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人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4-05-03 22:14: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张爱玲小说人性研究

学生姓名孙滩

指导教师曹万生

内容摘要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她有着异于常人的魅力。而在她的小说中,她所着力刻画的是人性的恶。这也许与她不幸的童年有直接的关联,但是主要的还是来自于她的内省。她常常能看到潜伏在人们表面下的人性,或盲目,或偏执,人人都缩在自己幼小的壳里,不愿出来,对现实麻木,将自己封闭。

本篇论文主要是研究张爱玲小说里的人物的人性,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看。一是膨胀的物欲下的人性;二是病态的情欲下的人性;三是自我获得的艰难下的人性。这是根据西方的存在悲剧哲学来划分的这三个部分。张爱玲的小说中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存在主义意识,因为张爱玲认为“生活即痛苦,人生即是永恒的悲剧”。张爱玲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但是她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作家,她能冷眼旁观,随意嘲弄,她的讽刺并不是清教徒式的责人为善,而是更多的同情,她的同情心无所不包。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人性 情欲 物欲

Eileen Chang's study of humanity

Abstract:

Eileen Chang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s a distinguished writer, she has an extraordinary charm. In her novel, she tries to depict is the evil in human nature. Perhaps her unhappy childhood have direct relation, but the main thing from her introspection. She can often see people hidden in the surface of human nature, or blind, or paranoid, all huddled in their young shell, do not want to come out, to the real numb, closed themselves.

This paper is mainly to study Eileen Chang a fictional character human nature, mainly through the three aspects of view. The first is the expansion of material desire of humanity; the twice is a morbid desire of humanity; the third is self access difficult under the human nature. This is according to the existence philosophy of tragedy to the division of the three part. Eileen Chang's novels are

more or less reveals the Existential Consciousness, because Eileen Chang believed that" life is suffering, life is always a tragedy". Eileen Chang is a total pessimist, but she is also a lively satirist, she can look coldly from the sidelines at random, mocking, her irony not Puritan responsibility for good, but more sympathy, compassion for her everything is contained therein.

Key words: Eileen Chang Fiction Human nature Lust Material


引言 1

第一章 膨胀的物欲 2

一、 婚姻——金钱至上:以梁太太、曹七巧为代表 2

(一)梁太太 2

(二)曹七巧 2

二、 爱情——值多少钱:以白流苏、霓喜为代表 2

(一)白流苏 2

(二)霓喜 3

第二章 病态的情欲 4

一、 以爱之名:以王娇蕊、葛薇龙为代表 4

(一)王娇蕊 4

(二)葛薇龙 4

二、 性的压抑:以曹七巧、梁太太为代表 5

(一)曹七巧 5

(二)梁太太 5

第三章 自我获得的艰难 7

一、 冲不破的牢笼:以聂传庆、姜长安为代表 7

(一)聂传庆 7

(二)姜长安 7

二、 放下自我:以佟振保为代表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9


张爱玲小说人性研究

引言

奥尼尔曾说:“今天一切弊病的根源是老的上帝死去了,科学与物质主义又不能提供一个新的上帝来满足人们残存的原始宗教的本能,使人们觉得活着有意义,死去时无所畏惧。”这种精神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得以窥见。我们都知道张爱玲善于写人性的恶,虽然张爱玲的小说多写的是男女之情,但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其本身就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因此无需任何附加条件,便有得到表现以至大书特书的权利。”而她对人性的看法也正是通过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婚姻展示出来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单纯地将张爱玲的小说化为言情小说,因为这的“情”并非单指爱情,它还更是“世态之情”,“风俗之情”。张爱玲通过这些来传达人性的恶,“但是她的最高命意不是鞭挞和批判,而是在这布景下上演普遍的、永恒的人生悲喜剧。正如亨利·菲尔丁向读者介绍他的作品说:‘这里替读者准备下的食品不是别的,乃是人性。’”

人性的弱点,就是涵盖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宏旨。有人说张爱玲关注人性,选择人性的弱点这个主题,其目的是在于救渡国人孱弱的灵魂。对于此种说法,我不敢苟同。张爱玲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并不是要像鲁迅那样去唤醒愚昧麻木的人民,而是去展示真实的人,普遍的人性。“虽然张爱玲小说中多展现出对人生的讽刺,但她的冷嘲并无多少自责之意,她无意于道德上的判断,假如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假如人生就是孤独的,自责又有何用?对于她,问题的关键不是道德原则的重申,而是人性的真相必须接受。”

