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套优质教学设计汇总

发布时间:2020-02-13 19:50: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全套优质教学设计汇总

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林黛玉进贾府 优质教学设计

1、导入

上课之前,我想先考考大家,我们常常会用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一首歌曲来形容我们湖南的妹子,这首歌是?——《辣妹子》。可巧的是,今天我们要透过林黛玉的一双俊眼去结识另外的一位辣妹子,她,就是被称为“凤辣子”的:王熙凤。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红楼梦》中的片段《林黛玉进贾府》来解读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2、熟悉文本

【过渡语】曹雪芹对王熙凤是相当的喜爱的,所以《红楼梦》中花在王熙凤身上的笔墨不让宝黛,那么这篇课文中有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王熙凤呢?

1、请同学们先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王熙凤的段落和句子,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王熙凤进行工笔雕琢的?

(学生自读,大约5分钟,明确具体描写王熙凤的段落—5,6段)

2、我们都知道,塑造人物形象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有哪些?(生答)侧面描写有哪些?(生答)

【知识积累】

对人物展开正面的描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神态、细节等)

或者进行侧面描写(通过环境的烘托以及他人的言行来展现人物形象)

3、那在这篇课文当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王熙凤的“辣”的呢?

学生明确:语言、动作、肖像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将从语言、动作、肖像这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现在我想把这个问题抛给你们,由大家来告诉我,你们是如何品出王熙凤身上的辣味儿的。(五分钟,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

三、研读文本

【过渡语】所谓言为心声,那我们就先来看看在这两段里有哪些对人物语言的描写?

正面:

析语言:

(1)写出场

1、我们听到王熙凤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明确:“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2、我们见到她的人了没有?——没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出场方式?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板书)

【过渡语】在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出场,是塑造人物的最初起点。

【补充】脂砚斋评论:

【甲戌侧批: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

【甲戌眉批:另磨新墨,搦锐笔,特独出熙凤一人。未见其人,先使闻声,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

问:我们曾经接触过这一类的出场没有?

例如:《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出场。

这正如传统戏剧演出时主要人物登场前先使观众听到唱腔,然后再亮相那样,(有什么作用呢?)——能够引起悬念

一辣  先声夺人的出场

【思考】在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出场,是塑造人物的最初起点。王熙凤是贾府的一个活跃分子,贾府中的重大活动她必定到场,积极参与其中。今天老祖宗的心肝儿肉从远远的扬州来了,大家都来迎接,为什么她偏偏就来“迟”了呢? ——炫耀地位的与众不同。

(二)见黛玉

1、王熙凤见到林黛玉后,她说了哪些话?

(生读)“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补充】脂砚斋评论:

【甲戌侧批:】这方是阿凤言语。是阿凤身心之至文。

【甲戌眉批:】“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

【过渡语】就是觉得她说得好,能入木三分地表现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2、你们是如何分析王熙凤的这一段话的?

明确:赞美了三方人——表面夸赞黛玉,其实恭维贾母,顺带恭维了三春及三春的母亲。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的——八面玲珑(语言描写,问:语言有什么特点?——八面玲珑)

性格体现——八面玲珑,处事圆滑

板书:八面玲珑的语言

二辣 八面玲珑的语言

【过渡语】只一句话,就把在场的主要人物一一夸遍,她的阿谀逢迎、八面玲珑体现得淋漓尽致。

【补充故事:】

而她的八面玲珑在另外一个故事当中也能体现出来。

且看第三十八回,写贾母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水池上的藕香榭欣赏风景,心里高兴,就说起小时候在枕霞阁玩儿,不小心失脚掉进了水里,几乎没淹死,救起来头上却碰破了一块,现今鬓角上还有指头顶儿大的一个窝。在这种情景之下,如果你是凤姐你怎么拍呢?(生答)

可见这个拍马屁的难度系数很高。那么王熙凤说的是什么呢?

当时她说:“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

王熙凤专从福、寿两方面发挥,贾母听了能不高兴吗?王熙凤真是一有机会就会拍老祖宗的马屁。

(三)分析“五问五答”

1、我们回到课文当中来,在第五段中,王熙凤还对黛玉说了什么话没有?

“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

2、王熙凤在反复地强调一个词语——只管。她是想要向黛玉传达什么信息?)

(生:示威,炫耀自己的特殊地位)

3、我们继续看这几个询问黛玉的句子,连用三个问号,没有回答,说明什么?(生:果断能干)王熙凤连问三句真是关心黛玉吗?

明确:不是,至于黛玉的回答,熙凤其实并不在意。

问:她的关心是给谁看的?——给大家看的,给贾母看的。

这是种什么样的关心?——板书:装腔作势的关心

三辣   装腔作势的关心

【补充】脂砚斋评论:

【甲戌侧批:当家的人事如此,毕肖!】

(脂砚斋评论认这是熙凤的一种当家人的语言。可见王熙凤的每句话都饱含深意)

【过渡语】全文对王熙凤语言的描写结束了吗?(生:没有)

(四)回王夫人:

“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天到的,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问:如果是你,面对王夫人的问话,你会怎么回答?(生:"好的")

问:你们觉得黛玉这缎子熙凤到底准备好了没有?

明确:(生答,师订正)

【补充】脂砚斋评论:

【甲戌眉批:“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

由此可见她的性格中的特点——反应快,随机应变

问:如果她并没有准备好,却这样说,王熙凤是想要表现给大家怎样的一面?——精明能干

性格体现:反应快,随机应变,精明能干

【补充】他人的评价:

在处世应对中,王熙凤像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她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常常是对方还没有说出口呢,她已经猜到了;对方刚说呢,她已经办了,这种例子是很多的。

所以李纨说她是“水晶心肝玻璃人”;

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说:“言谈又有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周瑞家的向刘姥姥介绍说:“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

贾珍夸她:既“杀伐决断”,又“历练老成”;

秦可卿称她是“脂粉堆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人也不能过”;

贾母称她“真是个鬼灵精的”。

析动作:

(五) 转悲为喜一段的品味

【过渡语】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我们初步认识了一个处事圆滑、八面玲珑、精明能干的王熙凤,那么在这两段中有哪些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呢?

(1)“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以示亲切,做给贾母看,虚假)

【补充】脂砚斋评论:

【甲戌侧批:写阿凤全部传神第一笔也。】

(2)她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表演,你们能找到吗?——(拭泪)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1、真哭了吗?(生:没有)有眼泪吗?(生:没有)

(你说她没有哭,她不是擦眼泪了吗)

(你说她有哭无泪的话,她用手帕擦的什么?)

注意:这是——细节描写,从作者对细节的掌控中足见作者的功力!我们写文章也要注重对细节的描写。

2、熙凤刚“哭”了一会儿,一听到贾母的话,忙转悲为喜,还说自己“见了黛玉,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她真的忘了老祖宗吗?

明确:其实她一举一动都是处处以老祖宗为中心。——处处逢迎讨好

3、小结:所以这一拭泪,就试出了她的虚情假意,试出了她的八面玲珑,试出了她的见风使舵,试出了她的随机应变。

板书:转悲为喜的剧变

四辣  转悲为喜的剧变

(六)绘肖像

【过渡语】这样一个善于机变逢迎的人,她的打扮怎么样?

1、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P4—P5“头上戴着······丹唇为启笑先闻。”纠正字音。

2、读完这一段描写,出现在你们眼前的是一个怎样的王熙凤?

明确:服饰:集珍宝珠玉于一身,极力铺张的描写。

a华贵、得势、珠光宝气

板书:珠光宝气的打扮

【对比】贾府中还有一个地位与众不同的人物——贾宝玉,我们把她的穿着打扮和下文中贾宝玉的穿着打扮进行对比:贾宝玉的穿着显得贵气素雅,清新脱俗;而王熙凤的穿金戴银的打扮显得艳丽俗气。(穿着讲究,贵而不俗)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过渡】王熙凤仿佛通过穿着向人们传达出一个信息——我有钱!

如果一个人内心世界很充实,她需要在外表上下那么大的工夫吗?

b内心世界的空虚

苏轼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

(例:董卿)

台湾作家(林清玄)《生命的三重化妆》

第一重化妆,穿金戴银,涂脂抹粉,仪表之美

第二重化妆:运动之美、调节之美、养生之美。

第三重化妆:读书、修养

(联系学生:外在的美只是一时的,而内在的修养与个人的内涵才是可以伴随我们一生的东西。)

王熙凤是一个非常注重物质享受的人,在《红楼梦》中很多章节里都有对她细致的描绘。

【引用】

第15回,王熙凤为了3000两银子,拆散了一桩婚姻,害死张金哥及守备之子。

第105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骢马使弹劾平安州”写到“贾琏始则惧罪,后蒙释放已是大幸,及想起历年来积蓄的东西并凤姐的体己(私房钱)不下七八万金,一朝而尽,怎得不痛”,由此我们可见,凤姐一生生活的奢侈追求的无厌。(贪婪,贪得无厌)(费尽心思敛财)

c突出其贪婪与俗气

五辣 珠光宝气的打扮

3、这样一个有着艳丽俗气打扮的人,她的长相怎么样?

明确:容貌:“三角眼”、“吊梢眉”--------写出其美貌与狡黠(年轻貌美、刁钻狡猾的本性)

(相学中一般认为“三角眼”和“吊梢眉”就是狡猾的代表)

板书:粉面含威的外表

【引用】

第65回: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从自己的直接感觉出发,对尤二姐评价王熙凤说:“他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表面上看起来很和善,内心却算计不少)

死在王熙凤算计之下的人有很多:

(12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巧设毒计,害死贾瑞;

(69回“弄小巧用借刀杀人”)借刀杀人,害得尤二姐吞金自杀,害死了尤二姐和她腹中的胎儿,

(15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还有之前我们说到的为了3000两银子,拆散了一桩婚姻,间接害死的两条人命······

(96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用掉包计,害死了林黛玉

(【引用】《聪明累》歌词:)真是 “机关算尽太聪明”

六辣   粉面含威的外表

(七) 总结

我们从正面描写入手,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分析了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突出一个字——“辣”。

语言“辣”先声夺人的出场及八面玲珑的语言

心思“辣”装腔作势的关心 表情“辣”转悲为喜的剧变

衣着“辣”珠光宝气的打扮 容貌“辣”粉面含威的外表

侧面:

【过渡语】文中有没有侧面描写呢?(环境的烘托、他人的言行

1、我们回过头来看她的出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王熙凤出场的时候,作者还写了哪些人?——黛玉、众人、媳妇丫鬟、贾母(学生回答,教师订正补充

3、对于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笑的登场方式,黛玉心里是怎么想的?

明确:“黛玉纳罕——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通过他人表现人物形象)

3、为什么是放诞无礼的呢?(和王熙凤的放诞无礼相比,众人的表现怎么样?)(通过他人表现人物形象)

明确:因为当时房间里还坐着贾府的老祖宗,众人反应——敛声屏气,恭肃严整。与众人的态度一对比,显出王熙凤地位的与众不同)

4、黛玉惊讶于王熙凤的大胆,那么王熙凤是怎样出现在她眼前的呢?(是不是一个人走出来的?文中怎么写?)

明确:亲眼一见-------媳妇丫鬟围拥,打扮与众不同”(烘托)(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的出场,暗示了她炙手可热的权利(通过他人表现人物形象)

5、作者还借助一位有地位的人点出了王熙凤性格的特点,是谁?——贾母

问: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我一直认为她应该是一个严肃的人,可是她见到王熙凤后竟也变得调皮起来了,她是怎样为林黛玉介绍熙凤的呢?

明确:贾母介绍------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凤辣子”——(侧面描写

(戏谑口吻,除了说明性格泼辣外,更说明深得贾母宠爱

【过渡语】王熙凤虽然罪恶累累,但人们却无可否认她的聪明才智,所以在《红楼梦》第五回的判词就写她: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曹雪芹对王熙凤这只末世的凤凰倾注了太多的喜爱,也倾注了太多的悲情。

或许正是由于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才使得后来死之后,一张破席子卷起来,埋在了山上。(高鄂)

四、课后小结

通过黛玉的俊眼,我们领略了王熙凤精彩的表演,也体会到了她身上的“辣味儿”,今天这节课,我们只选择了《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两个段落来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而《林黛玉进贾府》只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我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后去认真的阅读这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去更深层次地挖掘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去结识更多的红楼梦中人。

五、能力提升

【训练】“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已经尝试着分析了王熙凤的人物形象,那么我给大家留了一个课后的练习作业,希望大家能牛刀小试一下。

学以致用通过语言、动作、肖像描写,写一段文字来描写一位大家熟悉的同学或老师,注意:不能出现他的名字。写完后我们请同学们猜猜他们是谁? (力求形象、简洁)

第二课 祝福 优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课时: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鲁迅的一篇小说——《孔乙己》。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描写旧中国劳动妇女悲剧的一篇小说——《祝福》,共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基础认知,简介文体

 1、掌握重点字词

寒暄烟霭 踌蹰俨然悚然忌讳 唾弃蹒跚

讪讪炮烙 鄙薄谬种百无聊赖沸反盈天

 2、认识小说

(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4)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5)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6)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7)短篇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又称为小小说。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结构精巧。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正如茅盾所说:“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篇幅不可能长,它的故事不可能发生于长年累月(有些短篇小说的故事只发生于几天或几小时之内),它的人物不可能太多,而人物也不一定要有性格发展变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以下问题引导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编写出结构提纲。(学生概括,教师引导归纳)

 【点拨】开端:初到鲁镇,发展:被迫改嫁,高潮:再到鲁镇,结局:寂然死去。

 2、祥林嫂的命运经历了哪些不幸遭遇?(学生概括,教师引导归纳)

 【点拨】新婚不久成寡妇,被卖改嫁进深山,夫死子亡回鲁镇,做工被逐成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3、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中,同学们读出了怎样的感受?说说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先用一个词语概括,然后简述理由。(学生可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1)愤怒:愤怒的是封建制度的残酷及人情的冷漠,祥林嫂的悲剧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关系,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2)悲哀:这不仅是祥林嫂一个人的悲哀,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悲哀,那时候的人已经非常麻木了,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想法了,就连短工对祥林嫂的死都是很淡然的。(3)控诉:这篇文章是鲁迅替祥林嫂写的控诉书,这控诉书是祥林嫂用一生的血泪写成的,她是一个非常质朴善良的人、勤劳能干的人,她不过就是希望有吃有住,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她仅仅是想做奴隶,想为人当牛做马,可这都办不到。(4)虚伪:当时的人们对天上的神灵祝福,对身边的人却充满冷漠。(5)沉重: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而感到心情沉重,更为当时人们的冷漠而感到沉重。

(四)研读课文,具体理解

 1、理解文章主题

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经历一次打击或灾难就足以置人于万丈深渊,而祥林嫂经常惨遭不幸。这些不幸一步步将她逼上了生活的绝路。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类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全班或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提示: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的遭遇各是什么态度?在文中找出有关人物,读其言,观其行。(学生探究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归纳总结】周围的人都把杀人的矛头刺向了祥林嫂。正如著名作家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在被婆婆、堂伯、大伯虐待,出卖,被迫再嫁,被驱赶时,她不断挣扎;为了能使鲁四老爷、鲁四婶再让她在祝福前做祭祀的活,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争取做人的权利,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面对柳妈、鲁镇男女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声的抗议。但在封建社会里,根本找不到违反了封建礼教的祥林嫂的位置,更何况她还要反抗,这更加为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所不容。正是以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南的鲁四老爷和受这种思想文化熏染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的思想把一个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妇女推向恐怖的地狱。封建社会的四道绳索——族权、夫权、神权、政权混为一体,形成了一股凶残的封建宗法势力,残酷地奴役和迫害她,将她一步步逼上绝路,最终把她置于死地。(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综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的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鲁迅以其敏锐的眼光将笔墨投向深受压迫和封建思想毒害的中国下层劳动人民,揭示社会病态,引起疗救的注意。

 2、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点拨】(1)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一见到“我”就大骂其新党,他骂的还是康有为,可见其是一个顽固的维护封建制度的卫道士;他厌恶祥林嫂是一个寡妇,支持婆家将其抢回,又说她“败坏风俗,不干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死后还骂她是“谬种”;联想到他书房中的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更让人感到是莫大的讽刺,他虽然没有象祥林嫂婆家人那样捆绑祥林嫂,也没有象柳妈那样用阎罗的鬼话来恐吓祥林嫂,但还是一步步将祥林嫂逼上绝路。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通过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他的身份;通过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他的性格)

(3)柳妈:是生活在乡镇的下层劳动妇女,与祥林嫂同属劳动者阶层,对祥林嫂有同情心。但她相信封建迷信,遵从封建礼教,封建礼教的毒害者。她想帮祥林嫂,只是好心人办坏事,不自觉地充当了迫害祥林嫂的帮凶

 (4)“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五)重点鉴赏,探究交流

1、探究肖像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要求学生勾画出文中对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点拨】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点拨】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作者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是怎样的?从中反映出什么?

