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集锦

发布时间:2016-12-11 19:58: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欲生,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作秦观。②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8.词上半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从结构上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词上半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有两层作用:一层是因景生情,一层是景中有情。词中人物由半卷帘幕偶望窗外,只见春风吹雨,绕树飘落,花枝凋残,落红满园,欲飞也难。一股抑郁感伤之从心底涌出。再望寒池清碧,涟漪欲生,纵是雨晴,也已日暮,更添一种凄清消沉之情。另一层,风雨、残枝、落红、寒池、落日,作为词中意象,勾勒出人物抑郁感伤、凄清消沉的内心世界。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

此题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希望靠弈棋转移悲愁的压抑。但是此时要专注沉思也很困难,在面对比较复杂的打劫局面时,不禁迟疑,心思旁骛,以致迟迟不能定夺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纠结纷乱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人物动作的精微细节表现出来的。

【诗歌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绪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答案: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鉴赏语言的结合题。大家必须在理解关键词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来回答。结合诗歌中体现暮春景色的意象来解读,“落花”“柳绵”“东风”“子规”都透露出了暮春的信息。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

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衬托),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借涧水烘托桃花之香。②动静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三四两句中涉及到两种意象“桃花”与“涧水”,题干中问是如何描写桃花的,这就表明描写的重心是“桃花”,所涉及到的修辞手法就是映衬或烘托。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答案:《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主要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分析,《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营造了一种落寞伤感的意境,为了增强杜鹃为诗人所带来的悲愁与催促年光的意象,诗人又有意识的将杜鹃的原有象徵与黄昏的意象作有机的结合。《暮春山间》则展现出一种幽美静寂的意境,表现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表达感情的。(2分)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1分)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2分)说明:答“以景衬情”“对比衬托”也可。

解析:韦庄在诗中用先扬后抑的方法反衬自己苦闷压抑的感情。诗歌首句故作轻松:尽管“流离”江南,但早已习惯。第二句更用“挥袂”的夸张举动描摹浪迹天涯“等闲”洒脱的情态。诗到第三句出现转折:灯前醒来,家乡亲人分明还在眼前,但这只是怀乡思家的梦境。梦醒后,离家的孤寂,现实的苦闷一直沉重的郁结心头,欲抑先扬的反衬,倍添惆怅。最后以景衬情,西斜山月分明就在眼前,望月思乡,归梦难成,这一意象,成为梦境幻灭,现实凄苦的形象写照。“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1分)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2分);郭诗中,“灯前”表现了住宿在渔家(1分)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2分)。

【解析】 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下”,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韦诗是“灯前”梦醒。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在困倦中睡去。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是“灯前”谈笑。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游曲江》)[按:应为“明”]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诗中花正好,藤梢新,典型春景;“白发好禁春”是诗人要享受春意,没有“春去”,更无“夏来”,故C错误。

2[参考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曾经繁华,而后衰败荒凉,正所谓“离之悲”,例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贵族聚居之地,而今平民百姓栖身之所,不见当年英豪奢华,就有“今昔比较,兴衰易变”之意,正是“兴亡之感”。B句中当年燕子认不出这块地方,因为这里苔深草盛,繁华不再;E句“韦曲”“杜陵”都是唐代长安城郊有名的胜地,而今“文物尽”,且多少“可儿坟”映入眼帘,没有热闹,尽显荒凉,正是“兴亡之感”。A、D句都在赞春景之美,C句在借杜诗说终南隐居之事,都没有兴亡之感。

3[参考答案] 要点: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体察,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要求考生回答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只看末两句,或许略显朦胧,所以命题人在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隐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于是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而诗歌后面有注释表明作诗背景“求于长安而未果”,求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是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让诗人不舍自然倒是真情可感。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头戴小乌巾”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歌首联盛赞韦曲春花烂漫的美好景色,“无赖”“恼煞人”明贬实褒,透露出诗人的无尽喜爱。颔联两句一正一反写出陶醉于春色,年老难消的情怀。颈联进一步点染细节,“钩衣破”“刺眼新”写出浓厚情致。在这一系列铺垫之后,托出尾联“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在对隐逸生活向往的主旨里,交织着对韦曲美景喜爱和对仕途坎坷灰心的复杂感情。

古人云:“此诗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杀人,正见其爱杀人;曰好禁春,正是无奈春何;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转觉可喜。说得抑扬顿挫,极生动之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幽静。沿途是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   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我们在概括意境特点的时候,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给我们的感受。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再来看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命脉。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4分)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炼字。答题要分三步: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点出该字使用的效果,即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点出表现手法)。此题中,诗人仅仅用“过”字表示雨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随山转折,山道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诗歌赏析】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苔履痕(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14答案:A

【解析】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时熟练掌握有关古典诗歌体裁分类的常识,考场上按要求解答即可。诗歌从体裁上看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究平仄、对仗,押韵较自由。此诗三四句和五六句没有对仗,中途换韵,故为古体诗。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乱荷叶”写镜湖中的女子很多,她们粉面如花,头顶着荷叶做成的小伞在镜湖中忙碌着。全诗描写的是绍兴如画般的风光。过去从事采莲和采菱的,多数是女子。这是富有诗意的劳动,历代泛游鉴湖的文人,多有讴歌之作。“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是绍兴水乡旧时的寻常之景。在绍兴的河湖上,常常可以看到小船,悠闲地行进。船夫坐在船尾,背倚一块直竖的木板,左臂腋下夹着一支船,稳操方向,两脚一曲一伸地蹬着船桨,推动小船前行。“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波平如镜的镜湖之上,粉面如花头顶荷叶的美丽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风景如画。“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傍晚时分新月初升,女子们纷纷归来,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儿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表现出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

16评分说明:按如下三个方面评分。

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三、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陆游的《镜湖女》,塑造了镜湖边船家女子勤劳、美丽、活泼可爱、乐观积极的形象。在波平如镜的镜湖之上,粉面如花头顶荷叶的美丽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风景如画。傍晚时分新月初升,女子们纷纷归来,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儿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表现出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如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渲染、烘托、衬托)等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形象特点、性格、理想、对生活的态度等。本诗中的“镜湖女”形象可以按照如下角度分析。

一、人物特点:镜湖女的身份——居住在江南镜湖湖畔农家的采莲女子,如“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形象(外貌)特点——年轻美丽,如“女儿妆面花样红”;性格——活泼可爱,如“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如“小伞翻翻乱荷叶”写出湖中的忙碌,“菱歌缥缈泛烟津”写出女孩们劳动时乐在其中,“明日湖桥看赛神”写出女孩们富有生活情趣等。

二、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⑴表达方式——中间四句运用描写的手法,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运用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⑵语言特点——整首诗运用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⑶表现手法——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另外,考生要注意,组织答案时需要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要有理有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b3c1aae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b.html

《2014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集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