在小说《留情》的结尾,张爱玲写道:“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这就是张爱玲对于生活的悲剧意识,她认为生活即痛苦,人生即是永恒的悲剧,也就是存在悲剧。存在悲剧的概念来自西方哲学,意在揭示悲剧的根源在于人的生命存在。叔本华认为,存在悲剧是“一种轻易而自发的,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的东西。”而存在悲剧所反映的是普通人的尴尬处境,因此,其悲剧主人公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是世俗中的饮食男女。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也多是凡夫俗子,因为在张爱玲看来,普通的人性更真实,更具有永恒的意味,因而也更富有启发性。“人的灵魂通常都是给虚荣心和欲望支撑着的,把支撑拿走以后,人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是张爱玲的题材。”一个人一生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看成是围绕其欲望的满足而展开的。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去损害他人的利益,从而在制造自身悲剧的同时,也制造了他人的悲剧。张爱玲的小说中的悲剧人物,正是演绎着他们的生存悲剧的。

第一章 膨胀的物欲

张爱玲的小说多以40年代的殖民地上海为背景,在这个时期,虽然封建道德体系仍然在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但是还是遭受到资本主义商业文化的强烈冲击,而且也已经广泛渗透到了上海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在这个新旧文化畸形交汇的时期,金钱已成为决定人们地位的重要标准,因此婚姻变成了金钱的交易,就如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所说:“婚姻根本就是长期卖淫。”所以人们在选择结婚对象时,所看重的第一条件都是对方的家产。

一、 婚姻——金钱至上:以梁太太、曹七巧为代表

(一)梁太太

我们知道张爱玲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沉香屑:第一炉香》。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虽意在向我们展示葛薇龙的生活悲剧,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将她推向悲剧的幕后推手——梁太太。梁太太在自己青春貌美的时候,为了物质的享受,牺牲自己的美貌和幸福,嫁给了一位富商老头做妾。等到富商老头死后,她终于得到了她所向往的金钱,但这时,她的青春美貌已不在。再多的钱又有何用?能买回青春,能买回容颜吗?不能,她只能利用金钱和美貌的丫头去笼络男人来满足她的情欲,最后甚至将自己的亲侄女推上了交际花的毁灭之路。

(二)曹七巧

张爱玲的《金锁记》是其永恒不朽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的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曹七巧为了贵族大家的“正头奶奶”的虚名以及这份虚名嗦能给予她的金钱而甘心嫁给一位瘫子。其实如果只看小说的前面,我们对于七巧更多的是同情,因为小户人家的贫寒以及生活的重压逼得她不得不这么做。但是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她的疯狂与变态,摧毁了儿子长白与女儿长安的终身幸福,更间接迫害死了自己的儿媳妇,看到这里,读者感到更多的不是可怜而是可恨了。因为她已经戴着黄金的枷锁,终身都不会放下,并要让身边的人都作为陪葬。

在张爱玲离开祖国大陆到美国后,又将《金锁记》改写为《怨女》。《怨女》在《金锁记》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细节,但是“女主人公已经由一个心理变态的疯子——一个悲剧英雄——变成了一个人情之常可以解释的小奸小坏的庸常之辈。”银娣已经没有了七巧的那份疯子的审慎与怨毒,她有的只是一般女人无异的“怨”:怨男人。所以银娣具有更普遍的人性,但是却没有七巧的那份深刻。在《金锁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幕接一幕紧张刺激的高潮,而在《怨女》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平淡而近自然。

二、 爱情——值多少钱:以白流苏、霓喜为代表

(一)白流苏

《倾城之恋》也许算得上张爱玲真正的成名之作。虽然前面她已写过不少散文和小说,也得到一定的赞许和名声,但是真正让她声名大噪大红大紫的却是《倾城之恋》,这部小说几乎让所有人都知道了上海出了个张爱玲。

《倾城之恋》的故事也还是男女爱情故事,但女主人公白流苏却有点不同,因为她是一位离过婚的女人,而她后来竟得到了范柳原的婚姻,这在当时是很让人惊讶的。似然他们的婚姻,要以“倾城”——香港的沦陷为条件,但还是不得不让某些人艳羡和诧异的。但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他们之间有爱情吗?我想很多人会倾向于肯定,事实却真的如此吗?

