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演讲用稿

发布时间:2016-08-27 21:26: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大家好,我是会本六班王彤,今天想为大家介绍的人物是民国时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我在找陈寅恪的资料时,看到易中天写的一篇文章:《劝君免谈陈寅恪》。看完之后顿时觉得自己为了某个目的在这讲陈寅恪很恶心很肤浅。陈寅恪的确是不能随便拿出来肤浅地谈一下的,他在精神思想境界以及学术上的成就是无法企及的今天还是还是心虚地站在这大部分是引用了别人的观点介绍下陈寅恪介绍的重点放在陈寅恪的精神气节

博学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前面三位导师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在当时并不出名。

而就是这个不出名的陈寅恪,当他出现在清华园里讲课的时候连清华的教授们都去听,都真心叹服陈寅恪的博学,被称为“教授的教授”。现在哪还能听说过一个教授以学生的姿态去听另一个教授上课这样的事呢

陈寅恪博学,必然要讲讲他的求学经历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和祖父陈宝箴也就是当时的湖南巡抚,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朝廷革职,原因是他们在湖南率先变法。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留学。16岁陈寅恪从日本回国,考入上海复旦公学,在两年内掌握了德语、法语两种语言。两年后陈寅恪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求学的轮船。

他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等22种语言。

陈寅恪在德国读书,都没有要学分。注册的是印度学系,别的课他也去听,完全是一种文人求学,有点像中国传统的游学。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陈寅恪不求博士文凭,却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现在再难见到这样博学这样百科全书式的人才,恐怕也是和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

“国可以亡,史不可断”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北平即将不保。父亲陈三立这时已85岁,这位在梦里狂呼“杀日本人”的老人开始绝食,五天后,溘然长逝。而这时的陈寅恪由于高度近视,又用眼过度,右眼失明。 在为父亲守孝49天后,陈寅恪携家人离开了已经沦陷的北平,踏上了流亡之路。而在辗转的路上,陈寅恪的大部分藏书被烧毁、盗走。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作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丢失意味着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他积攒的记忆了。就是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意义重大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身处战火之中,陈寅恪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在风雨一来就会塌的茅草房里坚持学术研究,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他在家国大难面前,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永不熄灭的学术之光

由于长期用高度近视的左眼工作,陈寅恪的视力急速下降。二战结束后医治无效,双目失明,这时他57岁。陈寅恪是倔强的,眼睛瞎了,对他是一种怎样的毁灭,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让人读到他内心的痛楚。藏书丢失,再加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寅恪在之后口述完成了《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大部头的著作。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1953年,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在北京的许多好友都希望陈寅恪接任这个职务,然而他却拒绝了。这一年,一位清华的老学生汪篯,也是当年他最喜欢的学生,到广州来当说客。陈寅恪感受到这个昔日门生,已经摒弃了自己恪守的治学为人之道,他怒斥道:“你不是我的学生!”由陈寅恪口述,汪做记录,为历史留下了今天的读书人都略知一二的《对科学院的答复》。答复的第一句话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而碑文的核心和灵魂,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他开出的条件居然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还要毛泽东或刘少奇给他开证明,以作挡箭牌。还说最高当局也应该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应从我说这就实际上是要全国学术界都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了易中天对他做出的评价是三个字:他真敢!为什么他敢,因为他对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追求高于一切。

陈寅恪是中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早在1911年,他就通读了《资本论》的原文。但他主张“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惊世骇俗的。他并非反对马列主义,他只是在追求独立与自由。马克思没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也写不出《资本论》

陈寅恪最后的7年,大部分时间是不能站立的。 1966年,已经无法下床的陈寅恪,没能逃过一场旷世的劫难,“文革”开始了。有时候长寿不如短寿,像林徽因红颜薄命,1955年去世年仅51岁也是十分幸运的一件事,因为免去了经历文革的苦难。造反派要把陈寅恪抬出去批斗,当时家里人很害怕,如果抬出去,肯定就活不回来了。后来造反派没有来,原来是刘节先生代替了陈寅恪先生去挨批斗,他也是陈寅恪的清华早年弟子,当时是中山大学历史系的教授。造反派粗暴地殴打了刘节,还问他有何感受。刘节回答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他的著述在之后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坚持的那样。他的精神思想垂范着后世的中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a1aba23c1c708a1294a4474.html

《陈寅恪演讲用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