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

发布时间:2020-12-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

容提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规模,经济辐射力,经济辐射半径 一、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并逐渐以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城市网络体系。在城市网络体系中,区位优势相对较好,经济要素、产业相对集中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为网络体系的中枢神经,对处于该网络体系的其他城市产生影响,形成了某个区域的中心城市。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看,中心城市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是周围城市的增长极[1]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是在2005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的。是指那些在全国城市网络体中经济要素最为集中以及经济规模最为庞大的城市,是对于全国经济具有相当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城市,其发展能带动全国围其他城市共同发展的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联系国外市场的重要窗口,是带动区域经济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领头者。
经济辐射力是中心城市辐射力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经济辐射力体现在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就业吸引能力、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2]。本文将针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通过横向比较展开实证分析,解析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的辐射容、辐射强度以及辐射围。
二、文献回顾
(1987对全国性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进行研究,定义了城市经济影响区:即城市经济影响区是指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域围。并通过构造城市经济影响力的复合指标,运用断裂点公式解出不同层级城市的影响区[3]。胡序威(2002提出,都市区是由中心市以及与中心市存在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县(两部分组成。都市区地域围的大小与中心市规模的大小呈正相关[4]。娟(2003则通过综合采用空间要素、时间要素、流量要素以及引力要素界定出四个空间围,然后将这四个空间围进行叠加划分出都市圈的围[5]。顾朝林(1991将图论原理与因子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全国434个城市进行综合实力评价,将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分解为经济发展水平、辐射[6]。王新生等(2000指出,经济客体的空间影响围界定十分复杂,但在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并以省为例探讨了Voronoi图在经济客体空间影响围界定中的应用[7]。莉(2001以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集合,构建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城市综合实力,确定各城市强弱影响区围,并据此预测省城市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8]。王法辉等(2004引入划分GIS方法来划分城市吸引围[9]

国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了不同方法及手段,目的都是希望能准确揭示出一定地域不同城市间的联系强度,探讨一定区域不同级别的城市间的相互影响状况。但大多数论文研究的对象都过于集中某一特定区域,使得所建立的中心城市评价体系在全国围缺少客观性和通用性。研究分析结果中对城市经济辐射的作用大多以相互对抗相互竞争为假设前提,而忽略了同地区可能存在两个或者多个相互合作的中心城市这一问题。
三、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的确定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是一定地域的经济聚集体。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一般城市而言,中心城市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心城市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若干“中心”,如商品流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中心城市通过这样的“中心”对区域发展起带动作用[10]
(指标的选取
为了能更好地,更全面地反映城市经济实力,本文选取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分别为:年末从业人员数(D1、全市地区生产总值(D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D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D4、外商实际投资额(D5、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D6、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D7、地方性一般财政支出(D8、科教财政支出(D9
(主成分分析法
本文假设反映中国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的指标是近似的,为加强主成分分析法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中国省级、副省级以及省会城市共35个城市作为分析样本。与9个指标变量构建成为一个原始矩阵,运用SPSS软件计算得出9个指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并通过KMO及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得到KMO值为0.813根据Kaiser给出的常用KMO度量标准属于较适合使用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卡方为701.827,相应的p值为0.000,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1 35个样本9个指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D1 D2 D3 D4 D5 D6 D7 D8 D9 D1 D2 D3 D4 D5 D6 1.000 0.892 0.663 0.929 0.624 0.960 0.949 0.898 0.927 0.892 1.000 0.750 0.977 0.802 0.914 0.950 0.942 0.919 0.663 0.750 1.000 0.740 0.812 0.597 0.652 0.728 0.676 0.929 0.977 0.740 1.000 0.723 0.938 0.966 0.917 0.906 0.624 0.802 0.812 0.723 1.000 0.653 0.696 0.774 0.731 0.960 0.914 0.597 0.938 0.653 1.000 0.987 0.930 0.960
D7 D8 D9 0.949 0.950 0.652 0.966 0.696 0.987 1.000 0.948 0.956 0.898 0.942 0.728 0.917 0.774 0.930 0.948 1.000 0.982 0.927 0.919 0.676 0.906 0.731 0.960 0.956 0.982 1.000 2 公共因子特征值机方差贡献率
初始特征值
成份
合计
1 2 3 4 5 6 7 8 9 7.793 0.722 0.225 0.131 0.079 0.030 0.011 0.006 0.003 方差的% 86.585 8.026 2.504 1.457 0.875 0.333 0.119 0.066 0.035 累积% 86.585 94.611 97.115 98.571 99.447 99.780 99.899 99.965 100.000 合计
提取平方和载入
方差的% 86.585