 【点拨】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而且很胆怯……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精神上再受打击。

 (4)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三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点拨】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还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总结归纳】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四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2、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1)研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点拨】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烘托一种沉闷悲凉的氛围,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预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研读课文中第二次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思考:有何深刻含义?

【点拨】祥林嫂是一个被鲁四老爷认为“败坏风俗”的罪人,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利。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利,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3)研读课文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的句子,思考:有何用意?

【点拨】已经是乞丐的祥林嫂怀着对地狱的恐惧悲惨地死去,祥林嫂的悲剧达到高潮。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3、探究文章以“祝福”为题的深意

 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点拨】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的,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被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题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六)总结全文,掌握方法

 阅读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整体感知,情节——深入研读,探讨主题——分析人物,探究写法。

 (七)拓展延伸,课外练笔

 1、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说说你的看法。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对眼睛的描写,200字左右。

第三课 老人与海 优质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中语文必修3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老人与海》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学期

教师

教学目标

1.体会海明威小说纯净而意蕴深厚的“电报体风格”的语言特色。

2.从心理描写角度分析掌握本文的人物形象。

3.感受主人公在面对逆境时表现出的态度,体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受阻时如何进行自我选择。

教学重点

体会海明威小说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感受主人公在面对逆境时表现出的态度,体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受阻时如何进行自我选择。

教学思路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为依托,结合初中涉猎的《老人与海》,适当提高课堂深度,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风格,透过分析老人在重压之下表现出的优雅,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人们自我价值无法实现时面对的人生困境,学生透过文本在教师的引导下升华出新的理解,指导自身的日常生活。总的来说:布置预习任务,驱动学生阅读;感知文章内容,把握语言特色;再读人物形象,探究本文主旨,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精神。

主要教学方法

学习任务单、参较式阅读、启发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预设(1课时)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习

教师提前布置本课预习任务,下发学习任务单,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单。

附:学习任务单

初读文章

一读文章扫字词快速浏览,写出你认为本文出现的重要字词,结合工具书查找相关字音、词义。

字音:

字形:

词义:

查找并了解本文作者及作品背景,分别写出你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认识。

作者:(100字以内)

背景:(150字以内)

读文章

读文章,了解情节,感知内容。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况。请根据提示,阅读课文并思考。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2、小说中的鲨鱼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每一次搏斗之后,小说都写到了老人的心理。试找出并加以评注。

4、桑地亚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中有何感受?

学生提前预习新课,积累字词,走进作者,利用表格形式,理清文章情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第1

课时

导入

美国诗人佛罗斯特曾这样评价一个人:他坚韧,不吝惜人生;他坚韧,不吝惜自己。……值得我们庆幸的是,他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显示了他的伟大。他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

那么,他是谁呢?他的这种人生观与价值观最完整地体现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桑地亚哥也因此成为“硬汉形象”的最高代表,他就是海明威。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正是选自海明威小说的《老人与海》。

导入新课。

感知全文,把握语言特色

(一)复述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形象。

(1)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用关键词“老头、捕鱼、鲨鱼、鱼骨、回家”写出故事概要,同桌之间相互问答。

明确:一个老头出海捕鱼,很多天过去了,终于捕着一条大鱼。老人要把大鱼拖回渔港,未可知,路上遇到鲨鱼,在与鲭鲨斗,与两条铲鼻鲨斗,与群鲨斗后,鱼肉被鲨鱼全部啃光,只剩下一排鱼骨,他把鱼骨带回家,晾在海滩上,故事就此完结。

(2)既然大家已经读过了《老人与海》,你认为老头是个怎样的人?教师要求学生将自我认知的领域内老人的形象特点写在草稿本上。

(二)问题引领,比较版本,鉴赏语言特色。

师:本文结构上简洁单纯,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与因此而引来的鲨鱼之间的搏斗展开,可谓单纯而集中。 作者在塑造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时,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而此时语言的运用则较为巧妙。

1)人们称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电报式风格”,在本文中,这种特点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体现? 结合文中的句子。

明确: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自白,句子简短,语言准确生动。

2)问题引领,比较版本,进一步体会语言风格。

师:下面我们通过版本比较,进一步体会海明威语言特色。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课文选自1979 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短篇小说选(下)》,译者为海观。此外,关于《老人与海》翻译本,目前为学界所认同的版本还有吴劳和张爱玲的版本。

提问:在多媒体设备上显示如下两个句子,让学生们进行翻译。

The old man reversed the oar and put the blade between the shark’s jaws to open them. He twisted the blade and as the shark slid loose he said.

He held the tiller under his arm and soaked both his hands in the water as the skiff drove forward.

明确:通过分析这两句英文原文语句,不难发现,海明威在塑造老人形象时,多用动词和名词,而少用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性词语。在翻译第一句的时候,应准确译出“reversed”、“put”、“twisted”、“said”四个动词,第二句中“held”、“soaked”也必须准确译出。之后让学生回看课文中海观版的中文译文,检验课文中是否译出这几个关键词。

提问:同时为学生展示英文原句以及不同译者的译文,观察分析不同译者的译文存在那些差异。

原文:Hehadseenthesecondfinnowcomingupbehindthefirstandhad identified them as shovel-nosed sharks by the brown , triangular fin and the sweeping movements of the tail.

④海译:他看见第二条鱼的鳍随着第一条的鳍冒上来,根据那褐色的三角形的鳍和那摆来摆去的尾巴,他认出这是两条铲鼻鲨。

⑤张译:现在他看见那第二只鳍了,在第一只后面出现。他看见那棕色的三角形的鳍和那扫来扫去的尾巴,就可以知道那是“铲鼻鲨鱼”。

⑥吴译:他看见另一片鳍在第一片的背后冒出水来,根据这褐色的三角形鳍和甩来甩去的尾巴,认出它们正是铲鼻鲨。

明确:原文中两个谓语动词“had seen”和“had identified”的主语均为“he”,故在翻译中没有必要译出两个“他”,也起不到强调的作用。包括课文选文版本在内的三个中译本,只有吴译本中只译了一个“他”。应注意这种简洁表达的方式,不必要的字,哪怕多加一字也应删掉。

师:在不同中译本的比较中,感受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发现其中的不同,注意语言表达的凝练度,进行简洁表达的训练。这种翻译是符合海明威语言特点的,在译本中应体现他用字的极简主义特色。

同桌之间互相提问,复述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心理。

学生翻译原著、分析不同译本,进一步体会作家的语言风格。

联系预习任务单,通过分析源语言文本的特征,找出关键点,让学生找到目标语言

中的对应词语,进行准确表达的语言训练,从而体会海明威的语言风格。

研读课文,回读人物,探究主旨

.再品语言,回读人物形象

(1)本文的语言的简洁还传神的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在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每一次搏斗之后,小说都有关于老人的内心语言独白找找看,这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是战斗之后的一种心理缓冲,也是意志逐渐坚定的过程。无数次心理的描写,让人看到老人的内心,从彷徨走向坚定,最终战胜自己。

(2)如何理解“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3)默读全文,回读人物

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想想自己开头对形象的归纳是不是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补充在草稿纸上,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将讨论后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引导总结立体的“硬汉”形象

.结合人物形象,探究主旨

文章的结尾是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回到了家,那么你认为老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小组讨论。

明确:小说结尾处,大马林鱼的鱼骨放在沙滩上,对面酒吧里的游客没有听完酒保的解释,就想当然尔地觉得那是鲨鱼的骨头。凡人只看到失败的结局,只看到鱼骨头。但是我们读者知道,老人知道,男孩知道,老人曾经胜利过。他的凯旋是一个人的滋味,是他一个人知道的事情。无知者无法知晓孤独者的胜利。

预设: (观点一)桑地亚哥最后遭遇了无可挽救的失败。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惊心动魄的搏斗中,桑地亚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五个回合的搏斗后,他一无所有,“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儿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观点二)桑地亚哥是一个胜利者。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他不屈服于命运,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气量,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观点三)老人是行动上的巨人。无论结果是怎样令人悲哀,他都没有屈服和退缩。在搏斗中,老人一直都很自信,并坚持着一条生命法则:“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为什么“打不败他”?一个真正的人,在逆境中也是一名顽强的硬汉。他始终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和鲨鱼妥协,他其实是一个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他的生命价值在追捕大马林鱼和与鲨鱼作斗争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多维探究。

再品语言,主题探究。引导学生理性面对生活中的失败,时刻保持乐观精神。

总结

本文《老人与海》中“老人”与鲨鱼的搏斗过程,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自然力量。海是环境力量的象征。海中有飞鱼、海豚、金枪鱼那样友善的力量,也有鲨鱼那样邪恶的力量。在海里,老人走得不远便一无所获,而走得太远,又会得而复失。因此,老人与大海的搏斗象征了人类和自然、命运以及外在邪恶力量的抗争。就似人生,哪怕荆棘盈途,舛运难舍,结果有时未必重要,我们需要的是理性面对生活中的失败,时刻保持乐观的精神。

作业

设计

有人说,海明威是通过老人来自喻,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写在练习本上。

板书

设计

老人与海

老人 海

硬汉精神(人生) 人生舞台

勇气信心乐观精神

自我反思

优点与不足:

①预习环节,任务驱动。借班上课,课前教师就布置学生进行了该文的阅读,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任务驱动型阅读”。教学过程由学生回顾分享预习过程中的阅读体验入手,回顾预习内容,加深学生印象,通过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然后教师将问题聚焦,直接提出问题“既然大家已经读过了《老人与海》,你认为老头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梳理情节来进行人物形象的总结,有利于教学目标中“把握人物形象”的达成。

②版本比较,加强语言感知。作为外国文学作品,运用参较式阅读的方法,对《老人与海》进行不同版本的比较,通过版本比较,分析英文原文的语言,体味不同版本的语言特点。在参较式阅读的过程中,分析出不同版本的优劣,体会海明威的语言特色。

③受课时影响,未深入挖掘小说的象征含义。教学过程中未见就此项任务组织深入的教学活动,只是在课堂小结部分提出小说中的象征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这一点上,教师只是抛出问题,追踪和反馈较少。

必修三 第单元

第四课 蜀道难 优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难点: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示)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知人论世

根据导学案内容,了解作者及作品。

 【学】

2、自学检测

导学案自学检测部分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教师范读。

2、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

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3、疏通文意,把握重点字词。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动用法,为……发愁)

(2)雄飞雌从绕林间:(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雄鸟,雌鸟)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砯崖转石万壑雷:(名词作动词,冲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

(5)侧身西望长咨嗟:(名词活用作状语,向西)

(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五、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六、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七、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议】

3、文本分析

(1)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最后一节诗的内容?

【展】【讲】

(2)小组展示,教师评价

问题1: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问题2:如何理解最后一节诗的内容?

明确:在前两节极力渲染蜀道的高危、惊险的基础上,在这一节中诗人重点从社会的角度极力描写蜀道的凶险,继续对友人施以心理战。如果说高山可以绕过,绝壁可以躲开,那么蜀中要塞剑阁又怎么能回避?它绵延三十多里,群峰如剑,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化用了西晋左思《蜀都赋》中“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句子,还有西晋张载《剑阁铭》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的句子,以此增加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诗人借古説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四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

【检】

4、当堂检测

阅读导学案,完成当堂检测第一题。

5、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诗人正是这样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地险峻高大,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壮丽地山水画卷。

【练】

6、布置作业

1、归纳梳理重要知识点。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导】  

一、导入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学】

思考《蜀道难》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特色?

明确:1、浪漫主义的特点之一是神话传说,《蜀道难》体现了这一点。

2、浪漫主义的特点之二是想象瑰丽,《蜀道难》也充分体现这一点。

3、浪漫主义的特点之三是夸张大胆,《蜀道难》也充分体现这一点。

【议】

2、自主学习,焦点讲练(小组讨论) 

1、阅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诗,说说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2、第二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3、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展】【讲】

问题1:阅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诗,说说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明确:①神话传说:以“六龙回日”的传说极言山势高危。②衬托:以“回川”之险正面衬托山势高危。以黄鹤不得飞度和猿猱愁于攀援之情形来反衬人行走难上加难。③夸张: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扪参历井等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使蜀道的雄奇险峻得到了充分地体现。④虚实结合: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作者先用虚写的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难行,接着用实写的手法具体表现了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走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问题2:第二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问题3: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①将神话传说、想象和艺术夸张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如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的神话传说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用人行青泥岭上扪参历井的想象写出青泥岭的困危之状。用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的夸张写出人行走难上加难。用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景物来写游蜀者的羁旅愁思。

②章法上,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现: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尤其,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

③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个性: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杂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八言,随心所欲,穷极变化。语言或匀称对偶(上、下),或散漫舒展(第一句),或精炼凝重(但见、又闻),或通俗轻快(嗟尔)。摆脱了一般诗歌中节奏统一板滞的现象,造成了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的美感和韵味。  

课堂总结: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描绘了由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出蜀道的艰难,又写出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变换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检】

三、当堂检测

完成《导学案》当堂检测第2题。

【练】

4、课后作业

阅读导学案拓展阅读,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心目中的李白。

第五课 杜甫诗三首 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秋兴八首其一

一、导入新课

知人论世——孟子说:“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谈谈你心目中的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亦被称为“诗圣”。诗风沉郁顿挫,有《杜工部集》《杜少陵集》。([补充]“沉”即深刻、深厚,“郁”是凝重、含蓄。沉郁是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而非消极或简单的忧愁。“顿挫”是指语言的凝练,节奏的铿锵。)

19岁—33岁,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34岁始困守长安求仕。44岁才获得参军(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官职。(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见解未能采纳)一个月后,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冒险逃出,恢复官职,又因直谏被贬。47岁弃官漂泊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53岁,严武死去,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课文均是这个时期作。) 56岁,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58岁,因长沙兵乱,举家南往投靠郴州的舅舅,行至耒阳时病死。(湖南耒阳、平江各有一座杜甫墓。)

背景介绍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是其中的第一首。 

解题: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学生自读,理解)

品味赏析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板书) 任选一联分析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颔联: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惊涛骇浪,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暗示了国家局势的危急,流露出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既是悲自然萧瑟之秋,更是悲人生老大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诗人把深刻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和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四、诗歌小结

《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动荡不安的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思乡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登高

一、整体感知

登高》写于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前人对评价极高,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听读录音,说说本文的主体情绪。(“悲”比较合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呢?

诗歌是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无穷的含义,南宋罗大经就颈联分析出八种“悲”,具体是什么样的呢?

 

二、品读赏析

1、颈联——“万里悲秋常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本诗沉郁悲壮。

点拨:1、“常客”客居他乡。(羁旅之愁长久不断杜甫从48岁到58岁,11年一直在外漂零。2、“台”照应“登高”,是重阳节的习俗。为了祈求长寿全家一起去,可杜甫独自一人,而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念天地……,宇宙时空无限宽广,而个人那么渺小,孤寂,在这样高旷的环境中,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没有知音(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会不感慨万千?

[展示]“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 罗大经《鹤林玉露》

“悲”八重含义:秋气肃杀、万里为客、长年漂泊、多病之身、残年齿暮、亲朋无一、忧国伤时、重阳断酒。

2、尾联——“艰难苦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点拨:①“艰难”不仅指个人艰难,还有国家艰难。他既忧忧民忧国当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唐与吐蕃战争不断。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安得广厦千万间”,古代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心怀天下。儒家的入世说和仁政思想就是杜诗中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②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遗憾,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

   ③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诗人却因为多种疾病不能喝,且因为穷困不一定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人心头。我们读时,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个人读与齐读)。

3、赏析首联颔联

诗中的景和现实中的景有何区别?景语皆情语。请挖掘颔联意象中所包含的情感。

①“猿啸哀”和“鸟飞回”(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学们谈感触。

哀猿,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以是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跟鸟群失散的鸟,孤独痛苦。(赏析时要展开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一叶便知天下秋”,那无边落木呢?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也是生命晚秋落木而非落叶,暗示微黄与干燥,窸窣与飘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不尽长江”:逝者如斯,落叶和流水往往代表韶光易逝,生命短暂之意。作者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以抒发壮志难酬的苦痛。是滚滚“来”而非“去”,声势更为壮大,让人体会到顽强抗争的积极意义,对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生老病死是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展示 “无边”和“不尽”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三、小结: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后者从景物境界宏大、明丽清爽中能得出。

四、比较《秋兴·其一》和《登高》

共同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达到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再次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

不同点:《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而《登高》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但和“无边……”相比有点逊色。

咏怀古迹(其三)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写昭君)在文中找出点明情感的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1、昭君怨恨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①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远嫁异邦,远葬他乡。

明确:“去”对“留”,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深思。“一”与“独”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与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写去国之悲,无边无垠。“向”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这里指空间,即和无边大漠连在一起,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青冢瑟瑟,面向暮霭沉沉,一片萧条,象征着“此恨绵绵无绝期”。从而给人留下了丰富的联想余地。这两句对对仗仗工整,内涵丰富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可见杜甫确实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②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环珮空归月夜魂: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明确:1、死后无依之怨恨何极。2、奇冤已经铸就,纵使昭君魄魂归来也是枉然。美丽容颜变成孤单魂灵。3、其怀念故国之心是令人感动、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不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③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千百年来,琵琶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我们耳边好像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杜甫在写了昭君的悲剧以及根源之后,毫不隐讳地以怨恨作为一诗归宿,正是“卒章显其志”。就昭君命运来看,她“一去紫台”,便“独留青冢”;因“画图省识”,而“环珮空归”,怎能不怨呢?她怨生前不见遇,怨死后无依,怨君王昏庸,怨小人险诈。茫茫天地有多大,琵琶曲中就有她多少怨恨、多少哀伤!

