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8-06-20 00:23: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秋学期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师准备计数器。

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说说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教师将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

2.考考你:这些数你会读吗?(在万以内数据中选择4条:一般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让学生尝试读数)

3.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

4.关于万以内的数,你还知道什么知识?

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

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如: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4)组成:例8030是由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屏幕上随即展示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及北京人口等有关数据。)

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会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三、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

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

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 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7.练一练: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四、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

569000   24600   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

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五、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反思: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81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课本第10111112题。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指导和帮助。

反思:

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0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关键: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

(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

(读、写法注意四位一分级;做完回查。)

5)请小老师判断第四题。

①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②你能说说改写和省略的异同之处吗?

6)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巩固练习: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4题,P108题,P1111题。

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

2.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读两个0

读一个0

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6页第3题;第17页第5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反思:

第四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例5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1100000  ,  454800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反思:

第五课时:改写和省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教学关键: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过程:

一、改写:

1.今天,我们全班进行一下信息的交流。(分小组汇报)

要求:先说说你们收集的是哪方面的信息,是怎样得到的。

   再每组选一条你们最喜欢的信息,介绍给大家。

   其他同学,如果听到你感兴趣的信息可以记录下来。

2.刚才,同学们分组介绍了自己收集的信息。通过交流我们对居住的北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谁来说说你记录了哪些信息?(学生实物投影展示)

3.抓住学生用不同记录方式记录的信息,引导学生观察:

1)两位同学记录了相同方面的信息,看看一样吗?

例如:

①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00000000立方米。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亿立方米。

②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00000000立方米。

 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亿立方米。

2000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0000人,科技活动经费23000000000元。

 2000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万人,科技活动经费230亿元。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000000001亿两种记录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计数单位不同:个、亿。

数值相同:大小相等。

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为了读、写、算时更方便,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3)总结改写的方法:

1.学生试着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改写。(汇报反馈)

2.根据改写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怎样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去掉万级、个级的80,换一个亿字。)还有什么问题?

二、省略:

1.出示:全市公交线路776条,年客运量约47亿人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大约是47亿人次,可以是47亿多也可以不到47亿,是一个近似数。)

2.小组合作(先把下面的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总结你们小组的方法。)

全年订阅报纸1170000000份。

收寄函840000000份。

西城区大型商场年营业额达到9580000000元。

开发区工业总产值198950000000元。

3.汇报,交流:

1170000000 12亿    (五入)

840000000 8亿    (四舍)

958000000 10亿元  (进位)

198950000000元≈1990亿元(进位)

4.小练:老师这儿有一组信息:

2000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39000000人次。

2001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510000000人次。

①自己独立完成,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②订正 239000000人次≈2亿人次

   2510000000人次≈3亿人次

师:都是2亿多,为什么一个是2亿,一个是3亿。

④利用手中的数轴,小组合作解释这个问题:

0     1亿     2亿     3亿

汇报。

⑤看图。

4)小结方法:看千万位四舍五入。

三、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反思:

第六课时:求近似数(A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3页例6、例7,“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578题。

教学目的: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投影出示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把红细胞 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

①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三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500 0000       1 0000

②让学生读出二个数:五百万、一万。

③教师:读了这些数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读数过程作如下板书:

500 0000500     1 00001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

(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

4.学生小组讨论:

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②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数。

6.练习: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4页“做一做”12题,师巡视。

⑵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评价。

二、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导入:

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重庆市开展万人长跑活动,参加的人数约15000人,这个15000人就是一个近似数。又比如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费是200000002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亿6千万元,这个1亿6千万也只是一个大概数据。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那我们就应重视近似数的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我们已经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复习:

用什么方法省略49269375千位后面的尾数?两个数的省略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方法。)

师:如果把数扩大到比万大的数,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吗?

3.教师出示例6

①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②集本订正,然后分组议一议:⑴在省略127561389000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⑵在求近似数时,12756的千位上的数不满5,应该怎么办?1389000千位上的数比5大,该怎么办?⑶求出的近似数为什么不使用“等号”而要使用“约等号”?

