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

发布时间:2016-05-11 11:35: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

2016-05-05 学习小组

先插播一个消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阵营里来了“年轻人”

5月5日,在马克思诞辰198周年、也是中国共青团成立94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在京举办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青年发展”论坛,同时,属于团中央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至此,全国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达到15家。据悉,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设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学习小组按]

中国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会极大地改变中国,还会深刻地影响世界,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今天,人民日报理论版,有篇文章,系统解读了这个话题。

作者认为:

●中华文化具有“兼济天下”的情怀,不会将自己的美好生活建立在其他民族的不幸之上。

●中国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新模式,证明通往现代化并非只有华山一条路。

●中国成功代表着一套新的价值观念的成功,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发展改写了昔日大国霸权扩张的发展逻辑。中国越强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就越大。

更多内容,见全文。

注:文中段落序号为小组所加。

另,文末附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四大基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

韩庆祥 陈曙光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05日   07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画出了中华民族最大的同心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会极大地改变中国,还会深刻地影响世界,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

从世界视野看,中国梦是面向世界的,中国的逐梦之旅注定与世界同行。中华文化具有“兼济天下”的世界观和情怀,中国人不会将自己的美好生活建立在其他民族的不幸之上。中国人希望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认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大家共同发展才是好的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强调,我们“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中国梦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但中国绝不会只顾自身发展。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大国关系构想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等,都是从中国人民与世界各民族合作共赢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2,中国梦是合作共赢之梦、和平发展之梦。

在信息时代,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老死不相往来”的国际关系格局早已过时,“鸡犬之声相闻”成为国际交往的新常态。联结中国与世界的,不仅是深厚的友谊、密切的利益纽带,还有息息相通的美好梦想。

中国的事业是人类进步事业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就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而且,中国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助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引擎”。中国的发展越好,对世界的贡献就越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惠及中国,而且惠及世界。

[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1,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走得通、走得好、走得稳的道路,今后我们还将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走下去。

2,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确定无疑的,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

虽然西方最先完成了现代化任务,最先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但并不意味着只有西方掌握着打开现代化之门的钥匙。西方模式只是实现现代化的一种选择,而非唯一选择;西式现代性只是现代性的一个版本,而非唯一版本。西方收获了现代性的巨大成果,但同时也遭遇了“现代性之痛”。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书写属于自己的现代性内涵。

习近平同志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有13亿多人口,有非常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现实国情,没有理由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西方也没有能力告诉中国该怎么办、不该怎么办。

3,如何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中国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没有简单复制西方的发展模式。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就是说,中国要完成现代化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道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是以社会主义为底色、以中国特色为标志、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发展道路。今天,世界风云变幻、中国风景独好,走中国道路使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过去那般艰难困苦我们都没有进入西方设定的历史轨迹,今天就更没有理由跟随西方的脚步。我们应有这样的道路自信和战略定力。

4,中国道路是中国自主开辟的现代化道路,是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伟大创举,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是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中国方案。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在于: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为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新模式;中国道路的成功改变了全球发展观念,证明了“单一发展模式与模式可输出理论的简单和偏颇”;中国道路的成功打破了西方经验唯一正确的神话,终结了西方模式主宰世界的线性史观;中国道路的成功证明了通往现代化并非只有华山一条路,所谓“全球化=西方化”“现代化=西方化”不过是西方编造的神话;中国道路的成功将西方的“普世模式”还原为地区性模式,人类开启了一个没有“普世模式”的多元化时代;中国道路的成功向世界揭示了“走自己的路”、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才是不变的法则、永恒的真理。中国道路所蕴涵的方法论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仅仅意味着经济体量的壮大,还包含文化、价值观和精神等软实力的增强。

探寻中国道路成功拓展的奥秘,不能遗漏文化、价值观和精神的因素。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作为一个生长于五千年文明沃土的古老国度,中国没有理由成为一个物质崛起、精神塌陷的“跛脚”国家,没有理由成为失去精神自我、漂泊无依的“流浪”国家,更没有理由成为依附西方、寄人篱下的“香蕉共和国”。

