远的了,我已经获得了不少土地。
于是帕霍姆赶忙在地上挖了一个坑,然后转身径直向山丘奔去。他现在全身都湿透了,双脚被荆棘刺得又疼又肿,双腿开始不听使唤。他渴望休息一会儿,但这根本不可能,因为他必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去。太阳不等人,它现在离地平线越来越近了。
“上帝啊,”他心想,“如果我刚才不那样贪婪,该有多好啊!如果我迟到了可该怎么办!
14页(共185页)



他继续向前走啊走啊,尽管双腿好像绑上了重重的铅块,他还是不断地加快速度。他疾步而行,但离山丘还是很远。他开始跑起来,将外套、皮靴、水袋与帽子一件一件扔掉,只留下铁锨做拐杖。
“我可怎么办啊,”他又开始想,“我太贪心了,结果毁掉了一切。在太阳落山之前,我是赶不到目的地了。
这种恐惧感更使他喘不上气来了。帕霍姆继续向前奔跑,被汗水浸透的衬衫与裤子紧紧贴在身上。由于干渴,他的双唇都干裂了。他的胸部急促地起伏着,就像铁匠的风箱,心跳如同铁匠手中的锤子,不停地抬起又落下。他的双腿也不听使唤,仿佛不属于自己似的。帕霍姆一想到自己可能会疲劳而死,心中不禁充满了恐惧。
尽管害怕死亡,他还是没有停住脚步。“我已经跑了这么远一段路,如果再停下来,他们会说我是个傻瓜的。”他心里想。于是他继续跑下去。离山丘越来越近,而且已经听到巴什基尔人的喊叫声。这喊声更灼疼了他的心。他拿出最后的力气向前跑去。太阳离地平线不远了。烟雾中的太阳看上去大大的,红红的。残阳如血,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他离目标仅有咫尺之遥了。帕霍姆已经能够看到山丘上的人们正在向他招手,敦促他加快速度。帕霍姆鼓起最后一点力气,向前疾跑。他弯着腰,以免向后倒去。就在他到达山顶的一刹那,天空突然一下黑了下来。他又抬头看了看天空﹣﹣太阳已经落山了!他大喊一声:“我所有的努力都落空了。”他正准备停下脚步,却突然听到巴什基尔人仍在对着他呼喊。他这才意识到:尽管从他所处的低处看去太阳似乎已经落山,但是山丘上的人们还能看到太阳。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向山顶跑去。上面仍然很明亮。他来到山顶,看到了那顶帽子。在太阳落山之前,那位头领两手叉着腰,大笑起来。帕霍姆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梦想,他大喊一声,双腿一软,身体向前一扑,用手去拿帽子。“啊,真是个男子汉!”头领感叹道,“他已经获得了很多土地!
帕霍姆的仆人跑过来想把他扶起来,却发现他正在吐血。帕霍姆死了!巴什基尔人咂咂嘴,表示他们的同情。
他的仆人捡起那把铁锨,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
15页(共185页)



1)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2)选文主要运用哪两种描写方法刻画帕霍姆?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作者为什么在小说的结尾特地写到“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请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本题考查小说阅读。《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讲述一个颇具野心的西西伯利亚农民帕霍姆的故事。故事的开始,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贪得无厌。结果过度的奔跑劳累使得帕霍姆悲惨死去。,结果仅得埋葬之地六英尺那么一小块的土地。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批判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最后对这种人进行了批判和嘲讽。【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五、推动情节的发展。“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烘托出帕霍姆内心的焦急,“残阳如血”暗示了他的结局。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辨析描写方法。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从“帕霍姆想”“他想”“他心里想”可以看出文章多次运用了心理描写。“他穿过深坑,在另一边挖了一个洞,然后才拐弯”“于是帕霍姆赶忙在地上挖了一个坑,然后转身径直向山丘奔去”等句子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不要这个坑有点太可惜了”“我太贪心了,结果毁掉了一切”可知帕霍姆的贪婪;从“他现在全身都湿透了,双脚被荆棘刺得又疼又肿,双腿开始不听使唤。他渴望休息一会儿,但这根本不可能”“尽管双腿好像绑上了重重的铅块,他还是不断地加快速度”“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向山顶跑去”可知他是一个有毅力的人。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帕霍姆表面上是由于疲劳而死,实际上是因为膨胀的贪欲而死。英尺”与上文的“很多土地”形成对比,突出了贪得无厌者的悲惨结局。
16页(共185页)



答案:
1)交待了时间,写出了此时帕霍姆极度的劳累状态和焦急的心理,同时也暗示帕霍姆不会成功,贪婪将令他死在夕阳之下。
2)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帕霍姆是一贪得无厌却又着坚强毅力的人。3)意在告诉人们,贪得无厌者最后将一无所有,就如帕霍姆一样最后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埋葬自己的六英尺那么一块小地罢了。
【点评】第一小题,注意紧扣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来分析,注意积累环境描写的四个作用。第二小题,注意掌握常见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第三小题,注意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
刘真
亦师亦父的严教授去了,他到我梦里来过,渊博严格,目光清激,一如从前。
十七年前,我到美国留学。面临的现实与理想中的美国梦大相径庭,我像只迷失的土拨鼠一样惆怅。
所幸,与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在异乡不期而遇,让那段时光变得温暖、生动、有滋有味。
留学之初,由于学业繁重,疲于应付,选课时就想偷懒,挑一门“中国文学”,窃以为中文到底是母语,拿个“A”应该不难。
授课老师是位清癯的华人长者,银灰短发,清澈的目光透着世事洞明的智慧。
他开门见山:“我是严光裕,诸位选这门课无非两种,或是有情怀,或是想轻松拿学分。”到底是老江湖,一句话就说到我心里去了。
“这门课要想拿‘A,无他,热情而已!”这简单的开场白,直到今天仍犹弦在耳。
严教授常在课堂上突然提问,题目刁钻,要求严格。我在他门下如履薄冰,不敢稍有懈怠。
后来我才知道,他原是江南水乡诗礼传家的公子。我见过他年少时的照
17页(共185页)



