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及典故(中)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成语及典故(中)
瓜田李下
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跟;走过李子树下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有偷瓜、偷李
子的嫌疑。比喻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语出]《北史·袁聿修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近义]瓜李之嫌
[用法]常常构成“有……之嫌”的格式;故有“瓜李之嫌”的说法。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
管中窥豹
[释义]从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痕。比喻没有看到事物的全貌;只是片面了解。也比喻可以从观察到的部分推测全貌。
[语出]《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载庚申令:“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近义]窥豹一斑管窥所及以管窥天[反义]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成语故事]
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末子,十分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有一天,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观看的献之竟然能够给他人出谋,说上几句行内话。哪知学生们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了(遂拂袖而去)。“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汗牛充栋
[释义]栋:栋宇;房屋。指藏书太多;运输时可使牛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
容书籍极多。
[语出]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卷九·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近义]左图右史不计其数浩如烟海[反义]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若辰星[用法]含褒义。用以形容藏书之多。
[辨析]①~和“浩如烟海”;都可形容书很多。但~仅表示“多”;可形容著作多、书多;“浩如烟海”不仅指书多;还可形容文献、资料、诗词、生活事件的繁多。②见“车载斗量”
[成语故事]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他为圣人,当时就有三千人跟随他学习。当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曾经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论语》中说,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天道”的问题,孔子说:“我不想说这个。”子贡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说:“夫子如果不说的话,我们如何能照着去做呢?”孔子说:“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四季因它而运行,万物因它而生长。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这也许是孔子不写的原因吧。唐代柳宗元说:“自从孔子修改过《春秋》以后,给它作传的人就多起来了,当时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为它们作注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运出去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
沆瀣一气
[释义]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语出]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近义]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反义]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精成团结
[用法]含贬义。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成语故事]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怙恶不悛
[释义]一贯作恶;屡教不改。怙:坚持;悛:悔改。[语出]先秦《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近义]死不悔改罪大恶极[反义]翻然悔悟痛改前非
[用法]用作贬义。用来指不肯悔改的坏人。[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中原再次出现混乱,一些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独立的政权,史称16国时期。前赵的国君刘濯,本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夺取了汉刘渊建立的政权,建都长安,威震一时。和刘濯同时的另一位武将石勒原是羯族人,从小做商贩。后来,石勒投奔刘渊从军,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将。石勒对刘濯的篡权很不满,伺机灭掉刘濯取而代之。石勒经过多次与刘濯交战,使刘濯的军事实力日渐削弱。于是,刘濯对石勒改换收买拉扰的策略,心腹郭汜为使者,前去封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衔,进爵赵王,领二十部,出入乘金银车,驾云马,冕带十二旒,夫人封王后。石勒答应下来,为了表示谢意,他特派王修等人为大使前往刘濯处拜谢。刘濯手下有个叫曹平的谋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诫刘濯说:“石勒派王修等人前来,外表上是来答谢,实际上是要观察各郡的虚实,以便伺机发起攻战。”刘濯听后大怒,待郭汜等回来,立即将来使王修斩首,并下令撤销了对石勒的封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石勒听后怒不遏,下令灭了曹平的三族,以后召集大臣说:“我们派出使者本是为了修好如初,并无他意,但刘濯却‘长恶不悛’,反而杀害了表示诚意的使者。这实在是做恶多端,不可饶恕!所以,我决定自取赵地自立为王。”于是,石勒设了太医、尚方、御府诸令,并专门修了正阳门,正式称起王来。公元318年,石勒杀了刘濯,建立起后赵政权。“长恶不悛”,后引申为“怙恶不悛”,用以比喻作恶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涸辙之鲋
[释义]涸:水竭;干涸;辙:车轮的迹;鲋:鲫鱼。指干涸车辙里的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助的人。[语出]《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声。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近义]涸辙之枯嗷嗷待哺[反义]绝处逢生
[用法]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也作“涸辙之鱼”、“涸辙枯鱼”。[例句]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办法
[成语故事]庄子家里很穷,经常因为没钱买粮而忍饥挨饿。有一天,庄子家又到了揭不开锅的地
