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惊鸿历史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系别10级国际传播系专业英语播音与主持姓名陈文雨
孙一畅班级英播一班英播三班学号2010060110120100601314

201106

1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百年清华惊鸿历史
摘要:
从中国近代史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和研究清华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从其校史中发掘近代历史对其的影响,以及从其的变化发展侧面展示当时的中国处于怎样的形态。

关键词:
清华大学、中国近代史、庚子赔款、前世今生

绪论:
——追忆近现代史中的“大学之魂”
在中国的大学教育中,清华北大一直以一种独特的身份存在着,它不仅仅是单纯的供学生学习研究的象牙塔,由于历史所赋予的价值,它伴随着中国近代史一同成长,因而在其校史的发展过程中深深留下了当时的社会印记,这相较于其他高校有着独一无二的研究价值。2011年正值清华大学百年华诞,所以将目光投向清华——这所“载物”的中国名校。
我们常称清华为一流的高等学府,这不只是顶高帽子,清华之所以成为名校,是历史赋予它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从她的前身到她的创建到她独具特色的制度以及她的校长教授学生,其所扮演的角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毋庸置疑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2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她的前身

清华学堂系由美国退还超收庚款所创办,是在中国教育系统之外的一所新制留美预备学校,而后逐渐发展,回归本国教育体系,成为著名大学,在培养中国科学与学术领导人才及促进国家工商业现代化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清华学堂的前身,为1909年附设于游美学务部处下的“游美肄业馆”1911年以“清华学堂”之名开办,采八年连贯制,分为中等和高等两个阶段,大致各为四年,高等科毕业后派遣留美。1912年改名清华学校,1922年起改为四三一制,及中等科四年,高等科三年,及大学一年,并逐年停招中等科学生。1925年中等科结束,设大学部和研究院(国学门)与旧制留美预备部并行,至1929年最后一届留美预备部和研究院(国学门)学生毕业,清华学校结束。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受教育部管辖。在抗战以前已成为国内著名大学。抗战期间,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为“西南联合大学”,亦是战时著名学府。抗战胜利后复校,在动乱中续有发展。1950年以后,北京清华大学经整顿后继续开办,仍为重点大学之一;而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亦于1956复校,初设原子科学研究所,1964年设大学部,今日亦是著名学府之一。
她的创建

„„清华之立,其源实导自庚子拳匪之乱,„„四万万人之膏血,清华所以之成立之元素也。„„且自美雨西来,留美学生之势力寝盛,将来中国之命运,殆全襙诸留美学生之手。而清华实为留美学生之造制厂。质言之,清华学校与将来中国之命运,实有莫大之关系。
Tsinghuapper,1923~1924,p217,梁朝威、余绍光撰《清华历史》

创建前期(19087月—19114月)
1908清政府拟利用庚子赔款,设置留美预备学校。
1909利用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考选留美学生,成立“留美学务部”主管其事。1910勘定京清华园为校址,筹设学校,称清华学堂。清华学校时期(1911年四月—19288月)
国立清华大学初期(19288月—19377月)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378月—19467月)复原后的国立清华大学(19468月—1948年底)
解放军接管与院系调整时期的清华大学(1948年底—195210月)多科性工业大学建设与发展时期的清华大学(195210月—19666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清华大学(19666月—1976年)创建综合性、研究性、开放式一流大学的清华大学(1977—至今)

如我们所知,了解一个大学的真实面目,不光要看其中的人、事、物,还要看它的历史。百年清华所走过的各个阶段,蕴涵了清华大学的种种辛酸和成就,这一百年清华与中国共同走了一段曲折前进的路。
3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她的精神
根据现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徐葆耕,在清华大学90年校庆前夕发表的一篇名为《大学精神和清华精神》的文章,其中总结出“清华精神”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耻不如人。清华是个“赔款学校”是美国用中国庚子赔款余额建立的。
这点在本文第一部分有详细介绍,不再加以赘述
二是讲究科学。清华改为大学是在“科学与玄学”论战之后,科学优势上扬。
清华历任校长都极尽所能坚持清华要重视“科学方法”,强调理性和纪律,坚持实事求是,这对清华的科学传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是重视实干。早在30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直到现在,在校园的中心位置还竖立着一块碑,上书“行胜于言”,如果再加上韩愈的话“行成于思”,便可以很好地概括清华“实干”的特点。