白流苏离婚以后寄居在哥哥家里,当哥哥嫂嫂们榨干了她那一点钱以后便开始百般挤兑刁难她。后来在阴差阳错中结识了原本是打算介绍给她妹妹的范柳原。范柳原有钱,这是不争的事实,白流苏也明白,如果能和他在一起,她就能摆脱那令她生厌的白公馆了。所以当徐太太提议让她跟着一起去香港时,虽然她已猜出这是范柳原的主意,却仍然答应前往,因为这是她唯一的出路,她愿意赌这一次。在一开始,她是想要得到范柳原的爱情,然后结婚。可后来却明白,范柳原不过只是想让她做他的情妇,于是她离开香港回到上海。这次回到上海的处境可想而知,于是她又再次毅然到香港寻找范柳原,这次她已完全妥协,因为生活,因为物质,因为他的钱能让她摆脱她讨厌的家庭。也许他们之间有爱情吧,但是这份爱情不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之上的吗?如果范柳原没钱,或者后面破落潦倒了,她还会和他在一起吗?爱情,根本一钱不值。

(二)霓喜

爱情一钱不值在小说《连环套》中的女主人公霓喜身上得到了更加确切真实的表现。因为她根本不需要爱情,她要的知识钱和“妻子”的身份。霓喜前后与数名男子同居,都没有取得妻子的身份。都后来,她曾想沾惹的印度人发利斯托人来做媒,她觉得她还是美丽的,但是发利斯要娶的人不是她,而是她的女儿,尽管她的女儿才十二三岁,发利斯愿意等她长大。正如小说中所写:“霓喜知道她是老了。她扶着沙发站起身来,僵硬的膝盖骨克啦响,她里面仿佛有点什么东西,就这样破碎了。”霓喜是一个世俗的女子,她要男子的爱,她也需要妻子的身份给她的安全感,她更需要物质带给她的那份虚荣感,但是却诗中不能如愿。她始终生活在男权社会的边缘,走不进去,只要她稍微逾越雷池一步,便会触犯禁忌,从而被打回原形。霓喜又是懦弱的,当妻子的身份不能实现时,她要求物质的保障,但是每次却在最后又自愿放弃。这一点让人有点匪夷所思,难道她真的是出于爱和自尊吗?不是的,她只是知道,那些曾经疼过她的男人在金钱这一方面对她是绝不会让步的,她闹也无用。在金钱面前,人们始终会是忠贞不二的。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无疑还有许多为了物质的满足而以自己的恋爱婚姻作为筹码的人,如《鸿鸾喜》中破落大户的小姐邱玉清下嫁给暴发户的儿子;又如《半生缘》里的曼璐,为了拴住丈夫的心以及丈夫的钱,她不惜设计让自己的丈夫强奸自己的亲身妹子,其心之歹毒可见一斑。

为了得到让人羡慕的金钱与地位,她们在金钱与情欲以及膨胀的物欲的轮番挤压下而变了形,自导自演了一出让人毛骨悚然的存在悲剧。

第二章 病态的情欲

“情欲的本质在于它的非理性,而非理性经常与下意识联系在一起。许多论者都注意到《传奇》对非理性与潜意识的表现,这种表现正是通过对人的情欲的盲目性的展示来进行的,或者说,张爱玲对情欲的力量的渲染正是对人的非理性、人的潜意识的强调。” 人逃脱不了情欲的支配,这就是张爱玲发现的人性的规定。人生是残酷的,人性的真相是可怕的。夏志清在《张爱玲小说述评》中说:“张爱玲对于七情六欲一开头就有早熟的兴趣,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她都在主义研究它的动态。”这种专注正是弗洛伊德“性欲就是无处不在的与爱有关的那种力,人就是融浸在这种爱力之中”的理论的具体实践。所以在张爱玲的笔下才会有那么多让人心痛惋惜的悲剧。

