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1 04:54: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马航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
2015324日,德国之翼编号为4U9525的空客A320型客机,径直撞上法国阿尔卑斯山脉南麓,150名机上人员全部丧生。空难令人震动,但此后的发现更令人难以置信,27岁的副驾驶卢比茨选择了坠毁飞机。调查人员随后发现,卢比茨可能患有抑郁症,同时,他的弱视或许在持续恶化。视力和心理问题给卢比茨的职业前景笼上阴影,而他没有选择求助。
曾执飞十年的安德鲁•麦吉为纽约时报撰文回忆往昔,说飞行员的工作要义就在于“每次都一模一样地执行一成不变的程序”:飞前准备、发动、滑行、起飞、降落。每个步骤都有备忘清单,每种紧急事故都有应急程序。为了将人为差错降到最低,飞行员牢记一个个标准流程:机械故障怎么办,乘客失控怎么办,另一个飞行员急病怎么办。惟独一件事缺乏流程——当“你自己出了问题”,怎么办?
“求助”似乎从来不是首选项。遇到难题,当然应该自己试着解决,不行就上网搜搜办法,还不行,那就咬紧牙关等待,或许我能“熬过去”。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求助?
不求助的表面理由是——“不麻烦别人”是美德。
更真实的理由是——如果开口求助,别人会认为我能力低下,我会因此丧失各种机会。
而更本质的原因在于——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众”。

目标可分为两种,“精熟型目标(masterygoal)”和“绩效型目标(performancegoal)”。精熟型目标更重视过程而非结果,认为目的是自我提升,不是获得肯定。哪怕我现在还“做不到”,但通过不断努力也能有所进步。既然目标是“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遇到困难时,自然就会寻求帮助。
而绩效型目标只看最终结果,你要么“能做到”,要么“不能做到”,要么力压众人表现出色,要么挑战失败沦为笑柄。既然目的是“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感觉上像是“示弱”的求助就不会被列入选项。
沃顿商学院的研究者曾让学生们做七道智商测量题,被告知“每对一道题得一美元”的学生里,有73.5%在求助机会出现时选择了求助。被告知“其他人会给你打一个17之间的分数,根据分数得美元”的学生里,只有32.7%选择了求助。一旦目标不再是“把事做好”,而是“让别人觉得我好”,求助的几率就会大大下降。
不幸的是,飞行员这个职业本身,自带“绩效型目标”。同僚和上司对你的评定十分重要,你要么优秀到可以让一机人性命相托,要么资格不够,必须离开飞行员这个岗位。
类似卢比茨的“不求助之人”,其实并不少见。不过,“绩效型目标”者不知道的是,求助于他人时,其实会提升此人对你的评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智慧过人,可以为别人传道解惑授业,而“懂得向聪明的我询问智慧建言的人,一定也是聪明人”。沃顿商学院的研究者发现,脑力竞赛中接到“搭档”求助的人,赛后给自己的搭档打了更高的能力分。2010年,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老板其实更喜欢那些遇到困境会主动求援的下属,某种意义上,“求指点迷津”可能是对老板最好的恭维。
说到底,不管目标是“获得成长”还是“获得赞赏”,求助都是帮你达成目标的大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c5da360fab069dc502201cb.html

《马航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