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7-10 10:27: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清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习古诗中的七个生字,理解“纷纷、杏花村、借问、遥指”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描绘的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清明》这首诗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描写的事情,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猜题激趣

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追随王安石穿越回宋朝,在爆竹声中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年味。时光流逝,转眼间已至四月,我们再次回到“时光轴”前,你看今天我们该迎来哪个传统节日?(屏幕出现传统节日时光轴)

生看大屏幕,回答“清明节”。

师:是的,每年4月5日前后便是清明,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让我们齐读课题《清明》。

2、走进诗人,初读正音

师: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要走进诗人,了解诗人 。谁来当小小导读家?为大家介绍。(大屏幕出现杜牧简介)

一名学生读。

师:唐朝经历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杜牧则生于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晚唐,那时叛乱不断战火纷飞,这让很多知识分子感到悲伤绝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杜牧的《清明》又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现在请打开课本,按要求自读古诗。(屏幕出示要求)

学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如此认真,现在到了检测闯关时刻。谁来尝试着读整首诗?(屏幕出示通关检测--读诗正音)

学生读,两人。

师:读得真棒,字正腔圆。谁在来试一试?

学生读。

师:在这首诗中,有几个生字跳出了诗歌,你是否还认识它?

生单字读。并交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着重讲解“魂”。

师:生字有结构,诗歌有节奏。这就要求我们断句时精准把握。这次闯关,老师想试试,行吗?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断句)学生学读。

3、品读佳句,体悟情感

(1)师:在你们诵读的一扬一抑间,道不尽的是杜牧的千丝万绪。我们一齐走进第一句。(屏幕出示“清明时节雨纷纷”)

学生读。

师:清明原是农耕文明中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后来逐渐演变为传统节日。每当此时,下雨便增多,哪个词是下雨很多的意思?

学生回答“纷纷”。屏幕出示“纷纷”,“多而杂乱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事物可以用“纷纷”形容?(雪)是呀,在高适《别董大》中有一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也是形容雪多而杂乱。(学生读此诗)

(2)(出示烟雨动图)当密密蒙蒙的细雨冰冷的拍打在你身上,采访你一下,你的心情如何?四月的安徽池州,灰蒙蒙的天,冰凉的雨滴滴落在身上,行人的心情又是如何?你从哪句发现的?

学生回答。

出示“路上行人欲断魂”,自己读品味,从这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尤其是“欲断魂”,我们还学过哪首古诗里有“欲”这个字?

学生思考,“欲把西湖比西子”“意欲捕鸣蝉”,这个“欲”是“想要”的意思。“欲”将要,表示程度接近某种状态。(这就是一字多意的使用)“断魂”,魂魄将要从身体中抽离出来,失掉了魂落下了魄,你想到哪个四字成语“失魂落魄”。

师:是呀,清明是个特殊的节日,我们一起来看注释一,谁来读?

生读。一同理解清明节的特殊含义。

师:是呀,每逢清明倍思亲,这种伤感格外重,谁能读出这份内心的哀伤?

而此时,四十来岁的杜牧被外放安徽池州做官,走在路上看到这凄凉的情景,内心是什么滋味?

学生思考回答。板书“愁闷”

(3)师:杜牧又何尝不是寥寥行人中的一员,眼睛看到的悲伤又岂不是内心情感的映射?于是,他借景抒情,吟诵出“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千古佳句。可是杜牧如此的愁闷,谁能给他出个解愁的法子?

学生回答。

师:是呀,所以才有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们一起来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意思)那如果现在我们来到这纷纷细雨中,你就是杜牧或者牧童,你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

学生两人上台表演。

教师扮演杜牧,学生一起指着“杏花深处的村庄”。(黑板装饰画浅浅的杏花隐约能看到“酒旗”)老师发问:“顺着你们手指的方向,我隐约能看到杏花深处的村庄飘荡着“酒旗”,小牧童,请问这酒庄远不远?