累积% 86.585

7.793

(因子得分
从表3中可以看出,通过SPSS软件对原始矩阵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一个公共因子,特征值为7.79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585%该因子便可表示为城市经济实力因子,该因子能够很好地解释9个指标变量。根据该因子得分可对35个城市样本进行城市经济实力上的排名。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因子得分函数为:
F=0.121*D1+0.125*(D2+D4+D7+D8+0.100*D3+0.103*D5+0.123*D6+0.124*D9 35个城市的因子得分结果如表3所示。

3 35个城市经济实力因子得分
城市名称 天津市
F 3.2658 3.2236 1.2120 1.1176 1.0261 0.7963 0.3951 0.3497 0.2409 0.1882 0.0962 0.0641 城市名称
F -0.0314 -0.0618 -0.1764 -0.1858 -0.2061 -0.2549 -0.3115 -0.3611 -0.3774 -0.4062 -0.4871 -0.4891 城市名称 呼和浩特市
乌鲁木齐市


F -0.5871 -0.6100 -0.6464 -0.6610 -0.7882 -0.7905 -0.8373 -0.8384 -0.9411 -0.9528 -0.9739

从表3中可以看出排名前5的城市依次为:(3.2658(3.2236、天津(1.2120(1.1176(1.0261前两位的与实力相近,后三个城市的实力相近,从城市所在的地区来看正好分别位于中国东南西北四个经济大区,这五个城市除外其余皆为中国直辖市,属于政治最为集中的城市。本文根据此结果选定以上5城市为中国国家级中心城市。
四、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 (五大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力的指标分析
首先对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的9个指标变量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均值为0,方差为1
4 国家中心城市9指标变量Zsocre标准化处理结果

