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8-09 14:21: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在学习中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及作家作品。

2、品析生动传神的人物对话。

3.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过程:

一、认一认。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的信赖。可他不爱读书,吴王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今天,孙权又来劝说,结果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过渡语)这篇短文选自《资治通鉴》,请同学们齐读有关这部著作的资料并做笔记。

PPT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治理朝政的历史借鉴)。

PPT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自幼爱读书,学识渊博。他花了十九年时间主持编纂《资治通鉴》。

二、 读一读

(过渡语)你知道文言文阅读的三要素吗?第一要素是朗读。文言文朗读要在读准字音、断句、语调的基础上,读出雅致,读出韵味,读出文言文的味道。也就是说,文言文朗读时节奏要舒缓,语速要慢,不仅要读准,而且要读出文言味。

1、听短文范读,注意听字音和停顿。

2、指名学生读字词。

3、学生集体跟读。

PPT 3:一读: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

卿(qīng 涉(shè) 孰(shu 更(gēng 遂(suì)

4、 指名学生朗读(检查自由朗读效果——是否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后,对朗读进行评价。)

5、 齐读课文

(过渡语)大家能告诉我学习文言文的第二要素是-------“译的顺畅”

三、 译一译

PPT4:

翻译方法:

保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换: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整: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充: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除: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师:大家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疏通文意,同桌和前后位之间相互讨论,提出质疑。

过渡语:一组读原句,一组翻译。

PPT5:全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分别几天,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请同学们对照PPT的翻译,对自己翻译的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补充。

PPT 6:测一测,请你翻译以下语句。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留)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2、蒙辞以军中多务。(调)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替)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补)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5、大兄何见事晚乎?(删)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过渡语)下面是见证大家能力的时刻!

PPT 7:测一测,请你解释下列词语。(对词语作出解释随机出示)

古今异义词: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种。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一词多义

当涂掌事 掌管

但当涉猎 应当

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与“为”组成认为

见往事耳 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

成语吴下阿蒙: 比喻才识尚浅,现在多用于指他人有转变。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师:现在大家能够雅致的朗读,顺畅的翻译,文言文阅读的第三要素———分析得透彻。

四、赏一赏

师: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找出文中人物的语言,体会一下人物说话的口吻、语气。

(一)孙权的语言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预设分析(一):

第一句,“卿”有亲近意味,拉近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两个否定词“不”构成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作为君王的孙权对吕蒙既有严格要求又有关心和期望,希望吕蒙能担当重任。

师:抓住双重否定,体现出了孙权的果断,与其说是劝,还不如说是“命令”,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朗读一遍。 

第二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个反问词“岂”,一个感叹词“耶”,一个感叹号,既有强烈的遗憾又有微微的责备。“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一个“涉猎”指出读书的方法,一个“耳”字语重心长,指出读书目的是“见往事”,打消吕蒙学习的顾虑。

师:这里孙权是为吕蒙铺设了台阶,指出了读书的目的,让吕蒙明白这一目的是有实现的可能的。

第三句“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巧妙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反问的语气,现身说法指出了读书的好处,孙权先是用命令的语气告诫属下要多读书,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委婉地劝说。

师:三言两语指出读书的好处。既有批评的语气,又有殷切的关怀,使吕蒙无可推辞。可谓是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最终“蒙乃始就学”。可见,孙权不仅是个君王,而且富有智慧,爱惜人才,对属下严格要求,负责、有耐心、善劝、好学。

师: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乃始就学。看来吕蒙也是一个能听取他人建议之人。请同学们找出吕蒙学有所成的语句。同桌之间分角色读一读,揣摩两人对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

(二)对话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预设分析(二):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总结:孙权的认真善劝,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在人物的对话中生动呈现,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如在眼前。

五、谈一谈: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想想吕蒙的变化给了你哪些启示。

(预设: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成才。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六、背一背: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小练笔:扩写《孙权劝学》,要求补出文中省略的对话,增加表现人物情态、口吻、语气、心理的内容。请就此写一篇300字的小短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吕蒙: 鲁肃:

关爱部下 能听取意见 爱才

好学、善劝 敬才

开卷有益

《孙权劝学》学情分析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等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其”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篇幅短小,故事性强,含意深刻,很适合七年级的学生学习。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所以,教学中要紧扣文本,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理解,对于生字生词,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积累文言文的能力,能够较为独立的翻译课文。针对《孙权劝学》这一课,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作家、作品和相关人物孙权、吕蒙、鲁肃的资料,且本文浅易懂,但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成语上有一定的坡度,积累名言警句上可能有所欠缺。

