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叙事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8-08-12 07:45: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海上丝路叙事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由来

/张诗雨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航至今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无数的人、船只、商品从这里流向世界各地。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见证着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流、文化交流与宗教交流,同时也见证着不同时代之间各种交流的发展、璀璨乃至毁灭。海上丝绸之路并不只是对丝绸的贩卖,也不仅仅是单一的一条航线,而是由东线、南线、北美航线等综合而成的集商贸、文化、宗教交流为一体的航线总称。这条丝绸之路诞生于先秦,形成于秦汉,繁荣于隋唐,全盛于宋元,顶峰于明初,衰落于明中后期与清朝。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也侧面发映出中国历代王朝的发展历程。

海上丝绸之路概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海航史就是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的历史,也是见证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程就是这段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RichthofenFendinand Von1833-1925)在《中国旅行记》(第1卷)中提出。他在谈到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陆上交通路线时,鉴于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此路西运,遂称之为丝绸之路。中国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他早在1955年发表的论文《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中就提出了“横亘欧亚丝路”,描述了中国蚕丝传入印度的过程和道路,并将传入道路归纳为五条,分别为“南海道、西域道、西藏道、缅甸道、安南道。”

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指某一条路,而是对中国与西方贸易的统称,在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之前,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开始了它的历史使命。海上丝绸之路起始自我国东南沿海港口,往南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地区,远及东非、欧洲等地,主要由东、南、北美三条航线构成。东线是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最早的航线,早期的东线起始自山东半岛,后在大航海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自广州、澳门、粤东、闽南港口启航,直航菲律宾马尼拉,横渡太平洋到北美洲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然后往南到南美洲的秘鲁、智利、阿根廷以及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诸国航行,16 世纪以后成为亚太地区与美洲新大陆海洋交通的主要航线。南线最主要的航线,自广州、粤西北部湾沿海港口启航,穿过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向西进入印度洋、波斯湾、红海沿岸国家和地区,延伸至欧洲和非洲部分地区。北美航线是指1784年“中国皇后号”开辟的中国与美国的贸易航线。

实际上,不管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自秦汉以来,这一通道不仅对我国,同时也对世界诸多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海上丝绸之路”对东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我国古代的 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纺织、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戏曲、舞蹈、音乐、建筑等艺术技法,天文、算术、历法、医药等科技知识,儒家、道家、兵家、墨家、法家等文化思想,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都传播到了海外。早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海上丝绸之路”为东西方贸易往来带来了深远影响。作为东方文明古国,自古至今,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片好评,例如唐代出口的丝绸及黄金,在各国大受欢迎,而以香料、珠玑、翠羽、犀角、象牙、玛瑙及各种宝石等奢侈品为主的进口商品的引入也大大丰富了唐代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唐代以后,陶瓷变成了主要输出商品,深受海外市场青睐;明末,茶叶传入欧洲,成为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商品,进口的商品除了传统的南洋诸地土特产外,还增加了西洋货物如毛织品、棉织品、钟表、香水、皮毛、金属等。就是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等渠道的贸易,为东西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良好的刺激作用,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物质文明带来了深远影响。

最后,“海上丝绸之路”为构建东西方友好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与海外国家友好往来的道路,南洋诸国通过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在唐朝以后,中国历代王朝在广州等港口设置市舶使(司)主管海路邦交外贸,设立馆驿接待外国使节,承担一系列外交事务,这为东西方友好往来奠定了基础,更进一步加深了各国友好氛围。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开辟的与朝鲜贸易的第一条海外航线,到秦末的文化先驱徐福开辟的中日航线,再到东汉甘英出使大秦终到波斯湾等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足迹上可以看出,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经济的交流、文化的交融,而且真是清晰地展示出了人类文明进程运行的轨迹。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程回顾

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先秦时代的少数海上活动到秦汉以后的规模化海上贸易,从生存化的海上迁徙到经济化的贸易往来,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历程。

1)海上丝绸之路的前奏

我国最早的航海活动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从出土的文物和古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原始祖先使用一些植物的藤蔓固定一些树干和竹子,从而进行了一些短途的海上漂浮。到了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最早的船舶,即“独木舟”。到了夏商周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的人们在造船技术上又有了新的进步,出现了木板船和风帆,并且进行着有计划、有目的的货物运输、迁徙和对外交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造船和航海技术更加成熟,航海业基本形成。