1、学生回答“远”,诗中哪个字表明“远?回答“遥”。那么远却能隐约看见,这句诗妙就妙在“不远不近”。

2、学生回答“不远”。是呀,浅浅的杏花隐约能看到“酒旗”,这句诗妙就妙在“不远不近”。

师:有了消愁的好法子,有了解忧的好去处,此时杜牧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欣喜”。带着欣喜读后两句。

四、展开想象,续写结局

师:整首诗在清明这特殊的节日里,借着细雨纷纷抒发内心的愁闷,继而因找到解忧的法子而欣喜。可是牧童告诉杜牧酒家的位置,诗歌便突然结束了,那后来发生了什么呢?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现在,请你拿出笔纸,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续写后来的事情。

学生书写,表达。这种“有余不尽”的艺术表达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写作文上。

五、唐诗有余,可改小令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6、课下巩固,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清明时节的古诗,摘抄并交流。

板书设计:

清明

愁闷

欣喜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从低年段过渡到中年段的学习,三年级学生相较低年段,知识经验的扩大了,认知能力也发展了,所以古诗教学中可以多多让孩子自主学习,并且注意培养他们课外信息的搜集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在实际教学中,以上的做法不是孤立存在,只有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处处留心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环境,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他们对古诗的领悟从简单的诵读向深层次的体悟感情转化,这就需要教师入情入境的引导。

我的教授群体面对的是三十八名十岁的学生。多数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预习较好的表达诗歌的意思,并利用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浅层次的分析诗人的情感。

效果分析

在教学《清明》这首古诗时,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第一: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等,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第二: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首先我选取了清明节的前一天进行授课,与时间贴近,更能感悟天气的变化,在阴雨蒙蒙中让学生体悟自己的心情,继而泛化到路上行人的心境,便顺其自然的引出杜牧也是万千行人中的一个。层层递进的导入情感,让古诗的学习既有趣又有意义。

第三:在教学诗意时,我引导学生以理解重点词语为突破点,结合课件中与古诗有关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在解疑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有余不尽”大胆的让学生想象后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利用独幕剧的形式,扮演诗中角色,真正的走进情境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清明》教材分析

《清明》的作者唐代诗人杜牧。这一天正是清明节,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评测练习

1.写出古诗中词语的意思。

(1)清明:

(2)纷纷:

(3)欲断魂:

(4)借问:

2.读句子写诗句。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课后反思

在教学《清明》这首古诗后,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

整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等,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因为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选取了清明节的前一天进行授课,与时间贴近,更能感悟天气的变化,在阴雨蒙蒙中让学生体悟自己的心情,继而泛化到路上行人的心境,便顺其自然的引出杜牧也是万千行人中的一个。层层递进的导入情感,让古诗的学习既有趣又有意义。

尤其在在教学诗意时,我引导学生以理解重点词语为突破点,结合课件中与古诗有关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在解疑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有余不尽”大胆的让学生想象后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利用独幕剧的形式,扮演诗中角色,真正的走进情境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独幕剧的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一字多意”、“一意多场景”、“有余不尽”的一系列语言艺术表达方式的运用是本节课的亮点。

但是甘瓜苦蒂,天下无无全美。虽然整节课教学过程完整富有创意。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开头生字词的学习部分用闯关的形式开展,使整节课分割成两部分,显得生硬独立,削弱了整体的美感。教学过程中重复语言,复述学生的问题略多。

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我不但要注意环节设计的整体性,还要在平日里多读诗多背诵,真正意义上提高自己的诗文底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将古诗讲出味道。

《清明》课标分析

古诗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自身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古诗词的学习中课程标准要符合以下几条:

一、通过诵读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其次,古诗的语言美指语言的凝炼美和精确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确、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再次,古诗的语言美表现为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带领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读诗作画,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三、启发想象,领略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所以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四、多媒体演示,理解诗句的形象美

诗词教学中应该采用以诵读为主,以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指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存和生活经验,将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等描绘出来。可利用投影展现画面,当学生被画面景色陶醉时,就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再加上一段课前设计的旁白,向学生娓娓讲述诗人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既把握了基调,又领悟了诗意。

总之,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要引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理解古诗词的形象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学生真正受到审美熏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4fca927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e6.html

《小学语文 -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