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赏析

发布时间:2016-07-06 18:04: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出师表》赏析

主讲:

时间:2015104AM9:30

参加人员:

签名:

我们在十月份来鉴赏和分析两篇千古绝唱的好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这两篇文章在古代文学艺术中的江湖地位非常高,以至于古文人认为:读《出师表》不流泪的人是不忠之人,读《陈情表》不流泪的人是不孝之人。

还有一篇,韩愈为祭奠与他一起长大的侄子的文章---《祭十二郎文》,读此文不流泪者是不友之人。这篇你们自己去找下自己赏析。

也就是这三篇文章不仅是古代文学艺术的曲范,而且还成了道德评判的标准。这两个因素成就了文章的千古不朽。

我们今天赏析《出师表》,先通读一遍原文,掌握文章的全貌,再细细品尝。下来你们要能背诵此文,好的文章就是背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积累文学素养。我们那时就是这样做的,好的句子就摘抄下来,好的文章就背下来,典故记下来。我们羡慕别人文采好,出口成章,成语典故信手拈来,他的功力怎样来的?无他办法,就是记得多背得多。

赏析文学作品的关键的是:

首先明白文章内容,这是基础。你都没搞清楚文章写了些什么,你怎样可能有更多更深领悟和体会;这个不难,读仔细,多读几次就可以明白了。

其次体会作品的及作者的思感情。我以前总结过,所有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无外乎“谈情说爱”,即要么抒发某种感情(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爱乡情),要么表达某种爱(朋友之间爱,亲人之间的爱,恋人之间的爱,对祖国之爱,对家乡的爱,对大好河山之爱等)。(所有小说的内容,不离“爱恨生死”四个字。)

怎样过能体会得到这种情或爱,诀窍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把自己当作品中的主角,即要入戏。注意:不要入戏太深,否则会变成无法区分虚拟与现实的神经病。

最后体会作品的意境,这是审美,给人美的感受。何为意境?意就是意想,就是想出来的情境,即想象空间。即是在文章的实境的基础上展开更多的联想,去体会文学中的美,去体会作品中的情与美的交融。

(注意:这个联想是在某些基础、范围内展开的,不是胡思乱想的。这和你们做阅读理解题一样,是在文章句子词语的基础上合理的去理解,而不是随意的乱理解。比如《穷人》的第一句描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从桑娜补破帆的这个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到她是勤劳的,她家是贫穷的。根据是“补破帆”,说明她穷,如富有,那就不用补而重新买了,她一针一针地去补,去劳动,说明她是勤劳的,如果她是懒人,那么她就不会去做这个劳动。所以说理解和联想要有基础,要合理,而不能胡思乱想。

对于意境理解,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实境就是广袤的沙漠烽火台上的烟柱上冲天空,远处黄河的岸边落日又大又圆。意境就非常广阔了,很美了,很动情感人了:作者眼中只有塞外边疆广袤的沙漠和烽火台上的一柱直直的狼烟,即可以从中想得出塞外独特的风景以及战乱造成的社会生活严重凋零。没有繁华的商业景象,没有劳动生活场面,也有生活气息,也没有青山绿水,甚至棵树都没有,空寂得连风都没有,烟直,也就没有风,再加个“孤”字,即很单调,很无聊。此时一种孤独、凄凉之情油然而生。而“长河落日圆”远处的黄河横亘,那就是远方的家园日落时分更是一个人思乡思归动情时分,看得到而回不了,又大又圆的落日给人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好。再想下:在夕阳照射下的广阔空旷大漠一片金黄,青色的狼烟孤独无聊地缓缓上升,天际边的黄河,犹如一条玉带静静地横躺在明亮、温暖的落日下边,这是多么美的画面呀。这么美的画面中,却又带有无助与凄凉,使得这种美变成了凄美,即既让人喜爱以让人心碎,让人既爱又痛,欲罢不休。这种意境就很广很深,既美又有灵性。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能体会的意境,这个各个人的意境是不同的,体会是不一样的。