2、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3、思考:这首诗是写昭君的怨恨,但是否首联就写怨恨?(不是,是写景)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门”,多么雄伟!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很普通,但作者用拟人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尚”写出江村古落依然如故的状态,传达“斯人已去”的寂寞感。可见开篇描绘图画,是为了引出歌咏对象昭君。(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美貌不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作者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作者用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说明昭君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女子,而是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五、主题探讨

讨论: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对此发表评价:毛延寿那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六、归纳寓意

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补充背景]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这就是借古咏怀。杜甫在《佳人》中有一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就是他自己的写照,境遇可怜,但心性孤高。

[板书]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辨美丑,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七、迁移扩展

白居易的《王昭君其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环佩、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教学后记】

第六课 琵琶行并序 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

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讲授法3、研讨法 

教学时数: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以此命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三、纠正字音

教师通读全文,纠正字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四、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教师提示需要注意的字词。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者: ……的人,表判断。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4、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五、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1、词义解析:惨:悲伤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六、课外作业

1、归纳诗歌的结构,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第一段。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一、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香山居士。

二、写作背景

三、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四、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提示

思考1:白居易是根据什么来描述音乐形象的?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明确:1、诗人根据琵琶女演奏时琴声的高低缓急,把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写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动人心魄。

 2、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

3、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佛在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4、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了低沉、抑郁的情调,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暗示了她悲惨的身世。

思考2、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明确: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二、学生朗读第三、四段,教师提示

思考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思考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明确:1、都来自京都“本是京城女”和“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名满京都的艺人"和“ 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和“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三、学生朗读最后一段,教师提示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明确: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四、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所写:“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景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4、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商妇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谪官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五、课外作业

1、赏析诗歌第二段关于音乐的描写;

2、完成课后练习;

3、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第三课时

合作探究

一、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诗人送客闻琴邀相见(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 弹奏《霓裳》《六幺》诉沦落(明写、详写)

第三次 第三次感我此言“却坐促弦”,青衫湿(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二、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三、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体会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第四乐章“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四、完成课后练习

词类活用

1.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2. 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席。)  

3. 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重""轻"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4.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5. 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

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2.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发出; 今:1.鼓出来。2.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3.使超过一般。   

3.暮去朝来颜色故。古:面容的色泽;今: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的;今:表方位。)   

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的第二年;今:明年。   

6.似诉平生不得志 古:称心如意;今: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7.凝绝不通声暂歇 古:时间短促,忽然;今:暂时。   

8.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年龄大;今:长兄,长子。   

9.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整理;今: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通假字

1.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 鎞 ",钗子。   

2. 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   

3.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用拔子划。

一词多义

1. 言:   (1).感斯人言。(话,名词。)   (2).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3)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2. 命:   (1).遂命酒。(叫,吩咐,命令,动词。)   (2).命曰《琵琶行》。(取名,动词。)     

3. 是: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2).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   

4. 为:   (1).因为长句。(写,做,动词。)   (2).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3).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5. 语:   (1).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6. 轻:   (1).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形容词。)   (2).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7. 暂:   (1).凝绝不通歌暂歇。(短暂,副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8. 泣:   (1).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2).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文言句式

1. 歌以赠之。(介词"以"的宾语"歌"前置,以示强调。)   

2.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3. 转徙于江湖间。(介词结构后置。"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补语。"于"相当于"在"。)   4.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  

5. 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6. 送客湓浦口。("客"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被"。)   

7. 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配套练习

3、就一段音乐,如《梁祝》或《二泉映月》写一段描述音乐的文字,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写音乐:邀相见诉沦落青衫湿

比喻叠词和联绵词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前奏曲欢乐曲 沉思曲悲愤曲

第七课 李商隐诗两首 优质教学设计

课题

必修三·第二单元·《李商隐诗两首》

鉴赏课

二课时

备课组

高一语文

编辑

审定

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

知识与能力

1. 搜集资料结合初中所学,概括诗人生平创作,了解创作风格。

2.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提升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注释,熟读成诵,领会诗歌情感,掌握诗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本诗含蓄凄美的诗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法

诵读、自主学习式、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一:课前导学

1. 展示学习目标

2. 掌握基础知识:完成《高效课堂》板块一 “助读导入” 和板块二“以本为本” 语言基础习题

3.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关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的知识。

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互助解决疑难。

步骤二:课中引学

【问题引入】

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那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意象,并说说其象征意义。

今天我们走进李商隐的《锦瑟》采用意象突破法,来解读本诗。

学生活动:学生借助搜集的资料,归纳整理,展示成果。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回答,运用多媒体补充点拨。

明确:

个性补充内容:

【自主学习】

学生听课文朗诵音频,正音、疏通文意,反复诵读本诗

完成:首联中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什么?运用什么表现手法?作者强调“一弦一柱”有何用意?

学生活动: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展示情况,点拨补充

个性补充:

【小组交流】

学习要点:本诗象征、用典手法

活动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诵。

2.请从诗中找出表明内容之眼的三个字来 ;再从诗中找出表明诗人情感之眼的两个字:

3.用典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个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诗歌原文

典故

对表现人物感情的作用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

月明珠泪

学生活动:小组长主持分工,鉴赏诗歌技巧,选出代表并展示成果

教师活动:根据小组展示情况反馈,点拨、纠正、补充完善。

个性补充:

【课堂小结】

【问题征询】

教师活动:征询学生对本诗内容、技巧等知识的质疑,并解决。

学生活动: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课堂训练】

1.课时跟踪检测(七)7、8题(李商隐《潭州》诗歌鉴赏)

2.诵读全文

步骤三:课后固学

【巩固练习】

完成《课时跟踪检测》“语言表达专练”、“阅读理解专练”。

第二课时

步骤一:课前导学

1.展示学习目标

2.掌握基础知识:完成《高效课堂》板块一 “助读导入” 和板块二“以本为本” 语言基础习题

3.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关于典故的知识。

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互助解决疑难。

步骤二:课中引学

【问题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用典”手法的精妙。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典故呢?请分享给大家吧。

学生活动:学生联系全文,归纳整理,展示成果。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回答,运动多媒体补充点拨。

明确:

【自主学习】

学生朗读全文,反复诵读3~5段。

完成:《马嵬》诗描绘的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马嵬之变的事件?

学生活动: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展示情况,点拨补充

个性补充:

【小组交流】

学习要点:本诗用典和对比的艺术技巧

活动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2.首联运用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的典故,有何用意?“徒闻”“未卜”“休”等词语有何妙处?

3.请简要分析本诗运用了哪三组对比来表明讽刺贬责之意 ?

学生活动:小组长主持分工,鉴赏诗歌技巧,选出代表展示成果

教师活动:根据小组展示情况反馈,点拨、纠正、补充完善。

个性补充:

【课堂小结】

【问题征询】

教师活动:征询学生对本诗内容、技巧等知识的质疑,并解决。

学生活动: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课堂训练】

1.课时跟踪检测(七)9、10题(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诗歌鉴赏)

2.诵读全文

步骤三:课后固学

【巩固练习】

完成《课时跟踪检测》“语言表达专练”、“阅读理解专练”。

教学反思

 

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八课 寡人之于国也 优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已有知识经验上下文语境,翻译课文,在此过程中,积累:数、胜、兵、直、发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导入新课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猛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子还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明确能力发展目标: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补充完整目标并齐活动

教学过程预设

活动一、教师范读文章,同学梳理字词。

重点字词标记: 

 弃甲曳(yè)兵

涂(涂tú通假字,同“途”)有饿piǎo( 莩)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xù)数(cù )罟(gǔ)不入wū (洿 )池无(无wú通假字,同“毋”)失其时谨庠(xiáng )序之教

颁(颁 bān通假字,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tì(悌)之义

活动二: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标注并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活动步骤:

①组内合作学习,相互解答预习时的疑难词句,并由4号将组内共同的疑难词句展示在黑板上

②能解答黑板上疑难的小组,由4号到黑板上解答,其余补充

③教师引导帮助解答全班共同的疑难

④出示重要句子,学生动手翻译,并口译全文

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⑦范增数目项王(多次) 

⑧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高兴到极点,悲哀就来了,认识到盛衰自有定数。)滕王阁序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⑤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名词,兵器)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 

⑥沛公不胜..杯杓(经不起)

 

6.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

8.以 

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9.食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

 

10.之 

1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2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3 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4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6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7 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8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

五、古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①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②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

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

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 )

 

(三)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 

六、特殊结构(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作小结)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 (这跟„„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五、 反思小结:重要文言知识:凶、加、曳、走、或、直……耳、数、憾、谨、庠、序、申、颁、饿殍、发、岁、罪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六、布置作用 

 1、背诵课文

2、思考孟子与梁惠王所认为的王道有什么不同?

3.完成随堂检测学生用书49页1、2、3、4、5、6、7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概括孟子的主张,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

回顾导入:提问第一课时中的重要字词及句子意思

明确能力发展目标:出示目标并齐读

【活动一】学生背诵全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活动步骤:

1、抽一位同学背诵。

2、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各段的内容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并进行展示交流

3、其余同学补充纠正,达成共识。

活动预设:

本论: 1段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引论:2-6段王道之始的措施

王道之成的措施

活动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孟子认为使民加多的措施是什么?他是如何提出自己的主张的?

活动步骤: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孟子的主张及其提出主张的巧妙方式

3、其余同学相互补充,达成统一

活动预设:

(1)孟子的主张:王道的治国思想,即实行仁政。主要体现在不扰民,制民产,办教育,申孝悌。

段落

措施

效果

结果

5段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斧斤以时

谷不可胜食

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识也

6段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秩之蓄,勿夺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孝悌之义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数口之家无饥

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

(2)提出主张的方式:①巧妙设喻,迂回曲折。本意要讲施行仁政,却先将主旨隐藏起来,以战喻,从侧面、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掉入其中,步步深入。

②妙用修辞,生动形象。“五十步笑百步”寓意深刻,明白晓畅。排偶句式深化情感,增强气势。

③综合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反思小结:比喻说理(《导与练》学生用书49页技法提炼)

作业布置完成《导与练》剩余所有练习。

第九课 劝学 优质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创作自由,思想纷呈的文化盛宴。其在思想上的阐发和艺术上的创造,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荀子的《劝学》是诸子散文中广为传诵的佳篇。《劝学》虽节选原文的一、三、六段独立成篇,却天衣无缝,一脉相承。《劝学》旨在劝勉人坚持不懈地学习,用学习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全文议论纵横开合,立足于“劝”,多方面、多角度取譬设喻,深入浅出,思路绵密,见解精辟。文中多处名句已成为我们现在的常用成语或自勉奋进的座右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教学本课时,一是梳理文言知识点,赏析并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二是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性,并能用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文章的思想内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⑴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⑵鉴赏、学习比喻论证方法。

⑶理解《劝学》的主要观点,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很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整。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工作、学习、奉献等)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它的题目是:《劝学》。

  (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使学生生产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疏通字句,整体感知。

  1 、疏通字句,积累文言知识。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句意。

  (2)找出难句,各小组集中讨论释难点。

  (3)将学生分为五组,各组归纳一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用法、虚词“而”、通假字。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小结:

  词类活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上、在下)

  特殊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木直中绳,糅之以之为轮。(省略句)

  固定用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或方法)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者……也,表示判断)

  通假字:

  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糅”通“煣”)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而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示并列)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连词表示并列)

  ③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示并列)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示承接)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示修饰)

  ⑥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连词表示修饰)

  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示转折)

  ⑧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连词表示转折)

  2 、整体感知,粗知大意

  (1)本文是围绕哪一个问题展开论证的?论点是什么?

  (2)各段都谈学习的重要性,但有所侧重,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帮荀子列一个写作提纲。

  (学生自列提纲,交流,补充,完整。)

  参考:

  学不可以已

  (中心论点)改变自身,提高修养劝学

  (学习的意义)

  弥补不足 劝学

  (学习的作用)

  持之以恒,积累专一

  (学习的态度、方法)

  (积累文言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编写提纲,可以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能力。)

  三、品读语言,学习论证法。

  1 、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第二段为例,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比喻论证的运用及其艺术特色。

  参考:

  ①连用五个比喻:“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五个比喻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学习可以弥补人的先天不足。比喻层层叠加,如重峦叠峰,并力而向,内容丰富,说理生动,有雄辩之气。

  ②荀子的比喻并不生僻险怪,而是极其生活化。“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所喻都极其普通寻常,但作者善于将这些看似琐碎毫无大意的事物恰到好处地引入文章,读来并不造作,非常生动亲切,使人信服。

  ③比喻看似堆砌,实有作者的精思在其中。“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一喻后紧承登高而来“登高而招”,而不是接“顺风而呼”一句。其二注重层次,“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又位于“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之前,暗含事物由小到大的层次之分。最后总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

  2 、荀子独善博喻,用众多的比喻来说明事理。

  结合课文,说说荀子如何富有变化地运用比喻来论证的?(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参考 :

  (1)喻体丰繁,内容丰富

  本文三个分论点,都用了比喻论证法。选文近三百字,却用了二十多个比喻。喻体丰繁,赋予变化,有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金石珠玉,舟楫弓矢等等。运用形象思维巧妙地将其本质联系在一起,无堆砌之感。

  (2)形式多样,相辅相承

  比喻论证的论证形式多样:数喻一理,正反对比,先喻后理,先理后喻,喻中含理等。内容有侧重,句式变化,读来自然流畅。

  3 、学习比喻论证法

  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组句子并说明一个道理。

  (提出要求,明确目标,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赏析内容,理解主旨

  1 、“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简洁精练。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其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如青如冰,如中绳之木,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其二、学习如登高而招,如顺风而呼,只有借助有利的外界条件,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才 能如 君子善假于物。其三、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学习所需要的端正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应证了“学不可以已”。)

  2 、荀子劝人们学习什么呢?结合《劝学》中的有关补充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君子之学,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参考:

  荀子劝勉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经典,“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只有学习这些才符合封建时代的人才选拔标准,并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应当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君子学习是为了增其外修内美,“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勉励人们以贤人君子为榜样,始终如一,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这些都是强调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的德行。由此可见,这里的学习不单指我们普遍意义上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侧重思想品德的修养。另外,“劝学”与荀子的性恶论紧密相连,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不断学习来改造这种恶的本性,使人趋于善。由此看来,他所说的学习注重思想品德修养,学习以修身为本。

  3 、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结合《劝学》的其他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熟读成诵,感悟语言,丰富了文言储备。)

  五、研讨课文,提高能力

  1 、荀子的观点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尽信书,不如无书”,你认为有哪些思考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小组讨论,交流,小结。)

  提示:

  可供继承发扬: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名句越历千年流传至今,学习者耳熟能详。它们已成为无数学子自勉进取的人生信条,成为一种永不褪色的思想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本身就是很好的例证。

  (2)荀子的“学”与思想品德修养密切相关,重视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对今天的我们应有深刻的启示:“百年树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教育是为了培养有用之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仍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要素。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一贯追求学习的分数只能产生机器,而不是真正有用的人。时代需要有道德、有理想、有学识、有才能、有创新的人。

  (3)知识经济时代,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科学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学习尤为重要。两千多年前的呼声仍是今天时代的最强音。

  (4)荀子开宗明意“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以停止。荀子追求做一个完全的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说人应该做全、粹、德的君子,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全面的才能,这是荀子追求的人的理想境界。时代在发展变化,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永恒的,力求做一个完美的人,应世代成为我们做人的信念和准则。

  需要批判发展: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意思是空想不如学习,心动不如行动,而第二段论证学习可以弥补不足,两者关系不紧密。另外,“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法太绝对,应该改为“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表达就有了分寸。

  (2)荀子非常重视完美人格的塑造,在《劝学》中主要论述了思想品德的修养和学习,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的继承发展。文中就有这方面的疏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蚓的生活习性和本能,并非用心专一。蟹应是八跪二螯,且蟹有穴可寄托,也并不寄托在蛇蟮之穴中,这也是它的生活习性,与用心浮躁无关。

  (3)《劝学》强调应该用学习来指导人的思想行为,要与个人的思想品德相联系,要与个人的立身行事相联系,这是可贵的。但他的思想修养又着眼于个人的荣辱祸福,“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故言有召祸也,行有召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也。”以修身作为躲避祸患的途径,从个人得失看待问题,显然有失偏颇。学习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学有所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师生互动,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分享教学资源。)

  2 、《劝学》中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道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

  3 、搜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选择其中的一句,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劝学》。

  

第十课 过秦论 优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

轸(zhěn)