步,无奈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监河侯家去借粮。监河侯本是一个很小气的人,但看见这么清高的庄子登门求助,便爽快地答应借粮,同时说道:借你粮食当然可以,不过得等我收了老百姓的租税之后才能借给你,你觉得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十分生气,他恼怒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从家里走了很远的路到你这里来,走在半路上,突然听到喊救命的声音。我当即朝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一看,原来是躺在干枯的车沟里的一条小鱼在呼救。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我当时连忙上前去问道:小鱼啊,你为什么来到这里?小鱼回答说:我原本住在东海,今天不幸落在这车沟里,快要干死了,请你给我一升半斗的水,救救我的命吧!’”监河侯听了庄子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小鱼。庄子冷冷地说道:我当时说:好吧,等我到了南方,去劝说吴、越两国国王,把西江里的水引来救济你,让你随江水愉快地游回东海去,你看怎么样?’”监河侯一听,对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便说:那怎么行呢?”“是啊,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即气得睁大了眼,气愤地说:我失去了依赖的水,没法活下去。我现在只要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命了。如果等你引来西江水,我早就死在这里了。那时候,你只能到卖鱼干的店铺里去找我了。
邯郸学步
[释义]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
[语出]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近义]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数典忘祖[反义]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择善而长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用法]含贬义。比喻机械地照搬模仿;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忘却了。也作“学步邯郸”
[辨析]~和“数典忘祖”都有“忘本”的意思。但“数典忘祖”仅有此意;而~还有“别的也没学到”的意思。
燕国寿陵有一位少年,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好好先生
[释义]指不坚持原则;对谁也不敢或不愿得罪的人。
[语出]元·无名氏《水仙子·冬》曲:“只不如胡卢兄弟每日相逐趁;到能够吃肥羊饮巨觥;得便宜是好好先生。”[近义]明哲保身
[反义]混世魔王凶神恶煞
[用法]常与表示人的名、代词并列作主语同位语;或作“做”、“是”的宾语。含贬义。
刘备投奔荆州牧刘表后,深感要扩大自己的力量,必须得到有智谋的人辅佐。他听说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在襄阳地区很有声望,特地去拜访他,请教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就在这次会见中,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两个俊杰,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庞统。后来,这两人都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司马徽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社会斗争相当复杂,他自己却经常装糊涂,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不管是好是歹,他总是回答“好”。日子久了,他也就成为“好好先生”。二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近来身体是否安好。司马徽回答说:“好”。又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伤心地谈起了自己的儿子死了。不料,司马徽听了竟说:“太好”。他的妻子等朋友走后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直言相告。哪里有听别人说儿子死了,反而说好的?”司马徽回答说:“好啊,你的话也是太好。”妻子听了,弄得哭笑不得。
噤若寒蝉
[释义]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语出]宋·张守《题锁树谏图后》:“尝怪士处明时;事贤主;履高位;噤如寒蝉;或至导谀以误国。”
[近义]缄口结舌守口如瓶[反义]口若悬河侃侃而谈
[用法]形容因遭受恫吓或其他原因而不敢说话。有时也形容冷得像寒蝉那样一声不响。
[辨析]~与“守口如瓶”有别:~多指由于害怕而不敢作声;“守口如瓶”多指由于谨慎而不肯多说。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有个文人叫杜密,刚正不阿,他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过打击宦官集团斗争,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在家他仍关注国家大事,经常拜会颍川郡守、县令,畅谈天下大事。可是同郡的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的刘胜辞官回家,与他迥然相反,闭门谢客。颍川太守王昱找杜密说:“刘胜清高,公卿屡次推举他任职,他都拒绝了。”杜密听出王昱话中有话,提醒他出来做官,直言道:“像刘胜这样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一声不吭,就像冷天的知了(‘自同寒蝉’),实乃当世之罪人;而我与他相反,让你赏善惩恶,为你尽微薄之力。”
举案齐眉
[释义]案:有脚的托盘。汉代的梁鸿、孟光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语出]《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近义]心心相印相敬如宾夫唱妇随[反义]琴瑟不调[用法]多用于书面语。[成语故事]
东汉人梁鸿,字伯鸾,年轻时家里很穷,由于刻苦好学,后来很有学问。但他不愿意做官,和妻子依靠自己的劳动,过着俭朴而愉快的生活。据《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和孟光婚后,隐居在灞陵(今陕西长安县东)的深山里。后来,迁居吴地(今江苏苏州)。两人共同劳动,互助互爱,彼此又极有礼貌,真所谓相敬如宾。据说,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孟光总是把饭和菜都准备好了,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自己的眉毛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梁鸿也就高高兴兴地接过来,于是两人就愉快地吃起来。
脍炙人口
[释义]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鲜美;使人爱吃。[语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用法]含褒义。
[辨析]~和“喜闻乐见”;都有(文艺作品)被人喜爱;受到人们称赞的意思。不同在于~含义广;除了含有人们普遍传诵意思外;还可指受人喜爱的肉菜;“喜闻乐见”只表示“受人喜爱”;语义比~窄。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莼羹鲈脍
【释义】莼:莼菜;脍:切得很细的肉。借指怀念故乡的心情。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思乡辞官。
【近义词】莼鲈之思
成语出处
世说新语.说鉴》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令张翰弃官而返乡的这道苏浙佳肴,就是羹鲈脍。鲈鱼产于近海,味道鲜美;莼菜者,多年生水草也。张翰系西晋文学家,江苏吴县人,他在北方做官,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莼羹鲈脍,竟辞官归家,足见美食与乡愁的渊源了!