这三点我们着重的赏,即欣赏,是去享受的。所以看好的文学作品是一种享受。

接下来我们来“析”,分析,研究作品。目的要将文章好在哪里解析出来。

去年我们回南充前,在何叔叔办公室里讲了《优秀小说与通俗小说的对比鉴赏》里面讲了好文章的四个标准。一文,要有文采。即是说文章的字、词、句、章、引用典故要经得起推敲。二为,文章要为中心思想,为审美。三境,景象美,意境美、哲理美。四诀窍。要有事、形、情、理。即要有可述之事,有具体形象,有真情实感,有深刻的道理。

讲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要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环境,环境描写的目的是交代背景或渲染画面或烘托气氛;情节,要完整,要符合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这个逻辑。人物、情节、环境三者是和谐统一的,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

我们当时逐句逐段地分析了,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来塑造了桑娜胆小怕事但又聪明、善良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后面的情节发展:因为她善良所以她会去救助死者的孩子;又因为她胆小怕事和软弱的性格,所以她不敢告诉丈夫;因为她聪明,她用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来让丈夫一步一步进入她设计的“圈套”,让他自己最后决定来收死者的孩子。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构思、写作的逻辑非常的严密,没有矛盾,经得起推敲。

回顾下,当时何叔叔作了重要补充:《穷人》这篇文章除了标题外,通篇没有一个穷字,但是你会准确无误地知道他们就是一群穷人。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他们是穷人“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如是他们是富人就没有必要去补破旧的帆了,正因为他们穷,所以不舍得去买,或者说没钱去买。后面的他们居住环境,生活环境,丈夫早出晚归辛苦劳动,以及与他们打交道的人,和他们去想救助死者的孩子,但是因为没有能力,却又不得不去做这事的内心冲突。这些都在印证他们是穷人。这就是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手法的高超。

前段时间我看了《平凡的世界》,觉得作者路遥的水平真是很高,作品很完美,找不到败笔。比如说市委书记的女儿田晓霞,她的性格鲜明:大胆、有思想、有主见。在洪水就要来临时,个别迷信的老年人认为有龙王保佑他们而不愿撤离,搞得公安局长毫无办法,这个紧急关头,田小霞给公安局长说采用强制方式将他们撤离,这是她在给公安局长做决定、下命令。这个情节就很符合她胆大、有主见的性格,而她的性格又与她官员家庭出身的背景相一致。所以好文章就是经得起推敲。“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再把你们的文章拿来对比下,仔细看看,一定是经不起推敲的。

我们说好作品有美感,《平凡的世界》写的陕北黄土地,风景美是没有的,她的美是:一个平凡的人,在经历众多挫折、打击、苦难后,从不自暴自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是精神美。

今后你们在看小说或看电视剧时,你们去评价这个作品好不好,用三标准:1、人物个性是否鲜明?即你看了有没有觉得哪些人可爱,哪些人可恨?(我们对别人的感受不外乎可爱、可恨、可笑、可叹、可悲,和没有感觉)如有,这说明作者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是成功的。2、各个人物所做的事,即他的行为是否与他的性格一致,是否与当时社会背景一致?如是,则作品的内在逻辑是成立的。3、作品是否明确地表达了某个正面的精神思想?即能给我们带来启发,能够激励我们进步。满足这三个标准的文艺作品就基本上就是好作品。

最近我在看余华的《活着》:福贵这个人,就是一个是非不明、没有主见的人,所以他做事基本上是不靠谱的,稀里糊涂的,人物性格塑造是鲜明的,成功的,内在逻辑是成立的。虽然他经历了很多变故,遭受了很多苦难,比如由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少爷变成了一个最下层穷苦百姓,遭受了战乱、女儿因病致残、儿子夭折,以及各种政治斗争,但他依然顽强地活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精神就是这个:无论我们经受多少苦难,活下来就好,活着就会有希望,就会有快乐。虽然是获奖名著,但是我发现个别地方的事情转变没有交待清楚,即某个故事情节发展变化罗辑上有断裂,当然大的主线逻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也就是说作品还不十分完美。而在看《平凡的世界》时,我没有发现此类问题,觉得很完美。所以《平凡的世界》能获得矛盾文学奖中“皇冠上的明珠”的赞誉。

好了,回到今天的主题:

诸葛亮,你们都很了解,这种了解主要来至《三国演义》,我们知道《三国演义》虽然来至陈寿写的史志《三国志》,但它始终是小说,小说就是文艺创作,为了小说的艺术性,必然要塑造人物形象,即是说虽然她是从真实历史而来,但是为了小说,她必然要运用夸大和缩小事实,或虚构情节,要运用感情色彩,有鲜明的立场来表达爱恨情愁。所以小说与史志是有区别的,他会选择立场,即谁好谁坏,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谁本事大,谁不行。