镞(zú)

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

比权量力(liàng)

藩(fān)

孝公既没(mò)

笞(chī)

召滑(shào)

俯首系颈(xì)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

瓮(wèng)

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并展示。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翻译课文

活动: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辅),学生研读第一自然段。

1、抽学生读1段,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抽学生翻译文句,翻译不准确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教师点拨补充。

3、文言知识的积累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过秦(过:指责过失)

2.名词作状语

(1)席卷天下 (席:像卷席子那样)

(2)包举宇内(包:像打包袱那样)

(3)囊括四海 (囊:袋子;像装袋子那样)

3.动词的使动用法

(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争斗)

(三)古今异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

四、小结

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2段,积累这两段文言知识。

一、复习导入:抽查上节课所学重点文言知识

二、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默读学生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目标中空白部分。

三、活动过程预设

【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知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

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到黑板上。

2.由小组长监督,标志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汇报到黑板上。

3、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并能说出答案得出的过程。

4、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帮助解决。

5、生口译第2段。

重点字词

1. 名词作状语

南取汉中(南:向南)

西举巴(西: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东:向东)

北收要害之郡(北:向北)

2.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败兵;北:溃败,溃败的军队)

3.动词作状语

争割地而贿秦(争:争着)

4.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方)

5.一词多义

(1)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3)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4)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没有)

(2)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2)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3)蒙故业,因遗策(遗留)(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èi,送给)

6.古今异义

流血漂 (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课堂小结: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作业布置完成导与练基础积累部分对应的练习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3段,积累文言知识。

一、复习导入:抽查上节课所学重点文言知识

二、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默读学生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目标中空白部分。

三、活动过程预设

【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知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

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到黑板上。

2.由小组长监督,标志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汇报到黑板上。

3、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并能说出答案得出的过程。

4、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帮助解决。

5、生口译第3段。

重点字词

通假字

向南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

词类活用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南,名作状,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名作状,在北方。

3.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动,使„„亡,灭亡。

4.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动,使„„却,击退。

5.以愚黔首:愚,使动,使„„愚,愚弄。

6.隳名城:隳,使动,使„„隳,毁坏。

7.聚之咸阳:聚,使动,使„„聚,集中。

8.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动,使„„弱,削弱。

9.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帝王:作帝王

10.履至尊而制六合:履 名作动 登上

特殊句式

(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判断句

(2)(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省略句

(3)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 省略句

(4)以(之)愚黔首 省略句

(5)以(之)为桂林、象郡 省略句

古今异义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古藩篱,边疆的屏障 今义: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

2.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课堂小结:整理各种活用现象。

作业布置完成导与练》基础积累部分对应的练习以及课内阅读部分

第四课时

学生能力发展目标: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4段,积累这两段文言知识。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政治主张。

一、复习导入:抽查上节课所学重点文言知识

二、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默读学生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目标中空白部分。

三、活动过程预设

【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知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一】

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到黑板上。

2.由小组长监督,标志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汇报到黑板上。

3、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并能说出答案得出的过程。

4、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帮助解决。

5、生口译第4段。

重点字词:

1. 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 词类活用

(1)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彩那样;响:回声,像回声那样)

(2)赢粮而景从 (景:像影子那样)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瓦缸做;绳:用绳子系)

3.古今异义

山东豪俊并起 (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活动二: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前四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学生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议论的是“攻势”,它照应了第1、2段;“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照应了第3段。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第1段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第2段叙秦王朝的扩张发展。第3段主体部分突出秦始皇的守政之策,分别从军事(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上的扩张之策、文化(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上的愚民政策、经济(隳名城„„以弱天下之民)上的弱民政策及政治(践华为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上的防民政策等四个方面来说明。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1段);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第2段);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第3段);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第4段)。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活动三: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明确:相关语句有:(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作业布置完成导与练》基础积累部分对应的练习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5段,积累文言知识。对文章作进一步的品评鉴赏,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一、复习导入:抽查上节课所学重点文言知识

二、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默读学生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目标中空白部分。

三、活动过程预设

【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知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一】

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到黑板上。

2.由小组长监督,标志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汇报到黑板上。

3、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并能说出答案得出的过程。

4、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帮助解决。

5、生口译第5段。

重点字词

(一)词类活用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动,使„„朝拜

(二)特殊句式

1.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介宾后置句

2.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介宾后置句

3.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介宾后置句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被动句

5.为天下笑者,何也 被动句

三)一词多义

1.因(1)因遗策(沿袭)

(2)因利乘便(趁着)

(3)因河为池(就着)

2.制(1)制其兵(统帅)

(2)制其弊(制服)

(3)增其旧制(制度,规模)

3.度(1)内立法度(规章制度)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ó,计算)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

(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ó,揣度)

4.利(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

活动二:

.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过秦论”,即论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中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然而,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朝力量削弱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一个“何也”,终于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活动三:探究学习(独立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辅)

再读课文,看文章中还有什么地方用了对比手法?

一、六国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叙述秦国发展时期时,以六国“合纵抗秦”时的力量与秦国相对比。作者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一方面竭力铺叙当时六国联盟的力量强大,从统帅之贤——战国四公子;力量之强——有九国民众;人才之多——谋划、外交、统兵的文臣武将之多;土地之广——十倍之地;兵力之多——百万之众,突出了九国叩关攻秦进的来势汹汹。另一方面从九国之师庞大的队伍和在与秦国交战时的不堪一击的对抗结果的对比之中,从反面烘托了秦国势力的强大。

二、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写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强大,自以为建立了万世基业后,却大力铺写陈涉义军领袖才能之劣——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倚顿之富;起义举事之急——蹑足行伍之间,崛起阡陌之中;义军队伍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数百之众;装备之差——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响应之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灭秦之易——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灭秦族。通过对比,突出秦王朝灭亡之易之速,为后文张本蓄势。

三、秦国攻天下与守天下的对比。秦国自身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秦国兴起发展之时与一统天下后所实施的对内对外政策上的对比,突出其在内外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暴虐和不得人心,为秦的灭亡埋下伏笔。二是用秦攻取天下与守天下进行对比。攻天下成功,守天下失败;攻取天下漫长,守失天下迅速。通过对比,引起人们思考,为后文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一)什么是对比论证?

用相反或相对的两方面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论证方法。对比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二)对比论证的效果

1、 突显特征,显露本质。

2、 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3、 事理鲜明,印象深刻。

作业布置完成过秦论所有练习

第十一课 师说 优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为论说文,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士大夫,反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错误观念,提出了以“道”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

【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识文章中“尊师”“重道”的观点。

2、积累“传”“师”“从”等多义词用法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内涵。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感知全文,解读第一段。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1、先秦散文──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

2、单元提示,唐代散文三种形式:说、赋、疏、传

二、文本感知

1、解题(板书课题): 师说(谈谈从师的道理。说,一种文体。)

2、作者(投影显示)

①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

②古文运动,文章要像先秦两汉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丽文章; “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3、诵读指导(音频播放)

①音频听读一遍,展示注音,学生标注字音,重点词。②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节奏。③指明一学生读一遍。纠正字音。

4、解读第一段

 ①学生结合注解自学第一段,找出难解文言词句

 ②教师讨论纠正词义、句意。

四、背诵指导

1、梳理第一段结构

〖板书〗┌传道受业解惑┐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

阐述从师的道理│(为什么) └否则惑之不解┘

(中心论点)└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

2、学生背诵5分钟。

3、学生自查,默写,自我检查。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2、3题

2、第二教材前7道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积累文言词,解读并背诵第二段。

【教学流程】

一、检测导入

1、学生齐背第一段

2、检查讲解课后二、三题

3、提问:韩愈的文学常识要点

二、研读课文

1、齐读第二段

2、文本研读

①学生结合课后注解翻译,明确重点文言词句。

②一小组翻译并指出重点词,组内其他学生随机补充 

③师生共同完成对本段文言词的积累整理

3、背诵指导

①梳理结构结果

┌今昔对比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小学而大遗 (错误认识)

└贵贱对比其智反不能及(错误行为)

②小结方法(对比论证、反面论证)

本段根据第一段的论述,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在这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君子”。

本段中有哪些句子与第一段中的文句前后呼应?

“古之圣人……”──“古之学者必有师”

“彼童子之师……”──“传道受业解惑”

 “位卑则足羞……”──“无贵无践,无长无少……”

③根据结构背诵本段(5分钟)

④学生默写并自查

四、检测小结

1、解释加点的字(幻灯片展示文言实词虚词检测)

2、口答检查

五、总结及作业 第二教材8—12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三、四段,总结全文,完成习题。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齐背一、二段

2、讲解第二教材8—12题

二、研读课文

1、解读第三段 

① 学生结合注解翻译,明确关键词句

②一组学生翻译,指出重点文言词

③教师点拨,积累词句

2、背诵指导

①梳理结构: 宣扬从师的好风气(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②提问明确:本段例子非常典型,理由何在?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

例: “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照应: 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

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③教师补充:有一石三鸟的作用。

3、学生速背(5分钟)

4、研读第四段:①学生解读②理清结构

 

【板书】四、交代作文原因,激励后学

 ③问:本段附记性质,与中心是否有关?

“不拘于时”(与“士大夫之族”相反)

“学于余”(从师学习)

“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

三、课文总结

1、写作特点:

 ┌整散结合,气势雄壮

语言│一个意思,多种句式(二段三层对比后的议论句)

└运用顶真,气势通畅(师、惑、吾、师)

2、结构总结

怎样认识作者讲的从师的道理?

┌首次 明确老师职责

 精华│强调学而知之 (否定“生而知之”,唯物思想)

└择师标准突破等级观念

┌厚古薄今(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糟粕│

└轻视劳动人民(阶级偏见)

 一说,“君子不耻”中的“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非作者自己。“其可怪也欤”,是对“君子”的讽刺,非自己感到奇怪。

道:儒家之道。业:六艺经传之业。──与今不同。

四、课堂练习。

五、拓展迁移。

1、韩愈的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焚膏继晷 补苴罅漏 回狂澜于既倒 含英咀华

 舍屈聱牙 动辄得咎

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严格而详尽) (宽容而简约)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尽,苛刻)(低廉寡少)

2、韩愈的文章《马说》《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蓝田县丞厅壁记》《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 

必修三 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 动物游戏之谜 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掌握科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2、 学会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筛选、提取重要信息

3、 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4、 领悟文中蕴涵的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文章思路,理清层次结构

2、 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动物游戏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同学们你们做过游戏吗?做过哪些游戏?

(学生发言)

游戏让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快乐。那么,动物呢?它们也会像人一样游戏吗?

(学生举例,老师多媒体展示动物游戏图片)

小结:由此可见,动物不但会像人一样的游戏,而且它们的游戏还多姿多彩。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动物游戏之谜》,一起走进动物王国,去探寻动物游戏的奥秘。

二、 品读文章深入感知

思考1、:文章开篇通过三个例子引出“动物游戏行为”的观点,这三个例子有什么特点?这样举例对说明“动物游戏行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了缅甸热带丛林里的叶猴、北极地区冰雪陡坡上的北极渡鸦和美洲巴塔哥尼亚附近大海里的露脊鲸这三个例子引出的。三个例子具有典型代表性,不是简单罗列,而是注意生物种类和生活区域的不同——三种动物囊括热带到寒带、陆生到水生、走兽到飞禽

  突出了动物游戏的普遍性,充分证明“动物也像人一样游戏”不是偶然的和罕见的,更突出了研究动物游戏的意义

  过渡:动物游戏之谜》从题目而言,着重在解说“谜”,但课文为我们解开这个谜没有?(没有),课文虽然没有为我们解开这个谜,但是,关于动物游戏,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假说(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

思考2、请同学们先自己阅读相关的内容,从文中筛选出各种假说的根据和结论,然后再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完成此表(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思考3、以上四种假说,你赞同那一种或哪几种?为什么?除了这四种假说,你还有自己的观点吗?

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过渡: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同学们的发言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探索,虽然,这里有动物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说,但是动物游戏为什么依然还是一个谜?

三、 问题辨析、探究

1、文章为什么没有确定的结论

明确

①、因为动物行为是复杂的,不同的动物可能有不同的原因

②、因为科学讲求的是实事求是,即使作者倾向于某种假说,也要经过实践证明其正确性,才会成为理论,实践未证明之前是不能贸然的下结论。

  虽然文章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但是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被人类认为智力低下的动物也有如此丰富的情感思维,在我们身边一些,被看做极为平常的动物行为,也如此深奥的科学知识。正如文章中所说“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他们的估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人类探索世界奥秘的征途还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同学们也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在探索的漫漫征途中留下同学们自己的足迹。

2、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明确:①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

分析提示:通过一系列动词“依仗”“玩”“推挤”“抓住”“跳开”及修饰语“好像竭力”“巧妙”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叶猴游戏时调皮、可爱、灵巧的姿态。

②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 秋千……

分析提示:此句与上句类似,将动词与修饰语巧妙搭配,把动物游戏的场面描写得形象生动,使读者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③一群北极渡鸦发出欢快的聒噪声。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后,又飞上去……

分析提示:此句描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难以见到的北极渡鸦玩耍的情景与日常生活中孩子嬉戏的情景联系起来,使读者可以想见北极渡鸦的天真可爱。

④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帆船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

分析提示:此句描写时,运用拟人化的笔法,刻画了露脊鲸游戏时怡然自得、悠闲轻松的姿态。

小结:说明文中恰当地运用描写将使文章增色不少。但使用时必须注意几点:首先描写时要有丰富的词汇积累,使用时要认真推敲,精心锤炼,要注意词义的差别,注意词语的搭配,注意语体的感**彩等。其次,要学会使用一些修辞方法。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运用,有助于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给文章增光添彩。

(2)体会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不管是平实,还是生动,都离不开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语言必须准确。科普文章的语言,更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请结合文中相关句子分析准确的特点。

①“战斗游戏时,动物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

分析提示:“厮打”表现动物战斗游戏的“激烈”和动物行为的特点。

②“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分析提示:动物成年后,一般要脱离父母,自寻伙伴,所以用“结成”而不说“形成”,语义上有细微差别。“形成”是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特殊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而“结成”是指在某种基础、条件上而具有特殊的联系,可以跟“关系”搭配。

③“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分析提示:“调剂和补偿”表明动物游戏的本质,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单说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全的。

④“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组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分析提示:“提供”使“游戏”具有施动者的地位,使之超出个体行为的范畴,成为共性的事物。

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还有很多,大家可以结合句子深入体会,课后互相交流。

总结:本文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记叙、描写、说明浑然一体,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全面,浅显易懂,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

四、 拓展延伸

研读完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想,也可以换位思考,以“动物代言人”的身份对人类说些什么?

五、 总结

  距离作者写作这篇《动物游戏之谜》已过去20多年,关于动物游戏,科学家们的研究又有怎样的进展?未来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科学无止境,动物为什么游戏,应该不会永远是一个谜,也许,你们中的某一位,就是那个解开谜团的智者。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动物,审视自己,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一样是地球的主人。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六、 作业

1、 写一篇短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与身边的动物和谐相处(独立完成)

2、关于最初人类从事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的目的,现在有种种理论,莫衷一是。请搜集资料看看专家们是怎么说的。你们又是怎么认为的?(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第十三课 宇宙的边疆 优质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时量

1课时

课题

13宇宙的边疆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德育渗透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材

教法

分析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二、明确目标 (见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 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2.【提问】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教学后记

第十四课 宇宙的边疆 优质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时量

1课时

课题

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二、能力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教材

教法

分析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授给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2.本文的基本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童年青年(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 

实验 (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理论) 

 3.本文的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提问】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明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提问】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6.【提问】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明确】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7.【提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布置练习:

校本教材 自我检测

教学后记

必修三 第五单元 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教学目标学会写作中多角度分析的方法,学会选取立论最佳角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写作中多角度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选取立论最佳角度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立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表明自己的态度。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侧面的,而我们认识事物也可以有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我们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例如对于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司马迁认为项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充分肯定了项羽的成就;李清照也对项羽作了充分肯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毛泽东同志则批评项羽沽名钓誉,他在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说我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达.芬奇的老师佛罗基尔说:“即使同一个蛋,只要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我们的议论文写作也是这样,要学会选取立论的角度。

教学过程

对一个事物或材料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

1、一个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从“正面”(肯定)和“反面”(否定)两个角度去审视;

2、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人”或几“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3、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4、一个事件,针对不同的背景、写作目的,审视的角度就不同。

如何选择最佳角度立意呢

一个题目或材料虽然常常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但并不是每个角度都可以写出好文章的。原因在于:

一、我们并不是对每个角度所涉及的内容都是熟悉的。

二、有些角度很一般,写出的文章难免人云亦云,平平淡淡。

另外,有些材料本身就有鲜明的情感价值趋向,并不能多角度地多向立意。写作选择最佳角度立意是:

1、题目或训练要求限定的角度; 2、能触及题目或材料主旨的角度;

3、有时代感、针对性的角度;4、具有新颖性的角度;

5、最适合自己的角度(最能发挥自己水平的角度)。

自学内容

根据教材73页“话题探讨”中“滥竽充数”,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

精讲

正面思考: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

侧面思考: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制度,给滥竽充数者有机可乘;表扬齐湣王不墨守先王之法,厉行改革,使无能者无藏身之地。

反面思考:南郭先生最后逃走,没有继续硬占位子,还算有点自知之明。

从人物角度方面分析:

南郭先生:不求上进,弄虚作假

齐宣王:大锅饭制度,在上面听,不联系群众

齐湣王:不墨守成规,锐意改革,能够深入群众

队长:失职,不注重管理,用人不当

队友:应帮助南郭先生,发挥集体主义、团队精神: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75页写作练习二,有哪些写作角度?