历史上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典出《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915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即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讲,提倡“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他认为清华应该是培养君子的地方,勉励大家“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此后,清华即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并制作校徽。梁任公作此演讲之时,民国肇造不久,袁世凯正加紧复辟帝制。作为一个从来就具有民主精神人格的青年导师,梁启超激励青年要自强不息,要厚德载物,这固然符合传统文化对“君子”定义之要求,同时也是对帝制复辟等丑恶行径的一种间接抨击。当时清华学校虽然是个留美预备学校,但国人重视非比寻常。这八个字校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

季羡林先生在《清华梦忆》中提到: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校也有校格。以北大
和清华而论,俩校同为全国最高学府,共同之处当然很多;但不同之处也颇突出。这就是所谓两校校格的不同。清华的校格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季老先生尚且称
难以说得明白,只是不揣简陋,聊陈己见,则我辈更不敢妄加下轮,只是从季老的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清华有她独特的魅力。

她的治校特色
不同于其他学校,清华历来对校长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极挑剔的选择,所以在清华当校长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教授治校”制度最早是由蔡元培提出,而真正得到圆满贯彻却是在清华。当留美回来的任教者对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后,经过反复讨论,清华教职员会议在1926415日三读通过了《清华学校组织大纲》,大纲设了两个重要的权力机关,一为评议会,一为教授会。

评议会,由校长、教务长及教授会互选出的评议员共7人组成,校长为主席,职权范围
4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是:1。规定全校教育方针;2。议决各学系的废立与变更;3。议决校内各机关的废立与变更;4。制定校内各种规则;5。委任下列财务、训育、出版、建筑四种常设委员会委员;6审定预算决算;7。授予学位;8。议决教授、讲师与行政部各主任之任免;9。议决其他重要事项。

由此可见,评议会掌控了学校的教育方针和大部分人、财、物之权力。但是,这些职权中的第一、二、三、六项,评议会要征求教授会的意见,如果被教授会以三分之二否决,就要复议。也就是说教授会对评议会的权利是有制衡的。

而教授会的职权是:1。选举评议员及教务长;2。审定全校课程;3。议决向评议会建议事件;4议决其他教务上公共事项;5讨论决定由评议会以三分之二通过提出对本组织大纲之修正案。

此外,各系的主任,也由该系教授、教员于教授中推举,任期二年。甚至出任院长和校长的人选也得事先征询评议会的同意。

1926419日晚上,在清华的科学馆212号教室,清华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授会如期举行。到会的教授有47人,占了教授会人数的78%,而且发言非常热烈。事后的会议记录上可以看到人们执行民主程序的热情与认真。比如选举教务长的过程。会场上有余日宜教授提出、并获得赵元任教授的附议: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票选时,通过者须超过三分之二多数,而第三次票选半数通过就可以。另有陈福田教授主张采用不记名投票方式,大家都赞成。果,梅贻琦在第三次投票时获得33票,成为了清华有史以来第一位民主选出的教务长。
接下来,评议会和教授会不断开会,设计各学系的设立,选举出系主任,决定课程大纲,台湾学者苏云峰在他的《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中记述这一切时不由叹道:“可见二会成立后,教授们是何等的热心和积极参与校务,且未曾间断。”后人们从当年的另一位清华名教授吴宓留下的日记中,可看到这些名倾一时的中国大牌教授们,包括赵元任、陈寅恪、济、金岳霖等,如何频繁私下聚会,讨论校务,商量对策,起草宣言。人们常常觉得,但凡是做学问者应该对这些“政治”不感兴趣,其实,当教授们被真正赋予管理责任与权利时,他们的热情超乎人们的想象。

1931123日,梅贻琦校长进入清华大学,由此开启了被人们称为清华“黄金时期”的阶段。随着梅贻琦校长将它正式固定合法化,清华奠定了它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石。
在这里,我想花谢笔墨介绍下梅贻琦校长,这位在清华人眼里的“终身校长”,因为从这位为清华人所认可的校长,我们可以从中一窥清华风骨的一斑。