片,一个翩翩美少年,长衫芒鞋,目光清澈。他志学之年随家人移居他乡,后远渡重洋,教书育人,著文立说,人生经历丰富而曲折。
同窗们公认严教授有三绝:一绝,学识渊博,经史子集、汉唐名家,莎士比亚、左拉歌德,杂书小说、野叟村言,他都广泛涉猎,授课时旁征博引,精彩纷呈;二绝,英文功力深厚,书写精巧优雅,口语流利地道;三绝,板书漂亮,规整遒劲,堪比书上的印刷体。
可在我心中,严教授还有第四绝﹣﹣他亲手烙的葱油饼,且位居四绝榜首。
严教授的葱油饼丝丝缕缕、层层叠叠,威香、鲜香、齿颊留香,令人一见亲切、再见倾心,留待以后的如寄浮生里慢慢回味。初次去严教授家吃葱油饼,缘于一节电影欣赏课。
中国文学课照例有电影欣赏,记得那次观看的电影,讲述的是几个少年离开家乡去城市游历,在流离中成长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我隐约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感交集,突然,我最先被严教授问到电影观感。“他们是要回去的,我也必定要回去的,他们迷惘的青春无处安放,我………”离乡的孤独、学业的忧烦、前途的不确定竞让我一时语塞。我颓然坐下,下课后,我想说点什么,严教授摆摆手:“晚上去家里吃饭吧。
满桌的菜肴,蓋不住葱油饼的香气。微黄的外皮泛着油光,薄得透明,可以看见里面镶嵌的老绿的葱花。
“我最拿手的就是葱油饼,”严教授说,“当年离开江南后,一家人失了生计,我父亲就靠一间葱油饼铺子,养活三代人。我十多岁时一放学就到店里帮忙,是家传的手艺,”或许是因为记起那段艰难却快乐的时光,他的脸上浮现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葱油饼也是我最心爱的美食,我深有共鸣,“小时候物资匮乏,难得吃一顿母亲烙的葱油饼,嘴巴能香好几天。“那就常来吧。”他清澈的目光满是溫暖。
从此,严教授的葱油饼香味深深印在我的唇齿间、心坎上。慢慢地,我觉得日子并不难熬,反而每一天都生出些欢喜来。
相聚的日子总是仓促,来年夏天,我接到另一所大学的入学通知,必须
18页(共185页)



很快去报到。
“这样快?”严教授很意外。
“是学生签证的问题,”我像做错事一样,嗫嚅着,“不得不转学,没想到这么紧迫。
临行前,严教授把结业成绩递到我手中,一个亮丽的“A“你有文学天分,又刻苦,虽不从事这行,也別轻易放弃对中国文学的热爱。人在海外,这就是你和祖国血脉相连的脐带。”他清澈的日光中装满了殷切的叮嘱。到纽约后,学习、毕业、找工作、女儿出生,人生大事接踵而至,很长一段时间,和严教授只能电邮往来。
直到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纽约去看严教授,他的头发已经全白,目光依旧清激。见到我们,他喜悦得像个孩子,他问我的近况,问孩子可好。殷切地叮嘱千万不要放松孩子的中文教育,我告诉他,女儿在家里全用中文对话,且认识几千个汉字,他显得很欣慰。
他一定要亲自下厨烙葱油饼。和面时,妻子凑过去请教,说尝试过许多次,烙出来的葱油饼总差点味,不知诀窍何在。他颇自得地笑起来,耐心向她传授烙饼的窍门,怎样制作油面,怎样三翻六转,指画口授,不厌其详。眼前场景,让我恍惚又回到中国文学课堂上,那清癯而渊博的长者,对他的学生真诚地说:“无他,热情而已!
他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对葱油饼如是,对学问如是,对门人弟子如是,对祖国故里亦如是。
2013年,从祖国北京传来消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翌日,它就变成严教授的电邮签名档。耄耋之年的他阅尽沧桑,却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其中一定有些什么深深触动他的灵魂。
来年,那个上午,狂风裹挟着冷冷的雨珠子敲打窗棂,乱人心魄。忽然接到师母来电,说严教授于七天前仙逝,遵奉遗嘱,未惊动亲友,骨灰撒入太平洋,一切妥帖,不必挂念。
放下电话,我呆坐半晌,悲从中来,泪湿衣襟。
往事像电影一般,舒缓而沉重地从心底浮现,那个目光清澈的翩翩少年,
19页(共185页)



从唐诗里的江南走来,走进锦瑟青春,走进经史子集,走进美国的校园,走进莎翁的宇宙,走进白发如雪,走进深不可测的太平洋。前尘种种,清晰如昨,好像从未离开过。我如此想他。
(选自《光明日报》原作有删改)

1)文中写到葱油饼具体做法的时间和事件是BA.十七年前,电影欣赏课后去严教授家B.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组约去看严教授C.十六年前,我因为转学与严教授告别D2013年,我从北京去纽约看望严教授
2)严教授课堂上提问刁钻,这与他的热情并非格格不入。请对此简要分析。3)严教授清澈的目光有丰富的内涵。下列选项中,文章未直接表现的一项是D
A.世事洞明的智慧B.仁厚慈爱的温暖C.郑重殷切的叮嘱D.阅尽沧桑的回味
4)葱油饼再美味,毕竟是家常食品,在“我”心中却“位居四绝榜首”;一部刻印粗拙的《山海经》,在鲁迅笔下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同样,《社戏》中那夜的豆和戏好得“实在再没有”了………一定有某种原因让这饼、这书、这豆、这戏变得如此特别。
请先提炼其共同原因,再以本文和《阿长与<山海经>》为例阐述。
【分析】本题考查记叙文综合阅读。《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是一篇记事怀人的文章,作者回忆自己到美国留学的经历,为了轻松选择严教授的中国文学课,却被告知要学好需要热情。在作者心中,严先生有“四绝”,他亲手烙的葱油饼位居四绝榜首。后来严先生邀请作者到家吃饭,品尝了葱油饼。转眼作者和严先生分离,只能邮件联系。在作者心中,他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对葱油饼如是,对学问如是,对门人弟子如是,对祖国故里亦如是。
20页(共185页)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细节理解。ACD.不符合原文;
B.正确,文中提到具体做法的内容是:“和面时,妻子凑过去请教,说尝试过许多次,烙出来的葱油饼总差点味,不知诀窍何在。他颇自得地笑起来,耐心向她传授烙饼的窍门,怎样制作油面,怎样三翻六转,指画口授,不厌其详。具体时间点出现在上一段:“直到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纽约去看严教授。故选:B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严教授课堂上提问刁钻,这与他的热情并非格格不入,而是从侧面表现了他的热情。他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对葱油饼如是,对学问如是,对门人弟子如是,对祖国故里亦如是。严教授提问刁钻,为我转变学习态度、获得“A“做铺垫,表现了他对门人弟子的热情;这也展示了他学问渊博,与他的“三绝”呼应,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学、对学问的热情;这为后文的两次叮嘱、更改电邮签名做铺垫,表现了他对祖国故里的热情。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ABC.正确,第一次提到严教授的目光在第五段:“清澈的目光透看世事洞明的智慧。”第二次提到严教授的目光在第十八段:“他清澈的目光满是温暖。”第三次提到严教授的目光在第二十三段:“他清澈的目光中装满了殷切的叮嘱”D.无中生有,“阅尽沧桑的回味”与原文不符。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的概述、阐述分析能力。因为这些物品都表达了在特定的情境下特殊的情意。本文中,葱油饼是“我”小时候物质匮乏时“最心爱的美食”;在“我”留学之初迷惘、孤独时,严教授的葱油饼让“我”感受到父亲般的温暖;同时,葱油饼还寄托了同为海外游子的“我”和严教授对亲人、对故土的眷念。《阿长与<山海经>》中,《山海经》是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时,由粗鄙、没文化、连书名都说不清的保姆长妈妈为“我”买来的,这本书饱含了长妈妈对“我”质朴的关怀。答案:1B
2)严教授提问刁钻,为我获得“A“做铺垫,表现了他对门人弟子的热情;
21页(共185页)



