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案

发布时间:2018-12-06 10:51: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蜀相》教案

学习目标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2、理解“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明确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情感。

  2、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3、点拨法。

具: 多媒体课件 学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国诗人屈原在报国无门、绝望和忧愤中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惆怅,诗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放声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倔强,陆游在生命即将终绝之时用他那颤颤巍巍的音声重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赤胆忠心,伟大主席毛泽东面对茫茫雪域高呼“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那么,立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又一生抑郁不得志的杜甫在独处时又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诗歌《蜀相》,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走近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人,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三、解题

“蜀相”是指诸葛亮,他是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兴复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后,又辅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终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推崇。

从题目上看,本诗应属于咏史怀古诗。

四、知人论世,简介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五、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诗歌,学生正字音。

2、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伤感、叹惋。

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伤感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读得慢,低沉些,读出点感伤。(朗读、诵读应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读让学生从内心感受诗歌的意蕴美)

3、请两个学生有感情朗读,老师点评。

、品味赏析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有目的的专程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

表现了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

柏森森——翠柏森森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

古柏参天足见其历史之悠久,也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首联一问一答,点出诸葛武侯祠堂所在及周围环境氛围,暗含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很明显,这两句是在描绘诗人走进祠堂看到的景色。写到了那些景?

映阶碧草,隔夜黄鹂。

(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一派赏心悦目、生机盎然的景象)

简要分析:”“:该怎么理解?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效果(学生可自由讨论,老师点拨)

明确:“自”、“空”两字都有“徒然、白白地”之意。碧草徒然萋萋,却无人欣赏;

黄鹂空有婉啼,却无人倾听。本是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意境寂寥、冷落、凄凉,所含之情也大有转折,以乐景写哀情(或者借景抒情),反衬了作者寂寞、伤感凄凉之情。

两联,诗人追寻古迹,写祠堂内外的景象,虽是写景,但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为下文缅怀古人做了铺垫。

3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刘备三顾茅庐

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

这一联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一句写刘备三顾茅庐,诸葛定下三分天下大计,是在称颂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后一句写诸葛亮辅佐两朝,是在赞扬诸葛亮忠贞报国、鞠躬尽瘁的高尚品格。

概括的说,是在叙写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崇敬

诗人缅怀古人,更多的会反观自己,所以,诗人在赞扬诸葛亮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还有没有别的情感隐含在里面?(可结合背景来看)

明确:(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虽未完成大业,但毕竟是得遇明主,“两朝开济”,能够施展个人才华。但自己呢?饱受猜忌,只得远离京城,漂泊江湖。怀才不遇,空有一腔抱负,不能为国效力,选取诸葛亮的这两个方面,主要是为了和自己形成对比。)所以,还寄寓了诗人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隐衷。

4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 

诸葛亮虽然很有抱负,但是,最终也不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出师未捷生先死”,留下了无限的遗憾,也让后人为之叹息泪流。那尾联“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 是指什么人?那除了遗憾,还有什么?(学生思考探究,各抒己见)

明确:这里的英雄 不是单指哪个人,而是泛指古以来以天下为己任,想为国家尽忠竭智的人,他们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

除了为当年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遗憾外,还有为当世没有出现刘备与诸葛亮如此精诚合作的君臣关系而痛惜,当然也为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被君主赏识壮志难酬、抱负难施的叹息。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读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读出了诗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心愿未了的叹惋,这是为诸葛亮发出的哀歌,也写尽了中华民族多少英雄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以意逆志,把握主旨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八、小结

杜甫一生心怀天下,志在匡国,他渴望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却始终没有机会。虽然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为此他常常吊古抒情,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借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九、对比赏析

武侯庙

杜甫

遗庙丹青落 , 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 , 不复卧南阳。

1.比较《武侯庙》和本诗,说说二者在思想感情表达方面有何异同?

参考:

相比《蜀相》,《武侯庙》显得有些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

从思想情感上看,《武侯庙》显得太过平静、冷清,而《蜀相》满怀痛惜与悲怆。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壮志未酬的悲慨未在《武侯庙》中充分体现。

2.比较两首诗中的“空”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

《武侯庙》中字与秋草相连,意思是只有秋草,写出的只是荒凉,而《蜀相》中的则与黄鹂”“好音相连,以盎然的春意反衬祠堂的冷清,表现出了诗人的孤单冷落,为后面的悲怆之情的抒发做出很好的铺垫,显然更为深沉,更耐人寻味。

十、作业设置

背诵、默写《蜀相》

板书设计

前两联:写景 借景抒情

                                               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

后两联:兴怀 直抒胸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3f5d551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f.html

《《蜀相》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