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眼中拜伦

发布时间:2023-02-02 23:12: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试论鲁迅眼中的拜伦摘要与梁启超的“革命家的拜伦”和苏曼殊的“艺术家的拜伦”不同,鲁迅对于拜伦的推崇在于其在以上两者的巨大张力之间发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拜伦。鲁迅视其为“精神界之战士”,在鲁迅的思想与作品中都可见到拜伦的摩罗精神的渗入与体现。关键词:拜伦鲁迅梁启超苏曼殊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早在1902年留学日本时期,鲁迅就开始阅读日本学者木村鹰太郎的评传《拜伦——文艺界之大魔王》和一些拜伦作品的日译本。木村鹰太郎写拜伦评传,主要是出于不满当时日本文人腐败软弱的状况,着力把拜伦塑造成一个反抗庸俗大众、具有强大意志力的英雄,一个与压迫天才的平庸社会奋勇斗争的战士。这一形象正吻合了鲁迅反抗旧弊、谋求新生的主张。鲁迅的生活和战斗开始在中国还没有被民族革命的曙光所充分照耀的惺忪子夜,为了民族的觉醒和人民的真正解放,青年鲁迅毅然选择了文艺的武器,提出“非物质,重个人”的口号。鲁迅期待着“精神界之战士”,期待着“介绍新文化之士人”,使中国不至于永续其萧条。正是由于反抗异族侵凌、迫切希求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决心,以及否定封建主义统治观念、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令鲁迅在一开始就倾向于革命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在许多年之后,鲁迅仍能“记得怎样读了他(拜伦)的诗而心神俱旺,尤其看见他那花布裹头,去助希腊独立时候的肖
像。”他也明白说明:“拜伦之所以比较的为中国人所知,就是他的助希腊独立。时当清的末年,在一部分中国人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是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应。”鲁迅也未能避免这番感应。在其第一篇文艺论文《摩罗诗力说》中,鲁迅更是对拜伦大力介绍与推崇,将其视为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裴多菲等一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的宗主。拜伦出身于世系贵族,但他深受卢梭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憎恶上层社会的伪善,反对专制压迫。在他最能充分展示其“张撒旦而抗天帝”的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诗剧《该隐》中,鲁迅看出了拜伦的真价值:尊己而好战,其战复不为野兽,为独立自由人道也。“重独立而爱自由”的拜伦又说过:“若为自由故,不必战于宗邦,则当为战于他国。”当意大利爆发了反抗奥地利侵略的战争时,拜伦秘密参加意大利炭烧党人的革命活动,捐助家资;当希腊受到土耳其蹂躏时,他义无反顾地为希腊民族独立而战斗,直至牺牲。在鲁迅看来,这种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美,而是具有丰富的具体可感的历史内容:“故其平生,如狂涛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瞻前顾后,素所不知;精神郁勃,莫可制抑,力竭而毙,亦必自救其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已。鲁迅将拜伦笔下的人物形象归纳为既具有反抗挑战、尊侠尚义、扶弱抗强的特点,又染有孤军独战、厌世离群的情绪。《海盗》中的康拉德可以看作拜伦式英雄的典型。而拜伦本人则超越了他笔下
人物,他的精神臻于最高境界。浪漫主义诗人强调激情、信仰和希望,在为真理而斗争的生命旅程中,他们引吭高歌,鼓舞大众“上征渴仰之思想。使怀大希以奋进”,鲁迅就特别赞赏拜伦“秉自由思想而探究”的精神。当时的英伦,“虚伪满于社会”,拜伦却说:“恶魔者,说真理者也!”为捍卫真理和自由,他“率真而行”,向一切虚伪和恶习勇猛挑战。难怪鲁迅称拜伦是一位“真人”,他捧出赤诚的心灵,以全部情感和意志来写诗,故而“凡一字一辞,无不即其人呼吸精神之形现”其实,欧洲大陆人心中的拜伦与英国人心目中的拜伦就有很大差异,更何况中国人心目中的拜伦与西欧的差别。如果再聚焦中国文人内部,从1902年梁启超最早译介拜伦的诗篇开风气之先,到苏曼殊系统翻译,再到鲁迅理论阐发,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趣味、个人性格及时代氛围,带给我们观察理解拜伦的不同角度。下面就简要地以梁启超、苏曼殊作为对照,更为立体地来看待鲁迅与拜伦的影响关系。与提倡“三届革命”的动机一脉相承的是,梁启超是以较为实用的眼光来看待拜伦的。在梁启超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黄、李二人谈论拜伦的作品时说道:“拜伦最爱自由主义,兼以文学的精神,和希腊好像有夙缘一般。后来因为帮助希腊独立,竟自从军而死,真可称文界里头一位大豪杰。他这诗歌,正是用来激励希腊人而作,但我们今日听来,到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d6d17bfd4d8d15abe234eaa.html

《鲁迅眼中拜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