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

发布时间:2023-08-11 17:07: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精品文档





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又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主体是隐士。自古以来,不仅隐士人员众多,而且对于隐士的称谓也纷纭复杂。按照蒋星煜的统计,自尧舜时代一直到民国期间,各种文献中有记载的隐士不下万余人,而其中事迹历历可考者也数以千计,其名称则主要有隐士、高士、处士、逸士、幽人、高人、处人、逸民、遗民、隐者、隐君子等十一种之多(蒋星煜编著《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页)。以上这些名称中,最能代表其特征的仍然是隐士,所以隐士的称呼也最为流行。
隐居与隐士
隐士据说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晋皇甫谧著《高士传》记载了九十多位高士的故事,便是从帝尧时期的被衣开始讲起的,但他提到的前十几位隐士都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最早的有确切记载的隐士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与此相一致,最早关于的说法也出现于春秋时期。《论语·季氏》引孔子的话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其中隐居一词的意思,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差不多。因此,就今天所能见到的文献来说,最早提出隐居一词的是孔子,他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这一说法。
隐士的意思是指隐居不仕的人。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即隐居,隐士一定是隐居的人;二是,即士人,隐士一定是士人。隐士的意思是指隐居的士人。隐居在这里是和出仕做官相对而言的,隐居的士人,就是隐藏起来不出来做官的士人。根据上面的两层意思,并不是所有隐居的人都是隐士,隐士必须是士人;也不是所有不做官的士人都是隐士,想做官做不上的士人就不是隐士;隐士是指那些有才能、有德行、能做官,但又因某种原因而不出来做官的人。最早提到隐士这一术语的是战国时期的荀子,他在运用这个词的时候,意思就是指隐居不仕的人。《荀子·正论》中说:天子者……道德纯备,知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荀子在称赞像尧舜那样的圣君时提到了隐士一词,天下无隐士的意思,就是说做到了人尽其才人尽其能,天下没有了怀才不遇的人。按照荀子的说法,在一个社会中,若隐士多了,那么这个社会肯定是有问题了。因为隐士多,则怀才不遇的人就多,这说明贤能的人没有得到重用。当然,其原因很复杂,但无非有两种情况:或者是因为统治者没有伯乐之才识贤之,或者是因为统治者昏庸无道,识贤而不能用贤。不管是以上哪种情况,这都是社会有了问题。
隐士这一术语出现于春秋时期,但隐士出现的可能更早一些。因为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往往是先有了这么一类人,然后才有对这类人的称呼,这叫做取实予名。孔子时候就已经有了隐士,《论语》中提到的接舆、长沮、桀溺、荷蓧杖人、晨门、荷蒉等等,都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从《论语》记载来看,他们都不是一般人,都具有很高的人生与政治智慧,但他们不出来做官,也不想拯救社会,而是1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选择了与孔子完全不同的隐修道路。他们称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而孔子也认为自己与他们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若用《论语》中的话加以区分的话,孔子是辟人之士,而他们则是辟世之士(《论语·微子》)虽然孔子与这些隐士在人生态度与政治观点上很不同,但孔子知道他们都是很有文化、很有修养、很有智慧的人,所以对他们很尊重,并抓住一切机会向他们请教,且在思想上深受他们的影响。儒家经典中有不少的语句,明显是受到了隐士思想的影响,比如,《论语》中就有: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公冶长》)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等等,以上都是孔子的话,可以用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一句来代表,这是孔子的人生态度与政治智慧,其中无道则隐一点显然是来自于隐士思想。后来,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尽心上》)之类的话。
《论语》中提到的这些隐士,与孔子都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但思想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因为他们与孔子属于不同的学派。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他在战国时期最主要的继承者之一,他们都是儒家人物。而这些隐士则是早期的道家人物,他们跟老子一样,崇尚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选择避世自修的生活方式。隐士一般是道家人物,而道家代表人物也往往是隐士,比如,老子、庄子、列子、河上丈人等等,都是一些有著作传世的隐士。当然,还有很多没有留下著作,并不被我们所知道的道家隐士,他们隐的更深、更纯,以致于我们无法了解他们。隐士是怎样的人物呢?《庄子·缮性》中对古代的隐士有过介绍,说的比较经典,也比较详细,可以供我们参考。它说: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意思是说,古人所谓的隐士,并不是自己要有意识地躲起来不让别人找到,也不是有意识的不发表言论,更不是有意识的隐藏自己的智慧与才能,而是因为世道不顺,为了保全自身,他们只好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方式。若到了有道之世,他们自然会出来大显身手。这与孔子所说的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无二致。中国的士人,当他们处于顺境、治世时,就出来做官,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这时他们就是儒家人物,是;若处于逆境、乱世时,为了自保,他们就隐居避世,成为隐士。因此,隐居是古人保存自身的一种方式。隐士文化的兴起
按照《庄子·缮性》中的看法,隐居实际上是古代士人的一种在逆境、乱世中保存自身、洁身自好的存身之道,它并不是一种人生的常态,而是一种人生的权态。从个人的角度讲,当个人的人生出现了问题,即身处逆境时,或者是为了韬光养晦,或者是为了避乱全身,或者是真的对世事心灰意冷,然后就产生隐居避世的想法;从社会的角度讲,当社会出现了问题,为了自保,士人才选择避世隐居,所以乱世中往往产生大量的隐士,隐士文化在魏晋时期的盛行即是如此。
魏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隐士文化最为盛行的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像嵇康、阮籍、陶渊明等各种类型的隐士。正如上面所说,隐士文化在魏晋时期的兴起,既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有关,也与当时的隐士自身的遭遇以及生命气质有关。具体讲来,原因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当时司马氏所操控的曹魏政权,以下犯上,篡位夺权,大逆不道,为士人所不齿。有气节的士人都不愿意跟他们合作,但司马氏集团为了控制士人,实行了高压政策,给士人们提出了两条路,要么跟我合作,要么2欢迎下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ba826b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24.html

《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