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2-25 15:33: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学设计

孙奇文,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本文获2009第四届全国实验区新课程实施成果二等奖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以必修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为基础,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原电池中闭合电路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要求学生能够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同时,帮助学生对电化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

鉴于课程标准对电极电势等概念不作要求,在理论方面控制了知识的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只需要借助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定性的介绍和分析(如对原电池中正、负电极的判断,设计原电池时对正、负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的选择以及对电极反应产物的判断等)

本节教学可采用实验探究法,即引导学生通过对原电池产生电流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去发现原电池在实现能量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并设想解决矛盾的思路,理解现有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应该说,在原电池中设置盐桥不是一个普通的技术改进,而是对旧的思维模式的一个质的突破。过去认为氧化剂、还原剂只有直接接触、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电子转移,而现在,是使氧化剂和还原剂近乎完全隔离,并在不同的区域之间通过特定的装置实现了电子的定向转移,为原电池持续、稳定地产生电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学建议如下:

1.本课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以实验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将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与新知识的引入融为一体,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凸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新课引言,需要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了解电化学是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换的装置、过程和效率的科学,了解电化学包含的两种反应过程与能量转换的关系。同时,可通过播放一些有关氯碱工业、电镀、电冶金工艺和各类电池的图像,帮助学生对电化学的研究领域和工艺形成一些感性认识。

3.关于本课教学的重点——原电池,可以在教科书[实验41]的基础上补充一组探究性实验,以深化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人教版高二年级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学习。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学生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环境。本节课主体采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通过实验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能初步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3.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原电池的原理;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原电池原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2.通过实验不断总结、发现、归纳知识的要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抓住氧化还原反应是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本质;由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

电子流向、电流方向以及阴阳离子运动方向。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实验。

学生做好适当预习准备。

原电池

一、定义: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二、形成条件

1.两个能导电且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作电极;

2.电解质溶液提供自由移动的离子;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分析推理整合运用是我们在实验课中经常采用的基本教学程序,实验是化学课教学的灵魂,上好实验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这一节以学生熟悉的实验开始,不断地把实验展开、深化,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分析思考,动口讨论,归纳总结出概念和规律,对学生一时不能理解的问题或需要深化的概念,教师要讲并且要讲透,每一个关键性问题要总结,要落实,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要及时巩固(如让学生读书,做练习等)把学会的知识加以应用,尽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实验现象的解释)。把实验操作、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本质的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再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螺旋上升的全过程。

学生看到桌子上的实验器材表现了极大的兴奋,这是很多习题课、纯理论课所无法相比的情景。锌与稀硫酸实验学生做过,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实验,现在重做,要提醒学生过去在实验中不曾注意的现象,仔细观察,如锌在反应时表面变黑,锌粒溶解的过程中,溶液有黑色固体出现以及生成氢气的剧烈程度。接着铜片插入稀硫酸中,铜片、锌片一同插入稀硫酸中;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在导线中接入电流表,电流表指针偏转,学生可根据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判断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和注意力进行了连续的实验。在本案例中,问题激疑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是课堂的主线;通过课堂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开阔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的能力。利用实验设置疑问,提出问题,使实验变得有探索性和启发性。师生之间围绕形成原电池条件这一重点开展的实验探究,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提出问题一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学生始终处于思考、探索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体验和实践环节确保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了知识的探究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46ccd0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3.html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