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发布时间:2020-05-09 01:07: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 别 康 桥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新诗的欣赏方法,分析理解是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感悟情感美、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自主学习探究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民族团结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如:"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省海宁县人。笔名云中鹤。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年按照其父亲的愿望,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春,徐志摩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与政治理想。在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洋文学的熏陶下,他违背其父让他当银行家的期望,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10月回国。12月起,在《学灯》《小说月报》和《晨报副刊》上大量发表诗文;成立“新月社”。1924年,又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这时的徐志摩,不满军阀混乱、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向往和追求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理想。1926年4月至6月,在《晨报副刊》上主编11期《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对新诗的艺术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徐志摩的诗大都是抒情诗,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徐志摩还致力于创造一种建筑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诗歌语言,他的诗,如《残诗》、《偶然》、《再别康桥》,语言自然、纯熟,既是地道的口语,又经过艺术的提炼,独具清莹流丽的情致。他的散文成就可与诗歌媲美,由于较少形式上的束缚,更易表现他奔放不羁的情感,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都是久经传诵的名篇。
  徐志摩的著作,除前面提到的诗集外,有散文集《落叶》(1926)《自剖》(1928),《巴黎的鳞片》(1927)《秋》(1931),小说集《轮盘》(1930),戏剧《卞昆冈》(1928,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等。
  三、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青荇()漫溯( ) 长篙( ) 笙( )箫
  四、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这首诗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韵律。)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初步赏析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
  (2)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深怕惊醒了它。
  (3)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4)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5)a、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b、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 - 屏绣康河。
  (6)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7)a、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b、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生字词语一个3遍。
  七、板书设计:再别康桥
  1、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2、初读课文
  3、初步赏析课文,理解大意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美、韵律美与情感美。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义。
  教学难点:中国现代诗歌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民族团结教育:
  一、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体验情感美
  (1)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言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三个"轻轻"一再叠用,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的虔诚恭敬,剑桥大学在诗人心目中崇高而伟大,诗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剑桥大学。最后一节用"悄悄"与"轻轻"遥相呼应,形成回环复沓之美,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作者只身轻轻来到康桥,又独自悄悄离开,与康桥宁谧的意境相符;他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与他对康桥喜爱眷恋之情相吻合;叠音词"轻轻"与"悄悄",回环复沓,有轻微跳跃的音乐美。)
  2 、感悟意象美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意 象 感 情
  云 彩 难舍难分
  金 柳 欢喜、眷恋
  青 荇 对康河永久的眷恋
  潭 水 将留恋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长篙、星辉 感情达到高潮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桥永久的恋情。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2)听老师诵读,想象夏夜星光下,诗人独自泛舟康桥,默然寻梦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品味韵律美
  于诵读中感悟
  诗节匀称,诗句整齐
  用韵细蜜精巧
  音乐和谐,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
  (全诗共7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压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7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这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二、总体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
  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2、教师与学生配合朗读诗歌。
  (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
  3、背诵诗歌。
  (徐志摩的新诗以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铸就了其诗歌清新空灵的独特风格。以上教学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感悟美、体验美、品味美,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1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相比较,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等物象,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以上重点赏析的部分。)
  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1、情感美
  2、意象美
  意 象 感 情
  云 彩 难舍难分
  金 柳 欢喜、眷恋
  青 荇 对康河永久的眷恋
  潭 水 将留恋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长篙、星辉 感情达到高潮
  3、韵律美
  六、课后反思:
  《再 别 康 桥 》教案二
  一、授课题目
  再别康桥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学习朗读技巧
  2.体味诗中的意象美、意境美
  3.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
  4.体味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
  2.体味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现代诗人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也说过: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他们何以都如此推崇徐志摩呢?徐志摩究竟取得了怎样的诗歌成就呢?前几天,我去书店买书,看到了这样一本书《青年人必读的50首诗》,这其中就有一首是徐志摩的,大家知道是哪一首吗?
  答:《再别康桥》
  对,就是这首《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再别康桥》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情思。徐志摩,他就这样轻轻的来,又这样轻轻的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康桥,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二)讲授新课
  一、首先,请同学们浏览徐志摩的生平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从诗人的生平与创作来看,康桥时期无疑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正是那康桥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这首《再别康桥》无疑是最优秀的。
  二、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之前先扫清文字障碍。
  青荇 长篙 漫溯 笙箫 满载 斑斓
  好,大家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好的,现在大家思考一下,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想学点什么,或者说想收获什么。小组内交流一下学习目标,然后小组长把大家的学习目标归纳总结一下,写到纸条上交给老师。
  好,老师看了一下大家的学习目标,归纳了一下,有 以下几个方面:
  ①把握诗歌的朗诵技巧。
  ②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③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
  ④体味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好,希望在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帮助下,大家都能学有所得。
  三、接下来,老师把这首诗给大家范读一下,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把握朗读节奏,思考一下老师用的是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语气:舒缓平和,轻柔低平。
  语调: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四、 “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和哀愁,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诵,有那种沉重和压抑吗?
  整首诗歌带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清新飘逸,空灵自然,柔美而抒情。
  这首诗之所以带给我们这样的感觉,不得不归功于诗人所选择的抒情对象——意象。我们都知道有诗的地方就有意象,而意象又会构成一幅幅意境图。那么,《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呈现出一幅幅怎样的意境图呢?
  好,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来朗读全诗。
  我们的八个小组来分工合作吧!全诗一共有七个小节,请第一到第七小组的同学们分别给每一个小节拟一个小标题,第八小组的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
  五、好,大家停一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合作探究的成果吧!来,第一小组的小组长你做代表说说你们给第一小节拟的小标题,好很好。
  …………………………
  …………………………
  …………………………
  第八小组的小组长同学,请你说一下这首诗里有哪些意象?