但历史自有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本身是没有感情色彩,并且有时是没有明显谁对谁错的。游戏规则是:成王败寇。成功的人就是好的,失败的人就是坏的。历史上描写隋朝不怎地。其实不然,隋朝的经济、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为什么历史上对他没有好评呢?是因为唐太宗这个皇帝不讲规矩,他要求要看史官是怎样写的,而以前的史志规则是:为了保障史志的真实性,现任皇帝不能看现在的史志。这样的好处是即能保障史志的真实性,也能对皇权起来一定的威慑作用。即你皇上不要胡来,你胡来的话你会遗臭万年。但是唐太宗坏了规矩,他要看现在的史志,所以隋唐史水分重,还有就是明成祖也和唐太宗一样在历史上作假渗水。

历史的发展规律是:社会制度要能与先进的生产力相适应,否则必然产生社会矛盾,当这种矛盾发展到不能调和时,必然导致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

什么是先进的生产力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在追求财富、追求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天性下(这是人性使然,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心理学的《需求层次论》的内容),必然会创造一些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作方法,新的思想认识,或新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原始推动力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

所以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定义好坏的标准,那就是:谁能给老百姓带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社会局面,谁能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引领社会向更加富裕更加自由这个方向发展,这就是好的,这就是对的。

我说这些话的目的,是要你们在看小说、看历史时不要用带有自己的立场,比如刘备是好的,曹操坏的等,也就是我们以前说的不要着相,我们看人就看人品和本事。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就是伟人,就是一代名相。下面我们有讲到三顾茅庐的《隆中对》你就会觉得他的本事真的高,以及这篇文章《出师表》你们会明白的人品真的好。

《出师表》、《隆中对》、《陈情表》原文已发给你们,你们先来读,词语和意思你们理解下,接下来我们再来赏析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是指皇帝去世的专用词。电视中常听到的“驾崩”就是皇帝死了,诸侯的死叫做“薨”,平民不能用这词,平民用故或逝。什么仙游、西去、过世、过身等都是表示死了。扩一个字“殇”,这个字经常在文学作品的标题上看到“什么殇”。这个字表示两种人的死,一是未成年就死了,即夭折;另外是指为国捐躯,文学作品常用的是后者。即:先帝统一大业还没完成却中途去世了。这句表达了对先帝没有完成大业而感觉惋惜,同时也为后面他将出师北伐打下伏笔,即是说要去完成先帝的遗志。同时一开篇就将先帝抬出来,说明先帝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即体现诸葛亮对先帝的忠心。】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现在汉分三个国家,而益州(现在四川陕西云南一部分组成)即蜀国处于弱势,现在真的是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这一句是对当前天下大势的精辟分析。作为战略家,诸葛亮对实力最为强大魏国想要统一全国的战略谋划那是肯定能看得清楚的。诸葛亮是在为阿斗一个无脑庸君的一种担忧。这个愣头青不想,我不能不想,否则就被魏国给灭了。天下是刘家的,刘家不操这个心,而他这个臣子反倒来操这个心,吃臣子的饭,操皇帝的心。即同现在调侃的“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这体现出了诸葛亮对先帝的忠心,对刘禅的忠心,对国家的忠心。】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陛下:是对皇上的称谓。怎样来的呢?陛的本意是指皇宫的台阶,皇帝的座位与大臣站的位置有一定的距离,当大臣们要给皇帝说话时,有时要找站在台阶下的侍从给皇帝传话,所以给皇帝说话要先呼唤陛下的侍从,就这样先呼陛下成了皇帝的称谓。

再扩展一点,“足下”来源的故事。一位太子做皇帝后,想请他当时的老师请出山做官,但老师坚决不做去做官。皇帝自己去老师住的山上去找他,但躲进山里让皇帝一行人找不到。后来皇帝身边的一位随行人员给皇帝出了个馊主意“我们放火烧山,这样他就无处可躲,不就出来了”,皇上一听,“好,就这么办”,结果呢?老师被烧死在一棵树上。皇上很后悔,为了牢记教训,以及对老师的尊敬和缅怀,他叫人将哪棵没烧完的树做成鞋给自己穿(古时的鞋是用木头做的“屐”)。这样“足下”就成了对别人的尊称。