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搞清楚:因为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准确数,所以要使用“约等号”。

④让学生完成第15页“做一做”的题目,然后抽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小结:

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我们还学习了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两方面内容在意义和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①完成练习二第35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反思:

第七课时:比大小、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5页的练习二第45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学了怎样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谁来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指名12个学生回答)

师让学生自己完整的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复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110   1210000121   72000072

师: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

3.做一做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二、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

1.让学生表演地球与太阳(课本例6)。

2.师:“大约130万个”是一个什么数?

生:是一个大概数,近似数。

师:求一个近似数要用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

312756100001   13890001390000139

    ≈1300013      =1389

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请同学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做练习15页的“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生总结: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第4 由师生对答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2.第5 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开火车的形式校正,并要求说明过程。

3.第7 由老师提示,讲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对。投影校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

4.第8 学生独立完成,拿学生的课本投影校对,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反思:

第八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8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中的习题P12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关键: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读一读这些数:7299000136

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课前大家了解了一些,我们一起来交流。(师生共同介绍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①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二、十进制计数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需要相互交换物品,又经过了很长时间,产生了较完善的计数方法。

就象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及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世界人口已有50多亿,银行存款已超过百亿等。你能从亿接着往下数吗?

1.数位顺序表。

1)猜一猜

师问:“亿”后面的计数单位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从前面学过的万级、个级类推出来,这时师从学生所说的引导生说出10个亿是十亿等。

2)师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师:相邻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师:像个与十,十与百,万与十万,千万与亿这样紧挨着的就是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数级……(     )级(     )级(     )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 (计数单位)

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三、练习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第九课时: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三P35

教学目的: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组交流:

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的大数,可以有意识的用学生复习亿以内数时用到过的一些数据。上课时,请同学们把搜集的数据在小组内互相读读、写写。再说说是怎样读或写这些数的。这样是帮助学生复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全班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处理亿以内的数,引导学生看亿以内的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在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数据的来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全班交流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二、讲授新课: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出示一些亿以上数的信息。(有学生搜集的、也有教师提供的)例如:

①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

②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

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

④截止到2003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102000300人。

师:请你比较一下这些数和刚才读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到数级扩展成是三级数。)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要求:

1)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

2)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试着说说读数方法是什么?

3.全班反馈: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边来读数。

2)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学生可能说得不完整,教师可帮助学生整理补充。实际是把亿以内数的方法迁移到这。)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4.说读法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如果刚才学生说到的数中有0的可以指着让学生读读。)

(不管学生说到0的问题没有,都要着重处理0的读法。在读数时,0最难读,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出示几个练习强化0的读法)例如:

1)听录音判断对错:

610 0000 0000   读作:六百一十亿 ?(

236 0509 0008   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

100 4000 2000   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出答案来了?”(分级了)

2)教师出示读数的卡片让学生读:

800 7000    65 0006     1500 8000

3040 0000    70 0000 5000   5080 0060 0000

(教师在这要重点抽问:哪个0读了? ?哪个0没读?为什么?)

5.师:你觉得读含有2级的数和含有3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读法一样,数级扩展)

6.下面围绕读法进行练习。做练习一:并填反思表。

练习一

1)读出下列各数:(先自己读读,再2人互相读读。1人读1人判断。再换过来读。有争议的可以举手。)

8300000000    578000000     20700600

10001000000    620300400000    4600800000

读完六个数可以填写反思表,一共3个题。

反思表

1.六个数,你读对了(   )个数?

2.你是怎么读出比亿大的数的?(多选)(     )

①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③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3.亿以上数的读法你是怎么学会的?(     )

①自己看书。

通过别人帮助学会的。别人是(     )。

③利用以前学过的读数方法来读亿以上的数的。

其他。

(设计这个反思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此有意识的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反思让学生关注自己是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学会的。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做好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2)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反思:

第十课时: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页的例2、例3“做一做”和练习三 6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亿级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的写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写亿级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让学生看一看数位顺序表,说一说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五位是万位……,还可以知道从个位到千位组成个级,从亿位到千亿位组成亿级)。

2.让学生回答亿以上数的读法法则。做练习第28页第5题。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八百三十二万    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七千零三万五千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上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仅仅会读这些大数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会写这些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写法

三、教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亿以内数是怎样写的呢?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可能回答……(先写最高位,再依次往下写,最后写个级)

师:那么,亿以上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起来探讨,看看下面这些数该怎么写?