这也展示了他学问渊博,与他的“三绝”呼应,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学、对学问的热情;这为后文的两次叮嘱、更改电邮签名做铺垫,表现了他对祖国故里的热情。3D
4)因为这些物品都表达了在特定的情境下特殊的情意。葱油饼是“我”小时候物质匮乏时“最心爱的美食”,寄托了同为海外游子的“我”和严教授对亲人、对故土的眷念。《山海经》是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时,长妈妈为“我”买来的,这本书饱含了长妈妈对“我”质朴的关怀。
【点评】第一小题,注意找到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对比分析。第二小题,注意从严先生的性格、举动的意义作答。第三小题,注意紧扣严先生的人物形象来分析。第四小题,注意结合积累,进行比较分析阅读,探究原因。7
山一样的屋顶
李宣华

①一场冰雹把山村老家的屋顶瓦片砸坏了不少。母亲心急火燎地打来电话:“快,制止你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呢?
②老家木屋是两层的木瓦房,屋顶的外形很普通,与别人家的并没有两样,中间高两头低,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山。在我心里,老屋的屋顶永远都像壮年时的父亲那样结实,我清晰地记得,建屋那年我只有9岁那年,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亲,从长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眨眼间,30多个年头过去了,木屋如同过了保修期的车辆,需要更多的精心呵护。就在去年春,一根屋顶瓦梁凹陷,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执意爬上楼顶修补。父亲颤颤巍巍修补的那一个多小时,是母亲如今想起来依旧后怕的度秒如年的煎熬期。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待父亲修补下梯,一向自诩身体比父亲好的母亲,忽然间身体酥软,晕厥了过去。
③电话里我就感觉到了母亲潮湿的眼泪在往心里滴。我要父亲接电话,执拗的父亲不接。老家离城太远了,开快车也得两三个小时。村里的年轻人为生计都
22页(共185页)



到外打拼去了,在家的都是些“留守老人”,所幸我大多留有电话。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耐心打电话,恨不得每个大叔大伯大婶都能立马放下手中活儿往我家赶。虽然各自都有同样的雹灾遭遇,但他们还是如我所愿,热心地到我家,劝解我那急性子的父亲。直至,我和我带的工人师傅赶回了村里。④对此,父亲根本不领情,还喋喋不休地嗔怪母亲给大家添乱。生性脾气好的母亲,一边一个劲地给父亲赔笑,一边细声细气地还嘴:“还以为年轻,都不记得自己岁数,不记得自己生病才好了多长时间了。”我趁势劝慰两位老人,一起搬到城里居住。哪知,就这事,两个人又和先前一样,把心齐到了一起:“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以后你们回来都没个站脚的地方。⑤我知道父亲对这栋木瓦房的感情。两次被我奶奶卖到他乡做人儿子的父亲,心回村,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盖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屋。随后几年,他又放眼长长远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房子周边不同地段盖了三个木谷仓,平整出三块晒谷坪。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他在考虑,日后我们三兄弟成家后分家,能有所依靠,不会再像他当年和母亲结婚时一样眼前空空,要什么没什么。
⑥欧洲有句谚语说,每对老父母都是我们潜在的屋顶,他们离去,我们就像被掀掉屋顶坐在废墟中。说得多在理啊,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一如母亲对他的情真意切的爱。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入座废墟的苦楚。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02,有删改)
1)文章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横线上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制止修屋→A帮父建屋→执拗修屋→B→回忆盖屋→C感悟修屋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3)第⑤段文字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
4)本文的标题“山一样的屋顶”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分析】本题考查记叙文阅读。《山一样的屋顶》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一场冰雹把老家的屋顶砸坏,母亲从电话里告知父亲执意要修屋顶,“我”于是赶紧打电话回村制止父亲修屋顶。接着“我”带领工人师傅赶回家帮助修屋顶。
23页(共185页)



从修屋顶的过程里,“我”感悟到了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由修屋联想到父爱,阐明了父爱的伟大和重要。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根据提示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本文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依次写了制止修屋、帮父建屋、执拗修屋、帮助修屋、回忆修屋、感悟修屋等情节。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一句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对父亲修屋时的极度担心。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作用的分析能力。记叙文结尾的句子或段落作用:①画龙点睛,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文题);④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答题格式可以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内容的作用包含“含义、思想感情”结构的作用包含“呼应、过渡、伏笔、铺垫、总领、总结等。第⑥段是文章的结尾段,内容上和上文紧密相连,由修屋联想到父爱,阐明了父爱的伟大和重要。此外这段感悟画龙点睛,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所以不能删去这一段。4)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理解,标题“山一样的屋顶”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写出父爱的伟大与厚重,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尊重和理解。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答案:
1A.帮父建屋B.帮助修屋C.感悟修屋
2)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修屋父亲的极度担心的心理。3)不能去掉。内容上和上文紧密相连,由修屋联想到父爱,阐明了父爱的伟大和重要。这是作者因修屋而产生的感悟,是文章的主旨和点睛之笔。
24页(共185页)



4)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与厚重,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尊重和理解。
【点评】第一小题,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第二小题要分析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第三小题,注意积累记叙文结尾的句子或段落作用。第四小题,标题含义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题目本身义,指文中的某样物品(题目为名词时多见),文章中的某个情节(题目为句子时多见);题目深层义,往往与中心相联系。
8【记叙性文章阅读】
童年的油灯董国宾

①不知怎的,这几日思想老往岁月深处走,撞撞的目光直钻进了童年的巷子里。记忆的深巷中,一盏如豆的灯火锁住了我的心,这是童年的油灯。
②山村的夜静止了一般,除了几声犬吠,没有什么可以让入夜的小山村动起来。其实也不对,错落简易的屋舍里,跳动最欢的,还有一盏盏如黄豆般大小亮光的小油灯。小油灯抖动着小火苗,让各家各户看似静止的生活又鲜活起来。③我家住在村子的东头,每当天色暗下来,母亲划一根火柴,再挑拨一下灯芯,小油灯发出昏黄的光,窄小的屋子便依稀可见了。油灯制作特简单,一个用过的墨水瓶,加上一根长度适中的灯芯,里面倒满煤油,一个简易的小油灯就做成了。油灯下,母亲一边忙活计,又总会把枯燥的时光变得快乐而有趣。母亲总这样对我说:“快去写作业,等完成了作业,娘给你做一个好玩的纸飞机。”母亲还会说:“上次作业得了98分,要再加把劲,得个满分,娘就去菜地把套种的那几个甜瓜挑个熟好的摘下来给你吃。母亲的话让我饶有兴致地拿来书包,把小油灯移到小方桌上,趴在那里就去写作业。姐姐大我几岁,要懂事一些,她也凑过来与我一块写作业,还会瞅一眼母亲,煞有介事地说:“今天弟弟字写得特工整,比我写得好看多了。”我和姐姐低头做功课,都不敢大声喘气,怕一不留神把小油灯给吹灭了,屋子就黑作一团。可很多次,
25页(共185页)



