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征战诗

发布时间:2018-04-07 17:38: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4、掌握边塞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投笔从戎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班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缀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后汉书·班超传》)

请缨请求交给杀敌任务;自请从军报国

西汉武帝时,南越王请求与汉和亲,武帝打算乘机说服南越王归附汉朝。谏议大夫终军主动请求说: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来终军不辱使命,最终说服南越王向汉朝称臣。(汉书·终军传》

斩楼兰杀敌建功

  西汉时,西域小国楼兰国王受匈奴使者指使,多次杀死汉朝前往大宛的使臣。汉傅介子出使大宛,使楼兰王谢罪,并趁夜幕率领士兵杀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达大宛。

汉昭帝以后,楼兰仍反复无常。大将军霍光又派傅介子带着大批珍贵礼品和精干的勇士,前往西域,宣称此行专程赏赐属国。楼兰王十分贪财,一点防范也没有。傅介子在驿馆布下埋伏,再请楼兰王赴宴,杀死楼兰王,平定了楼兰,建立了战功。《汉书·傅介子传》,又见于《汉书·西域传》

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

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边塞诗兴起原因】

1强大的边防

2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

4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

边塞诗常见题材】

1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2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边塞诗常见情感类型】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情感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边塞诗时代风格】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有助于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1盛唐诗风

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诗风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国势日衰,江河日下,使得中晚唐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多悲壮惋伤。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3代诗风

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统治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边塞诗多用来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

※※※※※ ※※※※※ ※※※※※ ※※※※※※※※※※ ※※※※※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古风(考虑到高考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讲义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数量较少。

近年高考命题的着眼点主要落在对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上。高考试题,虽然涉及的边塞诗不多,但作为古典诗歌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学习时不可等闲视之

鉴赏重点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

1分析诗人选择了哪些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

2使用了什么手法

3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

4有什么样的风格

【赏析过程】

1审题目

题目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

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知人论世

1把握时代特征

2了解个人际遇。

边塞诗主题丰富多彩,风格异彩纷呈,除了时代使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诗人自身。即使是同一诗人,同一题材,也会因一时的际遇、一时的情绪不同,而在主题、风格上呈现迥然不同的特色。鉴赏诗歌不可陷入定势思维。

3留心诗中常见词语(包括意象)

4留心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5分析典故使用

6、品析景物,由景入情

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

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

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等。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意境特点术语:雄浑壮阔、雄奇辽阔、雄浑苍凉、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凄寒萧条、肃杀阴冷。

7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为主

1)豪迈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4)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8常用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衬托、对比、用典、象征。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一、指出下列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情感概括: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都护行营太白西, 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

情感概括:

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

情感概括: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

情感概括:

二、情感连线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思妇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将士的洒脱,心中的无奈;

3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不义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4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

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6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三、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虚实结合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四、指出下列诗中使用的典故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4/7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二首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诗的第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1分)

2)后两句作者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2分)

1对战死者的同情

2既含蓄委婉地讽刺了统治者的无,抒发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

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1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3分)

2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4分)

1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1)衬托(1)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1).

2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1)"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1)"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1)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1)

3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8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总① 参②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 ,第一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3分)

2)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5分)

1)重阳节(1分) 赏菊(1分) 登高或饮酒(1分)

2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1分)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1分)的情怀。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1分)二字, 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2分)的渴望。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貂锦”一词使用 的修辞方法。1分)

2)试分析后两句的表达效果和作者的态度。4分)

3答:(1)借代(2分) 2)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或丈夫)已战死,仍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盼他早日归来团聚,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4分)诗中包含了诗人深沉的感慨,表达了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4分)

5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8分)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景物特点:黄沙蔽日,落日黄云,西风断雁,大雪飘飞。凄寒苍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

情感特点: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5分)

1)不矛盾。(1分)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1分)

2)前三句叙事抒情(1分)后一句写景(1分)。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2分)

7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薄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

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寓意?(4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3分)

答案:1 考点(形象)诗的前两句写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考点(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属奋力出击,显示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8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浊酒一杯家万里,句中一杯万里分别包含着什么言外之意?

2.诗人为什么在归无计之前加上燕然未勒四字?

3。分析末句白发的思想感情。

4.对这首词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衡阳雁去无留意,句中衡阳借指南方。雁无留意,反映出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苍凉。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凉心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此句从听觉上进一步渲染沉重的气氛。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心情沉重的将军,边喝酒,边想着极远的家乡,可是敌人没有打败,哪里说得上归去?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征夫都是作者自称。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这首词是作者戍边生涯的真实写照。

1.孤独之感 思乡之情

2.表现了胸怀壮志的将军抱负未能实现的无奈感慨。

3.一方面是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念家 乡的苦闷。

4D (“征夫指一般士兵,不是作者自称。而且将军征夫 应该是泛指。)

相传,慈禧命人写了一幅扇面,写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料,写的人一时疏忽,把黄河远上白云间字写丢了。慈禧看了之后,非常生气。认为这是故意影射自己不懂诗文。于是命人把写字的人抓来,让他当场念来,念不出就杀头。

那位写扇面的人看了自己写的诗之后先是一惊,既而灵机一动,对慈禧说:老佛爷,非是臣写错了诗,而是臣根据王之涣的诗改写的词。慈禧觉得新奇,连忙叫他念来听听。那人随口念到: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于是,《凉州词》真的成了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 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 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3、阅读李贺的两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刀名。凌烟阁,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若个,哪个。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

19.1)主题都是表现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也有怀才不遇之苦。

2)《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抒情委婉,耐人寻味。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qi):沙漠。
1根据诗歌内容流派判断这是什么诗?

2解释第一句中的字。

3具体分析本诗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及妙处。
答案:(1)这是一首唐诗中的边塞诗。

2指沙漠,与岑参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中的意思一致

3)这首边塞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抒写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首句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阔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阔的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难》及一个,丰富了首句的内涵。而笛声的哀怨与环境的荒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怅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也许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的方向,也许他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 人寻味。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笛声所引发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要分析。(3分)

2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5分)

答:(1)《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谪之人盼归的怨望和惆怅。(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夜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3分)

2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是因为边地之感,二是因为月色撩动了乡愁。这为笛声的出现设置了环境,也为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5分)

6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 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3.颈联的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1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3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注】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请分析颔联中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

14.(1)以月写人,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思念中(亦可理解到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相思之苦。(每个要点2分)

2)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每个要点2分)

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答: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

(1)【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

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还有 “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 “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59c794a2161479171128e8.html

《边塞征战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