1.整亿数的写法。

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亿,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一写,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说出整亿的数,要从亿级写起,在万级、个级各写40就可以了)

师总结:整亿的数先写亿级的数,再在后面加80

2.非整亿数的写法。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会写整亿的数,还总结了方法,下面这些数又该怎么写呢?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

师:这两个数比较复杂,但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们都能写出来,有没有信心?打开课本22页,写在书上,写完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哪一个数位上没有单位,就用0占位)

百亿位到十亿位为什么连续写两个0

3.在这里教师要重点处理0的写法。

1)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用0占位。

2)使学生意识到,不能读几个0就写几个0

4.组间交流。学生手中有很多数据,可以充分利用,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活动,两人间读一条自己喜欢的大数的数据,1人读,1人记录。

师:谁来根据大家说的总结一下亿以上数的写法。

5.课本做一做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先自己写,再小组间互相说说)

二百零六亿零五百八十万      写作:

四百八十亿            写作:

十二亿七千六百万         写作:

三十亿零六十万          写作:

一千零四十亿零五百万       写作:

同时提供给学生思考题思考:(先自己思考,再小组间说说)

1.请你思考一下有什么好方法、好经验要和同学们交流的?

2.课本练习三,678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讲评。

五、小结:

1)怎么写亿以上数的?

2)自己是怎么解决新问题的?再次回头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反思:

第十一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最大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64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著名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反思:

第十二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2,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第十三课时:1亿有多大(活动课)

教学内容:33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反思:

第十四课时:大数的认识复习课 (一)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3.结合练 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 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 3005 20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 0000 0000     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 2136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 0871 0532    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生: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那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7000 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 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 0050

生: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 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生: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 809020 0809

生: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2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3458123456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0000470万     127 0000 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 48001292   2 7200 00003亿   35 0720 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反思:

第十五课时大数的认识(复习课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难点: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关键:

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数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

⑵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计数单位是(万),第九位是(亿位),计数单位是(亿),第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亿)。

1702030009是(10)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亿位)。

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一千万)。

⑸一个数是由7个十万、6个万和3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760030)。

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80050000)。

1个百万是(10)个十万,1个千万是(10)个百万,(100)个百万是一亿。

⑻在46之间填上(5)个0,这个数就万为四百万零六。

3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3个千万),中间的3表示(3个十万),最后的3表示(3个十)。

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515151)。

591000是由(59)个(万)和(1000)个(一)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43214320

90009万,□里最小填0

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3500000元=(  )。

A135元   B1350元   C1350万   D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  )个零。

A1   B2   C3   D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  )位,这个数是八位数。

A、百万   B、十万   C、千万   D、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  )。

A207375   B2070375   C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  )。

A19998   B20003   C21000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里填上“>”、“<”或“=”。

567765576756     3560000356

二、按要求写数。

90000000000吨=900亿吨    810000千克=81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74万(四舍五入到万位)。

130999857213亿(四舍五入到亿位)。

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502700000

3000000)+(800000)+(9)=3800009

二、用270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73210),最小的数是(10237),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70123),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32710)。

三、用5472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500475007440057400757004570054

⑵读两个零:504074050770405507044070570504

⑶一个零也不读:547004570075400574004750074500

作业:认真复习,明天检测。

反思: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米   公顷的认识 

备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大家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 ——公顷,学会测量土地面 积,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大家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 进率和单位换算。

 3.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 好习惯、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 的每个事物。

教学重点 掌握平方米、公顷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掌握平方米、公顷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 学具 图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 

     一课时

     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如何描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谁能说一说1 c  1d  1㎡分别有多大?  

3、请你看一看,想一想。出示课件: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8  );  

课桌面的面积约24  );  

教室地面的面积约72  )。  

4、提问:在我们班同学中,有人去过北京的鸟巢吗?你看到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大不大?那你知道鸟巢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讨论应该填写什么面积单位

 师:看来原来学过的面积单位显然不合适,需要一个比平方米还要大的面积单位才能表示出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

二、探索交流、引入新课

1唤起回忆,激活经验

师:同学们回忆我们是怎么描述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嘛?