“在下”是自己的谦称,怎样来的呢?古是入席是按尊长来排座(现在也是这样),尊长坐上座,即“在上”,辈份低的就坐下位。自己谦虚那就是在下啦,即“在下”是表示自己不够尊或长,即自谦之词。

这句话的意思:但是我们都城皇帝身边的人都在励精图治,以及在外守疆将士都在奋不顾身,大概是因为先帝对他们有恩,他们图报于陛下。

体会一下这句话:虽然我们处于危急时刻,但是我们不怕,我们有一批精忠先帝、报效陛下的忠义之士。很完美的承上启下,即先帝对得起这批老将,老将也对得起陛下,那么你陛下也要对得起大家,即开启下句开始对陛下的劝谏。】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引喻失义:引用比喻,失义,不合道理。引用典故比喻事例不合道义,意思就是说话不当。告诫陛下不要随口乱说。这句话的翻译:陛下实在应该扩大自己的听闻,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兴志士的气节,不应该轻率地小看自己,在发表政见的时候放弃了原则,以致堵塞了臣下向您直言规劝的道路啊。这是一个老臣对皇上告诫:你要广纳良言,不要只听好听的,那样的话就听不到忠言了,你自己说话要有分寸,不要说些有负面影响的话。能给皇上这样说话的就已是忠言了,也就是说诸葛亮看到了皇上有些做得不好的地方,有些放心不下,所以而在要远征前给他的告诫。这也是体现了他对陛下的忠心耿耿。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不宜异同。【这句的意思:宫廷中的近臣,相府中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晋拔、惩治(官员),对官员进行考查褒贬,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假若有做了坏事、违犯了法令或者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员去判定他们的处罚或奖赏,用来昭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法治,不应当偏袒和私爱,使宫内外存在着不同的法度啊。这段也是诸葛亮对皇上的告诫:要公正无私。你作为领导,就要做到公正无私,就会以德服人,大家就会对你忠心。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侍中、侍郎:官名。这两个官位归承相管,本来官位不高,但是他是常在皇帝身边服侍,起到与承相或其他人的信息传达,是皇帝边身最近最高的官员,所以是红人。能随便进入皇宫的人,除了太监,就是侍官,其它官员是要经皇帝同意才能进入的。我们经常看到某人引自豪的说法他家某人“位列三公”,这“三公”才是高官。从秦朝开始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即:太尉,管理军事,相当于现在中国的军委副主席,注意正主席是皇帝,军队是权力最有力的保障,所以历代最高统治者一定是军权的真正掌管员;丞相,管理政府事务,即现在的国务院总理。现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比如英国、日本等,政府最高长官称首相,而皇帝仅是一个国家整体的代表,就现在中国的国家主席,法令的签署由他来代表国家来签发。君主立宪制,还有民主共和制,是国家成立时的政治体制,她们怎么来的,你们自己可以了解下。御史大夫,是负责皇帝信息的上下传达和监督各部门的。相当于最高检察院。九卿是丞相下面的分管部们,相当于现在国务院下的各部委。隋唐后改为三省六部,这基本确立了封社会的管理模式构架,后面各朝代的官们设置有些变动,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皇权的集中。我个人认为清朝的政府管理最为完善。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全都是善良诚实、心地忠贞、思想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我认为宫廷内的事情,不管大大小小,都要拿来向他们咨询,然后再去施行,一定能避免错误、防止疏漏,收到更大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将军向宠,性情善良,行为公正,精通军事,在往日任用他时,先帝称赞他说:是个有能力的将才,因此大家一致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全拿来询问他,就必定使军队上下团结一致,使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都能各自发挥作用。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前汉时期天下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时期国家所以衰败的原因啊。先帝在位的时候,常常跟我谈论这些历史事实,没有一次不叹气并对桓帝、灵帝(的昏庸)表示痛心和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全都是忠贞贤良且能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能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如果做到这些)那么汉家帝业的振兴,便指日可待了。儒家文化讲究中庸,讲究和为贵,即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说别人不好。汉武帝开始起用儒家学派官员,从而儒家文化成为正统,所以诸葛亮也是懂儒家文化的,他在这里列出忠诚贤能之士的名单,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是这是患了大忌,因为你给皇上说哪些人是忠诚贤能,那么反过来的意思,没说列到的人就可能是不忠、不能、小人了,那么这些是恨死你诸葛亮了,“哼,你诸葛亮居然说我是不是忠臣,是没本事的人,是小人,那好,你走着瞧,我给你好看。虽然我现在把你没办法,但你这个老家伙总要死吧,你死后看来怎样来修理你儿子。”,诸葛亮是谋略家,是政治家,难道想不到这点?一定不是想不到,而是他知道刘禅这个家伙不争气,是个愚笨之人,他没法辨认忠奸,没法区分好坏,你不给他挑明他悟不到。所以没办法,只有自己来当坏人,来担风险,来给这个笨蛋讲清楚,讲透彻。所以,这里体现了诸葛亮的无私和对皇上的忠肝沥胆。诸葛亮也是没法,刘禅是个笨家伙,教他称自己“父相”呢。刘备叫儿子刘禅拜诸葛亮为“相父”,即拜诸葛亮为干爹。即是父亲一样的丞相。地位很高,就算你是皇帝,我作为臣子不能管理,但我还有另一个身份:干爹,这个身份就是父亲身份,我还是可以管教你。