一、 以爱之名:以王娇蕊、葛薇龙为代表

(一)王娇蕊

《红玫瑰与白玫瑰》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也许是开篇所写的关于男人一生中两种女人的比喻:“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王娇蕊,这位让人又爱又恨,欲罢不能,热情如火的红玫瑰,她与佟振保的项链是偶然也是必然。在见到佟振保的第一眼,她便开始谋划将他收服于自己了。也许一开始佟振保于她而言只是情欲的吸引,因为她对她丈夫没有爱,她需要在别的男人身上寻找慰藉。可是在后来,她误以为自己真正爱上了佟振保,而坚决地与丈夫离了婚,一心想要与佟振保白首到老。可是佟振保为了自己的声名与地位,仍然将她给抛弃了。但多年以后,他们在电车偶遇的画面,却告诉我们,王娇蕊当年也没有真正爱过佟振保,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作祟,她喜欢与他在一起时的激情似火,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去充实他们的生命。这种生命之情欲,早已在岁月的流逝中消失殆尽,一点留恋也没有。

(二)葛薇龙

葛薇龙是我个人最同情的一位人物。她本是打算借住姑妈家以完成她在香港的学业的。虽然她也清楚梁太太家不符合她的标准,但她却抱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决心,可她哪里知道,当她习惯于锦衣玉食的生活以后,想要再回到以前的那种生活是多么困难,所以她注定只能失败。从最初的想要好好读书,到只想要家人,再到只想做情人,最后彻底的死了心,她一步一步在现实面前妥协退让。这一步步的退让在她过去看来都是绝不可能的。也许这一步步的退让里有她姑妈的推波助澜,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她自己的情欲作祟。她已经离不开姑妈家那种生活了,所以当司徒协开始向她送东西暗示好感时,她想到的不是离开,而是去接受乔其乔的追求。因为在她看来,她至少还是有一点爱乔其乔的。她以为乔其乔也会像其他男子一样,“只要他的妻子爱他,并且相信他,他什么事不能做?”可是乔其乔根本不给她做好妻子的机会,只想要她做他的情人。不愿意成为她姑妈那样的人,这是葛薇龙的人格标准,但是结果却是恰恰相反,甚至她的情形比梁太太还要糟糕。在小说的结尾写道她和乔其乔逛湾仔时看到妓女,薇龙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实际跟妓女差不多。“怎么没有分别呢?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薇龙已经认命了,她这一炉香就快要烧完了。

二、 性的压抑:以曹七巧、梁太太为代表

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内在依据,认为力比多作为一种生理能量,不仅决定了人的生理欲求,而且也决定了人的行为状态。它十分强大,无法压抑和消除。而性本能因受到内部和外部的挫折和剥夺而引起的一种非常规的满足,其症候是无意识欲望的反常表现。

(一)曹七巧

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七巧因为自己膨胀的物欲牺牲自己的幸福嫁给了姜家的瘫子二少爷。七巧是一位健康正常的年轻女性,那害骨痨的丈夫肯定不能满足她的性欲,虽然他们也生了两个瘦小的孩子。这是她为自己无语的满足必须付出的代价。物欲膨胀得越大,情欲也就被压抑得越厉害,然而压抑并不能使情欲熄灭。情欲得不到满足又导致她对金钱的疯狂追求,最终丧失了自己的人性。小说中写七巧对三少爷姜季泽是有一点爱情的,这是她人性的表现,可是后来她发现姜季泽不过是贪图她的钱财——她用青春与幸福换来的钱财,她便连这点爱也泯灭了,她彻底的套上了黄金的枷锁,变成了彻底的疯子。

“七巧因孤寂而疯狂,因疯狂而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张爱玲把这种‘道德上的恐怖’,加以充分的描写。”七巧的儿子长白和女儿长安都是在她的专制淫威下长大的,可是就连他们长大以后也不能摆脱她的魔爪。七巧因为自己的性欲得不到满足,也不容许身边的人享受正常的性生活。当儿子娶了媳妇以后,她想方设法地挖苦儿子,让儿子也抽鸦片烟,让他不能跟他的妻子圆房,后面又给儿子讨了一房姨太太,让媳妇的日子更不好过,最终,媳妇在她的百般折磨下丧生。而对女儿长安的控制则是变本加厉。七巧不断地羞辱她,也不给她找婆家,让她抽鸦片烟,以至长安后来变成了年轻时候的七巧。就在这时,命运出现了传记,堂房妹子同情长安的遭遇,给她介绍了一位男朋友,两人很快便订了婚,为了对得起未婚夫,长安戒掉了鸦片烟,可是七巧把婚期不断的拖延,女儿表示着急的时候,她总是骂她不要脸。母亲的冷嘲热讽,长安忍受不了,最后决定同未婚夫童世舫解除婚约。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友谊的联系,就在他们继续来往几次以后,产生了真正的爱情。和脆弱的爱情还是没能抵挡住七巧的破坏。七巧简单的一句话:“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就葬送了长安一生的幸福,可是她对此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她早已没了人的感情了。