学生回忆。  

教师向学生说明: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2、利用经验,沟通联系。

提出问题:你能想象1公顷到底有多大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公顷=10000平方米

再问:你现在能想象出1公顷有多大吗?

学生自由说,可以同身边具体生活相联系

3、提供实例、充分感知

师:其实1公顷大小的地方,我们还是经常看见的,比如我们学校的运动场占地面积就约是1公顷。

我们校园整体占地约4公顷。

三、练习巩固

1.学生填写课前问题国家体育场鸟巢占地面积大约是20()。

学生讨论20公顷=()平方米

2、基本练习

练习六的23

3、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讨论练习六的第四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忆说一说。(平方厘米c  平方分米d   平方米㎡) 

学生汇报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公顷

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课题  平方千米的认识    数学

备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 学具 小黑板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  

2、猜想一下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大约是960万(     )。

3、导入揭题:我们国家的面积和我们学校的面积相比怎么样?(大很多)它们用的是什么面积单位?(平方千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的世界。(板书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二、自主探究,认识平方千米 

1、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师: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米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

4、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

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实例感知

1、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大约40公顷,两个半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再次感受1平方千米人大小)

2、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是1平方千米。

三、练习

1、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并交流

2、练习六的678

6题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

7题学生研究

8题独立完成后,交流,快速回答。

四、拓展延伸

把学过的面积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一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表示的面积有多大?并说出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内交流)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猜想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教学反思

课题  公顷和平方千米习题课    数学

备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大小

教学难点 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具 学具 小黑板

教学方法  练习法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让学生从小到大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老师板书)说出他们之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巩固练习。

(一、)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小华身高约140     )。 

2)一间教室的占地面积约是50          )。  

3)学校体育馆面积占地约6     )。 

4)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        )。

(二) 

1.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2.边长为(        )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3.测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时通常用(      )、(     )做单位。 

4.我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         )。 

5.  1平方千米=(     )公顷    

   1公顷=(     )平方米 

16公顷=(     )平方米     

  1000公顷=(     )平方千米   

 80平方千米=(     )公顷      

 4公顷=40000       

   三、解决问题。 

1.一块长方形果园的长是500米,宽是40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2.红光小学的操场长100米,宽65米,小明绕操场跑了两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反思: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加深对角的认识,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教学难点:直角的认识、周角的含义。

教学关键:加强操作活动,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时划分:4课时

直线、射线和角 ……………… 1课时

角的度量………………………… 1课时

角的分类………………………… 1课时

画角………………………………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射线、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角的定义。(课文第38-39页的内容,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5、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6、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教学重点:角的意义。

教学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P408

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40-41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认识平角、周角以及锐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课文42页的例2、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335

反思:

第四课时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按给定的度数画角。(课文第43页的内容及相应的“做一做”,第2题,以及练习七的第23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5、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分别画出7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57

反思: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课时划分:9课时

1、口算…………………. 2课时左右

2、笔算…………………… 7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课题: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课文第47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八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 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496--9

反思:

第二课时 口算乘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有关“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让学生感悟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埋下伏笔。

3、在估算过程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4、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教学用具:挂图、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49页的第4题。

1 教师以口算卡的形式出示算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确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

2、练习时人人参与,独立口算。

3 个别答和小组开火车相结合,然后在教科书上填写结果。

2)教科书48页的第5题。

1、小黑板出示算题。

2、口算得数,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请认真观察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

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可利用板书进行简要的说明。)

二、估算练习。

教科书49页的第6题。

1、小黑板呈现题目,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思考,口算结果。

3、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三、创新思维练习。、

教科书48页的第7题。

1、板书题目。

2、读题,理解题意。“买3棵送1棵”是什么意思?(付3棵的钱,得到4棵小树)

3、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4、反馈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认真体会,鼓励创新思维。

5、课堂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例1)(课文第49页的例1、“做一做”,练习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

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45

× 12

-------

290

1 45

-------

1 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反思:

第二课时 笔算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文练习七的第511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3、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8×3= 16`×8= 36×2= 46×20= 4×160= 3×150= 15×6=