小油灯如豆的小火苗,还是被我不小心吹灭了。我和姐姐抢着去找火柴,像蒙上眼睛在抓瞎。那次一头瓷牛碰到了地上,摔掉了一条腿,母亲也没有生气。现在想来,还真挺开心。
④小油灯跳动的火苗下,写完作业的日子最快乐。母亲给我做好了纸飞机,纸飞机像长了翅膀的鸟,满屋子来回飞。我从屋子东头跑到西头,又从南墙根跑到北墙根,一颗小童心像是在飞翔,快乐极了。等满屋子跑累了,我就闹着和姐姐玩翻绳,姐姐答应得特爽快。姐姐随手拿来一段长短适中的细绳圈,用左手的拇指、小指和右手的小手指挂住绳子,再将左手中的绳子旋转挂在右手小指上。然后用食指挑起小指内侧的绳,用中指相互勾中指和无名指上的绳子,小指勾拇指内侧的绳。最后将食指放在这个绳套中,松开拇指,食指向外挑,绳圈竟变成蝴蝶状,真像一个展翅欲飞的小蝴蝶。姐姐左手和右手一摆弄,很娴熟地将一个细绳圈变换出蝴蝶的样子来,我高兴得一抬脚就蹦起来。姐姐见我兴致正浓,又用灵巧的手指将绳圈翻出一个好看的五角星,我越看越觉得,油灯下的童年美如云朵,快乐如鱼。那时童年时光虽简朴,但油灯下的日子却充满无穷的趣味和欢乐。
⑤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纳鞋底,缝衣服,为了疼爱我,母亲还会在油灯下给我做麦芽糖吃。麦芽糖做起来尽管繁琐,但母亲仍是不厌其烦,像做一件快乐的事。母亲先将小麦浸泡,待发芽三四厘米长,母亲就把油灯移到跟前,借助微弱的灯光,把麦芽切碎,然后将糯米洗净倒进锅里焖熟,与切碎的麦芽搅拌均匀。等到发酵冒出汁液,再将汁液滤出,用大火煎熬成糊状,冷却后即成琥珀状糖块,麦芽糖便做好了。乍一说好像简单,真正操作起来要繁琐得多,母亲常常在油灯下忙到深夜。母亲操作的每个步骤,我都形影不离,耐心地等待着母亲给我做麦芽糖。看着做好的麦芽糖,我忍不住直流口水。母亲就切出一块,将其加热,再用木棒搅出,如拉面般将融化的糖块拉至银白色,鲜亮亮的。我迫不及待地接过来,一点点含进嘴里,心里就像喝了蜜。母亲做的麦芽糖,越嚼越甘甜,好解馋。我感到,油灯下的童年甜蜜而快乐,充满了色彩和味道。
⑥时代往前迈了一大步,电灯、空调、电脑闯进了我们的新生活。崭新的日子里,我常转身回到岁月中,去打捞那些难忘的生活片段和记忆。走过去的简朴时
26页(共185页)



光里,童年的小油灯,曾给了夜幕中的小村庄和童年的我忘不掉的温暖和欢乐。
1“童年的油灯”给了“我”哪些美好的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下面句中加点字用得形象而新颖,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品析。记忆的深巷中,一盏如豆的灯火锁住了我的心,这是童年的油灯。
3)本文的细节描写赋予了简朴的童年岁月以温暖的台词,试从文中找出一处并作分析。
4)习近平主席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分析】本文记叙了在煤油灯下写作业;在煤油灯下玩耍;母亲在煤油灯下做麦芽糖几件往事,表现油灯对“我”的影响之深。表达了对温暖的童年岁月的深深怀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可概括事件为: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可概括事件为:在煤油灯下玩耍。根据第五段的内容可概括事件为:母亲在煤油灯下做麦芽糖。
2)本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能力。“锁”本意是指置于可启闭的器物上,以钥匙或暗码开启,引申义是用锁锁锁锁住、封闭。这里“锁“字就是用的引申义,形象地写出了油灯对“我”的强大吸引力,说明油灯对“我”的影响之深。
3本题目考查了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运用。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暗示人物身份等。认真阅读文段,找出文中运用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即可。例如第四段中“我从屋子东头跑到西头,又从南墙根跑到北墙根,一颗小童心像是在飞翔,快乐极了“一句,用“跑”“飞翔”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我”在煤油灯下玩耍的快乐情景。
4)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只要去努
27页(共185页)



力生活,去拼搏,尽可能装扮生活、美化生活、发掘生活的诗意,幸福就会来临”来回答即可。答案:
1)在煤油灯下写作业;在煤油灯下玩耍;母亲在煤油灯下做麦芽糖
2“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灯对“我”的强大吸引力,表现了“我”的全部心思都在油灯上,从而说明油灯对“我”的影响之深。
3“我从屋子东头跑到西头,又从南墙根跑到北墙根,一颗小童心像是在飞翔,快乐极了。”这句话形象写出了“我”在煤油灯下玩耍的快乐情景,“跑”“飞翔”“快乐”等让人感受到彼时彼地“我”内心的喜悦、生活的幸福,给人以无限的温暖。
4)幸福是一种感觉,经济上可能不太富裕,但只要去努力生活,去拼搏,尽可能装扮生活、美化生活、发掘生活的诗意,幸福就会来临。文中的“我”小时候日子并不富有,但却过得有滋有味,蕴藏着满满的幸福。
【点评】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9
少年的月夜
①“五一”小长假,妈妈带乐乐到农村看望奶奶。对六岁的乐乐来说,邻居家九岁的阿保就像他的闰土哥。闰土的故事还是赖在妈妈怀里听来的,乐乐每天都会舰着脸哼唧:“妈妈抱抱,妈妈拍拍,妈妈摸摸,妈妈讲故事……”贱兮..的童声让爸爸直呼肉麻,乐乐已经知道撒娇是会被别人笑话的,但他乐意,
谁管得着。
②阿保穿着件白背心,趿拉着一双满是黑泥的拖鞋,头发很长很乱,都直立着。最初,他用审视的、提防的眼神看着乐乐。这年月,即使农村的孩子,也都在学校学会了普通话,他弄懂了乐乐的语言后,开始跟乐乐一起玩积木。阿保也有不少玩具,断腿的奥特曼、缺了顶棚的托马斯,还有变了形的小火车轨道。乐乐瞪着畾亮的小眼睛喊道:“我以为你是穷孩子呢!”妈妈赶紧制止他并不安地看着阿保,但阿保没有说话。
③乐乐瞅个空子,央求阿保带他去追后院的鸡鸭,阿保灵敏得像个猴子,老母鸡
28页(共185页)