2,中国道路的成功奥秘就蕴藏在独特的文化精神之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靠共同的价值信仰和精神追求。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现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空气般无处不在,人们日用而不觉。中华儿女纵然四海为家,精神上也不会失去安身立命之所;即使走得再远,也能循着“精神之乡”的灯塔找到回家的路。

3,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归于一尊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人类文明兼收并蓄,世界才会姹紫嫣红。“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然而,“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者却以为,起始于欧洲的文明进程“是唯一成功和正确的发展逻辑”。他们只认同一种文化,那就是西方文化;只接受一种结局,那就是世界文化西方化、西方文化普世化。美国学者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其实就是“文明终结论”,他对西方文明的推崇是以排斥其他文明的合法性为前提的,这显然违背了文明发展规律。福山曾经宣称:“构成历史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不可能再进步了,原因在于,所有的真正的大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在他看来,西式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无可匹敌,人类历史的演进已经走向终结。这是何等的狂妄。

如果世界上唯一未曾断裂的文明不能纳入人类思想宝库,那么谁还有资格?如果缔造“中国奇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被排除在人类思想宝库之外,那么谁还够条件?福山或许认识到了自己的轻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尽管并未从西方文明的终极幻想中走出来,但他不得不承认,世界历史并未终结,人类思想宝库有必要为中国留下一席之地。

4,中国的成功实际上代表着一套新的价值观念的成功。

这是中国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国奉献给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早在6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今天,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精神就是我们对人类的贡献。这样一种新型文化、价值观和精神,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源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这是能够解码中国道路、破译“中国奇迹”的文化密码,是不同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价值体系,是对西方价值观念唯一正确性构成巨大挑战的思想资源,是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具有比较优势的精神财富。如果没有中国果敢地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现代化之路,很多国家可能真的要在“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惯性中沉沦,失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能力,永远无法冲破西方现代性的“牢笼”,永远只能扮演西方文明追随者、模仿者的角色。

现在,一些被迫西化的国家在反思自己的发展道路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除了资本主义别无选择”,这是西方描绘的未来世界图景。然而,如果全世界真的都走向西方化,那将是人类遭遇的最大人文精神危机,将是包括西方在内的全人类的悲剧。

5,因此,从世界意义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成功动摇了西方经验支撑的“普世价值”,也动摇了其力图维护的战略利益、现实利益和国际规则;中国的成功意味着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破产,也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得到捍卫;中国的成功意味着一种新文明形态的出场,也意味着21世纪人类思想宝库盖上了“中国印”。

[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维护世界和平增添重要力量

1,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世界历史就是一部力量转移的历史。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再是梦想,而成为活生生的事实。中国以和平的方式成功发展,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同时,中国的和平发展标志着世界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力量进一步增长,世界舞台上维护和平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2,中国对世界和平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上。

自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外交就逐渐由“回应挑战式”外交走向“提升国际话语权式”外交,在世界上进一步显示中国力量。

3,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外交新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围绕“和平发展”理念,建构好中俄尤其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两个重点;围绕“合作共赢”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搭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线;围绕“文明互鉴”理念,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互联互通,打通欧亚大陆桥这两个面;围绕“亲诚惠容”理念,构建好周边外交这个局。这一系列重要主张,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共享世界和平。

4,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在这个狭小的地球村里,国与国之间利益交汇、命运交织、休戚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地球是人类生存的舞台,不是国家角力的竞技场。各个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谁都不应选择对立对抗的发展道路,谁也不能为了一己之私搞乱世界,谁都无法在乱世中独善其身。世界各国相互补台,人类发展才会好戏连台。习近平同志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明确宣示,是中国为筹划世界发展蓝图而推动的顶层设计,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而给出的中国思路、中国方案。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历史事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一个强大的中国不是世界和平的威胁,而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中国越强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就越大。中国的发展既改写了昔日大国霸权扩张的发展逻辑,也改写了大国崛起后称王称霸的历史宿命。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成功超越,它昭示我们:大国崛起并非只有靠战争起家、掠夺致富一条路,以和平的方式发展、以文明的姿态崛起将是未来世界的优先选项。中国的强大意味着国际霸权格局必将走向终结,意味着“强而不霸”将取代“国强必霸”上升为新的历史逻辑,意味着人类有望迎来一个没有霸权的新时代。