150×6=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34 152 246

× 16 × 23 × 34

---—— ———— ————

804 156 964

134 104 638

———— ———— ————

938 1196 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8

四、思维训练: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八第1213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11题。

反思:

第三课时 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三位乘两位数的乘法。课文第51页(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八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608×5=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908×4=

2、笔算 708×6= 790×8= 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

160

× 30

—————

4800

2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106

× 3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

反思:

第四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课文第54页内容及练习八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10

反思:

第五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5页“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510

反思:

第六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课文第54-55页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运算。

2、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接替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4、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5、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54页的第7题。

以口算卡片的形式出示算式,个别答与开火车相结合,以作到人人参与。

2、教科书54页的第8题。

1)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

2)汇报结果,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零和因数末尾的零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教师进行演板。

3、教科书55页的第89题。

1)列出原算式:63×4=

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

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

4)仔细观察,请你说一说哪个因数的变化了,怎样变的,积又是怎样变的。

二、提高练习。

1、出示(1 12 × 18 = 216 12×3)×(18÷3=

请你猜一猜结果会是几?你的理由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进行详细的讲解。

2、那么(2)(12÷3)×(18×3=的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3、而(3)(12×10)×(18×10=又该等于多少呢?

三、综合应用练习。教科书63页的第11题。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多种解法。

如:用估算,430380407都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或(400×3)×10=12000(千克)。

用笔算,430380407=1217(千克),1217×(30÷3=12170(千克);(430380407)÷3=406(千克)把406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

反思: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课时划分:6课时

垂直与平行………………………………. 3课时左右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

1、垂直和平行

第一课时 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内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课文第56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几联系十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具准备: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

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揭示课题)

3、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4、学生试着说概念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一)折纸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

4、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5、学生演示。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拓展练习:贴挂图697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反思:

第二课时 画垂线

教学内容: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58页的例2、练习十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0页4题画一画。

260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0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习画垂线。

反思:

第三课时 画平行线、画长方形。

教学内容:学习平行线,画长方形的方法。((课文第59页的例3、练习十的地342)(3)题。)

教学目标:

1、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4、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5、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具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60页4题。

反思: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一课时 平行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64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64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7.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

2、七巧板拼一拼

①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②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③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有( )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反思:

第二课时 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内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课文第65的例2、“做一做”及练习十一的第1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具准备:图形,剪子。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感受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

(1)教师演示。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

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完成72页做一做2,73页1题 。在梯形中试画高。

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

2)认识等腰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

(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67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

267页3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

四、课堂小结: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课文第66-6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具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引发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探究新知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1.组内分工测量68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2.汇总填表68页9题。

3.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图形,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

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三、巩固新知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69 10---12

反思: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课时划分:15课时

口算除法 ------------------------------ 2课时左右

笔算除法 -------------------------------- 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左右

1、口算除法

第一课时 课题: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二、新授:

1、出示例1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80÷48= 90÷30= 83÷20 80÷19

2)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列式: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120

12012103031012010除以310,商4

练一练:120÷40 150÷50 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2 6÷3 36÷6 42÷7 450÷50 360÷90 810÷90 80÷40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2、书后:(P80 12345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反思:

第二课时 口算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四的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口算。

30÷10= 180÷60= 360÷40= 240÷60= 800÷40=

420÷60= 54÷3= 60÷30= 250÷50= 7200÷90=

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

2、口算。(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出示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三的第2题。

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4、出示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三的第3题。

提问:“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

根据画面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独立列式完成。

5、完成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三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表示什么?

6、完成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三的第5题。

提问:“大约”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反思:

2、笔算除法

第一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媒体: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40×( <83 60×( <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结: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30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

30 9 2

9 0

2

练一练

20 80 30 64 4085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140÷30=4……20

4

30 ) 140

120

20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30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20140 50280 80565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080 30160 90820 90480

2P82 1 2.

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反思:

第二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三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让学生正确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媒体:练习卡。

教学过程: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 170 30×( < 140 80×( < 360

90×( <637 40×( < 83 60×( < 430

2、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除数是两位数,要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商1,要看前几位?