看见他都吓得发着抖蹲下来。院中的老杨树上,住着一只松鼠,阿保爬到树杈上去抓,乐乐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了。这时他看到树下有个猪圈,那头耳朵遮着眼皮的花猪不时瞥他们一眼,还看到墙角一个露天的粪池被雨淋得快满了,他真担心阿保哥会不小心掉到粪池里。最后松鼠逃到树梢去了,阿保从树上下来,带乐乐去二楼淘他的玩具箱。
④楼梯是用铁焊的,看上去很陡,但是站到二楼阳台上就能够到树上的橘子。保的奶奶喊他吃饭,一碗很黑的肉,是昨天没吃完的,奶奶也不舍得吃,一顿赶着一顿给阿保留着。乐乐说:“我妈妈说吃剩饭对身体不好,容易得癌症。妈妈过来喊乐乐回家吃饭,用湿纸巾给他擦去满手的灰尘,顺便问阿保的成绩好不好。阿保奶奶抱怨道:“阿保脑子笨,我和他爷爷又不能辅导,他回回都考不好。”阿保似乎没听到奶奶的话,他只是看着乐乐手上来回滑过的湿纸巾,半天回过神。
⑤夜晚,孩子们消停下来,老年人不允许过早开灯,他们只好坐在门前的水泥台阶上聊有趣的事。阿保告诉乐乐,上学要步行三里路,路两边都是稻田,一汪一汪的水里面有很多青蛙。他随身带一个打火机,有时候会偷偷点燃路边的野草,有时还会挖田里的泥巴捏小人,沟里的水不深,但是掉下去可很难上来,沟的尽头是用来浇地的水井。这些让乐乐听得入了迷,抬头望见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照着小院对面那片亮洼洼的莱畦。乐乐说:“农村的月亮可真干净,跟刚洗完的脸一样!”阿保问:“城里没有月亮吗?”乐乐说:“城里的月亮容易和路灯弄混。”阿保就想:那得多大的路灯啊!要是每一盏路灯都跟月亮一样大,那该多神奇呢!对了,妈妈爸爸肯定每天都能看到那么大的月亮。
⑥明天小长假就结束了,这是最后的月夜。乐乐像跟妈妈撒娇一样倚着阿保的肩膀,明天的分别让他有些伤感。这时奶奶出来吓唬他:“你爸妈说明天把你放这里,让你每天和阿保哥哥一起上学。”乐乐一脸恼怒:“我才不要当留守儿童!”说完他回头问阿保:“哥哥你是留守儿童吗?你妈妈呢?”阿保又沉默了一会儿,告诉乐乐,妈妈和爸爸都去上海给他挣钱去了,爸妈很爱他,所以要挣很多钱将来好送他出国读书,爸妈还答应他下次回来给他买个平板电脑。“可是妈妈说,平板电脑对眼睛不好!”乐乐一本正经地说。
29页(共185页)



⑦阿保抬头望向天空,不知什么时候,丝丝缕缕的几片薄云遮住了月亮,月夜似乎暗了下来。而乐乐却感到耳边蛐蛐儿的鸣唱越来越响,青蛙也跟着伴奏。台阶上的两个孩子都不肯回屋,他们望着天空,各自想着心里的月亮。
(选自金羊网,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闰土的故事还是赖在妈妈怀里听来的,乐乐每天都会舰着脸哼唧:“妈妈抱抱,妈妈拍拍,妈妈摸摸,妈妈讲故事……”贱兮兮的童声让爸爸直呼肉麻,乐...乐已经知道撒娇是会被别人笑话的,但他乐意,谁管得着。
3)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阿保也有不少玩具,断腿的奥特曼、缺了顶棚的托马斯,还有变了形的小火车轨道”?4)说说文中第⑦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5)细读全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让这些留守孩子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材料二】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学习、品行、情绪、交往等等一系列问题。
读过选文和链接材料,面对阿保的父母,你想说些什么?
【分析】本文记述了小长假去乡下玩耍的城里孩子乐乐和农村留守儿童阿保经过几天短暂相处后建立了深厚感情的故事。通过乐乐与阿保之间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城市孩子与留守儿童之间的差距与不同的愿望,将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留给读者以沉重的思考。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内容可概括为:小长假去乡下玩耍的城里孩子乐乐和农村留守儿童阿保,在几天短暂相处后建立了深厚情谊的故事。
2)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分析时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及事件。“觍”是
30页(共185页)



厚着脸皮的意思,用来写乐乐,形象地再现他在母亲面前撒娇的样子;“贱兮兮”是一个贬义词,但在句中形容乐乐的撒娇的童声,是贬词褒用,侧面表现乐乐所受到的父母关爱深,所以可以随意地撒娇。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细读全文可知,这些玩具应是阿保的父母买给他的。可见父母对他的爱。同时这些玩具都坏了,可知阿保玩这些玩具的频率很高,可见他平常因为寂寞与孤单只能玩这些玩具,也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坚强。
4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这句话是站在阿保的角度进行的景物描写,根据文本内容可知,他此时已经意识到与乐乐之间的差距,不仅是城市与乡村的差距,还是有没有父母陪伴的差距,他也想像乐乐一样,但父母还要努力挣钱供他上学,因此内心忧伤,所以才会有云遮住了月亮的景物描写。5)本题为阅读启示题,为开放类试题,可围绕对他们的理解和希望他们能抽出时间来陪伴乐乐来表述。答案:
1)小长假去乡下玩耍的城里孩子乐乐和农村留守儿童阿保经过几天短暂相处后建立了深厚感情。
2)觍:厚着脸皮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六岁孩子的天真、幼稚可爱在母亲面前撒娇的情状;
贱兮兮:运用反语,写出了乐乐天真无邪,在父母面前无拘无束的撒娇其实是让父母内心充满了喜悦,表现了父母对乐乐的疼爱之情。3)表现了父母对阿保的爱和阿保的寂寞与坚强。4)表现了阿保内心的忧伤。
5)叔叔阿姨,我很理解你们的辛苦,但孩子的教育也不能忽略呀。你们可以有一个人在外面打工挣钱养家,另外一个人回家来陪乐乐,关心他的成长。【点评】概括文章内容的答题方法: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恰当连接,语义通顺。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陈述格式为:何人+在什么情况下
31页(共185页)



+做何事+结果如何。公式中的“何人”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可以用“我”也可用主人公;如果是第三人称的文章,必须用主人公。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青霉素
①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外人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这话在柳先生这里就成了无稽之谈。
②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③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④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⑤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翻译
32页(共185页)



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⑥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⑦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⑧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去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柳先生一脸淡然。
⑨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⑩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2018年《小说月刊》第5期,有改动)
33页(共185页)



1)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填写空缺部分。
花树被炸→①医治花树→少佐求医→②为少佐治病→③摔缸折花树→少佐被杀,柳先生就义
2)文中多次写颜老爷的那株“花树”,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文中的柳先生这一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文章第⑨⑩段写了故事的结局,请分析这样结局的妙处。
【分析】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爱国故事。文章的主人公是擅长接骨的柳医生。章先以颜老爷心爱的花树被炸,而柳先生以高明的接骨术,以及正骨膏医好的花术开篇;接着叙述名声越来越大的柳先生的汉春堂引来了一位两腿被八路军地雷炸伤的日本少佐,柳先生精心地为少佐接骨、疗伤,以致辞汉春堂的生意越来越差,曾经感激柳先生的颜先生甚至还将他心爱的花树折断,栽树的缸摔在了柳先生的门口。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少佐伤好庆祝的夜晚,柳先生亲手杀死了少佐。这一切都因为他是一位医生,要尽医生的职责;他是一个中国人,更要爱自己的祖国。结局震撼人心,也将坚持正义、坚守民族气节、忠心报国的柳先生高大的形象印在了每位读者的心里。
【解答】1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解答本题先要根据题干提示,确定答题区间,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答。选文第②段写花树被炸,第⑤段写少佐求医,所以第①空的答题区间在第③④段。第⑨⑩段写了少佐被杀,柳先生就义,所以②③空的答题区间在第⑥至⑧段。据此概括每部分的大意,然后加以整合即可。
2)本题考查事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解答本题要回归原文,关注选文所有与“花树”有关的情节。选文第②段写花树被炸后,介绍了花树在颜老爷心里的重要位置,由此可分析出花树的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第③段写柳先生医活了被炸断的花树,侧面表现了柳先生医术的高超;第⑧段写颜老爷摔花树,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第⑨段写柳先生杀了日本少佐后给被颜老爷折断的花树换药,烘托了柳先生抗日的决心与爱国之情。据此归纳整理出答案。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特点要根据选文中人物的言行来思考。柳先生治好了被炸断的花树和日本少佐的断腿说明他医术高超;柳先生耐心给伤者治病且愿意给日本少佐治疗断腿,以及最后一段柳先生回答给少佐医
34页(共185页)