(作者为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附件: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四大基础

【学习小组按】

,学习小组(微信号 xuexixiaozu)推荐阅读一篇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韩庆祥的文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四大基础(本文发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2016年第2期)。

文章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其存在的历史基础、现实基础、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

[一]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基础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时代基础、现实基础

——与世情党情国情、党史国史的关系

[三]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基础

——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四]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政治基础

——与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关系

更多内容,看全文。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四大基础

韩庆祥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来表述新一届党中央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其存在的历史基础、现实基础、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

[一]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基础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文化传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实际上意味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其存在的历史基础。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升华。

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爱国”“友善”等价值的传承、弘扬和升华。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

不仅如此,在谈论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另一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习近平也阐释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他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阐发。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基因和滋养的关系。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强调,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还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来破解当今我国面临的难题。当今世界不稳定、冲突的因素在增多,习近平力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和合”“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等优秀思想资源,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合作共赢的思想,以求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民族特色。

一是内容上的民族特色,如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蕴含着民族特色。

二是语言上的民族特色,如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所讲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靴子合脚不合脚,自己穿上才知道”“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要具有钉钉子精神”、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就要“刮骨疗毒”等,其话语显然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时代基础、现实基础

——与世情党情国情、党史国史的关系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对世情党情国情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是从世情党情国情出发而提升出来的,世情党情国情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依据。

第一,“世情”与“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

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世情:当今世界格局和秩序正在调整,进而引发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然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却是“全球治理相对滞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更是由于其他重要因素,引发了世界的“权力转移”或“力量转移”。这种权力或力量转移改变着世界格局和秩序(如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等),也引起各国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重组或调整。在这种重组或调整中,各种利益、文化会发生种种冲突,从而会导致世界不稳定。

面对这样的世情,习近平有效应对、确定目标、精准发力,提出了他的外交战略思想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达习近平外交战略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文明互鉴、亲诚惠容、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习近平既强调“韬光养晦”,又强调“奋发作为”,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建立以全球治理与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的新型国际关系、外交新格局和命运共同体:

一是围绕“和平发展”理念,积极建构好中美、中俄“大国关系”这两个重“点”;

二是围绕“合作共赢”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出“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倡议,搭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线”;

三是围绕“文明互鉴”理念,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互联互通,打通欧亚大陆桥这两个“面”;

四是围绕“亲诚惠容”理念,建设好周边外交这个“局”。如今周边外交在中国对外关系布局中最为重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始于周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始于周边,打通欧亚大陆桥始于周边。

最终目标,是破解周边外交困局,实现多极制约和拥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从中显示“中国力量”。

  

第二,“党情”与“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

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党情:我们党打的“铁”很硬,然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是“我们自身还不是很硬”。今天,中国共产党人要打的“铁”比较坚硬。

从总体上讲,主要有三块坚硬的“铁”

一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各种矛盾、问题和难题,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

二是我国相对发展起来以后进入“表达诉求、矛盾多发、攻坚克难”这一新的历史时期,遭遇更多新的难题

三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既有强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对我国的围堵打压日趋激烈。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临的困难、挑战、风险是非常严峻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是打“铁”的主体。既然我们共产党人所打的“铁”相当坚硬,那么,作为打“铁”的主体即中国共产党人自身必须硬。由此,习近平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在积极干事业的,但我们一些共产党人自身还不是很硬,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

由此,当务之急且最为关键的,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和短板,围绕破解“四种危险”提出目标、精准发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自身真正硬起来。治国先治权,治权先治吏,治吏必从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敢于直面我们党面临的“四种危险”,把破解“四种危险”并使自身“硬”作为治国理政思路的突破口。