分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3、完成教科书第74页练习13的第2题。

逐题分析错的原因。

4、完成教科书第74页练习13的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及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5、完成教科书第74页练习13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后,列式计算。

反思:

第三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师出题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巩固算理和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媒体: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80÷20 320÷80 40×70 240÷60 60×90 270÷90 4×60 210÷70 350÷50

2、脱式计算

75×4630 376280÷70 9×60320 6400÷8064

2、笔算:63÷20 260÷80

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笔算:310÷50 170÷30 643÷80 406÷60 285÷40 111÷20 478÷70 163÷30 294÷60

2、应用题

1)一个足球3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小足球,还剩多少钱?

2)有饲料100千克,这些猪每天要吃30千克饲料,一袋饲料够喂几天?还剩多少千克?

3)计划生产400台电视机,每月生产70台,半年内是否可以完成任务?

4)每节车厢限乘60吨,有50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三、思考:

如○是□的20倍,下面哪些是对的。

○×20= □×20= ○÷20= □÷20= ○÷□=20 □÷○=20

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主练习计算题。

反思:

第四课时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7页的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75 40×( <180

2、在○里填上><

35×4 138 42×5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196÷39=5……1

5

39 196

195

1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学生试做:

练习: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反思:

第五课时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练习十四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完成教科书第78页练习十四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时,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你填写的根据。

小结:在笔算除法时,我们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想这个整十数乘几,积小于并且最接近被除数就商几和用几来试商。

2、完成教科书第78页的第2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把正确的商写在书上,然后教师逐一讲评。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根据。

3、完成教科书第78页第3题。

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4、完成教科书第78页第4题。

提问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5、完成教科书第78页第5题。

做之前,要求学生说出:把除数看做几十来试商,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讲评,最后教师讲评。

6、完成教科书第78页第6题。

第一小题:可让学生自己审题后独立完成。

第二小题:首先要让学生分析清楚题意。

比较:这两小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反思:

第六课时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页的例5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 15×3= 25×4= 15×4= 15×5= 25×8=

2、笔算: 326÷81 294÷58 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5

26140

130

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25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 114÷24 208÷26 135÷15 128÷16

三、巩固练习

1、在( )里最大能填几?

15×( )< 65 25×( )<124 25×( )< 95

15×( )<124 26×( )<150 16×( )<100

2、计算:405÷15 192÷24 728÷26 496÷14

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反思:

第七课时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熟练应用“四舍五入”法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2、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来试商。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熟练应用“四舍五入”法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来试商。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口算。

90÷30= 80÷20= 180÷60= 360÷90=

25÷5= 35÷8= 95÷2= 75÷15=

2、在( )里最大能填几。

30×( < 280 40×( < 230 50×( < 280

70×( <570 80×( < 630 90×( < 730

3、完成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教师讲评时,要求学生说出列式的根据和计算过程。

4、完成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且说出分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的?

5、完成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

学生自己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6、完成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4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要求学生验算一下计算是否正确。

7、完成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

练习之前,让学生分析题目提供的信息,哪些地方是应该注意的?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解答。练习后,教师讲评,交流解答思路。

反思:

第八课时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例题6

教学目标: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 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6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18大,18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竖式略)

练一练: 805÷23 826÷59 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 2293÷34 9588÷28 独立完成订正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六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60÷15 175÷25 288÷24 234÷26 384÷16 775÷25

3、笔算第856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87 910

第九课时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86页练习十六的第513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

2、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

教学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完成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1)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商是几位数。

2)讨论:怎样能很快判断出商是几位数?

3)思考:除数是两位数,商的位数与被除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强调学生在做除法时,一定要先确定商的位数的良好习惯。

2、完成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六的第6题。

1)先确定商时几位数。

2)再动手计算,并任意抽取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完成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六的第7题。

1)根据题目的信息,说一说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2)请大家把计算结果填写完整。

3)用乘法验算一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请大家帮助王平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4、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六的第8题。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想一想:要求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我们要知道什么?(总价和数量)

引导学生找出总价和数量,并列出正确的算式,再要学生说一说列式的根据。

5、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六的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试商的。

6、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六的第10题。

1)让学生独立分析后列式解答。

2)一个学生提数学问题,其他学生列式解答。

7、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六的第11题。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讲评时要他们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填写。