梅贻琦为人木讷寡言,然而在他心里,他比前任校长们更清楚也更尊重教授治校的精神与制度。在就职典礼上,他讲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名言,他认为,教授是学校的主体,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桌椅板凳的。他把校长比作京剧里演“王帽”的——所谓“‘王帽’,他每出场总是王冠齐整,仪仗森严”,但是观众看的不是“王帽”,因为好戏并不是要他唱的。如果观众对这台戏叫好,他不过“与有荣焉”而已。在梅贻琦的任下,清华的教授治校体制一直维持到1948年年底,长达17年。


5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梅贻琦对教授的尊重表现在他上任后就开始大力聘请师资上。一时间,清华名师云集:顾毓琇、闻一多、王力、钱穆、周同庆、萧功权、潘光旦、冯友兰、朱自清、陈寅恪、俞平伯、吴宓、叶公超、金岳霖、张岱年、吴晗、叶企孙、周培元这个名单几乎囊括当时各个学科的一代宗师。

与此同时,梅贻琦谨慎处理好清华的教授治校体制。在他面前,有两份关于清华大学的文件。一份是国民政府1928年的《国立清华大学条例》一份是1926年清华自己拟定的《清华学校组织大纲》。前者比后者删减了许多教授会的权力而增加了校长的权力。然而,梅贻琦自动放弃政府所授予的大权,实际上,在他任校长期间,依据的仍是清华自己拟定的《清华学校组织大纲》也就是,评议会为清华最高权力机构,教授会为制衡角色,而校长是“虚君”。无论评议会、教授会、校务会议还是学生会,校务依照民主体制运作,开会时与会者均有提案权与自由发言权,采取多数表决。这种尊重多数与个人自由表达意见的制度,成为了清华师生共同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在抗战年代的西南联大时期,除了评议会未设以外,他制度一直坚持着。

因而,台湾学者苏云峰如此评价梅贻琦:“最大贡献在于让清华教授实质上享有其他国立大学未曾有的治校权力”

“通才教育”是梅贻琦上任后一直坚持的重要理念。梅贻奇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与人文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即便是工程专业的学生,“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等都要知道一点”。否则他就只能做一个“高等匠人”,而不能做一个“完人”

当时考进清华的学生都会与录取通知书一起接到一张通告,告知,“本校第一年文理法三院不分院系„„工学院分院不分系”。事实上,当时强调的通才教育并非狭隘地要求学生在自然、社会、人文各方面成为综合的通才,而是要求他们各方面都有一定的通识。它的真谛在于把所有学生作为“人才”来培养,给予人文、科学诸方面的教育,而不是“制造”犹如“机器”般的专才。

梅贻琦在清华的师生中威信极高。他的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思想,构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的三大支柱,令清华的师生们心悦诚服,一向以驱赶校长为家常便饭的清华师生们,从此甘愿与校长一起,把清华带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也终于奠定了清华大学在中国数一数二的学术地位。梅贻琦自此成为清华有史以来任期最长的校长——而在清华学子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位“终身校长”

可以说梅贻琦校长的存在以及他所作出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自身极高的造诣,同时还得益于清华体制的优越,而归根到底清华体制的形成终究源于清华建立的背景以及当时的国内外形。,应该说从清华成立以来一直是紧跟时代脉搏的,所以紧密地将其与中国近代史相联系而进行研究是行得通且有意义的。



6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结论:
百年中国,百年清华

2011年四月,清华大学高调庆祝百年华诞,盛况空前。清华校友胡锦涛先生在讲话中回顾了校史:“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思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既是清华的校训,也是清华精神的凝聚。她不仅反映了清华和清华人能够默默无闻、甘于奉乐于宽容的精神。不光如此,这八个字还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素质的体现,既代表刚健的品格,又代表公而无私的品性,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应该继承的优秀品质。
我虽未尝有幸成为一个清华人,但身边有同学朋友身处清华园,从他们的言语文字,得以触摸到属于清华的氛围,汲取清华的品格。那些溢于言表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鞭策着所有为清华所触动而跳动的心,最后祝清华能在未来的年岁里走得更好!


参考书籍:程新国著《庚款留学百年》东方出版社2005G649.29121
赵建林编著《解读清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G649.282/33苏云峰著《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G649.281/17
庞洵著《清华地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G649.281/26曲士培著《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G649.29/26章立凡撰《民国血脉——百年清华的另一道统》南方人物周刊
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511c7fd941ea76e58fa04e8.html

《百年清华 惊鸿历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