《孙权劝学》的效果分析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跟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有多媒体协助教学,课堂容量,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补充。

  这节课为了充分地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以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为主。从学生的自我“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面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者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整节课主要是围绕学生在读上下工夫、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特别是在“读出感情”这一环节的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体验”教学的特点,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朗读对话,由读准到读懂、读情、读透,充分体验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了人物的语气。

  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忽视。在这节课中,老师始终站在点拔者的位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集中时间与精力对难点进行突破;正是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启示。这样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都得到发展。

《孙权劝学》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该单元是名人单元,共四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三篇分别为《邓稼先》、《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他们非凡的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在延续前面三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科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文章通过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1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的理解故事大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人物的对话,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孙权劝学》安排在这里无非是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历史人物的同时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三、课时安排

这是一篇浅易的小短文我打算用课时完成教学在教学中尽量安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同桌之间合作学习的优势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先安排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预习,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准备

《孙权劝学》的评测练习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 _》。此书是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

2.司马光,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二、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 ) 猎( )( ) ( )( )即( )

三、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 谓:

2、卿今当涂掌事 今: 当涂:

3、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以:

4、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为: 益: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 治经: 为: 邪:

6、但当涉猎 但: 涉猎:

7、见往事耳 见: 往事: 耳:

8、孰若孤 孰: 若:

9、蒙乃始就学: 乃: 就:

10、及鲁肃过寻阳 及: 过:

11、卿今者才略 才略:

12、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

13、即更刮目相待 即: 更: 刮目:

14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遂: 而:

五、古今异义词

往事 古: 古:

今: 今:

古: 古:

今: 今:

古: 古:

今: 今:

博士 古:

今:

六、一字多义

: 见往事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自以为大有所益

: 但当涉猎

卿今当涂掌事

七、翻译下列句子。

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八、回答问题:

1、文章写了两件事,分别是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

2、孙权劝吕蒙读书是因为吕蒙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起初吕蒙以军中多务理由加以推辞。(用原文填空)

3、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用原文填空)

4、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用原文填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表现鲁肃敬才爱才,和吕蒙情投意合,也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惊人长进。

6、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善于说服别人,对部下要求严格

(2)吕蒙:虚心肯学,进步快,也很有幽默感。

(3)鲁肃:敬才爱才

7、写出本文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浅薄。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心的眼光看待。

8、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读书学习很重要。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孙权劝学》教后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 

首先,激励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在上课前我要求学生对《三国演义》及孙权进行网上搜索了解,了解课文背景及相关人物。其次,上课时我由《三国演义》名著,引入课文,再通过播放课文录音朗读的示范对比,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益处。然后,在教学中传授文言文学习的五字方法:留、替、调、补、删,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课文理解并不难,课前有预习,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让学生利用注释,合作学习,讨论质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我对这个环节持犹豫的态度,因为我怀疑学生们的能力,没有放手让学生随心所欲,而是扣着问题来理解。生怕一略而过,学生非但字词句没有掌握,连中心也模糊。但是事后收上预习作业,发现这一环节,学生几乎都能解决。这节课让我重新审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我仅布置学生预习,告诉学生第二天要学习这一课,课文让学生读几遍。但课上,我发现孩子们梳理课文非常到位,自学能力非常强。我后悔在教学环节中译句太多,对人物分析分布的时间太少。教学中越俎代庖的时候太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样反而约束了学生的发展。最后,在主旨把握的方面,分析探讨不够深。一来,时间限制,二来,学生有些拘谨。如果以两课时教学,教学内容有单簿之嫌。安排一课时,导致了某些教学环节不够丰满。在课后的主旨补充分析时,学生从吕蒙、孙权、鲁肃三个人物、三个角度来提炼启发,效果比公开课漂亮。周琪从孙权事务多却勤于读书提炼出鲁迅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能够出其不意,让人欣喜。     

始终觉得文言文教学——如何做到文辞与思想兼顾,不走老路,要上出新意,是我很难解决的顽症,现在迈出一小步,也算尝试!

《孙权劝学》的课标分析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现代文教学共同承担起这一重任,只不过侧重点可有所不同。《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紧扣住单元教学中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任务的思想感情。

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自主学习简单的文言文,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运用,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跟读、多角度朗读过程中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178736520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c.html

《初中语文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