8、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六的第12题。

让学生艺4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解决这道题目的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思:

第十课时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师出题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巩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媒体: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 )。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 )个70

3)( )÷( =20……19,除数最小是( )。

4322÷40的商写在( )位上。

5475195的差里有( )个70

6)如果4×30+6=126,那么126÷30= )……( )。

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 )个箱子。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练习内容

1、计算: 346÷42 171÷57 1674÷93 876÷73 2001÷87 10332÷84

2、计算并验算: 4814÷83 8445÷33 3243÷47 1827÷63 1568÷28 2669÷36

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 商是两位数

25÷38 76÷27

96÷82 04÷64

4、解决问题;

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

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

3)探究题: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

三、总结: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是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反思:

第十一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例8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8 ÷ 2 = 4 16 ÷ 4 = 4 32 ÷ 8 = 4 64 ÷ 16= 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94 1 (填空),书P94 2 (填空),书P94 34

五、总结: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第87页做一做

反思:

第十二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练习十七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商变化的规律。

2、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教学重点:巩固商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教学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完成教科书第8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提问:什么是单价、数量和总价?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请你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根据数量关系式,把表格填写完整。

小结:在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量中,只要我们知道其中任意的两种量,就可以求出第三种量。

2、完成教科书第8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提问: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请你写出三个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根据数量关系式,把表格填写完整。

小结: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要知道其中任意的两种量就可求出第三种量。

3、完成教科书第89页练习十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教师要学生说出每一步的列式根据。

4、完成教科书第89页练习十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填写各题的商,提问:你写商的根据是什么?

如果要算720÷907200÷900怎样算比较快?

5、完成教科书第89页练习十七的第5题。

学生观察,提问: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商不变的规律来进行口算?怎样口算比较快?

6、完成教科书第89页练习十七的第6题。

出示第一题,提问: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同时去掉一个0,被除数和除数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出示第二题,提问:这个竖式对吗?为什么?

观察:这两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列竖式技术有什么优点?

7、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反思:

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课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第91-93页),练习十八的234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牢固掌握知识点。

4、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除法口算

1)直接说结果。

720÷80= 480÷60= 360÷90= 240÷30= 420÷70= 900÷30=

180÷20= 560÷80= 250÷50= 450÷90= 630÷70= 4000÷8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估算368÷60 422÷80 720÷89 722÷90 350÷68

578÷60 507÷80 289÷50 455÷7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3)直接写出得数

26÷2= 55÷5= 280÷40= 85÷5= 640÷80= 81÷3= 360÷90= 96÷4= 78÷6=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小结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复习笔算

1816÷51= 665÷25= 816÷51= 1826÷83= 3672÷18= 1584÷48= 4325÷48= 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灵活试商法

同商比较 ,折半估商“5

同头无除商“9”“8”。

三、练习

1、整理和复习(第92页)

出示图表,问: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

2、接着往下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3、完成练习十八的234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课时划分:3课时左右

统计…………………………………. 2课时左右

制作贺卡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三、巩固新知

1、完成95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第二课时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97页做一做

2、完成97页做一做

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

教学难点: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

课时划分:3课时

沏茶问题 ………………………… 1课时左右

烙饼问题 ……………………………1课时左右

“田忌赛马”………………………… 1课时左右

第一节 沏茶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数学优化思想。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体会通过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良好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学习中的事情。

教具、学具准备:

六张沏茶工序卡纸片(若干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游戏导入

试一试,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教师点评,引出“同时”

二、活动体验,设计方案

1、自学例2思考下面问题

1)沏茶需要哪些工序,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2)沏茶的工序这么多,哪些事情要先做?那些事情可以同时做?你打算怎么做?