(二)梁太太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以自己的青春美貌为代价换取了富商老头的姨太太的身份。古老的身体又如何能满足那年轻的躯体呢?但为了钱,她压抑着,当老头死去,金钱的支配权归她以后,她便疯狂地放纵自己的情欲。她企图报复这个社会,想要用金钱来买回她年轻时逝去的情爱。因此,她不择手段的弄男人,用钱和美貌的丫头作钓饵,甚至后来将自己的亲侄女葛薇龙作为牺牲品,去满足她那永难满足的情欲。梁太太是因性欲的极度压抑而导致后面的怪异荒诞的行为,她原是被摧残者,值得我们同情,可是她一旦得势,却以变本加厉的方式去对待那些弱小者,这无疑是可恨的。但这又是人性的规律,循环往复,没有终结。

第三章 自我获得的艰难

自我获得是指摆脱一切外部环境的桎梏,在个体的自由意志中翱翔的生命存在。可以说,自我获得也是一种欲望,代表了人类向上向善之心,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一面。克尔凯郭尔说:“生存本质上是一种自觉的追求,追求作为自己命运的自我。” 而自我追求的结果却是无法冲破命运的悲剧。因此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些人就不得不放弃自我获得,从而沦陷为欲望的奴隶。

一、 冲不破的牢笼:以聂传庆、姜长安为代表

(一)聂传庆

《茉莉香片》写的是年轻人聂传庆找寻自己真正的父亲的故事。所谓真正的父亲就是他的精神寄托,他想以此来摆脱他那衰颓、落后的家庭。某一天,他与他的同学言丹朱在电车偶遇,闲谈时他知道了言教授——言丹朱的父亲的名字。从而发现言教授与他母亲的一段往事。他知道原来母亲差一点就嫁给了言教授,他本可以再二十年前就摆脱现在这个家的,但是命运的安排就是这样,二十年前摆脱不了,二十年后的今天也同样如此。于是他开始恨言丹朱,甚至还有点怨恨他的母亲,但他对言教授却是无比的崇拜。他的崇拜导致他无心听讲,所以在言教授问他问题时他答不出来,并且还哭了出来。言教授生平最恨人哭,,严厉地将他赶出了教室。在晚上的舞会结束以后,言丹朱要求他送她回家,在路上,言丹朱替她父亲道歉,但是他却觉得别人是在同情他,他终于爆发了,他狠命地踢打言丹朱,然后飞也似的逃开了。

聂传庆的性格和心理变态,全是他父亲那个家一手造成的。“他是病态的,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结出的一枚苦涩的果实。”他的不幸来自于家、与他父亲之间的宿命的关系,这种关系让他透不过气来,得不到父爱,呀看不到希望。然而他的父亲也有点怕他,因为他们都是旧的生活方式的牺牲品,在他的身上不断显示出他父亲的影子。聂传庆对环境不满,却始终也摆脱不了它,他只能在言教授差一点成为他父亲的幻想中寻找安慰。“他成了一个废人,对言丹朱的施暴实质上是不过是一种自戕的行为。小说以四个字作结:‘他跑不了。’——那就是说,他抹不掉自己的背景。丹朱的出现将不断向他提示这个背景的存在,而变态心理的折磨注定要延续下去,这就是他真正的宿命。”他永远挣不破这个牢笼。