城市D1 名称
D2 D3 D4 D5 D6 D7 D8 D9 1.6459 0.6040 -0.0075 1.0534 -0.4375 1.2883 1.1121 0.7164 1.0900 0.2470 1.4134 -0.1310 0.9560 1.0845 0.8416 0.9981 1.3257 1.0462 天津-0.7850 -0.6924 0.7071 -0.9865 0.9972 -0.7766 -0.9390 -0.6782 -0.4998
-0.5474 -1.0368 1.0043 -1.0015 -0.4438 -0.9146 -0.9015 -0.2701 -0.5643 -0.5605 -0.2883 -1.5730 -0.0215 -1.2004 -0.4386 -0.2696 -1.0938 -1.0720 从表4中可以看出:市作为总分排名第一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标得分上在D1D4D6D7以及D9上排名第一,D2以及D8指标上仅次于市排名第二。说明市对全国经济的辐射力上主要从劳动资源上、市场规模上、资金流上、科技教育水平上体现,对于北方地区的辐射主要体现在商贸服务上。从D3D5标上看,市对于国外投资的吸引力在五大国际中心城市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下,这可能是因为市的发展水平已经相对处于较高的水平,发展的增速在不断放缓,从而对投资的新引力下降。
市作为总分排名第二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标得分在D2D5以及D8上排名第一,D4D6D7以及D9指标上的得分也相当的高,非常接近市的水平。说明市对全国经济的辐射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水平、外经济开放程度、城市基础设施及服务水平上。对中国南部地区的辐射力除以上几个方面外主要反映在商贸市场规模上、资金流上以及科技教育水平上。同时我们也看到市在D3的指标上也处于负值水平,其原因与市类似。
和对于全国经济的辐射力具有互补性,各自对于本城市所在地区经济的辐射力上有所趋同,均是各地区生产力最集中的城市、商贸中心城市、资金流最大的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及服务最完备的城市以及科技教育水平最高的城市。
天津市是总分排名第三的城市,其与前两位的在总分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在地区的辐射力上呈现出与市互补的现象,天津市在D3D5的水平上处于较高水平,在北部地区城市中处于最高水平。这说明和天津两个城市间存在非常好的合作关系,对地区以及全国经济的辐射是通过协同来完成的。在后面的分析中本文将两座城市合二为一成为京津城市圈,对两个城市辐射力的研究也将合二为一。
市是总分排名第四的城市,从指标上来看,在D3上排名第一,D8排名第三。中国正在加大力度开发西部地区,市作为新兴的国家中心城市对于投资的吸引能力非常的强。市是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城市,其他城市与其地位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市在中国西部片区的辐射力还是相当强的。但市在D2D4D6指标上均垫底,说明市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在未来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市是总分排名第五的城市,从指标上来看,得分结果均在均值水平以下。但是与后三个城市中进行比较的话,D1D2D4D6以及D7五个指标排名第三,可以肯定市在中南地区的辐射力是非常的强的,是华南经济区的国家中心城市。
后三个城市在全国围的经济辐射力无法与抗衡,但是其在地区的经济辐射力还是相当强,是地区经济与全国经济联系的纽带。从以上的分析也看出中心城市经济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关系。从各指标变量的间距来看,D4D7D9的指标间距最小,分别为2.052.052.16,说明国家中心城市在商贸市场规模、资金输出能力以及教育科技水平上的差异性最小,而间距最高的指标D1D2D3分别为2.432.45以及2.57,说明国家中心城市在生产力规模、劳动资源以及吸引投资的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围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从空间的角度进衡量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围,本文首先使用断裂点模型计算出各城市间的断裂点。该模型认为中心城市可以对所在的地区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逐渐衰减,运用锻炼点公式进行分析,是研究经济辐射力的典型方法之一11,12]。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Lik表示第i个城市与第k断裂点到第i个城市的距离,Lij表示第i个城市与第j个城市间的距离,本文所使用的距离为两城中心点之间的直线距离。Fj为第j个城市的经济实力,Fi为第i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本文均用因子得分结果作为城市经济实力的数值表示。这里将城市编号为京津地区1、地区2、地区3、地4。相应的断裂点为k12k13k14k23k24k34,共6个断裂点。
5 国家中心城市间的距离(公里
京津

京津 0 1064.7 1465.2 1888.8 1064.7 0 1445.0 1213.0 1465.2 1445.0 0 977.0 1888.8 1213.0 977.0 0 6 国家中心城市距各断裂点的距离(公里
京津

k12 575.99 488.71 k13 977.07

k14 1021.82

k23
909.49 k24
775.48 k34





488.13


866.98 535.51


437.52 498.93 478.07 7 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半径(公里
城市名称 京津

辐射半径r 744.76 628.33 505.96 580.66 将城市的经济实力值F值及距离L值代入上述公式,得到各个城市距离断裂点的距离如表6所示。 本文假设各城市经济辐射力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结合场强公式:Mik=Fi/Lik2及辐射半径公式:

计算出各个城市的经济辐射半径。


1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半径示意图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而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力依然是有限的。新疆、、、等省份的部分地区游离在辐射圈外。和天津地区的经济影响力辐射围包括、、蒙、、、、等地;的经济辐射围包括、、、、、、等地;的经济包括、、、、、广西、等地;的经济包括、、、、、等地。
各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半径图反映的仅是该地区经济的直接辐射距离。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可以通过直接辐射围的次级中心城市向其他地区产生间接影响,因此,该图也显示了以各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网络群体。
五、结论及建议 (研究结论
通过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国家级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存在着明显的层级关系
和天津地区、地区属于国家级中心城市中的最高层级,是周边地区经济的核心城市世界城市层级发展。、属于国家级中心城市中的次级,是周边地区经济的核心,但中心城市功能还有待加强。
2.国家级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间具有共通性及差异性