历史上太子或皇帝拜干爹的,基本上是老皇帝觉得儿子还没有能力来掌权,或重臣功高盖主,担心小皇帝皇权不稳,从而对重臣进行的一种束缚,多半是一种平衡权力的政治行为。比如清朝皇太极去世后,顺治才6岁就当皇帝,孝庄太后担心当时权倾朝野的重臣多尔衮篡权,就让顺治拜多尔衮为父皇。就是说你现在就是皇上的父亲了,是高权力的了,你就要好好辅佐新皇帝,就不要想去当皇帝了。但是一旦新皇帝强大后基本上就干掉这种人。比如秦始皇干掉吕布韦等,历史上这样现象比较多,原因就一个功高盖主,威胁皇权。即你争了最高领袖的光芒,别人看到的是你的光辉,这显然是对皇权的一种潜在威胁,新皇要真正掌权,必然要扫清这种障碍。刘备有没有这种担心,不知道,但作为政治家,我想他可能是有这种目的的。即我这个儿子无能,今后就是靠你诸葛先生来扶持了,给你安个最高尊称和荣誉,“相父”,让你安心和忠心来侍主。刘备很清楚刘禅是个什么料,并且曾经给诸葛亮说过,如果他儿子不行,你就来当皇帝。三国志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股肱”大腿和胳膊,即辅佐的意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语典故就是这样来的。也就说诸葛亮虽然明知后主是个昏庸之辈,凭自己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实力,以及先帝的遗旨自己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他没这样做,而是心无二志,兢兢业业地效忠于后主。

这三段都是在告诫陛下,并且给陛下想得非常周到,你有什么问题时你就找这些人,这些人是放心的忠良能臣。这些都是诸葛亮给陛下掏心窝子的话。其忠心日月可鉴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三顾茅芦的《隆中对》刘备不得志后找到诸葛亮这个高人对天下大势的分析,给刘备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对刘备是莫大的帮助,即让刘备明白形势和战略远景:北面曹操天时人和,挟天子令诸侯,势太强,不能跟他正面硬碰。东面根基深厚,人才也有,只能联手不能去夺取。而西南富裕,领主却是无能之辈,这就是你刘将军安身立命、开创基业所在之地,这样则天下三分鼎立。就像现在中国与俄罗斯,两个联手才能对抗美国一样。然后将西南夷族安抚好,团结东吴,在国内安定富强后,伺机出击,则霸业可成。我们看下《隆中对》部分原文:“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你们看看这段文字,高人就是高人,诸葛亮的视野非常广阔,对天下形势看得非常透彻,给刘备的目标定位以及战略规划,以及应对之策,分析得有理有据,非常准确。这个回答非常霸气,精彩绝伦。其谋略之高,本事之大,由此可窥一斑。