晋代有一个人叫张翰,字季鹰。他曾多年在洛阳任齐王司马炯的属官,官职不高,难以施展抱负。又因官府诸事繁杂,颇多不顺心之处。加之他预见到司马炯将要垮台,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祸退隐。他曾对同郡人顾荣说:现在天下战乱纷纷,战祸不断。凡有名气的人都想退隐。我本人是山林中人,对官场难以适应,对时局又很绝望。看来,也该防患于未然,考虑一下以后的事了。然而要断然放弃眼前的功名利禄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他迟迟未作出最后的决定。一年秋天,季鹰在洛阳感受秋风阵阵,似乎带来了泥土芬芳,他突然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绪。接着,他又回忆起家乡吴地莼菜羹和鲈鱼脍等佳肴美味,更觉得乡情无法排遣。于是,他自然自语地说:人生一世应当纵情适意。既然故乡如此值得留恋,我又何必定要跑到几千里之外,做这一个受拘束的官儿,去博取什么名位呢?接着他毫不犹豫地到齐王那里辞了官,


















就在季鹰辞官回乡不久,齐王司马炯谋反被杀,他手下的人纷纷受到牵连,有好些人还丢掉了性命。后人用莼羹鲈脍或季鹰思归等典故形容人不追求名利,凡是顺乎自然。或用以形容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成语相关
围绕莼羹鲈脍,古人创造出鲈莼莼脍忆鲈鱼忆鲈思鲈秋风鲈脍鲈肥莼美脍美莼香张翰鲈张翰脍张翰思归秋风思归江东脍莼鲈秋风等专用词汇来演绎佳肴之美和思乡之切
买椟还珠
mǎihuánzhū
[释义]椟:木匣;珠:珍珠。买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却退还了匣子里的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语出]宋·程颐《与方元寀手帖》“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
[近义]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成语故事]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往回走去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门可罗雀
[释义]罗雀:设网捕雀。大门前面可设置网捕雀。形容门庭冷落;来的客人很少。[语出]《史记·汲郑传赞》:“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近义]门庭冷落[反义]门庭若市
[用法]一般用于形容商业服务部门生意不兴隆;顾客很少的冷清的情形;也可形容门庭冷清
故事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曾经为汉武帝手下的、两位大臣合写了”一篇传记,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郑庄。汲黯,字长孺,濮阳人,景帝时,曾任“太子洗马”,武帝时,曾做过“东海太守”,后来又任“主爵都尉”。郑庄,陈人,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武帝时担任“大农令”。这两位大臣都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曾位列九卿,声名显赫,权势高,威望重,上他们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出出进进,十分热闹,谁都以能与他们结交为荣。可是,由于他们太刚直了,汉武帝后来撤了他们的职。他们丢了官,失去了权势,就再也没人去拜访他们了。开封的翟公曾经当过廷尉。他在任上的时候、登他家门拜访的宾客十分拥挤,塞满了门庭。后来他被罢了官,就没有宾客再登门了。结果门口冷落得可以张起网来捕捉鸟雀了。官场多变,过了一个时期,翟公官复原职。于是,那班宾客又想登门拜访他。程公感溉万千,在门上写了几句话:“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责一贱,交情乃见。”

罄竹难书
ngzhúnshū
[释义]罄:尽;竹:指可供制成竹简的竹子;书:写。用尽竹子也难以写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多形容罪恶累累。[语出]《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近义]罪大恶极数不胜数[用法]用作贬义
[辨析]~与“擢发难数”有别:~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尽;“擢发难数”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后,积极地向隋军进攻。此时,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入木三分
[释义]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语出]唐·张怀瓘《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近义]力透纸背铁画银钩[反义]略见一斑
[用法]用作褒义。称颂别人或评论深刻的用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
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有一次,当时的皇
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c49ab122c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f.html

《成语及典故(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