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发布时间:2020-06-14 21:14: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课题

古诗两首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情分析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从而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文的意思,通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以及适当补充背景材料,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4.梳理、回忆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文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修订与生成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通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以及适当补充背景材料,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4.回忆、梳理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一、揭示、理解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同学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说)

2.人生自古伤离别,同学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同学、朋友的一片深情。而古人送别朋友时却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因为当时交通不便,人们重定居而难得远行,所以写送别诗成了当时的一种习俗。(送别诗)

3.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诗。谁读读课题

学生自由谈体会

学生读课题。

课件出示“送别诗”三个字。

课件出示题目。

4.从课题中能看出是送别诗吗

5.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我们一起把诗的名字写下来。(师生书空诗名,教师强调鹤、孟、浩、陵几个字的写法。)

6.再读题目,划出节奏。

7.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看看题目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说出送别地点,了解黄鹤楼谁说说对黄鹤楼的了解(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百闻不如一见,出示黄鹤楼的图片看一看。

2)说出要去的地方,了解广陵谁说说对广陵的了解即现在的扬州城,在江苏省。

出示扬州的介绍及图片。

3)教师介绍并板画出黄鹤楼与扬州的位置关系。

8.你怎么知道孟浩然是去广陵(体会“之”的意思。)强调看注释是个学古诗的好办法。板书借注释

学生发现题目中有“送“字。

学生跟老

师书空。

学生发现送别的地点,送别谁,去哪里。

学生欣赏图片

学生谈了解。

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课件出示扬州的介绍及图片。

二、正确读古诗,学习生字,初步感悟诗情

1.据老师了解,在我们的诵读活动中,不少同学已经把这首诗背过了,读得肯定更好,谁能来读一读(指名读,其他同学看着书。)

集体读。

2.出示诗中的生字“辞、唯”读一读。读的真不错,生字你认识吗(指名读,口头扩词)

3.再指名读古诗,说说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依依惜别)

学生个人、集体读古诗。

学生读生字并组词

学生谈体会。

三、细读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悟诗情

1.回忆原来学古诗的方法:下面我们深入学习古诗。原来我们学过不少古诗,是怎样学会的(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说说古诗的意思)板书想画面

2.除此之外,了解了写作背景,对我们体会古诗的感情也很有帮助。板书知背景

你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学生自读。

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特地去拜访前辈诗人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久久地站在江边,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了解了这些背景,你又该怎样读这首诗指名读

学生回忆原来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了解诗的大意。)

学生自读背景资料

学生体会读

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

4.同学们用以上方法去自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同,一会儿也可以提出来,把你的收获也说给同听听。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自学,也可以同位交流。

5.学生质疑交流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教师随笔简单记下,存疑,再开始交流。

(1)假如质疑下扬州为什么不说去扬州(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孟浩然顺流而下才能到扬州,因此说下扬州(教师画出长江,让学生贴出扬州的位置。)

你理解西辞的意思吗(黄鹤楼在西面)

(2)假如说到“烟花三月”,就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烟花三月即阳春三月,看看图片,想象一下,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杨柳花开,白茫茫,如烟雾,古代有句话叫柳絮如烟,因此说烟花三月。)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的景象,李白也一直向往美丽的扬州,面对这样的情景,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4)可是毕竟老朋友要走了,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他会想些什么呢观看课文插图,想象李白伫立江边,面对渐渐消失的孤帆远影,他会想起些什么

课件出示:李白久久地站在江边,思绪万千,不禁想起了他与孟浩然交往的情景他们曾经一起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起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起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教师小结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他心里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多么真挚的友情啊)怎么读

(5)假如说到“孤帆”,就体会想象

江面上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小船吗(不是)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如答不出来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啊,又是阳春三月,每天来往的船只肯定是川流不息,可李白为什么说“孤帆”呢

久久遥望江面,李白却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船,这真是“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你知道李白在江边站了多久吗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t(读诗联系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想一想。)尽:消失。唯只。这两个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7)拓展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课件出示《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谁能来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

(8)(停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齐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质疑

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谈谈对阳春三月的印象。

学生体会因为朋友走了,李白心里很孤独,此时他只关心朋友,因此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因此说孤帆。

学生补白想象

学生读后两行

学生感情背诵

课件出示体现江南烟花三月的情境图片。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课件出示《江下行》一首诗

四、小结学习方法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更有情,我们借助注释,又想象着画面,还了解了背景资料,再读整首诗,深深地体会了朋友间深厚的友情。(板书感情读)

2.下节课我们再用这种方法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五、指导写字

1.先自己看看方格中前五个要写的字,再和同位交流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写字,左边的同学写前三个,右边的同学写后四个,我写你指导。教师巡视

3.交流展评,再书写较难的字。

学生自主观察字形,同位互相提醒易错的地方。

学生写字。

六、布置作业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学习没有停止,我们课下能做什么布置课外拓展:

1.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如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借助表格比较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件出示拓展要求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借注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想画面(叙事)

依依惜别补背景(写景)

感情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继续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3.交流搜集到的送别诗。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上节课我们用怎样的方法学会了这首诗

3.今天用这种方法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大家也比较了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的同学还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我们边比较边学习。

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1.四人小组合作用以上方法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2.小组汇报,教师引导

(1)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从这句诗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更尽再饮完。从“更”字体会出什么“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单都见于言外。

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的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兄弟中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3)补充背景引导学生感受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再往西走,新疆库车附近,古时候称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几乎穿越大半个中国,如果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元二也也要走半年多的时间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应该怎样读好这首诗

(4)课件出示后两句

此地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因此,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举起酒杯,脱口而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师生引读后两句。

师:离别之际的留恋与不舍,都赋予了临别时的这一杯酒,让我们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都凝聚为离别时的瞬间豪爽,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建功立业的期盼与祝福,都汇成离别时的这杯酒,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写出了1200年前朋友之间的普通送别,却饱含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惜别之情,以情谊殷切、韵味深永而独树一帜,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6)播放《阳关三叠》伴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人小组合作用以上方法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小组汇报

课件出示前两行

课件出示后两行

播放《阳关三叠》伴奏

三、拓展练习

1.总结归纳相同点与不同点,按表格的样式说说,再出示归纳好的列表如下

类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相同点

都有故人(开头和结尾)都有景物描写。

不同点

朋友

孟浩然

元二

送别地

黄鹤楼

渭城

去往地

广陵

安西

方向

往东

往西

景物

黄鹤楼烟花孤舟长江

朝雨客舍柳

送别方式

目送

酒别

不一样的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送别里却蕴涵着同样的深情,不管是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还是以酒像送的酣畅淋漓,都饱含了朋友间那深深地友情。

2.你还搜集了那些送别诗读或背给大家听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3.学生写字君

四、布置作业

1.选择喜欢的一首进行诗配画,格式自定。

2.发挥你的想象,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把它改编成一个感人的送别小故事。

渭城朝雨轻尘

写景

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重

劝君更尽一杯酒

抒怀

西出阳关无故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1c445d0a2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d.html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