(二)姜长安

在《金锁记》姜长安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更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长安上过学,可是七巧不断的羞辱,还到她的学校去闹事,使她没有脸去见师长同学,她辍学了。“她觉得她和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长安姿色平庸,再加上一个恶名远播的母亲曹七巧,前来说亲的人很少。家境好的不想要这样一个媳妇,家境差的,她母亲七巧又一心别人贪图她家的钱财,于是长安快三十岁的年纪了仍然待字闺中。在这绝望的过程中,长安也抽上了鸦片烟,而且脾气也跟年轻时的七巧一模一样了。堂妹同情她的遭遇,便决定给她介绍一位男朋友童世舫。童世舫已经三十九岁了,因为前面几次恋爱的失败让他心灰意冷,到德国留了八年学,他们二人见面以后互有好感,约了几次会以后便订了婚。长安要对得起她的未婚夫,便暗中将鸦片烟戒了,但母亲一再将婚期拖延,当她表现出着急的时候,她母亲便骂她不要脸,她终于忍受不住,决定同童世舫解除婚约,以她那苍凉的手势再次来护卫自己。

婚约解除了,但她同童世舫仍保持着友谊的联系,却在这友谊的联系中滋生出了真正的爱情了。当她母亲得知她同童世舫仍有联系的时候,便假意邀请童世舫吃饭,实际是要告诉童世舫长安抽鸦片烟。正是这简单的几句话,便彻底地将长安一生的幸福断送了。长安的一生注定只能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了。她离不开,逃不掉,她永远冲不破她母亲为她布下的牢笼。她只能认命,任生命自顾自的去。

二、 放下自我:以佟振保为代表

在张爱玲的笔下有众多的男性形象,这些男性,大都曾留洋或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着较为体面的工作,如《留情》里希望晚年享一点清福和艳福的米晶尧,《多少恨》里的药厂老板夏宗豫等等。但在这一类形象中,却以《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挣扎在“好人”与“真人”双重人格间的佟振保为代表。

佟振保出身贫寒,留学英国,靠自己的本事赤手空拳打下一片天地,成为上海一家老牌外国商社的高级职员。他的爽快与厚道,让人“即便没有看准他的眼睛是诚恳的,就连他的眼镜也可以作为信物。”这就是“好人”佟振保,他可以在与初恋情人分手时坐怀不乱。但他却又懊悔,因此在他的生命中他又渴求热烈的情妇与圣洁的妻子的共存,这又是他“真人”的本相。他虽然迷恋朋友之妻王娇蕊那美好热情的肉体,却也知道这样的女人是个拖累,终究会威胁到他的前途、名誉、地位,于是当他情欲满足以后,他以生意人固有的眼光告诉自己,必须甩掉这个包袱,于是他以“崇高的理智”和“超人”的决心,抛弃了王娇蕊,这是他“好人”自律的结果。他接着娶了圣洁如白玫瑰的孟烟鹂,这保住了他的名声与地位。但是看似圆满的婚姻却又有了新的不圆满,很快佟振保便对孟烟鹂的空洞白净失去了兴趣,再加上孟烟鹂的不忠,使他“对的世界”崩塌了。他开始报复,疯狂地追想情欲的深渊,希望以此来毁灭自己,毁灭自己的家。但是一切又岂是那么简单,在一系列挣扎之后,他终于放下自我,“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

结语

“对于普通人的错误弱点,张爱玲有极大的容忍。她从不拉起清教徒的长脸来责人为善,她的同情心是无所不包的。”她笔下所记录下来的小人物,不可避免的要做一些有失高贵的事情。我们对于这些小人物更多的是同情、怜悯,当然也有恐惧。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似乎也看见了自己人性中的恶,虽然有时我们不承认。张爱玲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但同时又是一位活泼的讽刺作家,她用她的笔忠实地记录下了近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有喜剧,有悲剧,无所不包,但最多的还是对人性恶的写照。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张爱玲的思想多少流露出存在主义意识,即存在即悲剧。人生而不完美,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苛求,而是去正视人生,接受人性的真相。

参考文献:

张爱玲《倾城之恋》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张爱玲《怨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张爱玲《小团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余斌 《张爱玲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肖进《旧闻新知张爱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司美娟《张爱玲传奇》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

张爱玲《对照记》大连出版社1996

张爱玲《秧歌》,大连出版社,1996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

何永贤《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丑的揭示》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陶小红《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徐鑫《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e5d99cbe53a580216fcfe8e.html

《张爱玲小说人性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