  答:云彩 金柳 青荇 水草 清潭 星辉
  好,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
  六、下面,我们来具体发分析一下这首诗。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一节,看一下这一节有什么特点?
  对,短短的四行诗中就有三个“轻轻的”,诗人为什么要轻轻地离开呢?
  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诗人对康桥的挚爱,而那至深的情思,竟在挥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云彩”是本诗的第一个意象,是啊 ,诗人连康桥上空的一朵浮云都要告别,可见他对康桥的难舍难分,依依不舍之情。
  2诗人对康桥如此的依依不舍,接下来我们就跟随徐志摩一起去感受一下康桥的秀丽风光。
  来看第二小节,“金柳”是这一节中的意象,诗人是如何表现“它”的呢?他又为何如此表现“它”?由“金柳”怎么会联想到“新娘”呢?
  1920年,在美丽的康桥河畔,徐志摩邂逅了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林徽因,他们二人有了思想和情感上的碰撞,并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惜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物是人非”,
  如今诗人故地重游,他一心痴恋的才女——林徽音与别人订婚了。
  “人面不知何处去,康河依旧向东流”,今夜,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等待着他。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
  “荡漾”是什么意思?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也许女词人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才是对荡漾的最好诠释吧!诗人对往昔生活的眷恋,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就这样久久的挥之不去。
  3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小节,看一下诗人的这种眷恋之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从诗歌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啊?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看出来这种变化。
  那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怎么样? 招摇——招手
  他在跟谁打招呼呢?
  是啊 诗人也多么想像那软泥上的青荇一样,整天与金柳相伴,朝夕相处,你低着头看我,我仰着头看你,诉说着别人永远听不懂的话语。就像舒婷笔下的橡树和木棉:“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是呀,诗人甘心情愿的做一棵水草,只要能躺在康河的柔波里,可见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更加强烈了。
  4请一个同学朗读一下第四小节。
  “一潭”不就是“清泉”吗?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彩虹,
  彩虹里有什么?诗人的梦
  诗人的梦里又有什么呢
  梦里有着诗人逝去的年华,有着诗人曾经的梦想,还有那欲说还休的爱情,所以,在诗人眼里这的确不是一般的泉水,而是他彩虹般的梦。
  那么诗人的梦实现了吗?没有
  他被怎么样了 ,然后呢
  揉碎了 沉淀 深深的埋在了那一池泉水下。那么诗人的梦他还能带走吗? 至此,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也就变成了永恒。
  5一提到梦,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就会涌上心头,诗人也是如此,提到梦,诗人就想回到往昔的美好时光,于是他就去寻找那昔日的梦,诗人寻到了吗?
  寻到了 一船星辉
  这一船星辉不就是诗人彩虹般的梦吗?
  他寻到了自己的梦,那么他的心情怎么样呢?
  高兴 喜悦 激动 诗歌到这里可以说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那么诗人是如何表达他喜悦的心情的呢?
  对,在那样的星空下,他陶醉了 他要放声歌唱。
  6、诗人是一直陶醉其中吗?
  不是,诗人很快就醒来了。
  但我不能放歌
  既然不能放歌,那怎么办呢?
  悄悄的离开,夏虫也了解我的心,也沉默了
  我沉默,夏虫沉默,整个康桥都沉默了。我的那份感情呀就埋藏在心底吧!从诗歌感情的发展脉络来看,这就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从上面的喜悦一下子变得低落静默,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
  7、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诗人在最后一节是如何写的呢?
  悄悄的我走了, 在这样一片寂静中,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轻手轻脚离开的身影,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无限的留恋。
  8、最后,请同学们把整首诗完整的朗读一遍。
  总之,《再别康桥》打动我们的是诗人内心流淌出来的真情。诗歌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 ,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
  《再 别 康 桥 》教案三
  教学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顾小曼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导入)
  二、解题:
  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便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赠汪伦》
  《再别康桥》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三、诗人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大、清华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大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介绍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照片)
  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布尔乔亚(资产阶级)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的新诗可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四、写作背景: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你的性灵。” 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五、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1)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2)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
  (3)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
  伯兰特罗素 (1872-1970)《自由之路》《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
  1921年,徐志摩经狄更生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
  (4)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六、听课文录音,读准字词。
  河畔(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榆阴( yú ) 揉碎( róu)
  浮藻(zǎo ) 长篙(gāo ) 漫溯( sù )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xiāo )
  七、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八、诗歌解析
  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总体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第一节: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的,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 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表现了诗人对其的惜爱之情,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 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第三节: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何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第四节: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一泓闪亮映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沉淀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九、问题简析
  释《再别康桥》之“招摇”
  志摩的《再别康桥》用词精美,“招摇” 一词更是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且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
  十、艺术特点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全诗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等。其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完美体现新月派诗的风格
  总结: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音乐美——节奏轻快, 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
  课文总结:《再别康桥》一诗,我们读到的是离情,但给我们启示的却是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世俗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来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动,让生活充满激情。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注】跫(qióng)音,脚步声。
  1、“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美丽”与“错误”矛盾吗?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不矛盾。达达的马蹄声对这位独守空闺的女子而言是美丽的,让她以为是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归来了,马蹄声是福音;但我是一个过客,而非归人,一切都是误会。全诗营造了一种凄美、伤感的意境。
  2、第二节诗是如何描摹女子内心的情感世界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诗人借用了“不飞的柳絮”、“向晚无人的街道”、“寂寞的城”等意象来表现女子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又借助“紧掩的窗扉”、“不揭的春帏”等意象表现内心的封闭。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使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5920367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ea.html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