从对5个国家中心城市9指标的分项得分结果上进行分析,发现在城市商贸流通力、资金输出能力及教育水平上,国家级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具有共通方面。而在生产力规模、劳动资源以及吸引投资的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3.国家级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间存在一定的分工及互补性
及天津在地域上非常接近,从指标的分析的结果能看出及天津作为中北地区的双核城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分工合作关系。
从全国围来看,国家中心城市在经济辐射力也说明了各城市在全国经济上的分工现象。 4.国家级中心城市对西北地区经济辐射力较弱
虽然被国家确定为西部地区的国家级中心城市,但是其经济辐射能力依然有限,地区间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地域的隔离,致使对于西北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十分有限,甚至无法通过次级中心城市如、、等城市扩展自身的影响力。
(政策建议
结合以上结论,为促进中国中心城市进以及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重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商贸一体化发展
从指标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项的差距最小,说明在中国中心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在于为辐射区域围提供商贸服务,所以重视商贸流通业是提高城市中心性的关键。商贸流通业与民生相关,是突破地域界限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要实现区域商贸流通的一体化发展,首先便要求商贸流通业的相关规划要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上展开研究,要建立保证地区间包括人口、商品、资本、信息等经济要素流通畅通的有效机制[13,14]
2.构建及完善城市间流通系统,降低经济要素的流通成本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集聚和扩散上[15]这两种方式都需要较低的流通成本才能更有效地运作。构建及完善城市间流通系统,能降低经济要素在区域的流通成本,增强中心城市经济对周边地区经济的控制、影响和服务能力,从而依托中心城市经济,从整体上将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效率。
3.加强中心城市间经济发展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城市间展开合作,发挥自己在区域经济的相对优势,这也就是意味着某个特定的区域可能不止有一个中心城市。具备不同功能的中心城市相互合作,通过城市间流通系统共同对区域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4.加强对西部中心城市的建设,增强全国经济的联系强度

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经济辐射力较小,这会阻碍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效果。因此,要加强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建设,以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创新城建模式,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西部地区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增强中西部经济发展实力,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正确引导国家级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任务。作为区域流通渠道的构建者、市场发展引者及城市经济集聚扩散功能承载者,中心城市商贸流通业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娴物资学院经济学院院长,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林楠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硕士。
基金项目:市属高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资助项目PHR(IHGLB;物资学院产业经济学市重点建设学科( 参考文献:
[1]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对区域性中心城市涵的基本界定[J].经济研究参考,2002(522-13. [2]苗建军.城市发展路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M].:东南大学,2004. [3].中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系统的初步分析[J].地理学报,1987(4308-318. [4]胡序威.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J].城市规划,2002(323-26. [5].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研究——以都市圈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473-77. [6]顾朝林.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1(2129-141. [7]王新生,郭庆生,友华.一种用于鉴定经济客体空间影响围的方法—Voronoi[J].地理研究,2000(3311-315. [8]莉,陆玉麒.省城市影响围及空间发展趋势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11-15. [9]王法辉,金凤君,曾光.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兼论城市吸引围划分的GIS方法[J].地理研究,2004(197-103. [10]王君.中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2(819-14. [11]博,贾志永,靳取.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力围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 (137-41. [12]敏,杜志伟,伟,何红,邓理清.小城镇经济辐射区定量分析——以大足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454-58
[13]玉萍,王志章.基于统筹城乡的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研究[J].企业导报,2009(222-24. [14]锡荣.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路经研究——以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7107-109. [15]吴顺发,程和侠.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研究[J].技术经济,2007(4113-115.

作者: 林楠
来源: 《经济与管理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dc8d9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c8.html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