提示:我们先把材料内容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去分析、理解,就不难把握这段文字的含义,不妨设立几个问题入手。

共同讨论解决:

泰勒斯观望星辰的目的是什么?――探索宇宙的奥秘,进行自己的研究;

他为什么会掉进坑里?――只顾钻研,一心探索,没看脚下;

假如他既看天空又顾脚下该怎样?――不会掉进坑里,也不会得出“明天有雨”的结论;

由此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目中无“坑”恰恰是心中有“星”的表现;而唯有这样的“痴迷”才能成就大事……

2、根据下边材料,联系实际,运用辩证思维,看能提炼出几个观点。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地神盖娅的儿子安泰在和敌人赫拉克勒斯格斗时,只要脚不离大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母亲那里汲取力量,击败任何强大敌手。但不幸的是,这个奥秘被对手发现,安泰被诱骗到空中,离开大地的安泰因得不到能量而被扼死。(提示:从三个人物入手)

从安泰角度分析,失败是因为离开了大地母亲,失去力量的来源。据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

个人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

党只有紧密依靠群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决定问题不能盲目行动,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

时刻不忘中国母亲的栽培。

从母亲的角度分析,可以提炼出:

适当给予是必要的,但重要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

让“安泰”们早些独立;

看起来是爱,其实是害。

从敌人赫拉克勒斯的角度分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出奇才能制胜;

要讲究方法。

如果运用求异思维,进行假设推理,假如安泰知道自己离开母亲便失去力量,他就不会被对手骗到空中,由此可以提炼出:

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无往而不胜;

做什么事要扬长避短,方能百战百胜;

要不断完善自我

2、选择“安泰与赫拉克勒斯”故事中的最佳角度。

达标检测

阅读《鲁人徙越》,想一想,能从几个角度立论?

有个鲁国人很会编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绢,夫妻俩打算搬到越国去住。有人劝阻他说:“搬到越国去,你的处境会更加困窘的。”鲁国人问道:“为什么呢?”那人解释道:“鞋子是供人穿的,可是越国人赤脚走路;绢是供做帽子用的,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着你的所长,搬到你的长处根本无法施展的国家去,却想要不处于困境,能够办得到吗?”

正面:凡事应先做调查研究,不打无准备之仗,才能成功。

反面:正因为那里不戴帽不穿鞋,才可以开拓新的广阔市场领域,可以大有作为。 

侧面:(1)每个人总是要有自己的一套本领。 

(2) 做什么事都要扬长避短,方能百战百胜。 

全面:决定事情不能盲目行动,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 

小结:立论有多向性,要善于从不同的方面来立论。 

布置作业

根据“安泰与赫拉克勒斯”的故事,自选最佳角度,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掌握选择和使用论据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自己作文的分析,达到对论据选择的掌握,训练学生运用技巧来使用论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会围绕论点和论题正确使用恰当的论据

教学方法

1、通过举例、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并掌握选择和使用论据的要求和方法

2、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分析归结写作方法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学会选择和使用材料有撒豆成兵的效果,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如果说论点是构成文章的骨架,那么论据就是丰满这骨架的血肉;如果说论点是文章主干的话,那么论据就是茂盛这主干的枝叶,骨架坚实,血肉饱满,文章才有充沛的活力;主干鲜明,枝繁叶茂,文章才能成为靓丽的风景。

二、望闻问切

请大家看手中的学案,从大家期中考试的习作中挑选出的一些片段,分为两组,先看第一组材料。大家四人一小组议一议,论据的选择存在哪些问题?我们选择论据要注意什么呢?小组进行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期中考试作文题: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一组材料

1.当今社会充斥着这些痛感新闻的原因是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过弱。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了手机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去掉媒体的夸大,是否也是因为其无法承受这个社会的快节奏?如当红段子手薛之谦,曾被原来公司雪藏埋没,音乐梦想无处实现,作为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在当时也几乎走投无路,但他如今去红遍大江南北,活跃在许多个综艺节目内,是他的运气好了吗?也许是,但最重要的是他有强大的内心,这才是支撑着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到今日明星。

问题:论据没有围绕论点,“薛之谦的坎坷经历”不等于“痛感新闻”,论据不恰当。2.痛感可以唤醒人们心里的良知。鲁迅曾弃医从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见到人们的懦弱与胆小;因为他发现医术只能治好身体上的伤口,却无法治愈人们的胆怯。所以他弃医从文,用文字的力量唤醒人们心中的勇敢,唤醒人们藏在内心深处的那颗火热的爱国之心。若不是鲁迅见到国家被欺凌,见到人们被碾压,见到自尊被践踏的这些警示,也许他只会是一位平凡的医生„„

问题:论据使用鲁迅的例子,过时了,比较陈旧,没有时代感。3.生活的阴暗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就在上周周末,我回家的路上就被一家三口骗走了一百块。一名妇女打着要为儿子买奶粉的名义向我借钱。你说,面对这种情况,我是借还是不借。如果是真实的,我觉得大家都会借,谁出门在外都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这件事只是他们骗钱的一种手段,那么事情的严重性升级了。利用自己的孩子博取别人的同情心来谋取钱财,那么这个母亲是有多失败,败坏了自己的品德。

问题:论据取材自己生活,会有不真实的感觉。

4.痛感新闻让人痛心。夜色刚刚落下,31岁的富士康员工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所,眼神空洞、大脑空白,他筋疲力尽。他走到天台上,望着远处,对现在的生活已经没有了留恋。他觉得,只要向前踏出这一步,他便可以了结一切。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问题:只是对题目材料的改写和扩充,没有自己的论证。

小结:我们选择论据的要求为:论据能证明论点,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论据要真实;论据选择要典型;论据要新颖。

二、寻医问药

选择好了论据,不少同学在叙述时千篇一律,陈词滥调,罗列材料,堆积词语,导致平淡寡趣、枯燥呆板。尽管所讲的道理千真万确,所用的语言却干瘪乏味。如何使用论据呢?“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同学们看一看又能从第二组材料的文段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小组进行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文段中我们可借鉴之处)

1.我们应当拥戴更多正能量的“网红”。新晋“网红”——奥运选手傅园慧,她的鬼马精灵,她的奋力拼搏,以及面对压力时的举重若轻,也使她迅速成为“网红”,可谓实力圈粉。原因在哪里?有人道出了真谛:傅园慧那种发自内心的激动和欣喜正是对享受体育运动、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诠释,是体育运动中最能感染和打动人心的一种力量。诚然,这种自信开朗不是装出来的,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运动员对体育精神的深刻理解。傅园慧成为“网红”,势必感染更多人热爱体育、拥抱体育精神。

优点:论据的表述言简意赅,并且在例子后面有自己的分析。

2.当今社会,不遵规则之事正在啃噬和挑战着良好的公共秩序。刘青山、张子善、文强、王宝军等诸多贪富污吏,哪个将法律置于心间?瘦肉精、毒胶囊、地沟油,又有哪个商家将道德悬于头顶?诚如泰戈尔所言,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他们的阴影投射在自己面前。贪官污吏、黑心商家选择背对规则竞争,那么,铺在其利行之路上的,必然有自己造就的阴影,前途一片黯淡。如果这样的人多了起来,那么整个社会都将笼于暗夜之中。

优点:多个论据叠加使用,扩大文章的信息含量,和议论的广度。

3.我爱这时代,因为这时代充满美与机遇。虽然,这时代里有着像药家鑫杀人、小悦悦遭遇冷漠路人、动车事故、食品安全屡出问题等危机,但这时代里也有“最美妈妈”、“最美大妈”、“最美老外”等等真善美的典型。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投身社会公益,从争当志愿者到支教助学到为环保人权奔走呼吁,他们的身上彰显了品格精神之美,也让人看到,我们的舞台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追求梦想的自由。当我看到“菜花甜妈”站在舞台上羞涩而自信地唱出《送你葱》,当我看到18岁少年已经在华为基因中从事喜欢的研究,我知道,这个时代如此美好,这个时代梦想更近,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机遇无穷!

优点:正反对比,有思辨色彩。

4.人性如水,遇强暴淫威能方正耿直,遇良善小弱能柔和谦卑,方圆并济,才能止于至善之地。“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因为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愿化春泥”的朴素言语。在民智初开的年代,他毅然挣脱旧家庭的束缚,与封建礼教抗争,追逐广阔新天地;在人心最黑暗、浑浊的年代,他坚定信念,不弃光明,始终苦中作乐,不屈服于时运的不公;而晚年的他,更是写成《随想录》浩浩长卷,剖析自己,点亮希望的星星之火。他的方,是不屈于强权的抗争;他的圆,是心系于百姓的奉献。他之所以为,是因为心中对光明的坚守,对未来的憧憬。思方行圆,方圆相济,成就了巴金的奉献与至善。然而有一类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郅都不懂爱民如子的善心,一味迎合汉武帝,严刑酷法,杀人如麻,终被写入《酷吏列传》,受人诟病。他的确“方”,方得刚正古直令人敬畏;而缺了这“圆”,“方”只会被打得棱角尽失,难以为善。

优点:正反对比,使用的论据涉及古今中外。

小结:言简意赅、例后分析、正反对比、古今中外。

三、小试牛刀

范雨素今年44岁,念完初一就辍学,生活坎坷,在北京做育儿嫂,“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她在劳动之余却坚持写作,她的自传体文字《我是范雨素》在自媒体中广为传播,很快赢得了10万+的阅读量,范雨素本人因此也赢得了“网红”的称号,一夜成名。有评论说,范雨素以文学为武器对抗存在的荒芜。也有评论表示媒体过度拔高了范雨素的文学创作,过度消费底层劳动者。外界突如其来的巨大关注让范雨素措手不及,她压力过大,现已离开北京皮村,“躲”进深山,暂时不愿和外界有更多接触。

参考立意:1.“范”的角度:生活坎坷却坚持所想

2.媒体的角度:过度追捧和过度消费

根据参考立意,自己选择角度和观点,运用所给素材,可加入自己的论据,写一个议论文的片段。要求有观点、有论据、有分析。

当场评讲学生的现场习作后,再展示别的班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

学生习作参考:

习作一

用坚强去承受生活的风暴,用坦然的心去美化苦难。痛苦和磨难是范雨素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她接受了,并用意志超越了它。她用诗意美化了苦难,在她的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即使被生活的风暴冲刷得面目全非,却依然咬着牙争做海洋而不是泥潭的灵魂。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

习作二

面对湍急的洪流,“激流勇退”是更需要勇气与智慧的做法。范雨素爆红之后,面对多家出版社的邀请,她选择逃避。或是压力来得太过突然。这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的“离开”引人深思。写作只是范雨素的兴趣,赚稿费已是“意外之喜”。像作家哈珀·李在因《杀死一只知更鸟》成名后,对媒体的追问作出的回答:“人生已经有了这样一次,那还继续什么呢?”激流勇退需要的是对名利的清醒认知。

习作三

媒体是双刃剑,给信息传播带来了便利,也给真相盖上一层薄纱,真真假假,是非难辨。范雨素只是一个喜爱写作的人,通过媒体发表文字,可是就是因为她的家境和经历,媒体过度追捧、消费她,将她“逼进”深山。媒体信息传播的成本太低了。草根逆袭的主题也触动了大众敏感的神经,形成跟风效应。舆论造成的后果是既制造出了范雨素,也是在猎杀范雨素。

总结

4、有人说,写文章是给后来的人点灯。希望大家以后可以在议论文写作的这条路上越辨越明,拥有更美丽的风景。

五、板书设计

围绕论点叙述简洁

典型 选 使例后分析

真实 择论据 用正反对比

新颖古今中外

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之论证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导引,掌握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引申法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常用论证方法的具体内容和写作要领,并将所得运用于写作实践。

情感目标树立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学习就是简单而有心的重复,许多学习过程中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只要我们用心俯下身体,便可在最深的绝望里望见最美的风景,当我们的目光沿着心灵的痕迹细细走过,眼前满是蓬蓬点点的希望,于是我们懂得:有种收获缘自亲切的怦然心动。这次的作文,我们一起探究比较实用的论证方法,期待大家能有怦然心动的收获。

二、分析探讨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引申法、归谬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下面着重谈前四种在议论文写作时常用也比较好用的论证方法。

(一)喻证法——“巧喻而理至”

1、喻证法是用设喻的方式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比如“五十步笑百步”之喻巧妙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不珍惜百姓的生命。

示例:“一带一路”建设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是一个由中国首次提出的倡议。在倡议提出早期,由于地理位置、经贸往来、历史渊源等因素,有些国家对这个中国方案有几分生疏。习近平在出访及外事活动时,依托实物来比喻倡议,如用“茶酒之喻”、“地瓜之喻”和“百花园之喻”等呈现出一份接地气的中国方案,拉近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距离。

“茶酒之喻”是习主席在比利时古城布鲁日提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习主席用这个比喻向欧洲以及世界传递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共商原则。

“地瓜之喻”取材于拉美当地的农作物。“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终长在根基位置。同样道理,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将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在APEC峰会上,习主席告诉亚太及世界各国,中国一贯秉持共建原则。 

 “百花园之喻”诞生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习主席在G20峰会上说,中国的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不是要唱独角戏,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在西子湖畔的秀美风光衬托下,这个妙喻让遵循共享原则的发展愿景愈加引人瞩目。

2、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重点在喻体的选择上):

⑴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如为何“以战喻”。

 ⑵喻体不求形似,力求神似。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⑶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示例: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冰心《谈生命》

分析:生命如春水,比喻只是个引子,怎么样,才是论证的重点。历经磨难,勇往直前,享受生命赐予的一切。

3、发散:你眼中的“生命”和“善待生命”。(可结合现实虚度生命、轻视生命的现象,贫困、战争、难民等等国际问题)

参考:生命是一种回声,你送出去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对待生命的态度)

生命是一部大书,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书写。写得好的,轰轰烈烈,顶天立地;写不好的,庸庸碌碌,缩头缩脑。有人写得踏实、丰富,篇章虽短,却很精彩。有人写得猥琐、卑劣,篇幅虽长,却很累赘。(生命的价值)

4、寄语: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还有贫困、战争、天灾、疾病,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善待生命。生命,你可以把它比作春水,比作阳光,比作其他种种,但终究它只有一次,每一秒都是现场直播,根本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今天你们能坐在这里听课,我能站在这里讲课,这就是生命的美好存在了,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一句话:善待生命,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

(二)对比法——“花开两朵,各吐芬芳”

1、对比法,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情况的对照、比较,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示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喻证法和对比法结合,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劝学》

2、注意事项: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

示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分析:陈涉之流和九国之师的对比,无论身份地位,还是武器和智囊团,都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堂堂大秦当年能不战而退九国之师,今天却颠覆在一介草根之手呢?对比中突显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对比法的好处,无需多言,道理自现。 

(三)例证法——“事实胜于雄辩”

1、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2、使用例证法要注意的方面:

⑴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⑵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高度概括,所叙述事例的重点部分要突出。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

⑶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⑷叙事之后要有精当的分析论述,从而将摆事实和讲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引证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引证法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白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引用智慧的结晶,自然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2、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⑴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场合,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⑵要简洁精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三、合作探究

下面两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拥抱生命

生命中自应享有晨光灿烂,也该直面暮色茫茫,艰难险阻中不应沉沦,更不应放弃人生的理想和追求。――题记。 

偶尔,再次翻阅瑰丽的古诗文宝库,苏轼《赤壁赋》中那句千古名言又激起了我思想上的共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句话道出了精辟的人生哲理。人在自然界中是多么渺小,生命又何其短暂。 

既然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如时空隧道中的昙花一现,那么我们该怎样度过宝贵的生命呢?保尔·柯察金说的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仅有的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献给了人类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的确,只有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才能不虚度光阴,蹉跎岁月。而这就需要得志时莫得意,失意时莫丧志。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力学三定律,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该知足了吧!听他是怎么说的:“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海边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正是因为有这种得志不得意的精神,这位科学巨人才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取得如此卓著的功绩。 

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布满了挫折与坎坷,而能够笑对挫折的人才是生命真正的强者。张海迪身体残疾,可她在轮椅上著书学习,谱写了充实有意义的生命乐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达到创造高峰的时候,突然失聪,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是一个多么残酷的打击,而他并没有在不幸面前消极沉沦,创作了《田园交响曲》等多部佳作;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华罗庚的一生中遇到过无数挫折,但他对生活坚韧的态度使他求得了科学上的又一个又一个真理。正是因为他们有种失意不丧志的进去精神,他们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展示了精彩丰富的人生,取得辉煌的成绩。

无数例子告诉我们:要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合理利用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试想,居里夫人年轻的时候丈夫先她而去,如果不珍爱生命,珍惜时间,她能够发现化学元素镭吗?美国大科学家爱迪生被人打了耳光后失聪,如果不是抱着对生命的坚韧态度和对事业的追求,他能够有一千多项发明吗?