2)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在我国秦汉时期,对于刚刚统一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来说,社会安定与发展成为了当时统治者最重视的问题。在此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中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相对于之前而言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沿海的航海路线全都畅通无阻,甚至出现了抵达日本的远航舰队以及驶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半岛南端的远洋舰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从中国南海到印度洋的我国史上也是世界上第一条远洋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3)海上丝绸之路的平徊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处于长期的战乱纷争之中,西北的陆上“丝绸之路”受到了阻碍。但是岭南却相对稳定许多,广州地区的生产和商业都比较繁荣,中原人民大批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技术、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公元3世纪,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纷争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大力发展,促使造船技术进一步精进,即使在三国的长期战争时期,我国造船业也发展迅速。吴国的疆域主要是在长江中、下游南岸以南加上东南沿海地区。吴国在孙权在位时期,利用连接外海的优越地理条件,不仅发展了海外贸易而且进行友好海外国事活动,既增加了国库财政收入,又稳固了后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我国和东南亚及西方的海上交往日益频繁,既有友好互访,也有物资交流。“南海、印度洋上,巨舶穿梭,风帆片片,一派繁盛景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内纷乱局势使得中西交流呈现变化多端、错综复杂的特征。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政府采用了积极的海外关系政策,这一时期南海和东海海上丝绸之路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当时中原王朝的对外贸易发展涉及到了15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包括东南亚诸国,而且也包含了西到印度和欧洲的大秦(罗马)等国家,促进了这一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南北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西面的终点进一步从印度半岛东南部向西推进,跨越阿拉伯海,抵达波斯湾,不过这条航线当时没有固定化。历史学家王仲荤引阿拉伯人《古行纪》中的记载:“中国的商船,从公元3世纪中叶开始向西,从广州到达槟榔屿,4世纪到锡兰,5世纪至亚丁,终至在波斯及美索不达米亚独占商权。”10世纪中叶成书的阿拉伯学者马斯欧迪著《黄金原和宝石矿》亦曾记载,中国船惯于航行“到阿曼、西拉夫、奥放位和巴士拉,而这些国家的船舶则自由地航向中国”。另据史载,中国与大秦天竺之间“舟舶继路,商使交属”。

4)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公元6世纪,隋朝统一了全国,隋炀帝继位之后,发展了海外贸易,并与途经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但朝代历时较短,没有更加深入的发展。

唐朝延续了隋朝前期发展的兴旺之势,国势昌盛,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空前发达。朝廷特别设置了“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的相关事宜,如征收航海相关的税款,设立仓库,保护外商的正当权益,制裁违法官员等等。在这种政府保护的刺激之下,南海和印度洋上,商船来往,络绎不绝,广州、泉州、宁波、扬州更成为当时的国际四大贸易港。相比之前中原王朝“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规模,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更加繁盛兴旺,在当时被称为“广州通海夷道”,亦足见当时海上贸易的繁荣。贾耽(730-805)在《皇华四达记》中对唐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亦有所记载,将从我国广州至大食国的巴士拉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航路,航路经过的国家为今天的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伊拉克等等;将我国广州至阿拉伯半岛及亚丁湾、东非、红海的航道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西航路,乌刺(奥波拉)是东、西两条航路的交会点。贾耽详细地记录了这两条航线的途次、航期等,这条“广州通海夷道”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随着海上交通的不断发展以及海外贸易的扩展,广州商舶逐渐增多,我国出口的丝绸、陶瓷、漆器等商品和进口的海外奇珍异宝及香料都会在广州进行集散。

5)海上丝绸之路的全盛

在公元10世纪中叶,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格局,完成了对长期混乱的统一。但是由于在长期战争之中对经济和物质的严重消耗,宋朝对于北方的辽和西北的西夏已无力征服,只能进行消极的防守。同时,在开国之初,需要一段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因此,宋朝占据了江南地区,并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继续发展海外贸易。

南宋孝宗元年进士周去非(1135-1189)在期《岭外代答》一书中,对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西段南海西南、印度洋航线及诸国有较详细的记述:“诸幕围士桩海为界限,各为方隅而立国。国有物宜,各从都会以阜通。正南诸国,二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东南之勃淋邦港)其都会也。东南诸国,阁婆(今印尼爪哇)其都会也。西南诸国,浩乎不可穷,近则占城、真腊、洼里诸国之都会。远则大秦,为西天竺诸国之都会,又甚远则麻离拔国(今印度半岛西南),为大食(阿拉伯)诸国之都会。又其外则木兰皮国,为极西诸国之都会。……于是西有大海隔之。是海也,名曰细兰(今孟加拉湾),细兰海中,有一大洲,名细兰国(今斯里兰卡)。渡之而西,复有诸国。其南为故临国(印度半岛西南),其北为大秦国、王舍城、天竺国(今印度)。又其西有海,日东大食海(阿拉伯湾)。渡之而西,则大食诸国也。大食之地甚广,其国甚多,不可悉载。又其西有海,名西大食海(地中海)。渡之而西,则木兰皮诸国。更西则日之所入,不得而闻也。”周去非这一段文字,可以将其视为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及沿线诸国分布图。