一是针对“精神懈怠”(缺乏理想信念、缺乏自信、缺乏共识、缺乏凝聚力、缺乏斗志)强调“硬在精神”。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凝聚共识;要凝聚改革合力,汇聚社会正能量;要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二是针对“能力不足”,强调“硬在能力”。习近平强调,要减少应酬之风,强化学习之风,建立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组织;要克服本领恐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针对“脱离群众”强调“硬在作风”。习近平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到“三严三实”。作风建设一定落实到用人作风建设上。用人作风决定工作作风,进而决定生活作风以及整个社会风气。

四是针对“消极腐败”,强调“硬在纯洁”。习近平十分注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强调在反腐倡廉上要敢下重手,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概言之,最关键的就是要抓好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使我们党从精神、能力、作风、纯洁等方面真正“硬”起来。习近平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解决上述问题时,要把坚持对领导干部的高标准严要求与尊重领导干部合法合理的正当利益结合起来。

第三,“国情”与“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我们的国情: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多元、转型升级和小康决胜阶段,然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是“现代国家治理跟不上”。基于这种国情,习近平针对问题和短板,提出目标且精准发力,既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又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也围绕结构调整、力量转移提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还针对利益博弈和思想多元,提出作为最大公约数且能凝聚共识的中国梦。

  

由上可以看出,世情党情国情,使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具有问题意识、目标导向、克服短板、精准发力的思想品格。

[三]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基础

——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源和流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流”。这种源和流的关系可以这样来表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提升和飞跃。主要体现在:

第一,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整合提升。

毛泽东的治党思想,“从严”是其本质特征;邓小平则强调要注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的是注重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发展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习近平既强调“从严”也强调“全面”,又注重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还注重从破解我们党面临的“四种危险”入手全面从严治党。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整合和提升。

第二,习近平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想的整合、提升。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90年代,党的十五大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提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步走”设想。习近平在继承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既思考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战略问题,也思考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我国现阶段首要的战略问题,就是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其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首要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里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整合和升华。

第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强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提升。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2007年,胡锦涛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字的核心价值观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抽象、提升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理念。

第四,习近平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思想的整合、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前,我们党较为注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遵循我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实践上集中做“四件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把这四件大事加以整合,便形成一个严密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四个全面”。

对这一有机整体再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提升,便可发现它们之间构成一个逻辑系统,具有内在联系,即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三个战略举措(手段)。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正式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反映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具有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历史逻辑,且体现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合和提升。

第五,习近平关于“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整合、提升。

科学发展观蕴含着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等思想。对这些思想加以整合、概括和提升,凝练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这“五大发展理念”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就可以看出,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存在的五大短板。

[四]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政治基础

——与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关系



道路决定命运。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且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来开局。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明确强调: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聚焦到、落实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这是一次具有宣告意义的集体学习。习近平在“开局”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强调新一届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实际上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命运的重要政治信号:新一届党中央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十八大精神的关系是坚持和发展的关系,具体说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主要体现在为避免出现颠覆性的错误,强调“不忘初心”,回归社会主义的本质。

针对有些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误解为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习近平强调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由此,习近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经济领域,强调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必须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政治领域,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在文化领域,强调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领域,强调要注重保障民生,使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是首次对 中国特色”加以阐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中国特色”,主要包括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理论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民族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时代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我国改革创新精神,并注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强调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就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里讲的伟大斗争,既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的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又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具有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开拓拼搏的精神状态。

三是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目标维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问题。

四是对坚定“三个自信”予以强调并给以阐释,认为坚定“三个自信”的实质就是坚守我们的心理防线、精神防线和思想防线。

五是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进行了顶层设计,也从手段维度回答了怎样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问题。

六是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引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

  

总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逻辑、现实逻辑和客观规律,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建构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本文发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2016年第2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23260c6137ee06eff918f3.html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