朋友,请留意生命的坚韧与顽强,请留意生命的璀璨与芬芳,不论失意还是得志,都要珍惜每分钟,珍惜美好生命。 

生命如花

生命如花,每一个人的生命就像那园中的花儿一样,会绽放,会凋谢。可是,谁又敢说它不曾美丽,不曾香气扑鼻。每一个人如每一朵花,各自有形,各自有色,各自有香。 

你也许会生于峭壁之上,你也许会生于百花丛中,如何让别人知道你的美丽,这还得问你自己,不必哭泣,尽管你的生命开始于峭壁,其实你生在哪里都会有美丽,比如天山上的雪莲,比如百花丛中的玫瑰。生命何尝不是如花儿一样,但你要懂得:我想努力,要让每一个走过我的人看到我的美丽,让每一个停步的人,为我的花香而深深吸一口气…… 

偶然的一次,我去一间花店买花,店主在她那透明的花店中放满了各式的鲜花,淡淡的香气飘逸,她问我送人还是自己摆设,我说留给自己,但又怕花儿会枯萎而不再有香气,店主于是为我打开了几个盒子,里面也是花朵,有着浓浓的香气,但花儿却是干的硬的。“是干花,自家摆着,好看好闻,不用浇水”。最后,我还是买了几朵鲜花回去。我不知道,鲜花已经如此美丽,为何人们还想要不时地用干花去代替,难道为了香气?为了美丽?还是为了生命的无期?对照我们自己,因为生命的短暂而担心,总想找到什么,留下什么,来做永久的代替。究其原因,一定都是因为生命中没有美丽,没有在活着的时候去努力去用心,直到结束的那一天,才无比的伤心。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在生命的一开始,就永不放弃,自强不息。在我们的生命中,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奇迹。那样,当你将要离去,不会因为后悔而哭泣。你会说,我曾经美丽,直到最后,我仍然永不放弃,自强不息。我相信,即使逝去,我还会因为过去付出过努力而如同花儿一样,香飘四季。 

生命如花,当它还在的时候,让我们努力去活出生命的价值,像花儿一样,既然我在这里,我就要让我的美丽我的价值,留在这里。

生命如花,让我们不断努力;让我们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美丽。

四、活学活用

1、“说一说”

围绕“善待生命”这一话题,展示你所搜集的名言。

补充: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生命短暂)

(2)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创造生命的价值)

(3)在坎坷的生命里,我们要有超越自我之感觉。——贝纳文特(豁达的情怀)

(4)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塞内卡(生命的价值)

(5)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曹植(生命短暂)(寄蜉蝣于天地)

(6)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宁可站着死,不愿倒着生)

过渡语:积累要用心,才能在写作时信手拈来。光说不练,效果不大,接下来...

2、“写一写”

过渡语:积累要用心,才能在写作时信手拈来。光说不练,效果不大,接下来请根据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写一个以“善待生命”为话题的片段,要求使用喻证法,并结合一种其他方法。100字以内。

示例1:上帝是个顽皮的孩子,因为喜欢你的美丽,所以就狠狠地咬了你一口,这就成了你生命中的阴影。为什么不这样呢?上帝给我乱七八糟的颜色,我正好开个染坊;上帝给我一地的碎玻璃,我正好把它们制成可以跳出天鹅之舞的水晶鞋。大凡成功的人,从来不会回避阴影,而是以欢乐的态度来接受它。(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命)

示例2:不,人生不是梦!人生是一杯酒,人生是一声号角,人生是进军的战鼓。但人生绝不是梦!酒是醇厚的,号角是嘹亮的,战鼓是催人奋进的。而梦,即使是美梦,到头来还是虚幻一场。看一看凯撒大帝的人生吧!“我看到了!我征服了!”——人生就是不断地“看到”,不断地“征服”。

五、拓展延伸

1、清清马蹄,寂寂流年,很多名家留下了对生命的感悟,大家刚才也发表了自己对生命的看法,而这节课我们所举的全部例子,无论是君子求学,还是君王施政,其实也都没有走出“生命”的内涵,前者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后者是怎样对待他人的生命。

生命永远充满无限的神秘,探索生命是永恒的话题,感悟生命则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生,提升价值。那么,善待生命,就一篇完整的作文而言,我们该如何把这类宽泛的话题化得具体点呢?或者,我们生活中的哪些行为都是善待生命的体现呢?

——奉献、追求、创造、珍惜当下、无惧挫折、宽厚待人等等都可作为善待生命的方式,形成主题或中心。以小见大,滴水藏海。

3、“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许我们当下的生活不尽如人意,但是梦想的追求还是要有的。也许我们的写作水平暂时还不高,但我们还要努力去学去写不是吗?生命不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修行。对于那些说高晓松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心中无诗意,远方亦苟且。

播放《怒放的生命》歌曲。

生命是精彩的,写作是快乐的。让我们在音乐的旋律起伏中,一起去聆听生命的怒放。以“善待生命”为话题写篇议论文,角度自选。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教学目标】

1、理解学习议论文记叙的特征。

2、讨论尝试中,写好议论文中的记叙,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在学习写作中感受爱岗、爱人、爱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处于记叙文向议论文转型时期,逻辑思维能力处于培养阶段。议论文与记叙文并不能很好区分。在记叙文中有大段描写和对话。

【重点难点】

在修改与写作中培养逻辑能力与写作能力。

【教学活动】

【导入】

老子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字面的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就像是烹制美味的菜肴一样。要做出一道好菜,先要选择加工食材;其实我们写议论文和做菜一样,也需要选取加工素材。素材选取加工的当,会让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但是怎样才能写好议论文中的记叙则是很头疼的事。同学们不用着急,为师有秘籍相赠——妙手记叙添议彩。 

【活动1】

过渡: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齐读)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在修改与写作中培养逻辑能力与写作能力。 

【活动2】识文首明理

过渡:想要写好议论中的记叙,先要明白两种记叙有什么区别,又是什么造成这种不同?首先让我们比较学案上关于王顺友的两段话,分析哪一个适合记叙文,哪一个适合议论文。各有什么特点?

1、木里县境内一道道状如刀锋的山梁并排交织,落差巨大的深谷,流淌着幽深的大河,大片的原始森林。而邮递员们只有依靠骡马驮着信件长途行走,这种邮路被称为“马班邮路”。王顺友的“马班邮路”往返360公里,要翻越十几座山峰、趟过四条河,需要走14天,而每个月他都要走两趟。除了路途艰险遥远,还有气温。春天,察尔瓦山冰雪覆盖,空气稀薄,气温在零下十几度;而跨过察尔瓦山,到达雅砻江河谷,气温马上超过30度,暑气蒸人,一片盛夏景象。行走山中的王顺友一会儿凝汗成冰,一会儿挥汗如雨,重复体验着横断山峰锋刃般的山梁、说变就变的天气。

这样的路,他一走就是20年。这样的路,他一走就是26万公里,相当于绕着赤道走了6圈半。

2、邮递员楷模王顺友,行走在马班邮路上,为苍凉的木里地区带来光明,送去希望。二十年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二十年来,他风雨无阻,寒暑不辍;二十年来没有延误一个班期,没有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用一个人的长征书写了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

学生讨论3分钟 

明确:第一则,描写细致生动,篇幅长。 第二则,抓住了王顺友坚持时间长、条件艰苦和没出过错这三方面的特征,篇幅短。第一则属于记叙类。第二则属于议论类。

【活动3】:事理通达需穷究——进一步探讨议论文记叙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两者在写作目的和特征上的区别

过渡:这些区别是两种记叙的目的不同造成的。那么两种记叙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对写作有什么要求?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叙述交代事件,因此要求文字详细生动感人,要交代清楚来龙去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说理证明、阐述问题。因此要求文字概括针对性强有说服力。 2分钟 

【活动4】话题凝练试牛刀 

过渡:了解议论中的记叙特征之后,让我们一起讨论下怎样可以让叙述论证更充分。并以德兰修女为例,写一段论述“爱让平凡变得伟大”的文字。 学生活动:讨论下并修改自己的文字。学生展示成果,单数组朗读,双数组点评。

明确:抓住爱这个主要行为和伟大这个结果,同时也应点明德兰修女的平凡。可尝试使用修辞手法。

(学生齐读)德兰修女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只是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修女。但她心中有爱,这爱,让她无所畏惧的拥抱传染病人;这爱,让她无微不至的照顾每一位病人;这爱,让她为那些病人洗脚擦身,给他们温暖,给他们尊严!她说:“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的事。”正是爱,让平凡的修女绽放出超越圣母的光辉!

【讲授】了解议论文中记叙的要求 

过渡:听了几段优美的文字之后,我们都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那么实际写作中我们应该注意做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议论文中记叙的几点要求。 那么议论文中记叙有什么要求?

一、 概括性 :根据论证的需要,舍弃不必要的细节描写,只保留与论证观点密切的部分。并且 要控制篇幅,言简意赅。

方法点拨:删繁就简,紧扣中心;控制篇幅,言简意赅。

例如:关于德兰修女课本上的文字有700多字,这字数在我们作文中是不行的。我们就要根据中心进行压缩,德兰修女外貌、地位,反应平凡,不顾自身照顾病人反映爱,获诺贝尔奖反映伟大。 只抓住与中心有关的,文字才能凝练,才能符合我们议论文的写作需要。 

2、 定向性:根据论证的需要,着重记叙符合中心的内容,突出某个侧面。

方法点拨:紧扣观点,突出重点; 中心词语,反复强化; 

例如:如果凸显其平凡,应抓住个子矮小其貌不扬,没有戴安娜王妃的地位;如想凸显爱的奉献,则应抓住德兰修女对待病人的关怀;如想凸显平凡行为中孕育伟大,则应抓住德兰修女拥抱病人,为他们擦洗安葬的行为本身的平凡性常见性。 

3、 充分性:事件的叙述要能充分说明观点。不能流于表面贴标签,程式化。

方法点拨:紧扣中心

列行为 ,排比对比增力量 

例如:她没有戴安娜的风华绝代,只有矮小的身材平凡的外貌;她没有那高高在上的皇妃的光环,只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在普通的修女;她更没有如影随形的记者来歌颂, 只有肮脏的街道和满身脓疮的病人见证。但她拥有的却是一颗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爱的心,一颗能给人温暖和希望的爱心。运用对比,凸显德兰修女的平凡更加有力,论证更加充分。

 【活动5】躬行手书有良言

过渡:了解了议论文中的记叙的写作要求之后,下面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啦。 

8分钟时间,分析学案上两则材料,找出他们犯的错误,并尝试修改。1-4组分析修改第一则,5-8组分析修改第二则。

 1、居里夫人不惧寒风的抽打,不惧高温的炙烤,不惧放射性物质,最终发现了那个蓝色的小精灵!面对各种诱惑,她无偿的把成果捐献;面对各种诱惑,她也全不在意,继续研究;面对各种诱惑,她坚定梦想,继续前行,最终再获诺奖。——《拒绝诱惑》

2、著名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在美国实验室发表了多篇论文,26岁便满分取得博士学位。在许多物理实验中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面对祖国的召唤,邓稼先没有犹豫,拒绝了美国的诱惑,毅然回到新中国,夜以继日,坚忍不拔。最终攻克难关,成功试爆原子弹,让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拒绝诱惑》

活动6】学生展示成果,双数组朗读,单数组点评。

【活动7】教师展示试水文

1、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多家医药公司希望用巨额资金买断镭的专利。面对巨额钱财的诱惑,她拒绝了,并把镭捐献给了研究所,供他们研究,造福人类;获得了奖金,面对享乐的诱惑,她选择了把钱投入到了研究中,继续试验;获得了诺贝尔奖章,面对名誉的诱惑,她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把代表过去的奖章给孩子做玩具,自己依然投身于研究之中。——《拒绝诱惑》

2、著名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在美国享有盛誉。但是他没有留恋先进的实验设备,没有留恋丰厚的薪酬,更没有留恋美国给予的荣誉。是的,他拒绝了,拒绝了这一切诱惑,毅然回到新中国,夜以继日,坚忍不拔。最终攻克难关,成功试爆原子弹,让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拒绝诱惑》

【作业】布置作业

请以“爱国”为中心写一段论述性的文字。

要求:1、以邓稼先为例。2、做到概括性、定向性、充分性。3、不超过200字。

必修三 第六单元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知识与技能

1. 指导学生通过交流和练习准确理解称谓语,了解禁忌语,学会使用委婉语。

2. 2.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条件运用不同的交际语言,达到交际目的。

过程与方法

1.在交流中感知,在表达中提高。

2.讲练结合,在习题中掌握有关交际语言的一些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以得体的交际语言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教学重点

根据交际中运用语言的要求,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条件恰当地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通过课内探索延伸至课外,积累关于交际中的语言运用的一些知识。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索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我们共同学习之前,我先请大家齐声读出屏幕上这几句话,这也是老师对大家在课堂上的具体要求。同学们在高声朗诵的时候,要积极暗示自己上课后就要这么做,相信我们能够做到。

2.现在,咱们开始今天的研讨话题——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同学们,看到这个话题,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不很简单吗?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和他们进行交流,而这种交流的主要方式不就是说话吗,这不就是语言运用吗?有什么可讨论的呢?大家是不是这么想的呢?是啊,我们的确每天都在运用语言和别人进行交流,但是,如果我们留点心就会发现,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愉快甚至是矛盾,这又是咋回事呢?酌情举生活中的一到两个例子,一个年轻人和张大爷的聊天:

年轻人:哎,张大爷,您好啊,好久不见您了!

张大爷:是啊是啊,有好些日子没见面了。

年轻人:我记得您今年有八十多了吧,我就纳闷,这老头怎么还没死呢,都这么大岁数了……

同学们,通过小小的例子可以看出,在交际过程中,语言得体是多么重要啊。要想在交际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使用得体的语言,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使用称谓语和委婉语,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禁忌语。

二、称谓语

1.交际中“称谓”很重要。我们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选择恰当的称呼,这就是语言交际中的“称谓语”问题。称谓语虽然只有几个字,但用得是否恰当,不但关系着交际的顺利与否,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2.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就各自所知道的称谓语进行总结,看看对不同的人应该怎么称呼。每个小组有一位同学执笔记录。

学生交流,老师在教室巡视,同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讨论结束后,请同学交流展示。

3.综合同学发言,进行小结

(1)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

(2)对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

(3)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4)另外还可用“犬子”、“小女”、“足下”等表示谦逊。

4.提问:你从中能否发现什么规律?

提示:家大舍小令外人(解释“舍”和“令”的意思)

三、了解了称谓语,我们就迈出了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但在真正的人际交往中,我们还会遇见语言中的雷区,那就是“禁忌语”。

1.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禁忌语?

2.学生交流发言日常生活中与禁忌语相关的例子。

3.禁忌语总结:

(1)生老病死的禁忌语;(避讳说“死”,西方人忌称别人“老”)

(2)节庆日的禁忌语;(婚庆不说“分离”,喜庆不说“死”、“病”)

(3)职业的禁忌语;(渔民忌“翻”,戏班忌“散”、“伞”,商人忌“干”、“蚀”)

(4)私隐的禁忌语。(家庭情况、年龄、收入、感情生活、生理上的疾病和缺陷及家庭不幸)

四、委婉语

1.也许大家会说,我们00后都是百无禁忌的,我们要张扬个性,才不管什么禁忌呢,是啊,你尽可以张扬个性勇敢前行,也可以直言不讳无所禁忌,但是你要知道,人们更喜欢的是“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开门见山是一种方式,曲径通幽更是一种境界。所以我们应该学会使用委婉语。那什么是委婉语呢?委婉语实质上是禁忌语的变体,就是交际中因为考虑到禁忌而进行变通的说法。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禁忌涉及到人的生老病死、人的身体缺陷等等问题,那么遇到这类话题时,应该要使用委婉语。

2.以“死亡”为例来看看汉语中的委婉语:自古以来我们最忌讳的就是一个“死”字,一般会借用其它的词语来委婉含蓄地表达。据调查,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有上百种之多。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对不同人的死有不同的称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礼记〃曲礼》。僧尼去世的婉称一般有“涅磐、圆寂”;道徒去世的婉称有“遁化、羽化”;未成年去世称:“夭折、夭亡”;年轻女子去世称“香消玉碎、香消玉殒、葬玉埋香”等;为正义事业而亡称之为“捐躯、牺牲、阵亡、就义”。而现在,随着社会变迁,大多已不用。现在大家听到的更多的是多用安息、逝世、长眠、没了、去世了、不在了、过世、谢世等。委婉语实质上是禁忌语的变体,担负着润滑交际的任务。

当然,在很多情况和场合下也要使用委婉语,比如批评别人或者涉及到生理缺陷等问题的时候,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课堂练习

1.以下这段文字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效果?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解析:用了禁忌语,庄重而严肃,委婉而含蓄,既概述了马克思的逝世,又表达了作者的痛悼之情。

2、林黛玉回邢夫人的一番话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

解析:用语委婉得体,不失礼节。不正面拒绝邢夫人的建议,而是先表感激之情,再说原因,使邢夫人自行取消提出的建议。

3.下列选项中礼貌称谓正确的一项是(D)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嫒这次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时常告戒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A.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八个大字:“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B.8月12日是贵校七十年校庆,作为市长我一定光临指导。

C. 我前几日登门拜访,正巧您不在,您的家父已经把您调离的事告诉我了。

D. D.听说你新买了房子,今天我有事走不开,改天我一定赏光拜访。

解析:A(B项“光临”是敬辞,指宾客到来;C项“家父”是谦辞,称自己的父亲;D项“赏光”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

5.1918年,北京,猪市大街。一对朋友见面后,甲问乙:“我大妈好?”同时屈一下双腿,向对方请安;乙马上也双腿屈一下膝,接着说:“我大嫂子好?”