元朝政府对于海外贸易依旧十分开放,并且有很多的鼓励政策。在元朝23年,广州设置市舶提举司,以通诸蕃贸易,推进国家海运的发展。除了商贸往来,西方基督教士也纷纷在这一时期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例如元大都最初的总主教意大利人约翰孟德高维奴,就是由海道而来,抵达中国的时间是1292年,在中国“布教”13年。福建泉州因系“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大港,是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的最先登陆点之一。泉州主教意大利人安德鲁也是取道“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为国人所熟知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虽由陆道来到我国,但回国时则系取道“海上丝绸之路”,他写的《马可·波罗游记》把我国情况介绍给西方。汪大渊两次附舶作东西洋游,写成《岛夷志略》一书,使当时我国人民对西方世界的眼界大开。

6)海上丝绸之路的顶峰

在我国历史上,明朝曾多次由政府组织的庞大船队往返于“海上丝绸之路”,对海上丝绸之路带上的国家进行友好访问与通商贸易活动。明朝的造船业与前代相比发达很多,在各地出现了很多著名的造船厂,例如当时极负盛名的“宝船厂”。

明成祖永乐三年到宣宗宣德八年,是明王朝庞大的船队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时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庞大船队(船只五、六十艘,各种专业人员和官校、士卒等二万多人)装载着馈赠礼物和商品,巡航、访问海上丝绸之路带上37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中的船只被称为“宝船”,每船可载五六百人,最大的“宝船”9桅、12帆。“修四十丈、一十八丈者六十二”(《明史·郑和传》)。近人考证,船长40丈合公制近60米,宽18丈合公制27米,排水量1200吨左右。

当时郑和船队以海上为贸易基地,派出船队分赴各地进行贸易。《明史·外国传》记载:阿拉伯半岛东南沿海的商港祖法儿(今佐法尔),郑和在“七下西洋”中,曾于永乐十九年及宣德五年,先后两至其地。“其王偏谕国人,尽出乳香、血竭、芦荟、没药、苏合油、安息香诸物,与华人交易”。由华人方面换回的是“中国瓷器、拧丝”(《皇明世法录》,卷82)。

7)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到了明宣德年间,由于倭寇侵扰,明朝曾中断海外贸易,重申海禁。嘉靖年间,倭寇对于我国沿海的侵扰加剧,“海禁”更严。直到隆庆元年平定倭寇,始放松“海禁”,海外贸易又有所发展。

此后,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从16世纪开始,西方的殖民者、商人、传教士、探险家等来到东方。公元1498年,达·迦马发现东方航线之后,葡萄牙人首先来到中国,其后有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再后有英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清朝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极大变化,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被冲破,面对着西方的商业、传教、殖民、炮舰、掠夺和战争的挑战,以及不堪台湾明朝残余势力不断对其沿海地区的骚扰,清朝初期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禁止外商到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贸易,广州再次成为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到了康熙二十四年,清朝政府下令开放海禁,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四个地方为通商口岸。为加强管理沿海的对外贸易,同年创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到乾隆四十年清政府又借故撤销了漳州、宁波和云台山通商口岸,广州又一次成为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嘉庆之后,随着国力日衰,海上丝绸之路昔日盛况不再,清朝后期快速走向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及航线

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为广州、宁波、泉州的海上通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隋唐之前,海上丝绸之路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但到了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乱不断,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因此而兴起。唐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活跃及我国造船航海等技术的长足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极大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1)主要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出现于我国山东半岛与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活跃于东南沿海地区,古时称此地为“岭南”。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的居民就已出现出海贸易的情况,但并未形成规模,直到秦汉时期才形成了规模化的海外贸易。大规模的海外贸易也促进了对外贸易港口的发展,从现有记载来看,当时岭南主要有三大港口番禺(今广州)、徐闻(雷州半岛)与合浦(环北部湾)三大港口。

番禺港口。古代的番禺港位于今天广州市。从《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九疑、苍梧以南至檐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矶、犀、玳瑁、果、布之凑”中可以发现,番禺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集散点,而从番禺的地理位置与海外商品来看,当时番禺的进出口主要通过海上贸易完成。从史料记载来看,当时从番禺出发的航线主要有四条,第一条是番禺至越南、柬埔寨航线;第二条是番禺至印度尼西亚航线;第三条是番禺至印度、斯里兰卡航线;第四条是番禺至波斯湾转罗马帝国航线。