伤的原因时所说的话,体现了他医德高尚,恪守医生职责,救死扶伤;柳先生杀日本少佐以及他解释的这样做的原因,说明他是一个坚持正义、坚守民族气节忠心报国的人。
4)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赏析。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可从情节、主题、手法情感等角度加以分析。结合本文的结尾段内容来看,可从情节角度和主题角度思考作答。从情节的发展来看,本文的结尾可谓是出人意料,道出了柳先生亲手杀死自己医好的病人的原因。而正是这一出人意料的结局,又将柳先生的高贵的爱国情展示无遗,从主题的角度来说,是为表现并深化主旨服务。答案:
1)①医治花树②为少佐治病③摔缸折花树(意思对即可)
2)花树代表了颜老爷的儿子,象征了抗日爱国精神;侧面表现了柳先生医术的高超;烘托了柳先生抗日的决心与爱国之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意思对即可)
3)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恪守医生职责,救死扶伤;坚持正义、坚守民族气节、忠心报国。(意思对即可)
4)文章结局的设计独具匠心,柳先生先帮日军少佐医治伤腿,再把日军少佐杀死,结局出人意料,震撼人心,发人深思;卒章显志,点明了文章中心,深化了主旨。
【点评】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可从情节、主题、手法情感等角度加以分析:从情节角度分析,可结合作品具体情节分析结尾如何做到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平情理,或者如何做到与前文照应,使情节连贯,发人深;从主题角分折,则要分折结尾是否有字章显志、点明文章中心、深化作品主题等作用;从手法角度分析,则要思考结尾如何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使文章耐人寻味;从情感角度分析,则要从悲剧性、喜剧性方面来分析作答。11.记叙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两张纸条
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坐在沙发上,还自顾自絮叨起来。
35页(共185页)



当我听见“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的,仍滔滔不绝。
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却制住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于是,我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我蹬起三轮就走了。哪曾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纸条,说是他的手机号……
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纸条呢?我妈说扔了。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一声。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
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B超,CT等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
我在办理住院手续时不停地抱怨母亲,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用命令的语气对妈说,你再好好想想那条。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兜里摸来摸去。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老天有眼。
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都是这两个字。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
我妈却仍然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明显没了底气。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债务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
出院后一天,我家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佝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谨地站在我家门前。没等我开口,母亲急慌着把他让进屋里。
他吞吞吐吐地说,家里出了点事,一直脱不开身……我明白了,打断他说,您啥也别说了,十万元的住院费。
我妈连忙打圆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走后,我不放心,
36页(共185页)



悄悄跟着,您进了家门才离开。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扣钱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我妈接过去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着回家做饭,也不会……
他说,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我一定尽快还清。我没好气地说,又来一张没用的纸条?
他的脸腾地红了,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换了新号。
说完,他一瘸一拐地走向书桌,准备给我打欠条。他注意到,我有意无意看着他不太自然的走姿,于是,提起裤脚,坦然地说,两条假腿,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选自赛博中学金银花李传鹏《小小说月刊》,有删节)
1)文章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发生了五次变化,请根据示例进行概括。
①冷淡焦急埋怨愤怒⑤纠结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3)从全文看,以“两张纸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省略号结尾,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如果将情节补充完整,你认为“我”还会要求“大叔”还钱吗?请作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考查小说阅读。《两张纸条》讲述“我妈”在被人撞之后第二天住院,那人留了一张纸条,好不容易找到,电话却一直处于关机状态。“我妈”出院后,那个人亲自上门来,主动要求承担十万块的医药费,可是却只能打欠条。这篇小说正是通过这两张纸条的展示,揭示大叔诚信、善良的性格,流露出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日益论丧的思考。
【解答】1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概括。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
37页(共185页)



懂情节。如此题一空,“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的情节使“我”“焦急”二空,母亲放走了三轮司机又找不到纸条使“我”“埋怨”。三空,找不到三轮司机使“我”感到“愤怒”
2)本题考查欣赏文句。答此题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切忌断章取义。“阳光有多明媚”与“我心里就有多阴晦”形成强烈的反差,运用反衬(或对比)的手法,表现自己被人欺骗的郁闷和愤怒的心情。
3)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理解内容后再作答。从读者角度看,标题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看:“两张纸条”是线索。从内容上看: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主题,注意一定要把人物形象的特点答出来,把文章“坚守诚信的美德”的主题答出来。
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我’还会要求‘大叔’还钱吗”这种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情节说出相应的理由。只要能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答案:
1)②焦急;③埋怨(抱怨);④愤怒(生气)
2)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在母亲车祸后,既心疼母亲,又愤怒被人欺骗的郁闷心情。
3)①标题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线索作用,纸条贯穿全文,由“失号码条”到“得号码条”,最后“打欠条”,使文章结构连贯,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刻画人物形象,正是通过这两张纸条的展示,揭示大叔诚信、善良的性格。④深化文章主题,大叔作为车祸的受害者,始终坚守诚信的美德,发人深省。
4)示例一:不会。结尾处既点出了大叔同样是车祸受害者、生活十分困难的事实,也通过“有意无意”这神态描写,暗示了“我”态度的变化。“我”放弃让大叔还钱情节的补充,更能表现出对善良、诚信美德的褒扬。
示例二:会。从全文来看,“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十万元并不是个小数目,情节中也有“母亲”“人摊半”的暗示,而且“我”的态度一直比较恶劣。通过要求“还钱”这一结尾的补充,更能流露出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日益论丧的
38页(共185页)



忧虑与反思。
【点评】第一小题,注意用形容词简要概述人物心理,不宜太长。第二小题,注意从手法角度来分析其作用。第三小题,注意从读者、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第四小题,注意理由必须结合小说的情节、主题来作答。12
买米