这段的意思是:我本来是个普通的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种田,在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并不想显姓扬名,在诸侯那里谋求高官厚禄。先帝没有嫌弃我卑陋粗俗,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看望我,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因此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奔走效劳。后来遭受挫折,在军事上挫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并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了使命,从那时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斟酌:倒酒不满就叫斟,过满就叫酌,就是说要尽量做到适中,比喻反覆地考虑。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吃饭喝酒附于了太多内涵。项羽请刘邦喝酒那是要命的,即鸿门宴,刘秀请各大将喝酒那是除权的,即杯酒释兵权,现在的官员请喝酒那是想升官的,商人请喝酒那是想做生意的,老百姓请喝酒那是想灌醉别人的。所以酒桌上历来都是角斗场。所以“斟酌”这个词很有意思,就说你自己看着办,你自己去拿捏分寸、把握火候。“推敲”很考验一个人的文学修养高低,而“斟酌”很考验人一个人的情商高低。先帝知道我办事慎重,所以临死前就把(辅佐后主、讨魏兴汉的)大事托付给我。()接受使命以来,日夜忧愁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以致损害了先贤的英明(形象),所以才在(建兴三年)五月里横渡泸水,深入到偏僻荒凉的区域去。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也已经准备充分,应当奖励并率领全军将士,北上平定中原。()愿意竭尽我有限的才智,去铲除奸臣贼党,振兴和恢复汉家帝业,迁回旧都洛阳。这就是我报答先帝而又尽忠于陛下所应尽的职责啊。至于考虑朝中政事,哪些该提倡或办理,哪些该改革或废弃,并尽力向陛下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请惩治我的罪过,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陛下没有(听到劝勉您)发扬圣德的言论,就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失职,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多多谋虑,以便能征询治国安邦的良策,鉴别采纳正确的意见,深深地追忆先帝临终时遗留下来的诏命。(如果陛下能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这两段讲了诸葛亮自己的一些事,是不是邀功呢?他的目的是讲他以身许国,为国尽忠,即表达自己对先帝、对陛下,对国家的赤胆忠心,以及自己为国效命的决心。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正当要远离陛下的时候,面对着所写的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这段最煽情:我现在就要远征,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只要一上战场,随时有可能牺牲,所以我要把不放心的事一一交待给陛下,想说的太多,心里也很乱,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不知所言”,自己写的怎么可能不知所言呢?就是说:我说了些教训陛下的话,陛下你见谅,就当我胡言乱语好了。“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为啥这会这么纠结忧叹呢?正如诸葛亮他在本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三个国家中,魏国最强,我们蜀国最弱小,要想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志,实在是很渺茫。打又打不过,不打又对不起先帝,受人之托就得忠人之托,你叫我怎样办呢!对先帝没完成的遗志我必需要去完成,才能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所以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把这件事给办了,所以后面才有六出岐山,无功而返。这既体现了诸葛亮内心中既要对先帝知恩图报,秉承先帝遗志,想去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又反映了明知蜀国弱小难以抗衡魏国的这种现实的矛盾心理,也流露出了对自己的远征能否取胜、陛下能否管理好国家的担忧既有以死报效国家的悲壮之情,又有后继无人忧郁之情,还有感叹自己身世得失之情,种种感情交织一起,所以禁不住临行前老泪纵横

文章用词精炼,文采斐然,后世因此而来的成语十多处:三顾茅庐、妄自菲薄、作奸犯科、危急存亡、临危受命、计(指)日可待、引喻失义、陟罚臧否、裨补阙漏、苟全性命、攘除奸凶、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言(云)。

文章第一部份是对当下形势分析,为后主刘禅三点告诫:一是要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二是执法持平,赏罚分明,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三是亲贤臣,远小人而不能亲小人,远贤臣

第二部份追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并表达出师北伐匡扶汉室的决心。

文章通篇是对先帝的怀念,处处提到先帝,用大量篇幅来鼓励后主,教诲后主,扶持后主。可以看出他对先主感情之重,对后主关切之深

文章无处不流露出他对先帝忠心,对后主的忠心,对国家的忠心,忠义之情贯穿全文。诸葛亮的忠肝沥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一代贤臣万世师表的高大形象之意境光照日月,流芳百世。

本篇文章用词准确,文采斐然,中心明确,文章很美;忠肝沥胆,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很美; 深谋远虑,智慧过人,贤能名臣,万世师表,意境很美。

真的是流芳千古的好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186b0f998fcc22bdd10d1a.html

《《出师表》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