合浦港口。古代合浦港口所在地应分布在北部湾沿岸地区。北部湾是在我国广西南部、广东雷州半岛西部、海南岛西岸和越南北部之间的一个海湾。环北部湾地区包括北海、钦州两市辖区和防城港市的港口区、防城区及东兴市等陆地及近海海域,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北部湾沿岸地区南向大海,东面是广东的雷州半岛,西面是越南的泥公河冲积平原,地理位置优越。陆地地势平缓,多以平原和丘陵地形为主,陆地向北凸出,是优良的深水港。这种依山临海的地形特点造就了北部湾沿岸地区成为优良的深水港,便于古代航船的停靠,装卸货物、补充物资和避风,是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必要条件。

徐闻港口。古代徐闻港位于雷州半岛,为现在的湛江市行政区域内,位于徐闻县地区。雷州半岛是我国大陆的三大半岛之一,位于今广东省西南部,西北接广西北族自治区,东边是太平洋南海海域,西边是北部湾海域,南面紧临琼州海峡,与海南岛隔海相望。徐闻县位于雷州半岛南部,东临南海,西濒北部湾,南为琼州海峡,与海南岛隔海相望,是大陆与海南岛交通的咽喉之地。徐闻县是低缓丘陵地带,没有高山,属平坦地貌。境内只有少量的河流,两地都是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港湾星罗棋布,作为海港,雷州半岛的条件远不及合浦和广州。

2)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多条航线,因其运送货物的不同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由东和南两条主线路构成,后期又开辟了北美航线,拥有远超陆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

东线。东海起航线始于周王朝建立时期,公元前112年,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箕子于是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这样,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齐、燕、赵等国人民为逃避苦役而携带蚕种和养蚕技术不断泛海赴朝,从而也大大加速了丝织业在朝鲜的发展。后至大航海时代,东线开启了全面发展的时期,航线起始自广州、澳门、粤东、闽南港口启航,直航菲律宾马尼拉,横渡太平洋到北美洲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然后往南美洲的秘鲁、智利、阿根廷,以及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诸国,公元6世纪以后成为亚太地区与美洲新大陆海洋交通的主要航线。

南线。早在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的汉武帝时期,我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远航到印度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Kancipuram)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然后从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这样,中国的丝绸早在公元前就传入上述各国。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进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自此便有中国丝绸传入今印尼、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的这一条途径。根据日本古籍记载,在公元前6年汉哀帝时期,中国的罗织物及罗织技术就已经传到了日本;公元3世纪,中国丝织提花技术和刻版印花技术传入日本;中国的镂空版印花技术也在隋唐时期传到了日本,甚至于发展到了现在,日本在丝织品的名称上仍延续使用中国唐代时期的名称。如:绞缬、腊缬、罗、绸、绫、羽等。

就其发展来看,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一直在变化着,公元230年起,广州(番禺)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广州被称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当时中国与南洋和波斯湾地区有六条定期航线,这些航线都集中在广州,其中最著名的一条航线叫“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起航,越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共1400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而到了宋末及元代时,泉州又代替广州成为主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当时,与元朝通商的国家主要有三岛、民多郎、真腊、无枝拔、丹马令、日丽、麻里鲁、彭亨、吉兰丹、丁家卢、八都马、尖山、苏禄、班卒儿、文老古、灵山、花面国、下里、麻那里、沙里八丹、土塔、忽厮离、假里马打、古里佛、放拜、万年港、天堂、忽鲁模斯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商人对海洋贸易路线的探索也在不断地深入,中国商人汪大渊(1311-1350)航海远至埃及,著有《岛夷志略》一书。到了明朝初期,由于实行海禁以及战乱影响,漳州月港又取代泉州港成为了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口,到了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中国的南线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巅峰。但郑和之后的明清,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航海业开始走向衰败,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失了。

北美航线。北美航线是中国与美洲贸易和交通及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早期是由美国商人经过探索开设的航线。其最初为北美绕好望角到印度洋过马六甲海峡驶入中国广州,停靠在广州黄埔。北美航线与传统的东线与南线相比具有一定特殊性。第一,北美航线不是由中国人开辟的,而是美国人为了与中国通商贸易探索开辟出的航线。二是,北美航线的使命很短,从1784年“中国皇后号”首航广州开辟航线到1844年《望厦条约》签订后航线的作废,只维持了60年的贸易交往,之后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791fc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6d.html

《海上丝路叙事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由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