①家住五楼,像灌煤气、提水(停水时),买米等稍重的活一般都是我的事。但由于我给人家做秘书,工作相对较忙,时间又由不得自己支配,因此经常失职。从这个层面上看,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
②那天上午11点多,妻来电话:“快没米了,下班时买点回来,记牢,可别又忘了!
③哪能再忘掉呢?唉!在妻眼里,我快成为一个不诚实不守信的人了。为了不劳烦妻第四次嘱咐我同一件事,也为了证明我的诚信,我用圆珠笔在左掌心写“买米”两字,然后拿起电话向一个牵头聚会的朋友撒谎:“领导交了急差,耽误不起,咱们友谊天长地久,下次再会!辞掉饭局后,我颓然靠在椅子上,为刚才自己说谎而内疚,想不到一向崇尚诚信的我说起谎来竞也险不红心不跳不结巴不用打草稿。
④我觉得冷,紧了紧外衣,走到窗前,噢!不知什么时候,外面下起了毛毛细雨。⑤我急忙整了整桌上的报纸、文件和各种资料,匆匆下楼,快速走向停车棚﹣﹣偌大的停车棚里只剩下我那辆破自行车孤伶伶地停在那里。
⑥或许是速度太快吧,本来温柔细腻的毛毛雨竟似长了棱角,扎在我手上、脸上、眼皮子上、颈脖子上,微痛,又极不舒服,直令我疑是上天对我先前说谎的惩罚。
⑦到商城附近一家米店,我喊一声“买米啦”。一中年男子应声而至:“老板,买袋装米还是零称?袋装米五十斤装,与五十五元一袋的浦城香米,也有四十八元一袋的本地米,零称自己选……我说:“我家楼高,扛五十斤太累,还是称三十斤本地米吧!“好!”店主边说边装好一袋关放在磅秤上,手持一个大铝勺,将袋里的米舀进舀出,反复三四次,才说,“三十四斤整,九毛四一斤,
39页(共185页)



三九二十七三四十二二十八块二,收您二十八块!”末了补一句:“老板,看一下秆,不少您一两。”我递上一张百元面钞:“算了,不看了,快将袋口捆好。”店主麻利地将米袋绑在我的自行车上,然后递给我一叠零钱:“老板,数一数,七十二元,不少您一分!”雨渐大,我无暇细数便将零钱塞进衣袋,然后一头扎进风雨之中。
⑧回家后,我脱下外衣,然后吃饭。妻说:“你外衣沾了许多米糠,我拿去洗了,袋里的钱物放在茶几上,自己整吧!”饭后,我泡一杯“铁观音”,愜意地靠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呷茶,顺便整理物品,却发现米店老板找我的钱多了十元,连数三遍都是八十二元。我对妻说:“卖米的多找我十元钱,他上午生意白做了,我看还是还给人家吧!”说着就要往外走。妻说:“急啥?现在雨大,你下午上班时再还也不迟啊!”我想想也是,于是就去午睡,然而,我躺在床上老想着十元钱的事,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后干脆起床,跟妻说一声“我去了”,便下了楼。
⑨不久便来到米店,不知何故,我发现米店老板的神情很是古怪,惊讶之中夹杂着些许紧张。我说:“老板,你搞错了!他有点结巴:“什﹣﹣什么?”我说:“你找了我八十二元,多了十元,呶,还给你。”我将十元钱递过去,想不到他的脸色忽然变得十分复杂,复杂得让我捉摸不透。当我准备离去时,米店老板从口袋里摸出一块钱,轻声说:“给您!我一愣,推回他的手:“不用谢,我要是要你一块钱,又何必送回十块呢?”可是米店老板固执得很,坚持要我收下,如此推来推去五六次,我终于忍不住,火了:“我说你这人怎么回事,我说了不要就不要嘛!”店主涨红了脸,半响才憋出一句话来:“不是这个意思,是我﹣﹣我上午称米时少了您的秤!”说完极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⑩原来如此﹣﹣
离去的路上,我的心情甚是舒畅。看看雨不大,干脆关了雨伞,任雨飘落在我的手上、脸上、眼皮子上、颈脖子上……
(文/周亚鹰,有删改)
1)请梳理米店老板的心理变化过程。平静→惊讶紧张→不安→复杂2)认真品读第⑦段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40页(共185页)



店主边说边装好一袋关放在磅秤上,手持一个大铝勺,将袋里的米舀进舀出,复三四次,才说,“三十四斤整,九毛四一斤,三九二十七三四十二二十八块二,收您二十八块!(店主将袋里的米舀进舀出这一简单动作,为什么要强调“反复三四次”呢?
3)试分析第⑥段描写雨景的表达效果。
4)有人认为第⑩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
5)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对市场上出现的短斤少两、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请发表你的看法,不少于50字。
【链接材料】近日,西班牙国家警察总局捣毀了该国一座假冒奶粉包装厂,据警方消息称,制假者在波兰一个网站上批发假冒奶粉,然后在西班牙进行分装,根据客户需求冠以不同国际知名奶粉品牌包装,并计划销往国外。
【分析】为了自己对妻子的承诺,我推掉了应酬冒雨来到米店买米。店主一番细心的称量后,我顾不得数找回来的钱便离开了店。回到家中换好衣服才发现,那米店店主竟多找了我十元钱,为了自己更心安,我不顾渐大的雨又来到粮店归还多出来的钱。店主看到我的到来,先是不安,后是不好意思,硬是要给我一元钱。原来他刚才看似仔细的称量只是装模作样而已。文章以“我”的遭遇,对社会普遍存在的缺斤少两欺诈顾客的行为给予无情的讽刺。【解答】1)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梳理。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此题“发现米店老板找我的钱多了十元”,所以是惊讶。也可提取“惊讶之中夹杂些许紧张”中的词来作答。当听到“不是这个意思,是我﹣﹣我上午称米时少了您的称”一句,“我”的心情自然变得非常复杂。2)本题考查重要情节的深刻内涵。解答此题,必须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从下文的情节内容来看,这里的“反复三四次”是一种暗示,说明他表现看起来很认真的称量,实则是在掩饰自己缺斤少两的行为。“反复三四次”是细节真实,很好地刻画了米店老板的贪财性格。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首先要确定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从内容上说,“本来温柔细腻的毛毛雨竟似长了棱角,扎在我手上、脸
41页(共185页)



上、眼皮子上、颈脖子上,微痛,又极不舒服,直令我疑是上天对我先前说谎的惩罚”,写出天气不好,写出了“我”诚实的性格。从结构上讲,为“我”冒雨去退钱作铺垫,引出下文的店主道歉的事件。
4)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注意看语段的内容对塑造人物形象,以及突出主题的意义。结合前文内容来看,“原来如此”是对上文的总结,说明我明白了店主“脸色忽然变得十分复杂,复杂得让我捉摸不透”的原因。从下文内容来看,也让读者明白了我心情变化的原因,从而引起读者的深思,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服务。
5)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要读懂原文及题干所给的材料,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知识,来对市场上出现的短斤少两、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提出的看法,并告知读者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科学饮食。特别要针对“在西班牙进行分装,根据客户需求冠以不同国际知名奶粉品牌包装,并计划销往国外”的现象提出合理而有效的打击行动。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观点合理,理由充分即可。答案:
1)惊讶;紧张;复杂。
2)反复四次,说明之前是有意装腔作势掩饰缺斤短两。
3)景物描写。写出天气不好,为“我”冒雨去退钱做铺垫,衬托人物形象。4)不赞同,“原来如此”揭示了店主“想不到他的脸色忽然变得十分复杂,复杂得让我捉摸不透”的原因,使上下文情节合情合理,有利于刻画“我”的形象及突出文章的中心。
5)目前缺斤少两、假冒伪劣现象无论在国内国外都很严重,就本文及西班牙案件可以看出,制假售假已经形成了产业链和国际化,这不仅需要消费者提高防范意识,认清假冒伪劣产品,更需要各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和整顿力度,同时应该加强生产者的从业素质及诚信教育,提高文明程度。【点评】阅读感悟与启示表达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按照题意要求,联系相关的生活实际。第三步:在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把握中心的基础上,进行体会感悟。
42页(共185页)