问:“我大妈好?”“我大嫂子好?”中的“我大妈”“我大嫂子”各指谁?

解析:“我大妈”乙母,“我大嫂子甲妻。

6.2007年,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故乡海宁举行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主席台大墙上的横幅为:“纪念王国维诞辰13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学者认为这个横幅不符合传统礼仪。请根据中华民族优良的礼仪文化传统,对这个横幅的内容进行润饰,并说明理由。

⑴润饰: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3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或:纪念国学大师王国维诞辰13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⑵润饰理由:对他人的称呼,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尤其是对像王国维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横幅的内容直呼其名,显得不礼貌、不得体、不符合中华民族优良的礼仪文化传统。

7.依据下列情境设计一段得体的话。

今天是王芳的好朋友罗红儿子满月的好日子,王芳因有要事不能出席宴席,她想向罗红表达自己的歉意和祝福,王芳该说什么?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只有在人际交往中要正确使用称谓语,注意某些语言禁忌并合理使用委婉语,才能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从而使人际交往更顺畅,关系更和谐。希望大家多多揣摩,继续感受汉语的无穷魅力。

七、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资料,探究称谓语背后的文化观念。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导学目标

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理解个性化解读对读和写的帮助。

3、展示个性化解读成果。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理解个性化解读对读和写的帮助。

2展示个性化解读成果时的语言组织。

教学方法

读——析——练

学时

一学时

学案内容

导学过程设计

导学过程:

一、《遇见》小视屏观看。

导入语:遇见了第五师高级中学让你们的梦想插上了翅膀;遇见了造气蓬勃的你们让我青春勃发,激情满怀;遇见是缘分,今天让我们与文学作品来一次遇见,把这遇见的缘分演绎为精彩。

二、教学过程

(一)、展示教学目标:

1、明确“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理解个性化解读对读和写的帮助。

3、展示个性化解读成果。

(二)、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个性化解读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杜牧《夏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请三位同学读后谈作者的观点。从中看出了什么现象?

现象一:

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

(3)、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又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从中看出了什么现象?

现象二:

同一作品,阅读时间不同,解读不同

(四)总结原因:

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境界和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各不相同(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

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结论一:读者的差异性导致对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

结论二: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

结束语:朱光潜先生说过“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我们应敢于大胆想像,表达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想像和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拓展作品的艺术空间,解读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同时也应该注意文学作品解读的基本原则:

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4)、探究选题

1)《红楼梦》中的宝钗有人说她“任是无情也动人”,你如何看?

(2)《西游记》伴我们成长,再读它,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3)《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迪亚哥是否成功了?

(六)、拓展练习

为历史名人写颁奖词

板书设计: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读者的差异性张扬读者个性

||

原因_个性解读_原则

|| |

作品的多义性科学解读尊重作者本义

结束语:有味道的文学作品很多,修养气质,提升品质,营造心情就去读书,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读书是养心,让书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海洋吧!

课后反思:

犹如曲调高潮之后往往归于平静。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多次解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以极大的张扬,然而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大步流星的向前走,也需要提醒他们路上会有陷阱。严重歪曲文本的解读并非我们倡导的个性化,人物角色有其生长的土壤与环境,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与本专题的宗旨是相背离的。此环节的安排,恰如其分的避免了前一原则易给学生造成的解读极端,给个性化打上了限制的烙印,使之更加符合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想。“文学是什么?了解它并非不可能,我们永远无法把文学塞进一个概念的口袋里,每一件琐事、每一种境遇、每一条经验和智慧,都隐藏着文学的神秘,正如每一滴水珠都隐藏着海洋的奥妙一样。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里都能大胆展现自我的个性化风采,在合理适中的程度下去续写创造的神话!”

必修三 第七单元 名著阅读

红楼梦 名著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理解主要人物意义以及当下语境下阅读《红楼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以《红楼梦》之“迷”的解答,获取阅读名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贾宝玉形象,理解其丰富深邃的思想意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难点:如何从《红楼梦》所塑造贾宝玉形象理解其丰富深邃的思想意蕴。

【教学创意】

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导”字。 “名著导读”是人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重要栏目,设计这一栏目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读物(主要是文学名著),培养提高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与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内在动力。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只有“导”还不够,还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体现现代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清朝的时候流行一句话,开卷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就算你读了四书五经、论语、孟子等,你不读《红楼梦》的话,你的知识还不够。《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那么,这部旷世奇书有何迷人之处呢?今天,我们一起了解《红楼梦》之迷。

二、曹雪芹和《红楼梦》之迷

1.说说你所知道的曹雪芹。

明确:主要经历(家庭背景)曹 氏 家 世

曾祖曹玺/妻——康熙 奶娘(一品夫人)

祖父曹寅——康熙伴读(江宁织造)

父亲曹頫

伯父曹顒

曹霑,字梦阮,别号雪芹、芹圃等

曹雪芹的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就成了内务府的“包衣”,入了满籍。从他曾祖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祖父曹寅做过康熙侍读,两个女儿都被选为王妃。雍正继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担任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到衰的过程,由锦衣纨绔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这为他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的《红楼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其有关可查资料总有20多首诗,10余文,许多研究者想更加深刻的理解《红楼梦》的在这30余段有限资料中了解曹雪来理解其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学问。

这就是 “曹学”。

方法点拨:知人

2.说说你所知道的《红楼梦》完成过程。

明确:a.版本多:

b.前80回曹雪芹作,后40高鹗作。《红楼梦》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经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说明《红楼梦》是写完的,因为作者该不会只是对半部作品进行那么认真的修改吧?《红楼梦》写完之后,据说后四十回丢失了,实际上比较可能的是被人故意藏起来的,因为书中很多涉及当时的某些敏感的人物和事件,如果出版的话,很可能遭受“文字狱”。为了免于“文字狱”之祸,后四十回便被“故意丢失”了。实际上,前八十回中也有好多为了避祸而曲意修改的,秦可卿也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书中关于她的内容却极少,就是因为那些内容被砍掉了好大一部分。

方法点拨:论世(当时社会环境)

3.说说你所知道的《红楼梦》的其他名字。

明确:从通灵宝玉的来历取名为《石头记》;

从黛玉以泪报答宝玉滋润之恩角度取名《还泪记》;

从一僧一道的神秘角度命名为《风月宝鉴》;

以书中主要的女主角得名的《金陵十二钗》。

方法点拨:抓题目(概括主要内容)

三、人名、事物之迷

《红楼梦》中处处暗藏机关,饱含寓意,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

1、开篇,为了躲避文字狱故意用“假语村言(贾雨村)”把“真事隐去(甄士隐)。

2、甄士隐(甄费)家的丫头娇杏,“偶因一回首,便为人上人”,雨村发迹后成了他的夫人,后来又成为正室夫人,实乃“侥幸”。士隐的女儿英莲,是甄家的掌上明珠,元宵夜被佣人霍启抱去看灯,被拐子拐卖,从此"祸起(霍启)":房子被烧了,士隐出家了,英莲长到十二三岁时被拐子卖给了冯渊,接着又被拐子卖给了薛蟠,一女二卖,各不相让,薛蟠打死冯渊,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案子,冯渊永远"逢冤"。英莲"真应(可)怜"。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能保护,英莲的父亲甄费"真(是)废(物)"。

3、宝玉的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命运"原应叹息"! 

4、贾政是一个“假正(经)”他身边的那些清客相公,不是专门“沾光(詹光)”的,就是“善于骗人(单聘人)”的,或者是“不顾羞耻(卜固修)”的,他手下管库房的总管则是个“无星戥”(吴新登),库房还能管好?

5、秦钟也是个"情种"。"青埂峰"是"情根峰"。

6、"青埂峰"是"情根峰"。

7、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姑让宝玉喝的茶是“千红一窟”,饮的酒是“万艳同杯”,寓意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整个红楼女儿最后也就都没有好的结局。

方法点拨:作品中事物、人物姓名字号概括性格和暗示命运

四、贾宝玉之迷

贬(道学家):厮混于众女子之中

褒(社会学家):革命者,叛逆性,具有反抗精神的人。

贾宝玉:是那一时代面目全新的文学形象,也是曹雪芹着力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在他身上保持了人性中较为美好的成分,憎恶“仕途经济”,而对他身边那些地位比他低下的底层女子,却寄予深厚的同情,他也在这些女性的温柔中得到理解和爱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也超出了“才子佳人”的模式。林黛玉爱贾宝玉只是为了自己的心。 

主题: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对在男权社会之中所表现的博大的“情”字(前80回曹雪芹原作指向)和对女性的尊重。(前80回曹雪芹原作指向)

情不情是指对于自己不爱的人都会动情.而情情是只对自己爱的人动情.

情不情者,乃以不情为情,或曰用情于不情。黛玉为情人流尽了眼泪,她只为宝玉一人活着,宝玉出门一天,她“便觉得闷闷的,没个可说话的人”,看到宝玉回来她便开心。用情于情人,生死靡他,故曰“情情”;而宝玉为所有清俊女孩儿活着,不管他们的出身贵贱,甘做她们的下人,陪他们说笑,逗她们开心,而不必她们一定属身于自己,故曰“情不情”。)

方法点拨:以“人”逆志

五、总结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书中充满了无限的迷人魅力,只有静心潜读,才能解开大家心中的一个个疑团,让我们一走近这部旷世奇书吧。

六、作业

谈谈你对《红楼梦》这部书的认识。(不少于300字)

七、板书设计

高老头 名著导读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家巴尔扎克生平及背景介绍;

2. 了解小说《高老头》的主要情节;

3. 了解小说《高老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主题等知识;

4. 阅读小说《高老头》完整版或简缩版。

重难点

1. 了解小说《高老头》的主要情节;

2. 了解小说《高老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主题等知识;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巴尔扎克(1799.5.20-1850.08.18),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

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生于法国中部的图尔城。15岁随父母迁居巴黎。17岁入法科学校就读,课余曾先后在律师事务所和公证人事务所当差,同时旁听巴黎大学的文学讲座,获文学学士衔。20岁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笔名发表过许多不成功的剧本和小说。为维持生计,1825-1828年期间先后从事出版业和印刷业,皆告失败,负债累累。经过探索和磨炼,巴尔扎克走上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182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初步奠定了在文学界的地位。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驴皮记》为他赢得声誉,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早有把自己的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设想。1841年他在但丁《神曲》的启示下,正式把自己作品的总名定为《人间喜剧》并在《“人间喜剧”前言》中宣称要做社会历史的“书记”;认为社会环境陶冶人,因此应着力于“人物和他们的思想的物质表现”;要求作家具有“透视力”和“想象力”;注重对地理环境和人物形体的确切描写。从1829-1849年,巴尔扎克为《人间喜剧》写出了91部作品,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随笔等,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部分。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头》(1834)、《幻灭》(1837-1843)、《农民》(1845)、《贝姨》(1846)等。

通过《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恩格斯

二、小说背景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波旁王复辟时期。1814年,拿破仑资产阶级帝国垮台。波旁先生王朝卷土重来,封建政权复辟。这个王朝维持了十多年。于1830年七月革命时被推翻。在复辟时期,大批逃亡国外的贵族回到法国,夺回他们的财产,重新得到权势。但历史的潮流仍然滚滚向前。

贵族的重新得势,并没有改变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在两个阶级的激烈斗争中,资产阶级向腐朽的贵族步步进逼。在这样的情况下,贵族的一部分人受到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只想快快发财,向资产阶级投降。比如拉斯蒂涅。

另一些贵族,自以为出身高贵、门第显赫,虽然外强中干,却态度傲慢,看不起资产阶级,坚决拒绝向资产阶级投降。但到最后,他们的门第敌不过金钱的势力,因此,一败涂地,比如鲍赛昂子爵夫人。

三、《高老头》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一八一九年冬,巴黎拉丁区有一所古旧、剥落的包饭客房--伏盖公寓,是一个叫伏盖的美国老妇人开的。屋子死气沉沉的,散发出一种闭塞的、霉烂的、酸腐的气味,墙垣全带几分牢狱气息。这里居住着七位房客:他们是歇业商人高里奥,穷大学生拉斯蒂涅,外号叫“鬼上当”的伏脱冷,骨瘦如材的老处女米旭诺老,被大银行家父亲赶出家门的少女维多莉·泰伊番,死了丈夫的古的太太以及退职小公务员波阿莱老人。每逢开饭的时候,客店的饭厅就特别热闹,因为大家可以在一起取笑高老头。

69岁的高老头,6 年前结束了他的买卖后,住到了伏盖公寓。当时,分住在二楼一间最好的房间,每年交一千二百法朗的膳宿费,他衣着讲究,每天还请理发师来给他梳头发,连鼻烟匣都是金的,他算得上这所公寓里最体面的房客,人们都叫他高里奥先生。连伏盖老板娘也打起他的主意来。她已超过四十八岁,却说成三十九岁。她添置衣帽,全副武装,打扮得象“煨牛肉饭店的一块招牌”。他想和高里奥结婚,把公寓盘出去,成为本区的一个显要的太太,上戏院,坐包厢,还搞点慈善事业……总之,她做起甜蜜的小市民的黄金梦来,想改嫁于他当一名本地区的阔太太。

高老头把他全部的爱都放在两个出嫁的女儿身上,不受伏盖太太的诱惑。第二年年末,高老头就要求换次等房间,并且整个冬天屋子里没有生火取暖,膳宿费也减为九百法郎。大家把他当作“恶癖、无耻、低能所产生的最神秘的人物”。 伏盖老板娘也死了心,不再叫他先生,而是叫高老头了。

常有两个贵夫妻来找他,人们以为他有艳遇,高老头告诉大家,那是他的女儿:雷斯多伯爵夫人和银行家纽沁根太太。第三年,高老头又要求换到最低等的房间每月房钱降为四十五法郎,他戒了鼻烟,打发了理发匠,金刚钻、金烟匣、金链条等饰物也不见了,而且不分冬夏,只穿一件栗色粗呢大褂和灰色毛料长裤。他越来越瘦,腿肚子瘪了下去;从前因心满意足而肥胖的脸,不知打了多少皱裥;脑门上有了沟槽,牙床骨突了出来,老态龙钟,摇摇晃晃,面如死灰。开初,他的女儿来得很勤,后来却很少来了。当人们问他为何女儿不来看他时,他象给针刺一样。人们拿他寻开心,甚至把他当作“出气筒”。看上去活像一个可怜虫。伏盖太太也认为:要是高老头真有那么有钱的女儿,他决不会住在四楼最低等的房间。

拉斯蒂涅是一个从外省乡下到巴黎读法律的大学生,白皮肤,黑头发,蓝眼睛。风度、举止、姿势都显出他是个大家子弟。平常他只穿一件旧大褂,粗背心;蹩脚的旧黑领带扣得马马虎虎,象一般大学生一样;裤子也跟上装差不多,靴子已经换过底皮。他是一个有野心的青年。家境贫寒与巴黎豪华生活的刺激加强了他“对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起先,他没头没脑的用功,后来,他发觉女子对社会生活有极大的影响,便突然想投身上流社会,去“征服几个可以做他后台的妇女”。他通过祖姑母的介绍,攀上了阔亲戚特·鲍赛昂子爵夫人,并在这位表姐的家里认识了雷斯多伯爵夫人。回到伏盖公寓,他把这事给高老头说了。没想到这位漂亮的伯爵夫人竟是高老头的大女儿。拉斯蒂涅很得意地向伏盖公寓的房客们讲了在舞会认识了伯爵夫人的事。高老头兴奋地问:“昨晚雷斯多太太很漂亮吗?”公寓老板娘便认定高老头定是给那些婆娘弄穷的。拉斯蒂涅想弄清高老头和伯爵夫人的关系,决定去雷斯多伯爵夫人家。在伯爵夫人家他的寒酸相引起仆人轻蔑;接着他莽撞地冲进了一间浴室,大出洋相;后又到提到和高老头住在一起,却引起伯爵夫妇的不快,把他赶了出来。