2、设计方案

1)在小组内拿出信封里的工序卡纸片摆一摆,设计出一种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方案,并计算出整个过程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2)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设计方案。

3)展示各小组的设计方案

请学生用工序卡纸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教师板书每种方案和时间。

4)引导学生从多种方案中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案。

5)添画箭头,完成流程图。

6)小结:做一件事情,在考虑好先后顺序的基础上,用同时来做几件事的方法,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

三、深化理解,巩固拓展

1、巩固练习

过渡语:小明的妈妈送李阿姨出门了,小明的肚子“咕咕”叫起来,于是,小明想露一手,尽快将饭烧好,让妈妈回来吃上可口的、热乎乎的饭菜。

洗电饭煲:1分钟……洗米:2分钟……煮饭:20分钟

烧青菜:3分钟……烧鱼:9分钟……烧汤:5分钟

想一想:小明应该怎样合理安排以上事情,尽快将饭烧好?

2、在上一题的基础上,添加信息“烧肉8分钟”,拓展延伸。

3、总结:生活中,学习中可以采用同时做几件事情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时间。

四、举例生活,提升“合理”

1、想一想生活中、学习中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做的?

2、这样的安排合理吗?

1)、芳芳衣袋里装着一本《脑筋急转弯》 ,放学后在车站坐着等车时拿出来看。

(2)、晨炼时,军军边跑步边背英语单词。

(3) 、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4)、为了节省时间,红红边吃饭边看电视动画片<<蜘蛛侠>>

3、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有时几件事情可以同时做,有时却不可以,所以我们在合理安排时间的同时,一定要讲究科学。

五、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和小明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收获,谁能谈谈自己的收获?

2、做导学练案“自我测评”

六、板书设计

沏茶问题

洗水壶(1)→接水(1)→烧水(8)→沏茶(1) 11

洗茶杯

找茶叶

反思:

第二课时 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6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

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

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学例2

出示家里客人要沏查茶的情境图。

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

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谁的方案比较合理。

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第1

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2、书后做一做第2

小红应如何合理安排以上事情?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做一做的第3题。

反思:

第三课时 田忌赛马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6页的例题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齐王 田忌 本场胜哲

第一场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第二场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

第三场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

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论)

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

1、数学游戏:

A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说明游戏规则

B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写一篇数学日记。

反思: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课时划分:5课时

多位数的认识 ------------------------------- --1课时左右

乘法和除法 -----------------------------------2课时左右

空间和图形 -----------------------------------1课时左右

统计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多位数的认识” 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111页的第14题;教科书第112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具媒体: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4)自然数的认识: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练习内容

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7000700070 700300009 26740020000 315400000 50708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 9000000 47000000 200320000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325600000000 48000000000

5、求近似数

116483520 9528641 799000 380800 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22709546312 983536478 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6、比大小

165001016500100 350020530020 25092002509000 6309607670630

7、用63895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

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20的数

6)约等于3亿的数

7)约等于10亿的数

四、小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练习二十一12题。

第二课时 “乘法”的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113页的第58题,教科书的第113页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乘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媒体: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130×5= 2×380= 150×6= 18×3= 23×4= 7×13= 460×2= 7×5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9×103 720×12 315×72 408×18 209×29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 15×39=585 150×39= 15×390=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245×27 = 530×48= 509×50= 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2)总复习9.

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二十一第3题。

第三课时 “除法”的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3-114页的第610题,教科书的第113页练习二十一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除法笔算的方法,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媒体: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2700÷30= 180÷60= 360÷40= 240÷60= 800÷40=

420÷60= 54÷3= 60÷30= 250÷50= 7200÷9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22÷70 710÷92 543÷90 350÷68 455÷70 678÷8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3、复习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商。

792÷24=33 396÷12= 1584÷48=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948÷38= 2496÷47= 4325÷48= 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3)总复习10

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二十一4——8

第四课时 “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4页的第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4、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5、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具媒体: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出题进行判断。

1)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2)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用三角板拼角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3)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

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4)画指定度数的角。65度、100度、155度、

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三、练习内容:

1、出示角:学生量出角的度数。

2、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

3、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5、完成总复习12题和13题。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9——10题。

第五课时 “统计”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114页的第13题教学目标:

1、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具媒体: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知识点

1、统计

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总复习13题。

回答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习二十一13

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三、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 9024700 24950000 695200 38000200 305076000

1、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人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4、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 3276÷84 74×59

5、估算:297×3 789×4 5392÷9

61125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34的多少倍?

7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8、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9、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0、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综合练习试卷。

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affe969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2.html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最新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