第四步:结合实际生活,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阐明观点。13.阅读《傅雷家书》一则,完成下列各题。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22日晚发的第六封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庸碌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对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的;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舞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傅雷家书》凝聚着作者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2)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①廓然无累文中指心胸广阔平静,不为生活、名利(世事)所累。②刻骨铭心文中指感触很深,难以忘记。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
43页(共185页)



稼”这句话。
4)有关选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这封信写在儿子精神消沉时,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B.文中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表达强烈的感情﹣﹣父母始终是儿子的坚实后盾。
C.文中提到克利斯朵夫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儿子像克利斯朵夫那样坚强、乐观,宠辱不惊,能从客观的立场分析所面对的一切。
D.信中父亲鼓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至境。
5)这封家书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凝聚着父母对子女深切的期望。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谈谈对你有哪些启发?
【分析】本文通过傅雷给儿子的书信,告诉儿子现实不能逃避,错误也需正规。要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以为鉴,那样就能够百折不挠,表现了浓浓的父爱与父子间融洽的亲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傅雷家书》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作答时,需要正确理解其本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句中义。廓然无累:本义形容空旷广阔,没有一点牵挂。文中指心胸广阔平静,不为生活、名利(世事)所累。刻骨铭心:本义指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文中指感触很深,难以忘记。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论述了一个道理:事情做过了头,就会导致不良的后果。这是傅雷在告诉儿子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根据文意判断。ABC正确;
根据文本中的“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会逐渐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
44页(共185页)



在信中和你提到过感情的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作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可知作者昌想通过这封信来安慰精神消沉的儿子,让他能正确面对失败。故选:D
5)本题考查对《傅雷家书》的感悟能力。本题为开放类试题,此类题目一般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选取一个角度谈自己的感受。从傅雷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我们的父母也像傅雷一样,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只不过我们习以为常,没有觉察到。我们应该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答案:
1)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
2)①文中指心胸广阔平静,不为生活、名利(世事)所累。②文中指感触很深,难以忘记。
3)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告诉儿子凡事都要掌握分寸,过与不及都不好。4D
5)参考示例:我们的父母在平日里也像傅雷一样,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只不过我们习以为常,没有觉察到。我们应该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点评】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45页(共185页)



14.阅读《34个鸡蛋》一文,完成下列各题①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②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③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一个小地方。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④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像我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妈说,那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⑤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剩下下的那两公里路,他一直在跟我说李晚暖,恭敬地一口一个小李老师。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镇,来到了李暖暖教书的学校。
⑥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⑦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女孩的面容。我心疼了。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⑧“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身边那些孩子不明所以然,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了一起。等李暖暖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⑨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上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46页(共185页)



⑩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吧。”她摇头,很坚决地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她妈让拿的。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孩子每天都轮流着拿鸡蛋给她。她以为鸡蛋都是大人让拿过来的,直到有一天,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第二次给她鸡蛋,而男孩的奶奶找到了学校告状,说孙子偷家里的鸡蛋。这时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个男孩叫路生,早早就没了父母,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那天,她抱着那个脏兮兮的男孩放声大哭。在牛奶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藏在心底23年的爱心,被34个鸡蛋瞬间唤醒了。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第二天,李暖暖把我送到车站。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说:“越多越好,没钱给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李暖暖,她认真了,她在认真地过着她现在的生活。我知道有一天,李暖暖会离开那里,回到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可是回来的,已经不会再是曾经的李暖暖。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呵呵地笑,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1)文章在后部分才出现“34个鸡蛋”,为什么用“34个鸡蛋”为题?2)李大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7页(共185页)



3)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4)谈谈你对文中第段,第段划线部分的理解。
5湖南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变形记》即将城市富家问题少年和农村贫困少年互换一星期,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请结合第⑨段划线句子谈谈你对这种节目的看法。
【分析】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写李暖暖因爸爸不愿为她找个好工作而负气去了西部;第二部分(“半年后”到“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写我来到李暖暖工作的地方,亲眼见到了她在此工作的现状;第三部分(“第二天,李暖暖把我送到车站”到结尾)写我临走时,李暖暖希望我回来后能为这里的学校集资,并让她的父亲也出钱帮助,父女二人都为彼此的行为而高兴。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作用的理解能力。从全文内容来看,李暖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是因为“34个鸡蛋“,孩子们为了留下自己的行为,让李暖暖感动了,她的善良、爱心因此被唤醒,从而促使她决定留下来,所以题目点明文章主旨。同时,这个题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也简要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全文通过李大强的叙述让读者了解到李暖暖赌气出走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所以“李大强”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此外,李大强的所见所闻,见证了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故事真实而感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渲染、烘托气氛,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是: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这段描写突出了山村的贫困落后面貌,从而衬托出李暖暖支教的勇气和爱心;“最好的房子″反映出村民对教育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重,为下文“34个鸡蛋″情节的发生作铺垫。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
48页(共185页)



悟其中的深意。其中“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一句,是李暖暖为山村教育筹资的策略,表明她态度的坚决和对山村孩子的爱心;“这老头,我原谅他了″一句风趣幽默,既照应开头李暖暖因为爸爸拒绝给自已安排工作赌气出走的情节,又暗示她筹资的成功和今后工作有了着落的喜悦。5)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第⑨段画线句子是说,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可能会摧毁贫困孩子的人生信念,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今后的成长。从这个角度谈《变形记》节目的现实意义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即可。答案:
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交代了文章主要内容;34个鸡蛋”这一情节是主人公李暖暖思想感情发生重大转变的重要(关键)情节,深化了文章的主旨。2)①线索作用:通过李大强的叙述,我们知道了李暖暖赌气出走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②李大强的所见所闻,见证了故事的发生发展,从而使故事真实而感人。3)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作用:写出山村的贫困和教育的落后,衬托出李暖暖支教的勇气和爱心;反映出村民对教育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重,为后文写学生们拿鸡蛋作铺垫。4“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这是李暖暖在为教育筹资而出的策略,表明她态度的坚决和爱心;“这老头,我原谅他了。”既照应了开头李暖暖找工作不成赌气出走,又暗示了她筹资的成功和今后的工作有了着落,语言幽默风趣。
5)富家少年和贫困少年互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意志坚强、拥有理想的人来说,这是成功的人生体验,可以为今后的生活乃至事业打下基础;但对一部分人来说,这样做可能会摧毁他们的人生信念,让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不利于今后的成长;做这样的节目,要因人而异,把握好度,要进行好心理疏导和人生的正确引导。
【点评】本阅读第(3)题是阅读的典型题,句子表达效果的答题方法:
49页(共185页)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表述形式: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轮廓袁哲生
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在父亲要来的那个晚上,临睡前,我总是记得检查一下房门是否上锁了,从来没有失误过。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去面向墙壁眯着眼睛。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窸窣声,父亲沉重的呼吸声……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子。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在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
50页(共185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9fb0d6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3e.html

《初一记叙文阅读5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