拉斯蒂涅带着疑惑的心情,到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家求教。刚好子爵夫人被情人--一个葡萄牙贵族阿瞿达侯爵抛弃,心情不好。他突然问拉斯蒂涅说:“你能为我杀人么?”拉斯蒂涅说;“杀两个都可以。”子爵夫人听了大学生这句野心勃勃的回答,不禁对他大为关切起来。拉斯蒂涅要表姊给他解释:为什么当他说出高老头的名字时,竟得罪了雷斯多伯爵夫妇?子爵夫人便把高老头和他的女儿的故事告诉了他。高老头有两个女儿,他都喜欢得要命。但现在女儿差不多不承认父亲了。高老头早年丧偶,他照看女儿长大。当女儿到达结婚年龄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好让女儿攀上一门好亲事。大女儿好虚荣,嫁了贵族雷斯多;二女儿爱钱,嫁给银行家纽沁根。高老头满以为女儿嫁了人,等于有了两个家。可以受到女儿、女婿的敬重、供养。谁知不到两年,女婿把他当作“是个要不得的下流东西”,把他从家里赶了出去。高老头为了获得他们的好感,忍痛出卖了店铺,将钱一分为二给了两个女儿,自己便搬进了伏盖公寓。两个女儿只是要钱要东西时才去找爸爸,可是现在高老头已没钱了……听了表姐的一番介绍,拉斯蒂涅为高老头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鲍赛昂子爵夫人告诉拉斯蒂涅,“社会又卑鄙又残忍”。要他“以牙还牙去对付这个社会”。她说:“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的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同时,她还告诉拉斯蒂涅要想在巴黎社会出人头地,必须得到一个女子的青睐,要是“没有一个女人关切,他在这儿便一文不值,这女人还得年轻、有钱、漂亮。”她提议拉斯蒂涅可以去勾引高老头的第二个女儿妞沁根太太。她说:“那位漂亮的太太可以做你的幌子。一朝她把你另眼相看了,所有的女人就会一窝蜂的来追你。”最后,她还告诉拉斯蒂涅要善于作假。“倘使你有什么真情,就得象宝贝一样藏起。”因此,心狠、女人、作假这三样便是子爵夫人告诉他的在巴黎社会晋升的法宝。

子爵夫人的一席话,给拉斯蒂涅上了人生的第一课。他从子爵家里出来时,“感到在巴黎平步青云,找到了门路的快乐”。同时,也便他“看到了社会的本相:法律跟道德,对有钱的人全无效力,财产才是金科玉律”。他为了插足上流社会,写信给母亲和两个妹妹。要她们变卖首饰给他寄一千二右法郎来,因为他要这笔钱来置办衣物。他在信里威胁说,如果弄不到钱,他便准备自杀。

伏盖公寓另一位房客伏脱冷,是一个饱经世帮的刑事逃犯,外号叫“鬼上当”。他大约四十岁上下,肩头很宽。胸部很发达,肌肉暴突,方方的手大非常厚实,手指中节生着一簇簇茶红色的浓毛。他懂得很多,阅历很广,有着嘻嘻哈哈爱嘲弄人的脾气。他看出了拉斯蒂涅想发财和往上爬的心思。他告诉拉斯蒂涅说,在巴黎的社会里要走正直的道路,靠个人用功是行不通的。“在这个人堆里,不象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象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诚实是一无用处的”。他向拉斯蒂涅提出一个在六个月同就能造成他幸福的计划。这就是要他去爱房客维多利小姐。因为她是百万富翁泰伊番的弃女。而泰伊番只有一个独生子。伏脱冷要以挑动他的一个朋友和泰伊番的儿子决斗,并把他杀死;泰伊番无人继承产业,必定回过头来承认女儿,这样拉斯蒂涅便可以当上百万富翁的乘龙快婿了;事成之后拉斯蒂涅只要给他二十万法郎作报酬,他拿了这笔钱到美洲去经营种植园,再捞它几百万,这样他的日子也过得象小皇帝一样快活了。拉斯蒂涅对这份计划感到害怕和犹豫,于是,伏脱冷又向他指出:“我现在向你提议的,跟你将来所要做的,差别只在于见血不见血。” 拉斯蒂涅虽然被伏脱冷的赤裸裸的言辞所打动,但又没敢答应下来。

拉斯蒂涅陪子爵夫人上戏院扑克戏,认识了高老头的二女儿但斐纳。她有金黄的头发,迷人的声调,身材窈窕,象燕子一样轻巧。回来他把这事告诉给高老头听。高老头由于听到女儿的消息,象听“上帝的圣旨”一般地听着。然后,他高兴地说:“倘使她喜欢你,我也要喜欢会你呢。”他只埋怨女婿不好,女儿倒是孝顺的。他说:“要是有相男人使我的小但斐纳快活,把真正爱情给她,那我可以替那个男人擦靴子、送信、跑腿……”

第二天,拉斯蒂涅去拜访但斐纳。她刚好欠了一笔债,丈夫不肯给她归还,心情很烦躁。她要拉斯蒂涅去赌场帮她赌一下。结果拉斯蒂涅运气好,赢了七千法郎。但斐纳便把他赢来的钱偿还了债务。

从但斐纳家里出来,拉斯蒂涅又喜又恼。喜的是他钓上了一个巴黎最漂亮、最风流的女子;恼的是伏脱冷教他的发财计划全给推翻了。高老头看到拉斯蒂涅喜欢但斐纳,便自动出来给女儿拉皮条。他在街上私下租了间房子,他为拉斯蒂涅和但斐纳幽会的地方,并以但斐纳的名义买了块金表送给拉斯蒂涅。

这时伏脱冷已让同党寻衅跟泰伊番小姐的哥哥决头,并杀死了他。拉斯蒂涅矛盾重重,是爱维多利小姐呢,还是爱纽沁根太太呢?最后,他选择了后者,他想“这样的结合既没有罪过,也没有什么能教最严格的道学家皱一皱眉头的地方。”

房客米旭诺老小姐,身体瘦得只剩一所骨头,干瘪的脸孔带点儿凶相。尖利的声音好似丛林中冬天将临时的蟑鸣。她接受了警察局暗探险的差使,刺探伏脱冷的身份。她在伏脱冷的饮料中下麻药,伏脱冷被醉倒不省人事。米旭诺脱下伏脱冷的外衣,在肩上打了一巴掌,鲜红的皮肤上立刻现出“苦役犯”的字样。当伏脱冷醒来时,警察已经包围了伏盖公寓。特务长打落了他的假发,伏脱冷全身的血立刻涌上了脸,眼睛像野猫一样发亮,他使出一股蛮劲,大吼一声,把所有的房客吓得大叫起来。暗探们一齐掏出手枪,伏脱冷一见亮晶晶的火门,突然变了面孔,镇静下来,主动把两只手伸上去。他承认自己叫雅克·柯冷,诨名“鬼上当”,被判过20年苦役,他被逮捕了。

高老头得知拉斯蒂涅爱自己的二女儿,想为拉斯蒂涅与女儿牵线搭桥,购买了一幢小楼,供他们幽会。一天,纽沁根太太急忙来找高老头,说明她丈夫同意让她和拉斯蒂涅来往,但她不能向他要回陪嫁钱,高老头要女儿不要接受这条件,“钱是性命,有了钱就有了一切。”这时,雷斯多夫人也来了。她哭着告诉父亲:她的丈夫用她卖掉了项链的钱去为情人还债,现在她的财产已差不多全部被夺走,她要父亲给她一万二千法郎去救她的情夫。这时高老头巳分文不剩了,他为但斐纳租房子刚好花去了这个数目。于是,姐妹当着父亲的面少起嘴来。高老头爱莫能助,感到十分伤心和痛苦。他歇斯底里地喊道,他一点法子也没有了,除非去偷、去抢、去杀人、去卖壮丁。受了这场刺激,高老头中风病倒了。接着又是脑溢血。可是,在高老头患病期间,两姐妹都没有一看望他。但斐纳关心的是她即将参加盼望巳久的鲍赛昂子爵夫人家的跳舞会;雷斯多夫人来过一次,但不是来看望父亲的病,而是她欠裁缝一千法郎的定钱,要父亲给她支付。高老头只好又卖掉自己的餐具、银耳环和抵押了年金。高老头被逼得付出了最后1 文钱,致使中风症猛烈发作。

鲍赛昂子爵府上举行盛大的舞会,公主、爵爷、名门闺秀都前行参加。五百多辆马车上的灯照得四周通明雪亮。客厅里富丽堂皇,“乐队送出一句又一句的音乐,在金碧辉煌的天顶下缭绕”。 子爵夫人装束素雅,脸上没有表情,仿佛还保持着贵妇人的面目,而在她心目中,这座灿烂的宫殿已经变成一片沙漠。这是她告别巴黎贵族上流社会最后一次出头露面了。她巳得知她的情人阿瞿达侯爵巳由皇上批准和一个银行家小姐结婚了。她叫拉斯蒂涅去阿瞿达那里讨回了全部情书,流着泪把它烧了。为此,她看破红尘,待舞会结束后,她便要藏身到诺曼的乡下去了 。

拉斯蒂涅把表姐送上别离巴黎的马车。当他回到伏盖公寓时,他感到“他的教育已经受完了”,并认为他是“入了地狱,而且还得耽下去”。

可怜的高老头快断气了,他还盼望着两个女儿能来见他一面。拉斯蒂涅差人去请他的两个女儿,两个女儿都推三阻四不来。雷斯多夫人和丈夫呕气不来;但斐纳说夜里参加跳舞会着了凉不来。高老头眼泪汪汪,这时他才明白他和女儿的关系是建立在金钱上面,他有钱就受到女儿的尊敬和亲热;钱没了,就象个被榨干的柠檬的空壳一样被扔到街上。他歇斯底里地喊道:“社会、世界都靠父道做轴心的;女儿不爱父亲,不是天翻地覆了吗?”老人每只眼中冒出一颗眼泪,滚在鲜红的眼皮边上,他长叹一声,说:“唉,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女儿遗弃!”最后,雷斯多夫人来了一下,但父亲巳咽气了。

高老头出殡时,没有一个女儿女婿去送葬。只派了两驾打着爵微的空车跟在棺柩的后面。棺木是由一个学医的大学生皮安训向医院廉价买来的,送葬费由拉斯蒂涅卖掉了一块金表支付。整个殡葬冷冷清清。拉斯蒂涅在高老头棺木下士时,伤心起来,他瞧着墓穴,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然后,他看着塞纳河两岸慢慢亮起的灯火,他气概非凡地说了句:“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他为了表示向社会挑战,晚上便上银行家太太但斐纳家去吃晚饭了。

四、人物形象

1高老头

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无疑是希望维系小市民那种天伦之乐的生活情趣。他试图在女儿身上花费大批的金钱而“买”他们的感情“我一向对她们百依百顺。小姑娘想入非非的欲望,都给她们满足。十五岁就有了车!要什么有什么。”为了让两个女儿和她们的丈夫都不敢怠慢他。两个女儿结婚时,高老头给了她们每人八十万法郎,使高老头暂时获得了“她们家永远有我的一份刀叉。我同她们的丈夫一块吃饭。”高老头在处理家庭问题时,由于对女儿建筑在金钱上的畸形的爱而忘了保存自己的金钱的“实力”。要知道,他的两个女儿是完全用资产阶级道德观培养起来的资产阶级荡妇,她们满脑子便是“金钱万能”什么“天伦之乐”、“父女之情”。对她们不过是对牛弹琴。因此,可以说,高老头畸形的父爱,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之一。

2、拉斯蒂涅

如果说,鲍赛昂夫人是在资产阶级逼攻下走向灭亡的贵族的典型,那么,拉斯蒂涅则是暴发户所腐化的贵族子弟的典型。拉斯蒂涅在外省是破落贵族子弟,初到巴黎时是一个穷苦窘迫的大学生,只希望通过苦读去取得他渴求的功名利禄与美好前程,最初想成为一个公正严明的法官。可是花花世界的巴黎与家道中落的故乡相比,刺激了他向上爬的欲望;伏盖公寓的恶俗丑陋与贵族沙龙 华丽高雅的鲜明对比更刺激了他的野心。他遍寻家谱,找到远亲鲍赛昂夫人作为他高攀上流社会的引进人。然而,世道变了,高贵的门第只能帮助他进入上流社会,却不能帮助他在上流社会扎根。痛心于自己失败的鲍赛昂夫人教给他的完全是资产阶级的教诲:“你越没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驿马骑,把它们骑得精疲力竭,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她让拉斯蒂涅去追求她一贯蔑视的银行家太太但斐那。她从个人遭遇中看透了:真正统治这个社会的是金钱。她给初出茅庐的拉斯蒂涅上了启蒙的第一课。

拉斯蒂涅的另一个启蒙“教师”是伏脱冷。这个在逃苦役犯对社会本质看得入木三分。他用赤裸裸的语言道破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准则:“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地干,要不就完事大吉。……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要事后洗干净”,“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他唆使拉斯蒂涅去追求被银行家泰伊番赶出家门的女儿,他再派人杀死她的哥哥,这样拉斯蒂涅就能得到泰伊番小姐100万法郎的陪嫁,而伏脱冷从中抽取20万法郎的报酬。虽然拉斯蒂涅拒绝了这个计划,但使他深为震惊的是,伏脱冷赤裸裸说出的话竟然同鲍赛昂夫人文文雅雅说出的话是一个意思。拉斯蒂涅的经历和见闻不断印证了他们的说教,特别是他们一个遭遗弃、一个被暗算的结局更证实了“有财便是德”这一资本主义法则。

高老头之死,给拉斯蒂涅上了最为关键的一课。他亲眼见到高老头是怎样被两个女儿榨干了财产后遭遗弃。高老头含恨而死之日,正是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蹁跹起舞之时。为了筹措医药费与丧葬费,拉斯蒂涅奔走于高老头两个女儿的府邸间。阿娜斯塔齐夫妇正为钱财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但斐那干脆以父死悲痛对他闭门不纳。从这里,拉斯蒂涅看到了上流社会的冷酷、自私、忘恩负义,父女、夫妻以及人与人间的金钱关系竟以如此赤裸裸的方式毫不遮掩地展示出来。高老头的惨死印证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教诲,终于完成了拉斯蒂涅的社会教育。他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炎炎的欲火,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决心踏进巴黎上流社会的罪恶深渊中去拼搏一番。

拉斯蒂涅是《人间喜剧》中的重要角色,是一个很有概括意义的艺术典型。整部《人间喜剧》写了他从善良到邪恶、从正直到无耻的变化经历。《高老头》通过他的思想发展,揭露了金钱对人的灵魂的巨大腐蚀力量,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累累罪恶,

3、伏脱冷

伏脱冷在《人间喜剧》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是个具有象征性的恶魔,又是活生生的典型。他在不同作品中以不同身份出现,但却起着同样的引诱青年堕落的作用。在《高老头》里,他是一个被通缉的再逃苦役犯,外号“鬼上当”但他的思想和行动,却与资产者、银行家没有什么不同。他自愿充当拉斯蒂涅的导师,把人间罪恶向他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指出这个社会“遍地风行的腐化堕落”,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个瓶里的许多蜘蛛”,你吞我,我吞你。因此,他教导拉斯蒂涅:“要追求百万家财,得用陷阱”,在巴黎社会的人堆里打天下,“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用处。”他本身就是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与掠夺者。他梦寐以求的是“把日子过得像小皇帝一样”,他设计的发财途径是用20万法郎买200个黑奴,“有了这笔黑资本,十年之内我可以挣到三四百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引诱拉斯蒂涅去追求泰伊番的女儿,同时设计使泰伊番的独子在决斗中被杀死,企图猎取银行家泰伊番的财产。老于世故又深知黑暗社会底蕴的伏脱冷,用最赤裸裸的语言,把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在拉斯蒂涅面前全盘托出,开始使涉世不深的拉斯蒂涅感到惊讶、可怕,继而在他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拉斯蒂涅受多方面影响走上了野心家的道路,而伏脱冷的“道德教育”却具有提纲挈领的性质。

但伏脱冷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反面人物。他的形象凝聚着巴尔扎克对法国社会长期的观察、体验与思考。他常常通过伏脱冷的口,对社会丑恶进行无情的剖析与鞭挞,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充当了巴尔扎克批判社会罪恶的代言人。作家赋予他以充沛的精力、雄健的体魄、犀利的目光与深刻的分析力。他信奉极端利己主义原则,不顾一切地为自己谋利,同时,他对这个原则又喜笑怒骂,对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弊端观察得入木三分。他头脑冷静,城府极深,又殷勤周到,坦白直率,让人捉摸不透。他集冷酷、凶残、刚毅、深沉、狡猾于一身;是一个强而有力的人物,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巴尔扎克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典型 。

五、作业

课外阅读小说《高老头》。

《高老头》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请分析高老头这个人物形象,写一篇800字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7e64e1409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d.html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套优质教学设计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